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第一节 “理一理我们的根”第二节 重返民族文化空间第三节 “寻根文学”的“经典”阐释第四节 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第一节 “理一理我们的根”,一、何谓“寻根”?二、提倡“文化寻根”的几篇理论文章三、“寻根文学”的创作主体四、19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意识内涵五、“寻根文学” 的人文地理版图 六、“寻根文学”的破裂和解体,一、何谓“寻根”, 19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思潮已取代占统治地位的和平主义思潮而占主要地位。 回溯:出现于欧美的“寻根”,主要是一种文化艺术行为,与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无涉,这种建立在人类学基础上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艺术的创新,如高更、毕
2、加索等。寻根往往导致艺术上的先锋性,越是原始的越是现代的。 孕育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寻根,始于20世纪人类社会最重大的问题,即西方文化中心主张的全球一体化和发展中国家更倾心的全球多元化的紧张。,二、几篇理论文章,(一)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二)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三)韩少功文学的根(作 家1985年第4期) (四)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 家1985年第9期),(一)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痛心于传统文化在“五四”后的物质形态被毁,认为这是民族文化“被一刀腰斩”,更痛感“另一种无形腰斩”,“发现无论怎样使劲回忆,竟寻不出我们这一代人受过系统
3、的民族文化教育的踪迹”:“我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我们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的睿智而至今仍不失其意义的彻悟,我们民族与众不同的精深的审美意识,却几乎没有一本教科书曾向我们传授”。 郑义提出对“五四”反思:“打倒孔家店,痛快自是痛快,文化却从此切断”,他提出“跨越民族文化断裂带”,中国文学方能走向世界。,(二)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五四”加上中国社会动荡“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 这造成“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没有一个强大的、独特的文化限制,大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同样也是与世界文化对不起话的。” “若使中国小说能与世界文化对话,非要浸出丰厚的中国文
4、化。”,(三)韩少功文学的根,1、“寻根”意义,在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否则,“根不深,则叶难茂”;2、“寻根”方向,即“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3、“寻根”目的,面对着“深厚精神”的“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四)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大作家不只属于一个时代,他的情感和智慧应能超越时代,不仅有感于今人,也能与古人和后人相通”。 他的论点“理一理我们的根”引起人们的注意。 李杭育和韩少功似乎并不十分在乎传统中的正统文化,都另辟蹊径地提出“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传统的观念。,三、“寻根文学
5、”的创作主体, 在寻根文学思潮中,知青作家担任主要角色。 年轻作家开始走向成熟时,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当现实理想失落之后,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即使在现实中找不到,也应该到想象中去寻找。 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过农民日常生活经验,以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这些知青作家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 当现代主义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这使得寻根文学与汪曾祺、邓友梅等民俗作家有了区别。 文化寻根
6、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朱学勤曾戏言为“荆轲刺孔子”。,四、“文化寻根”意识内涵,(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重新认识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王。(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张承志北方的河。(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韩少功爸爸爸。,五、“寻根文学”的人文地理版图,季红真说:及至1984年,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人文地理版图,几乎被作家们以各自的风格瓜分了: 贾平凹:占据了
7、秦汉文化发祥地的陕西(商州) 郑 义:以晋地为营盘 乌热尔图:固守着东北密林中鄂温克人的帐篷篝火 张承志:激荡在中亚地区冰峰草原之间 李杭育:疏导着属于吴越文化的葛川江 张 炜、矫 健:在儒教发祥地的山东半岛上开掘 阿 城:在云南山林中逡巡盘桓,六、“寻根文学”的破裂与解体, 从1985年到1988年河殇问世,反传统思想已在其自身逻辑推动下达到极致; 在“寻根文学”内部对传统的文化迷恋愈演愈烈,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把邓友梅在烟壶中初露的恋物癖发展到无以复加地步,这一派寻根作家沉入到玩味传统的趣味中难以自拔。 对“根”理解的歧义也使“寻根文学”难以为继。, 文化学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对文学叙事
8、的制约和禁锢作用,已使“寻根文学”创作越来越进入套路和程式之中。 强说文化,“硬译”文化,为文化而文学,最终导致“寻根文学”的倡导和实践,多少带些姿态性。 “寻根文学”的解体和转化在预料之中,从发掘文化厚土到寻觅生命激情,从演绎文化理念到重返生存现实,新的潮流已是取“寻根文学”而代之了。,第二节 重返民族文化空间,一、“寻根文学”前存在的潜在话语实践过程 二、汪曾祺“乡土风情小说” 三、邓友梅“市井小说” 四、冯骥才“津门小说”,一、潜在话语实践过程, 季红真:最早的潮汛要追溯到汪曾祺发表于新疆文学1982年2月号理论宣言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受戒大淖记事等则可视为这一宣言下的积极实践。
9、 李庆西:从1982年王蒙等关于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讨论时起,就逐渐形成追寻民族文化的主趋势,贾平凹同年发表的商州初录,同样可以视为“寻根派”作家已经迈出了自己的步履。 陈思和:新时期文学的寻根意识起于王蒙1982年到1983年间发表的一组名为在伊犁系列小说,其中对新疆各族民风及对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都为以后的“文化寻根”派小说开了先河。, “寻根”话语对“五四”启蒙话语提出一个反证: 传统文化并不全部显现“封建礼教”那种恐怖的吃人本质。 作为支撑汉民族生存发展的主要基石,传统文化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于它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对人的哺育,它发展出中国人的人性本质和性格特征及人生价值实现,
10、与西方人文精神并不相悖。 寻根话语这一色彩在当时颇获人心,它的出现正是在文化困惑、文化选择的历史焦点时刻。, 寻根话语重返民族文化空间实践,使被“伤痕”、“反思”、“改革”的轮番轰炸弄得已显疲倦的小说界现出了一个蔚蓝的远空。 它是文学事件,也是文化事件。 重返民族文化空间的努力,使小说进入了历史与文化的广袤空间,而“文化与人”则是他们结构小说的主要模式。,二、汪曾祺“乡土风情小说”,(一)汪曾祺生平与创作简介(二)大淖记事略说 (三)受戒文本解读,(一)汪曾祺生平与创作简介,1、汪曾祺生平与创作2、汪曾祺的人生态度3、汪曾祺的文学传承4、汪曾祺的文学观,1、汪曾祺生平与创作, 汪曾祺(1920
11、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校期间深受沈从文影响。1940年代发表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问世。解放后从事戏曲工作,写过京剧剧本。 1980年代以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等作品令文坛注目,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大量独具风格的小说和散文,影响很大。, 出版有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集等几个小说集,散文集蒲桥集旅食小品汪曾祺小品等,另有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1993年,汪曾祺文集出版,1998年,汪曾祺全集出版。 汪曾祺像一条被埋在地底下的河流,被发掘出来,喜爱者甚多,追随者也很多,俨然有一种“汪曾祺热”。,高邮县立第五小学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
12、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2、汪曾祺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态度上,汪曾祺崇尚宽容、随便,厌恶生活中不必要的清规戒律。他充分肯定合理、正当、健康的世俗欲望,相信人生的意义就存在于此岸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人生态度反映在小说里,就是特别善于在凡俗生活中发现诗意。 对超凡脱俗的东西,对不带人间烟火气的东西,汪曾祺往往无法亲近,敬而远之。,3、汪曾祺的文学传承, 在文学传承上,汪曾祺深受晚明以来性灵文学的影响,同时也从西方文学中吸取了营养。只注意汪曾祺小说的“民族特色”而无视他所凭借的西方资源,是不妥当的。 汪曾祺曾
13、说,在西南联大时期,他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翻译小说,曾读过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普鲁斯特的作品,有一个时期小说创作明显受到意识流方法的影响:小学校的钟声复仇。后来,也偶尔在“客观叙述”中夹杂一点意识流片段。 外国作家中对汪曾祺影响较大的是俄国的契诃夫和西班牙的阿索林。汪曾祺说阿索林小说“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这用于汪曾祺自己的创作,也很合适。,4、汪曾祺的文学观,1986年汪曾祺晚翠文谈序: 在中国文学园地里,虽然还不能说“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但绝不是“谢公不出,如苍生何”。 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的一切,都是
14、小品。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 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 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是的。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汪在自报家门中说: 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 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二)大淖记事略说,大淖记事全篇字数一万四千多字: 开 篇:近三千字“信马由缰”地闲聊,全是关于“大淖”这地方的风俗画; 第二节:结尾出现主人公小锡匠十
15、一子,一闪即逝; 第三节:又是风俗画,全不见故事痕迹;, 第四节:出现另一个主人公巧云,仍然是聊天式地描写巧云的生平和种种琐事。一直到本节结尾,两个主人公终于相遇,故事似乎要开始了,这时汪曾祺已经用掉了近八千字。 第五节:故事又断了,转而讲述水上保安队和“号兵”们的事,又是一幅风俗画,直至这一节将尽,才有巧云和十一子在大淖的沙州中野合这一发展,但是寥寥数行,惜墨如金。 第六节:全力讲故事,整节不足三千字。 如果较真儿,把大淖记事全部用于讲故事的文字加起来,至多五千字,只及全篇的三分之一。, 是不是由此可以说,汪曾祺写小说全然不讲结构?不能。 汪说他的“随便”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在好几篇
16、文章中汪说及他对苏轼写作主张的钦服:我倾向“为文无法”,即无定法。我很向往苏轼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当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三)受 戒文本解读,1、“散文化”特征2、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学史意义,1、散文化特征,发表于1980年10月号北京文学。“散文化”特色在小说中体现十分鲜明:人物“散”故事“散”结构“散”, 人物“散”:几乎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主人公,小说故事“主线”写明海与小英子的故事,但并非把笔墨主要花在二人身上,还写了庙里的几个毫无清规戒律的和尚,写了小英子一家人,且用笔也不少。 故事“散”:没有什么中心情节,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即使明海与小英
17、子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象样“故事”,不过是些日常琐事。 结构“散”:叙事者仿佛信马由缰,不断节外生枝,牵藤扯蔓,虽经纬万端,却又并不杂乱无章,从中可清楚地看出汪曾祺在结构上的“苦心”“随便”。,2、文学史意义,(1)小说自身审美功能的回归(2)观念上的平和疏散与叙述上的平淡,(1)小说自身审美功能的回归, 那些看起来与社会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进入小说,都是些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和行为,小英子和小和尚都是些平常的小人物,风俗习惯、掌故人物、花草虫鱼也进入小说。 小英子和小和尚所作的不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是内心世界的朦胧爱恋,是缘自人内心的希望和梦想。 “十七年”小说和之后的小说模式中的主题功
18、利性、题材重大性、人物典型性、格调时代性都被取消和颠覆了。 文学呈现出它自身的面目,受戒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快感,让人沉浸其中,品赏欢娱。,(2)观念上的平和疏散与叙述上的平淡, “小说”是回忆。 距离的拉远把各种急功近利的感情缓和下来,悲伤、浮躁、大喜大悲、死去活来等都被时光之水过滤得淡而又淡,心态上呈现出没有功利的平和散淡,相应地,叙述话语也是一样的舒淡平和。 在叙述视角上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不是自卑压抑的仰视,而是坦然的平视,作者平等、宽厚地观照他笔下的人物,不喜不忧,万物静观皆自然。 对于1980年代初的人们来说,这种人文姿态和叙述风格是陌生的“异类”。, 汪曾祺用平淡的叙述营
19、造了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围,受戒里有民俗风情,有地方景致,有朦胧初恋,有人间欢情。 清新的语言和松散的结构,使这部小说在1980年代初显得“格式上的特别”。 这个独具审美品格的文本意味着一种独具风格的小说文本样式,一种关于小说观念的更新,这在以后的影响中可以看出这种小说样式启发了许多人的写作。, 在创作风格上,汪曾祺作品较多受到“宋人笔记”的影响,另外,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也有某种程度的启发。 他欣赏这种艺术境界:“宋人笔记无此功利的目的,多是写给朋友们看看的,聊资谈助。有的甚至是写给自己看的。”它们虽然“无意为文”,但却是“清淡自然”。 汪曾祺作品呈现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另类姿态”。, 汪曾祺
20、的出现,尽管无法改变当时文学创作中主题重复、人物雷同、手法简单的现状,但其小说意识、审美选择,却显露出一种难得的艺术自觉和成熟来,这对1980年代的文学,无疑有着特殊的参照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汪曾祺的创作“实验”,对1985年以后的文学潮流来说,是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三.邓友梅“市井小说”,1、生平与创作简介2、那 五3、烟 壶,四.冯骥才“津门小说”,1、生平与创作简介2、神 鞭3、三寸金莲4、阴阳八卦,第三节 “寻根文学”的“经典”阐释,一、阿 城棋 王二、韩少功爸爸爸三、王安忆小鲍庄,一.阿城棋王,1、阿城创作简介2、棋王文本分析3、小说结构形态4、禅宗公案语录5、禅宗公案选
21、,1.阿城创作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 ),当代作家。北京人。父钟惦斐为著名电影理论家。“文革”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文革”后返京工作。参加过两次“星星画展”。现旅居国外。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字,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阿城后来停止了小说创作,但一直是海内外汉学家关注的对象。时有随笔发表。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威尼斯日记颇有看点。,2.棋王文本分析, 1984年阿城选择的是一个有可能通过极端反差来显示效果的机
22、会。 在张承志厚积色彩的河(北方的河)和梁晓声暗无天日的暴风雪(今夜有暴风雪)所组织的背景上,阿城以一种清婉简淡的面目登台,静静坐在一边,虚虚笑一笑,在周围制造出一种若淡若疏的岚霏云气。 阿城其实不会下棋。会下棋的贾平凹说,阿城写棋走不出三步,这三步也完全不入棋道。, 小说表面重心在棋,实际重心却在吃。四个自然段,只有第三段总场象棋赛较集中地写棋,写气势。第一段:列车上,重心在王一生的吃相,那种执著的吃态描 述得出神入化。第二段:知青点,重心在清蒸蛇肉的香气,这香气掩盖了王 一生与脚卵的具体对弈。第三段:“车轮大战”。第四段:若干年后,我返城后回乡,王一生甘愿放弃入省队 献技的机会,留在地区队
23、,原因只因地区队伙食 好,“吃好了比什么都强”。 第四段发表时被删。, 在这四段线性联系中,阿城把棋和吃摆在两极: 棋代表积极进取的功名意识,想标志为入世 吃代表平凡普通实际的生活态度,想标志为出世 通过吃对棋的吞噬,强调平凡普通的人生价值。, 他用简洁疏淡的方法来处理这么一个结构: 把有关棋的具体故事挤到了结构的三分之一; 把一大半重心给了通过棋所要表达的吃和通过吃所要深化的“饿了便吃,困了便睡”的平常心。,3.公案结构形态, 阿城说: 其实蜂拥而至对他的各种评论都是扯淡。 其实他写的都是公案。 很显然,他在禅宗里最迷公案;他在找到了公案结构形态的限制后,很好地利用了这种结构形态。,4.禅宗
24、公案语录,佛法东来,自禅宗兴盛,语录之作,于是大行。语录者,乃往昔禅师,就其平生说法开示,门弟子记辑而成编者。自六祖有坛经以后,诸方记录,渐成巨帙。五代宋元以后,禅宗丛林制度,已成习惯,凡知名禅师,大多出任方丈。为方丈者,依诸禅林,必有书记一席之设。书记者,如古之记室文案,今之幕府秘书,而其责任,又如专制时代帝室之史官,若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禅林书记,记述禅师之言行,并此记述,辑成语录。宋元以后,语录大行,并影响于儒家。,古禅师语录,遗留传刻者,类皆精心之作。而有清高隐逸之流,毕生无语传世,寂寞山林,默然缄口者,此尤为语录中之最高尚者。复有其人,声名不彰,湮没无闻,虽有述作,散佚未收者,当也不
25、少。而古禅德中,间有语录传世,虽其辞藻纷披,令人悦目,但其见地,确未透彻者,也属不鲜。由独家语录而汇辑为公案之书者,如:正法眼藏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禅宗公案者,也如儒家所称学案。非徒为讲述典故记事之学,实为前贤力学心得之叙述,使后世学者,得以观摩奋发,印证心得也。然读公案,也如语录,真伪互杂,深浅难量,未可以刊在遗书,尽是大悟也。,禅宗公案 (一),灵默禅师初谒马祖,次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阇黎。师回首。头曰:从生到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禅宗公案 (二),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片来。屠家放下
26、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禅宗公案(三),又一日,(宝积禅师)出门,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哪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师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禅宗公案(四),灵云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禅宗公案 (五),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曰:我大悟也!众骇之。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大悟底僧出来!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甚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原是女人做。宗异之。师便辞去。宗门送,与提
27、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后居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禅宗公案 (六),水潦和尚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意?祖乃当胸踏倒。师大悟。起来拊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师后告众云: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第四节 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一、贾平凹“商州风情”二、莫言“高密东北乡”三、张承志的蒙古草原与西北戈壁,一、贾平凹“商州风情”,(一)贾平凹创作简介(二)商州初录 (三)废 都(四)秦 腔,(一)贾平凹创作简介, 贾平凹(1952 )陕西省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
28、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 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 诗集:空白 评论集:平凹文论集,(二)商州初录,1983年钟山第四期刊载贾平凹商州初录,由引言及十四个既似散文又像小说的短篇组成:黑龙口莽岭一条沟桃冲一对情人石头沟里一位复退军人
29、龙驹寨摸鱼捉鳖的人刘家兄弟小白菜一对恩爱夫妻棣花屠夫刘川海白浪街镇柞的山,1、展示商州的自然之美:美丽、富饶;充满着野情、野味;神秘2、展示商州温馨淳朴的人文风情:质朴 善良大胆 真诚正义 宽容,商州初录有意无意间开辟了“寻根”之路:1、初录提醒“文革”后青年不要一味陷在“我不相信”的愤怒颓放伤感的情绪之中,而应回头看看朴素平实的民间,回头看看沉静中和的文化传统;2、初录提醒当代文学“先锋派”不要一味只沿着“五四”以来小说模式西方化的方向去“探索”,只学步卡夫卡和福克纳的奇技异彩,还应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从世说新语到明清笔记再到三十年代散文的脉络线索,在语言和文体的意义上重新注意文学传统的魅力。,
30、 莽岭一条沟大致可代表商州初录的基本倾向。贾在其间感受到善良、淳朴的乡情和仁义、健朗的儒风。 在正面的意义上发掘乡情与儒风之间的联系,确是贾“寻根”的一个特点,不过他叹儒风却未深涉“士”如何自处的课题,赞乡情也不是真正农夫立场,在乡间他其实拥有秀才式的文化优越感,进城后更热爱据说是刨地耕土都可能掘到秦砖汉瓦的中原土地。 所以贾平凹的“寻根”,主要不是寻给农人看的,其读者背景,应是处在浮躁动乱中的都市人。贾平凹对商州文化的描述和赞颂含有极大的理想色彩。, 贾平凹在商州初录中尝试一种拟笔记体的文体形式,有着文字精练、结构呈散文化的特点,回荡着浓烈的古典艺术气韵。 这其实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意回归,
31、是在西方经典小说叙述形式之外,找到中国文人笔记小说的传统叙述形式,表达出作者对古典美学境界的追求。,(四)废都, 贾平凹1980年代的长篇小说浮躁,以政治经济变革与文化寻根的巧妙结合为人所称道。 1993年出版的废都则转向了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揭示,有灵魂自剖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标志着作者自我精神的形成。,1、小说写出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自我迷失,渴望自我确证而又无从确证的痛苦和绝望;2、小说又对在欲望中沉沦挣扎的人们和混乱颓废的社会世相作了极鲜活的表现。, 小说塑造了西京城里四大名人之首的庄之蝶,一位具有浓郁传统士大夫特点的作家形象。作为名人:大家众星拱月
32、似的包围着他,他欲脱名不成,成了“名”的仆役。作为作家:他为周围人事所累,写有偿报告文学,写假论文,写假情书,为法院某人之子代写文章,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脑子里塞满了素女经闲情偶记浮生六记之类的古籍,因此一心要在现实中寻找他心中的古典美。庄之蝶沉溺女色,穿梭在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等多个女性之间,目的是为了在温柔乡里逃避文化的挤压。 作者通过庄之蝶这个孤独而病态灵魂的塑造,揭示出在急遽变革的现代社会进程中,一个缺乏人格支撑和理想追求的“作家”如何走向“文化休克”的精神悲剧。,西京的名流没有一个得以善终: 龚靖元(书法家)精神失常,自杀身亡; 孟云房(历史研究者)练气功瞎了一只
33、眼睛,魔障般的以为儿子是气功大师,一起远走新疆; 阮知非(戏剧家)被抢劫犯刺瞎了眼睛,换了一双“滴溜溜地闪着黑光”的狗眼; 汪希眠(画家)伪造字画,面临牢狱之灾; 庄之蝶(文学家)百般腾挪,难逃同类命运:和景雪荫的官司最终以败诉告终,牛月清提出离婚,经历了唐宛儿、柳月、阿灿的性爱,依然无处安妥他破碎了的灵魂。, 整部小说密布着“古寺重建、天书自观、鬼神仙佛、谶纬宿命、气功巫医”; 小说展示了一副鬼气弥漫的社会画卷:毒不死人的农药,名作家的风月官司,庸市长的政绩努力,危墙塌死了顺子娘,王主任强奸设计员,清虚庵监院打了胎,潼关工人性虐待老婆,还有与主人性交的小保姆,吸大烟的败家子,神道道的文史馆研
34、究员 一部“关于城市的小说”,全书充满陵墓的气息。,废都的缺憾,一、作者在创造庄之蝶这个缺乏使命感、也缺乏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形象时,没有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 作者以苦闷之心写苦闷之人,感同身受,庄的角色经常被作者代替以至无法分解,小说对庄沉溺于和多个女人性关系的描写,趋于闹剧化、感官化、轻薄化,感性的放纵淹没了精神上的探索。 由于小说对人物形象缺乏必要的洞察与超越,作品批判的力度和悲剧力量被削弱了。, 贾平凹废都后记历数其接踵而至的灾难:患乙肝不愈,母亲染病动手术,父亲得癌症亡故,妹夫死去,一场官司没完没了地纠缠,为他人卷入单位的是非中受尽屈辱,又陷入另一种可怕的困境,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 他说
35、:“这本书的写作,实在是上帝给我太大的安慰和太大的惩罚,明明是一朵光亮美艳的火焰,给了我这只黑暗的飞蛾兴奋和追求,但诱我进去了却把我烧毁了。”,二、小说对唐宛儿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作者陈腐的女性观 唐宛儿原本是个不安分的女人,她从乡下私奔出来,固然有不堪丈夫虐待的一面,但更有对都市生活的艳羡和想改变生活处境的一面。她和庄之蝶一拍即合,不排除有依附于名人的强烈功利心态。 作者肆意将封建士大夫的、男权主义的观念加到她身上,从而使这个形象失去艺术统一性。那种赏玩态度,使创作失去理性审视距离,也减弱了美感。,二、莫言“高密东北乡”,(一)莫言创作简介(二)红高粱文本分析 附录一 电
36、影红高粱“酒歌” 附录二 电影人生中信天游情曲,(一)莫言创作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 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 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二) 红高粱文本分析,1、小说情节线索2、小说
37、主旨3、小说艺术特色,1、小说情节线索, 小说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 小说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 主线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 副线由余占鳌与戴凤莲抗战前爱情故事串起,(1)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的彻底改写, 伏击战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其中所突现出来的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与性爱内容。 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二元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如把作为“我爷爷”出场
38、的余占鳌写成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一种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2)对民间世界的赞美与张扬,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某种寄托。 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壮举“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作家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
39、态。,红高粱选文(一),“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抹了一道酥红。”,红高粱选文(二),“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解喝酒最能爱的地方。”“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红高粱选文(三),“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40、,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淹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出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1)“多声部”叙事效果 叙述主体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不断地转换,时而是作品的叙述者,时而是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时而又是作者本人。这种叙述主体的分化转化的现象,使莫言的小说充满灵性、变幻莫测,也使他的小说意蕴更加丰富。 叙述视角不断更迭,由一个冷静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再加上叙述者父亲(小豆官)的视角来铺排阐发整个故事,营造出某种奇妙的“多声部”叙事效果,使小说的意义变得更为丰满。,(2)新的时空形态结构 莫言复合的共时叙述结构的特点在于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用感觉和意象连缀着故事的发展,充实并且透视出
41、更为隐秘的心理内涵。具体而言: 莫言在写实中融入大量奇异的想象与怪诞的色彩,并在结构上表现了新的时空形态: 作家凭着自己的感觉体验随心所欲地变换着时空,使物理与心理时空界限、历史与现实界线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构成非线性、非逻辑的循环复叙结构。,(3)卓越的驾驭语言的才能 莫言运用大量充满了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的层面上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出了整个小说中那种异乎寻常的民间之美的感性依托。 北方民间口语与当代书面语的混杂相对欧化的长句式语词具有色彩感且随意搭配,电影红高粱“酒歌”,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啊。妹妹你大胆地
42、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洒着红绣球啊,正打着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啊。,电影人生中的信天游情曲,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送你走;有几句知心话,/ 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稠,/ 小路上有贼寇。 坐船你坐船后,/ 万不要坐船头;船头上风浪大,/ 操心掉在水里头。 日落你要安生,/ 天明再登程;风寒路冷你一个人,/ 全靠你自操心。 哥哥你走西口,/ 万不要交朋友;交下的朋友多,/ 你就忘了奴 有钱的是朋友,/ 没钱的两眼愁;哪能比上小妹妹我,/ 天长日
43、又久,三、张承志的蒙古草原与西北戈壁,(一)张承志创作简介(二)张承志的“独特性”(三) 北方的河(四)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五)金牧场(金草地)(六)心灵史,(一)张承志创作简介, 张承志,北京人,1948年生于北京的一个回民家庭,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翌年赴内蒙古插队当知青。 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1981年毕业分到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 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阿勒克足球黑骏马获1981年、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发表长篇小说金牧场
44、后,六进西海固,八到西北。 在沙沟人和大自然洗礼下,他辞去公职,加入哲合忍耶教,以一个哲合忍耶信徒身份撰写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长篇小说心灵史。, 柯云路大气功师:热中于中国道教思想的渲染; 何士光如是我闻走火入魔启示录:忘情于佛家思想的色空山水; 贾平凹废都:沉溺于佛道思想梦幻境界; 北村施洗的河:宣扬着基督教教义。,(二)张承志的“独特性”, 张承志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现象,在十几年“文革后”文学中,他既在文学前沿,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之一,又在任何文学潮流之外。 他桀骜不驯和自视甚高的个性使他很难认同流行的潮流和范畴。 他在第一本小说集老桥“后记”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写作原则。,老桥后记,
45、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的步伐和秩序,怎样不得不时至今日还感叹青春;我仍然认为,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人。在逆境里,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在思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程中,在历史推移的启示里,我们也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仍感动着、甚至温柔着自己的东西。,他确立自己“为人民”写作的原则这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这更不是一条将汲即干的枯水的浅河。它背后闪烁着那么多生动的脸孔和眼神,注释着那么丰满的感受和真实的人情,它是理论而不是什么过时的田园诗。在必要时我想它会引导真正的勇敢。哪怕这一套被人鄙夷地讥笑吧,我也不准备放弃。,张承志贯彻了自己最
46、初的创作动机: 从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绿夜大阪老桥黑骏马北方的河,乃至后来的金牧场黄泥小屋心灵史神示的诗篇,其精神向度虽然有重要的变化,但理想主义始终是他固守的气质。 他的这些作品与“新潮”无缘,但又“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人”。他固执地漫游于心中的圣地,以强烈的宗教情怀表达他对人民和大地的由衷礼赞和感动之情。这些多少有些偏执情绪的作品,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张承志个人的“心灵史”。,(四)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写于1978年,张承志成名作,一篇自我叩问同时又带有宣言性质的作品,是他天真同时也最为诚实的一篇作品,那里没有矫饰,没有姿态,一如孩子对母亲由衷的诉说。 在许多作家都忙于控诉,泪水几成汪洋时,张
47、承志独自走进草原深处为他的额吉感动并且祈祷,他写出了自己业已完成了的精神蜕变。因此,“歌唱母亲”是他感动至深的文化信念,是一个“骑手”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力量的告白。 从那以后,他践约了自己的诺言,他“放浪于幻路”,一次次地来到中亚腹地,来到他灵魂的“麦加”圣地,朝拜他的额吉们。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张承志实现了他人生的期许,并且成为一个“敢于单身鏖战”的人。, 他不大诉说关于个人的苦难,他“讨厌人们那抹鼻涕抹了十年的臭控诉”。这是他与许多知青作家的区别,他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辽远博大的草原和中亚腹地,注视着从远古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注视着额吉、边塞牧人、宗教领袖们的道德情怀和坚忍的意志。 他不止受到了
48、同时代人喜爱,也受到上一代人的褒奖(比如王蒙)。如果说王蒙的理想主义之源是一种“少布”精神的话,那么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则是一种“红卫兵”精神。 狂热的红卫兵运动被误导而致失败,但它所体现的宗教般的忠诚本身,似乎被张承志认同并坚持下来。 在刻在心上的名字里,他分析了红卫兵精神的双重性;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里,他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从那时起,对人民的崇拜便成了张承志人生的支点。,(五)金牧场, 对张承志而言,金牧场可能类似雪城对梁晓声的意义,它是张承志对知青身份最后一次辉煌的祭奠式告别。 在这之后,他更加鲜明地挑起哲合忍耶教旗帜,甚至是红卫兵旗帜,而不是“知青”这个对他来说带有屈辱意味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