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体诗。当时一般称为“曲” 、“曲子” 、“曲子词”,别称“乐府” 、“诗余” 、“长短句”等。最早流行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第一节 词的起源一、燕(宴)乐的兴起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词的兴起,除了受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的影响外,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中国诗歌自古便有与音乐结合的传统,迄至唐代,音乐共有三种类型,即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所说:“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
2、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燕)乐。”,燕乐,是包括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胡乐)等多种因素的乐曲,其种类繁多、兼容并包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场合(雅俗)、不同阶层人的娱乐需要,适应范围极为广泛。燕(宴)乐,以西域音乐为主。曲目繁多,曲调新鲜悦耳,旋律灵活多变,适宜抒发不同的思想情感,需要长短错落、优美婉转的歌辞与之相配,因而促进了因声度辞的词的兴盛。,二、词的名称:曲子词(曲子、曲、子、词)(音乐与文词:字、句、韵数、韵位);诗馀(谓其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闲之作);长短句:(句式参差,但与诗之长短不同:诗之长短不固定,词的长短不固定);乐府(入乐、合
3、乐与乐府诗同,二者又有不同:乐府诗先有歌词,后有曲;词,先有曲,后有文词。另有乐章、笛谱、歌辞、琴趣、寓声乐府等。,三、词的特点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填词的,又叫依声。 (1)词有调名(音乐性),决定了句、字、韵等。(2)多数分片(遍、阕)音乐唱完了一遍。(3)韵位不固定。(4)多为长短句形式。(5)声调配合严密,平仄固定,有时阴阳平、上去入都不能互用。,词的体制与诗不同。根据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中调包括引和近,长调又称慢。除小令称单调不分段外,一般分上下片,也称上下阕、前后阕,称双调。也有少数词分三段或四
4、段。,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相一致,如渔歌子吟咏渔家生活,忆江南回忆江南的生活和风物。在词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两者逐渐脱钩,词牌名只成了一种词谱体制标志。每一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字数一定;讲究平仄,还要分清四声;句式参差不齐,少则一字句,多则十一字句;押韵位置一定,而不同的词牌各不相同:有句中押、上下句押、隔句押、隔三句押等等。,今天,“词”的概念已不同于唐宋时期,它已脱离了音乐,成为具备一定格律的、和近体诗有差别的诗体。它是律化的、长短句的、字句数和韵数、韵位都固定的诗只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词像文学史上大多数文学体裁一样,起源于民间。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
5、,故称敦煌曲子词。曲子词是词的早期别称,因词的产生原为入乐而作,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敦煌曲子词集在敦煌发现的民间词曲总集。自敦煌石室发现后传世,但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后为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别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英京博物馆。王重民从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还有罗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桥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录曲子词213首。经过校补,去掉重复的51首,编成敦煌曲子词集。收录敦煌卷子中清理的唐五代词曲一百六十一首。上卷为长短句,中卷为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下卷为乐府。为研究敦煌词的重要参考资料。,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
6、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有的歌颂爱国统一表达了“安史之乱”以后边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以及热诚盼望国家强盛使大唐帝国再获统一这一强烈愿望。有的民间词还反映了商人游子的旅况与艰辛,反映歌儿舞女的恋情生活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有的词还抒发了征夫思妇对不义之战的厌倦情绪,等等。,在敦煌曲子词中写得最好、最多的依然是言男女情爱的作品。市民阶层喜欢谈论俗艳的话题,敦煌曲子词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来的多言男女艳情相思的创作倾向,便迎合了他们的欣赏口味与审美习惯,这类作品也写得最为生动活泼,艺术成就最高。 例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7、, 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命意与构思或为此词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此词中的誓言发自男方抑或女方,却任人想象,因而更见灵动活泼。不言而喻,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在两情最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陈词的。,此词一连用六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来立誓,比况拳拳爱心的坚贞不
8、渝,是极为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动人肺腑。此词不象文人词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此词将俗语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作了艺术的表现,且写得很有特色。此词表现手法之妙,在于将恋爱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浑然一体。而口语化的语言,又为词作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情致。,现存的敦煌曲子词,不仅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同时在艺术上也保留了民间作品那种质朴与清新的特点,风格也较为多样。 形式上,保存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明快质朴的风格,有浓厚的生
9、活气息。语言爽直俚白,比喻丰富生动,但有时稍嫌粗糙。正是这种流传在下层人民中间的民间词哺育了文人,促进了文人词的创作和发展。同时,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里,还保存下一些在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很少见的长调。,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解决了由诗而词,词发展史上悬而未决的疑问。词也如其他题材的文字一样,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最早词集云谣集杂曲子,收词三十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律上较粗糙,用语朴拙,带有明显的草创之痕。不同于后来文人词单一的特点。,第三节 文人词一、中唐文人词初盛唐时,民间词已广泛传唱,文人也开始模仿创作。如相传李白作的忆秦娥、菩萨蛮二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虽可能不是李白所为,但艺术水平高,已
10、相当成熟。,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 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是从中唐开始的。中唐时,文人词已渐渐成为气候,有作品传世的作家有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其中以白、刘二人词作数量为最多。,韦应物和戴叔伦的调笑令反映了边塞景象。如韦应物调
11、笑(其一):“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运用急促的节奏和反复重叠的句式,通过胡马焦躁不安的形象,烘托出复杂的情绪氛围。,白居易著名的忆江南中的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把春日江岸与江水景色写得极其明丽鲜艳;刘禹锡忆江南中的“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写来精致凝炼、细腻华美。都具有文人诗的特点,绝非俚词俗谣可比。,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有渔父五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首,词中将江南的景色,渔父的生活,写得极其生动传神,表现了隐士淡泊闲适的人生情趣。一时和者甚众,并远播海外。 文人词比起民间词来,清丽优美,圆
12、熟典雅。中唐以前的词传世的很少。词到了中唐开始从走向了自觉。,统观从初唐到中唐的文人词,不难发现有以下特点:第一,由于依曲调调式填词的风习渗入文人阶层不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作品以齐言与小令居多,调式简单,平仄变化少,基本上是五七言诗的变调。第二,文人词在语言上一方面沿袭了民间词平易浅近,诙谐生动的特色,另一方面文人诗的语言以及思想情感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了原来的质朴生动但又粗糙简单的原始状态,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二、晚唐五代词(一)、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人”1、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共十卷,选录词人18位,凡500首,是最早的文人词总
13、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欧阳炯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花间集崇尚雕饰、追求妩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花间词人的代表作家为温庭筠、韦庄。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特点是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2、温庭筠,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列于花间集之首,入选作品66首。其词题材,多写闺情,开词为艳科的先河。风格绮丽婉约,声律谐和,词意含蓄,诉诸感官直觉。其意
14、蕴情思,主要靠暗示,显得含蓄深隐。是近体诗向文人词的过渡,奠定了“婉约词”的基调。,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词浓艳香软风格的代表作。通过对一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过程的描述,含蓄蕴藉地表现了闺中女子盛年独处的空虚、慵懒和孤寂。辞采华丽,意象绵密,刻画工细。温词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暗示、烘托等手法,创造绵密秾丽的意象、华美的构图和悠远的情韵,并富有音乐美。温词也偶有清新疏朗的白描,如梦江南(梳洗罢)描写女子清晨便倚楼相望,直到日落过尽千帆,仍不见意中人的从期待到失望的心理活动。情景交融,意境浑成,笔调清新自然。,3、韦庄,是后蜀词人中成就最高者,与温庭筠齐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与温词分别代表
15、了花间集两种不同的风格。其词清丽秀艳。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其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白雨斋词话),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深婉悲郁之致。,韦庄词,在题材上不像温词多代女子立言,而是比较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发,如菩萨蛮五首,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感,离乱之痛和思亲怀旧之情。菩萨蛮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
16、入梦,好不惬意! 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恋忘返。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此时他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荷叶杯追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恋情。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二是风格清丽疏淡,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思帝乡不事雕饰,用直白的口语表达了女子渴求爱情,纵被抛弃也无怨无悔的真挚情怀,风格直率显豁。
17、,白居易诗 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二)、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人以中主李
18、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时代稍晚于西蜀词,虽也表现出情致缠绵的特点,却与花间词有所不同,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不仅抒发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而且往往借对春恨秋思、男女情事的咏叹,寄托国事飘摇的深沉痛苦。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1、 冯延巳,是唐五代作词最多的词人。他所处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浮沉不定的政治地位,使得他的词在内容上虽不出伤春伤别、流连光景,但逐渐摆脱了对女子体态服饰的描绘,多托儿女之情,抒家国之慨。抒情深挚幽雅,细腻微婉,较少浓辞丽句的描写。,代表作有鹊踏枝、谒金门等。其词以男女之情、离别相思为主,然已去掉了许多香艳,往往通过情景表现人物的心境。他虽然仕宦显达,但身
19、在朋党倾轧中,内心忧患苦危,使其词的内涵愈深。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鹊踏枝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营造冰凉清冷的氛围;“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渲染荒凉落寞的心境。前言枕簟凉、珠泪坠,全无睡意;后写残酒欲醒,借酒浇愁,酒将醒,而人依旧是心事重重,展转无寐,意更进一层。“月明如练天如水”,一派纯洁空濛的景象,不禁令人心慌,于是又将以一种单调的声音,打破此种沉寂,将时间拉长,使孤寂更为深重。,下片便写了络纬寒啼、庭树金风,“络纬”即是莎鸡,络纬啼、秋风吹、庭树响,谁人经得起这般消磨?干脆“悄悄重门闭”,把催人相思的声音通通关在门外,着一个“闭”
20、字,字音极坚决生硬,而意境极清冷寥落。可是“闭”上之后又能如何呢?原来是一点声音也没有,只余一片死寂,叫人拿往事来填补空虚,徒增憔悴。此词情景两得、相间相融,是冯词一贯的风格。,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冯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一代风气”,成为花间词向北宋词转变的枢纽。,2、中主李璟,词仅存4首。较冯延巳更庄重,忧患意识更强。摊破浣溪纱(菡萏香销翠叶残 )最负盛名。“菡萏”即“荷花”,称“菡萏”,别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翠叶”即“荷叶”,而“翠”字又表现了一种情感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诗人虽未明白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对如此珍贵芬芳生
21、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西风愁起绿波间”,便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悲伤的环境中重现。“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便造成多种不同的联想和效果:一则就人而言,满眼风波,使人想见其一片动荡凄凉的景象;再则就花而言,“绿波”原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一种惊心的悲感和惶惧,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随风起,也是风起之堪愁。,“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一般指“春光”,伸引为青春岁月。这里的“韶光”后紧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间年华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此词上阕
22、从“菡萏香销”的眼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直写到所有的景物时光与年华同此凋伤憔悴的下场,并与“韶光”“不堪看”做结,呼应了开端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景色。,下阕“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对上阕的呼应。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鸡塞”是鸡鹿塞的简称,是汉时一个边塞。全句寄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小楼吹彻玉笙寒”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是在梦回曲尽时所作的情绪宣泄和排遣。“多少”与“无限”刚
23、好说明了悲愁的饱和点;而“泪珠”冠以“多少”一词,也说明了词人悲情澎湃难抑。前一句,词人把强弩拉满,可谓蓄势千里,可下一句却是引而不发,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阑干”三字做了结尾,使得前一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这样的结语,比起直接的倾诉更见深邃,更具力量。,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借花残叶败的景物、悲秋伤别的情感寄托国运衰败、良辰不再的感慨。意境阔大深邃,情调沉郁凄婉,自然蕴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
24、,是千古传唱的名句。,3、李煜,李璟第六子,字重光。青少年时代及在位后十五年,富贵荣华。宋破金陵,被俘,有破阵子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俱工,书画兼擅,词的成就尤高。其词以南唐灭亡被遣入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由于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巨大变化,遂于今昔盛衰的对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中倾诉了思念故国、悲悼亡国的深哀巨恸,凄怆动人。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存词30余首,
25、首首俱佳,因为阅世甚浅,他始终性格纯真,词的可贵特点也是“真”。本色而不雕琢,不矫饰,多用口语和白描,然因为亡国破家之恨重,感慨深邃,丽质天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把亡国之痛与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切,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故国之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抒发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词中流露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
26、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
27、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
28、”,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结句“一江春水
29、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
30、是因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接受者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这首词,不光是写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
31、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整首词,抒发了所有具有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浪淘沙是对囚徒生活的不堪和无限的故国之思,“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寄慨深广,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最能引发普遍性的共鸣。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陈廷焯说其词“呜咽缠绵,满纸血泪。”,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1、后期词由前期的艳情而至家国之痛、人生感慨。且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表达出来。2、由含蓄婉媚而至直抒胸臆,突破了词的抒写内
32、容,拓宽了词境。3、风格清丽典雅。,李煜的艺术素养极高,他的词不仅具有真挚强烈的情感,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写哀愁的深广、无尽无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写离愁的纷乱难以排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词的语言朴素生动,却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李煜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高度评价了李煜在词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词虽然以宋为主,但是,南唐词深厚绵长的情致,对宋词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