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第三节 井田开拓特征、参数及发展,一、开拓方式的井田特征,我国近水平煤层、缓(斜)煤层的矿井,其能力、数量比重分别占79.5%和69.1%。各种开拓方式均获得广泛应用。但在表土层厚度、平均开采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立井开拓矿井,在不同井型条件下,其表土平均厚度、平均开采深度均相应明显大于其他几种开拓方式,表明立井开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开拓方式的井田特征,我国矿井井田尺寸在20世纪50年代一般偏小,特别是华东地区,由于南方缺煤,开采强度较大,大型矿井井田走向长度有的仅3000 5000m。最新统计表明,全国国有重点煤矿,特大、大、中、小型井田平均走向长度分别为
2、9.21km,7.7km,5.95km,4.2km,与设计规范规定基本一致。,二、矿井生产能力,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生产能力近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大中型及特大型矿井,其能力、数量比重已分别达到57.02%和23.21%,并有进一步发展趋势。大型、特大型矿井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作为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大型、特大型矿井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向。结合矿井开拓方式来看,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生产能力以综合开拓为最高,其次是立井开拓,再次是平硐、斜井开拓。特大型矿井的数量也以综合开拓最多,13处;其次立井为9处;斜井与平硐开拓分别为3处和1处。,三、井(硐)形式,20世纪50年代,我国立井开拓的能力
3、、数量比重均占首位,分别占61.5%和63.2%。目前立井开拓主要在表土层较厚、含流沙层、埋藏较深,或倾角较大地区采用,井型多为大型及特大型矿井。20世纪90年代末立井开拓能力、数量比重分别占37.11%和29.22%。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用斜井开拓的矿井的生产能力与数量比重较小,仅为25.1%和24.3%,在各开拓方式中居第二位。随着胶带输送机的发展,为矿井向运输连续化、大型化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斜井应用数量比重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末采用斜井开拓的生产能力、数量比重已分别达26.04%和,三、井(硐)形式,39.57%。平硐开拓一直是我国推荐采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由于受地形和地质条件
4、限制,我国应用比例始终不高。综合开拓在20世纪50年代应用较少,随着矿井开拓延深、技术改造发展,其应用比例也呈发展趋势,特别是主斜井、副立井综合开拓在深部开采、技术改造矿井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末采用综合开拓的生产能、数量比重已分别达28.63%和21.04%。,四、开采水平设置及水平垂高,各种矿井开拓广泛采用单水平或多水平开拓。单水平大多在井田倾斜尺寸较小、倾角较小等条件采用。20世纪50年代,开采水平垂高一般6080m,目前已提高到平均179m,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根据310处矿井的统计,大型矿井的水平垂高最大,平均为193.71m;而中、小型矿井平均垂高分别为170.8m,
5、和158.19m。,五、开采水平大巷布置,国有重点煤矿大部分开采两组以上煤层。我国分组集中布置大巷应用较为广泛。近几年,有在煤层中布置大巷的发展趋势,但大部分矿井大巷仍布置在底板岩层中。,六、我国煤矿井田开拓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煤炭生产发展的要求,井田开拓朝着生产集中化、矿井大型化、运输连续化、系统简单化方向发展,这将使煤矿的技术面貌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1、生产集中化形成更多高产高效的,一矿一井一面或两面的现代化矿井。有条件情况下,多开煤巷,少开岩巷。尽量实现单一煤层集中开采,简化生产系统。2、矿井大型化主要是增大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相应加大水平垂高及采区、盘区或带区尺寸等。,六、我国煤矿井田开拓的发展方向,3、运输连续化随着生产集中化和矿井大型化,设备功率和能力加大及日产万吨以上工作面的出现,要求煤炭运输从工作面到地面(或井底)实现不间断连续的胶带输送机运输,以保证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因此,斜井开拓、主斜井副立井开拓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推广各种辅助运输设备,如无轨胶轮车、卡轨车、齿轨车、单轨吊等,使辅助运输实现简单化和连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