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学段:初中 年级: 九年级 学科:语文单元:第六单元 课题:邹忌疯齐王纳谏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新集初级中学 主备人:曾扬 初审人:刘治军终审人:梁思敏 合作团队:坪塬初中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懂得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2. 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教学重点】1.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2.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懂得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教学难点】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
2、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法指导】程端礼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 此话实为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呈现目标】1.理
3、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懂得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2. 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自主学习】一、温故知新1. 背诵课文。2. 本课实词、虚词用法(上一节课的总结)及特殊句式。二、研读共品(一)学生背诵课文, (师导入本课教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个历史小故事,写的是齐相邹忌用自已的事情设喻,婉言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修明政治,可是文章一开头,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写什么? 邹忌比美(板书)(二)分析第一段1提问: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交流感知:开头用:邹忌修人尺有余“而形
4、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2提问: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板书:问美 交流感知:“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这三问三答语意要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小组讨论:说说妻、妾、客的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此处引发学生兴趣,利于他们动脑筋思考)交流感知: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语气十分肯定, “君美
5、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只是跟着妻的口气重复了一下。 “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答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板书;比美提问: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交流感知:“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5你如何评价邹忌是一
6、个怎样的人?交流感知:邹忌在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几个字就将一位正直、忧国忧民之士,辗转反侧于床头的形象跃然纸上。6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板书:思美)提问:邹忌“暮寝而思之” ,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交流感知: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板书)教师归结:邹忌从“问”到“视” ,由“视”而“思” ,因小悟大,终于解蔽,这不仅表现了邹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深刻地揭示了“凡事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这一段有声有色,富于情趣的描写是下段邹忌用暗示,比喻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三)分析第二段1第二段大意:讽谏(
7、板书)提问: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邹忌讽谏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甚矣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2教师补充归纳: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王之蔽甚矣” ,他能由已及人,因小悟大,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四)分析第三段、第四段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交流感知: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问: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威王说的上、中、下三
8、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精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交流感知: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教师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3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王诸候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 ,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 “封之万家” ,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 ,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
9、接着奋兵而出,诸候震惊,皆还齐侵地。这是 BC.370 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4文章怎样写齐王纳谏的成效?交流感知:正面写国内“三变“,侧面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反衬齐王纳谏之成效。 【点拨升华】一、总结提高(一)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教师指出: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请同学们思考,是否学过“直谏“的文章,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同学们学过出师表 ,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
10、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对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二)文章“三三”结构本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 “官妇左右” , “朝廷之臣” , “四境之内”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在时间上是三层, “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孰视,窥镜自视,
11、暮寝而思之” 。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一层,齐王纳谏一层,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二、拓展提升试用课文中的话给另拟一个小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课堂作业】一、作业当堂清1课后练习第二题。2练习册 3-6 题。二、挑战自我(中考链接)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 11-14 题。 (15 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 ,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 ,官益大而心益
13、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 /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 /千里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 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孙叔敖为楚令尹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分)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邹忌向齐王、 “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 分)答案:1 (D)2偏爱 实在、确实 担任 离开 3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4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 ”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 ,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板书设计】邹忌疯齐王纳谏战国策三问、三答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三思妻:私我 宫妇:私王妾:畏我 大臣:畏王客:求我 四境:求王三比三赏小 大三变家事 国事战胜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