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佛教的起源,源自印度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流宗教 針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社會等級制度) 婆羅門(祭司) 剎帝利(武士、軍事貴族) 吠舍(農民、商人) 首陀羅(奴隸),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不同,否認婆羅門之權威 擺脫婆羅門之絕對統治 人人可入教 不需祭祀 不需要祭司引導 人人可靠自己的修行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佛教創立人- 釋迦牟尼,悉達多喬答摩 (Siddhartha Gantama) 生於約公元前(565-485年) 乃釋迦族淨飯王之兒子 于二十九歲出家 于三十五歲菩提樹下靜坐得到覺悟,釋迦牟尼的出生,父親是釋迦族的國王淨飯王 母親是摩耶夫人 釋迦牟尼則是一國的太子,釋迦牟尼的少年時,接受
2、婆羅門教之教育 自小文武雙全 于十七歲時娶耶輸陀羅,釋迦牟尼決定出家,出家原因說法不一 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痛苦 對婆羅門教的不滿而厭世出家 在城門外所見各種人世之苦況,而生出家之念 遂于二十九歲出家,釋迦牟尼菩提樹下得道,經六年的苦行,仍毫無收獲 走到菩提樹下靜坐思考“四諦” 最後終得覺悟,釋迦牟尼涅槃成佛,佛陀涅槃前說: 要度的眾生皆已度盡,還末度的眾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緣。現在已沒有讓肉體繼續存在的必要,你們隨順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處!,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聖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修道時所悟出的道理 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 包括苦,集,滅,道四種道理,苦諦 - 世間苦果 (一切眾生
3、由於未能斷除煩惱所飽歷的痛苦),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五媼熾盛苦,集諦 - 世間苦因,貪煩惱 嗔煩惱 癡煩惱,滅諦-出世間樂果 道諦-出世間樂因,依循佛陀指示去修習,便根絕一切煩惱,斷除苦因後得到解脫 包括三種方法 戒 (約束) 定 (禪定) 慧 (辨別是非善惡),佛教的发展,約在釋迦入滅後一百年,佛教開始分裂為十八個派別,可分為兩組。 前一組十一派取較保守路向,以上座部(Theravada)代表,後來被稱為小乘(Hinayana)佛教。 另一組七派由大眾部(Mahasamghika)領導,態度較開放,不拘限佛陀的說話,有所創新發揮,叫作大乘(Mahayana)
4、佛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兩派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對理想的人格的不同理解。 佛教最終的目標是要人覺悟得解脫,一個已得到覺悟的人在佛教來說就是一個理想人格。 事實上,佛已經是佛教中理想人格的代表,不過佛只是一個廣泛的稱呼,小乘和大乘其實都各有自己的理想人格。,阿羅漢与菩薩,小乘的理想人格名阿羅漢(arhat),而大乘則是菩薩(bodhisattva) ,全譯為菩提薩埵。 bodhi是覺悟,sattva指眾生。菩薩指已獲得覺悟的眾生,他要拯救眾生入涅槃,其襟懷非常廣大。,佛教的度化,依大乘的說法,個人本身的覺悟與得解脫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關心他人的覺悟與解脫。 大乘佛教很重視度化,認為大乘是自度他度的
5、,自度是自己覺悟得解脫,他度是令到別人也同時覺悟得解脫。,自度與他度,大乘認為真正的度化是自度與他度,這種做法稱為普遍的度化(universal salvation) 。 另一方面,小乘只重視自度,就是個別的度化(individual salvation),即只求個人的覺悟和解脫。 就義理的價值來說,大乘的宏願是要比小乘廣大的。,大乘与小乘的传播地域,小乘的發展基本上限於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和錫蘭。 大乘的發展先是中國,東至朝鮮日本,又向西藏、歐美傳播,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四川乐山大佛,佛教的 傳入與 發展?,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A)秦朝 (B)漢武帝時期 西漢末東漢初 最可能的答案? C,佛
6、教能在中國流行的原因,佛教來也!,(一)與道家學說相似,道家 輕生死 清靜無為 人死精神不滅 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佛教 看破生死 看破紅塵名利 空滅無常輪迴轉世 善惡因果報應,佛教教義與中國本土 思想學說相近 容易被中國民眾接受 得以流佈,(二)與方術有類似之處,方術 燒香 誦經 齋戒 敬拜神靈 占星術觀災異,佛教 燒香 誦經 齋戒 敬拜神靈 占星術觀災異 例如:安世高及康柯迦羅,(三)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儒家 性善論 以德服人 博愛 忠孝寬恕 仁義禮智,佛教 禁殺生 好仁 普渡眾生 導人積德向善 去除心中惡念,(三)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佛教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儒家
7、人皆可以為堯舜 殺身成仁,結果!,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似 差異少 抗拒與排斥減少 阻力減低 容易為一般人接受 得以在中國流傳,魏晉南北朝 佛教盛行 的原因,(一)政治黑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五胡亂華+南北對峙 戰亂頻仍+篡弒頻生 人心厭世+求心靈慰藉,南北朝動亂例證,北朝36位君主:15人被弒及1人被廢 南朝24位君主:11人被弒及3人被廢,(二)漢末儒家學說衰落,經學繁瑣 學術研究轉向 有助其他思想的發展 玄學興起 利用佛學佛理解釋玄學 有利佛教的發展,(三)世族風尚的影響,世族不理政務=清高 追求玄理 佛法令佛法得到發展空間,(四)佛教教義切合人心,精神不滅/輪迴轉世/ 因果善惡報應
8、切合亂世人心的需要心靈慰藉,(五)僧侶努力的結果,致力弘揚佛法+翻譯佛經佛教得以流佈 例子:安世高/康柯迦羅/佛圖澄/釋道安/鳩摩羅什/支道林,(六)君主提倡,楚王劉英+漢桓帝=佛教徒 孫權信奉佛教 後趙石虎信用佛圖澄/佛教=國教 前秦苻堅信用釋道安 後秦姚興信用鳩摩羅什 梁武帝篤信佛教+佛教大興 還有宋武帝+齊武帝+孝武帝等,(七)佛寺的經濟作用,佛寺救濟社會 +賑濟災民大眾歡迎 豪強百姓逃避稅役 產業捐佛寺/依附人口,佛教的發展概況,東漢至 魏晉南北朝,東漢時期,明帝派員往西域求佛法 桓靈二帝:安世高翻譯佛經+弘揚佛法 此外 支婁迦讖+嚴佛調+康孟祥 翻譯佛經,三國時期,魏文帝:朱士行=中
9、國第一個出家人魏明帝:大量興建佛寺孫權:信用支謙及康僧會/翻譯佛經,西晉時期,外地僧侶來華傳佛法 e.g地區:安息/天竺/大月氏/康居/于闐 e.g人物:竺法護 大小三藏經150多本佛圖澄 後趙弘法+力圖導統治者少殺向善釋道安得前秦苻堅信用+譯經+弘揚佛法,東晉時期,佛法與玄理融合 慧遠廬山講佛主佛學為主玄學為輔 竺法深/支道林=擅長玄學儒學 +談論玄理 鳩摩羅什譯經金剛經 法顯遠赴天竺求戒律,南朝方面,瀰漫佛教氣氛/佛教異常興盛 君主篤信佛教 e.g宋武帝/宋文帝/ 齊武帝/梁武帝/陳武帝 梁朝佛寺二千多+僧尼八萬多,北魏方面,道武帝:廣建佛寺+佛塔+重視僧侶 太武帝:滅佛行動毀寺廟+僧尼還
10、俗(寺院藏兵器有叛亂之嫌) 文成帝:重興佛教復修寺廟佛塔 e.g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孝武帝/孝文帝時佛教大興,北齊與北周的概況,北齊 上承北魏尚佛風氣 佛教大興 寺院30000所,北周 文/明/宣帝信佛 佛寺10000所 武帝時儒佛道辯論 結果:滅佛行動,北朝的滅佛事件,(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二)北周武帝滅佛,(一)北魏太武帝滅佛,原因: (1)佛教流行 影響國家 僧侶太多 賦役人口減少影響稅入及兵源 (2)僧侶謀反? 僧侶有叛亂之先例e.g慧思/法秀先後謀反 滅佛打擊叛亂勢力,(一)北魏太武帝滅佛,(3)政治理由 太武帝崇漢人宗教-道教以取漢族認同 抑外來宗教-佛教滅佛=親漢不親胡 (4)抑
11、佛人士的影響 士族崔浩+道人寇謙之倡抑佛教,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太武帝的毀滅佛教,具有張中華王道正統之義。,太武帝滅佛對北魏的影響,(1)宗教方面 道教在北魏盛行新天師道得帝主信任 道教=北魏國教+寇謙之=國師(處理軍政) 道教極受重視君主即位往道壇受符籙,太武帝滅佛對北魏的影響,太武帝+崔浩主張滅佛,太子+鮮卑貴族反對,兩派(漢與鮮卑)互相對抗與傾軋 影響政治的穩定,(2)造成政治上漢胡對抗,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一連串的打擊佛教的行動來了! (1)定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2)令僧尼道士還俗(三百萬) (3)四萬多寺觀王公住宅 (4)以經濟因素為主打擊佛道 沒收土地 +還俗
12、增加國家賦役人口,討論時間:佛教盛行是福是禍?,時期:魏晉南北朝 參考課本60至64頁 學生分為三組 作小組討論(15分鐘) 報告本組意見(每組最多4分鐘),唐代佛教,唐代佛教得以興盛發展的原因,(1)承魏晉佛教發展趨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小乘佛教在華流佈與發展 唐上承前代發展之基礎 得進一步發展 更趨興盛,(2)唐代君主尊崇與支持,隋文煬二帝信奉佛教+造佛像+譯佛經 唐太宗建佛寺佛塔+親見玄奘+譯佛經 高宗武后信佛+建佛寺佛塔 武后尊崇佛教+迎禪宗神秀+迎義淨 玄宗皈依密宗不至大師 肅/代/憲/穆/敬/文宗均信佛 結果:佛教得君主尊崇與支持興盛發展,(3)唐室鼓勵譯經,佛教具麻痺人民思想的
13、作用 政府鼓勵譯經佛教學說更完備 可得盛行 e.g隋大興城大興寺/唐玄奘慈恩寺+玉華寺/義淨薦福寺/建大雁塔及小雁塔藏佛經,(4)儒學僵化,唐代儒學已僵化孔穎達五經正義 =無創見經學僵化/發展停滯不前 部分士子在學術上另尋研究路向 研究佛理為佛教興盛帶來助力,隋唐兩代佛教發展概況,隋代 文帝:任由人民出家+建佛寺+官修佛經 煬帝:大力扶持佛教發展+鼓勵譯經+受佛門法戒 佛教典籍裡煬帝形像正面+受佛教徒崇敬,唐代佛教發展情況,唐太宗時期 大力推動譯經工作 1.天竺波羅頗迦密多羅譯經 2.玄奘玉華寺及慈恩寺譯經 3.命房玄齡及許敬宗領數十僧侶協助譯經,唐代佛教發展情況,(續)唐太宗時期 4.建佛寺
14、 5.給寺院土地+免課戶e.g少林寺100頃 6重要宗派成立:天台宗/唯識宗/律宗,唐代佛教發展情況,唐高宗及武后時期 二帝崇佛+大力推動佛教發展 武后得大雲經受命為帝君 崇佛以鞏固統治地位 下詔佛教地位居於道教之上,唐代佛教發展情況,玄宗時期 初年納姚崇之議淘汰僧尼+禁建佛寺+ 禁官員與僧尼交往 後來又如何呢? 在倡佛教=寺院大增+密宗建立,唐代佛教發展情況,中唐至晚唐 各代君主多尊崇佛教 代宗:崇佛+親幸西明寺講佛經 憲宗:迎佛骨+貶反對此舉的韓愈 儒佛道三教合流 人民為僧以逃稅役+寺院經濟力量擴大 +勾結豪強+廣招佃客影響國內經濟,滅佛行動又來了!,誰人滅佛? 唐武宗 時間? 唐會昌五年
15、(公元845年),武宗會昌滅佛,滅佛原因? (1)寺院經濟實力過大,對國家經濟帶來不良影響e.g不課戶太多/寺院佔地太多。 (2)武宗信奉道教,有意抑佛。 (3)宰相李德裕及道士趙歸真反對佛教,建議抑佛。,武宗會昌滅佛,滅佛的概況 1.道教外,禁絕其他宗教。 2.大多數寺院被拆除 3.二十六萬僧尼還俗 4.充公寺院產業 5.查出依附人口,納為兩稅戶,交稅,現在是討論問題的時間,論題:佛教對唐代造成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三至四人一組 討論時間:15分鐘 報告時間:每組不超過15分鐘,佛教對唐代的影響,自己睇書啦,七十七頁,禪宗的發展及其學說,甚麼是禪? 禪定=安定沉思的修行方法,禪宗的傳承概況,佛
16、祖大弟子迦葉:徹見心性之佛法 二十八代之後達摩來華,時印度佛教式微,先至南梁,梁武帝重外在功德,乃往北魏,於少林寺面壁九年,悟出禪定之法。,禪宗的傳承概況,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北方:神秀北方傳法武后尊崇國師主漸悟禪宗北宗 南方:慧能嶺南傳法主心傳及頓悟禪宗南宗,禪宗南派的佛學學說,(一)禪定 人到達超脫一切的境界 內外俱定 令人的本性淨化 佛性自顯,禪宗南派的佛學學說,(二)明心見性 佛性人人皆有 在內心不須外求 明心即可見性(佛性) 明心可令人不為慾念污染+ 不受虛幻世界蒙蔽,禪宗南派的佛學學說,(三)不可被執著、善惡、歡喜所困擾。 心要空虛去煩惱佛 忘過去不視現世與將來極樂世界,禪宗南派
17、的佛學學說,(四)頓悟 人性清淨人人皆有佛性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索 以善作指標消除內心往妄念 求內外明徹發現真本性佛,禪宗南派的佛學學說,(五)主廢坐禪 慧能以前坐禪是最佳修行之法 南禪宗認為坐禪不當 清規戒律約束不能成佛 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禪宗南派的佛學學說,(六)重心傳不立文字 不以文字傳法+輕佛經 主頓悟佛理 心心相印+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執著文字知識難以成佛,社會方面-,禪宗在中國民間流行 (深入淺出/不分貧富尊卑),影響宋代理學,文學範疇(詩詞/小說),學術思想-,禪宗南派的影響,宋代佛教,宋代帝室對佛教多采保護政策,太祖建國後,修訂出家考試之制、詔度出家童行八千人,遣使
18、西行求法。 宋太祖開寶四年,敕令張從信等至成都開雕大藏經,稱開寶藏,這是中國全藏刻版印刷的開始,也是一切官、私刻藏及高麗刻藏的共同依據。,理學,宋代理學發達,其思想受禪宗影響甚钜,其間或有排佛之論,然禪學開展理學精神特色,故排佛後又皈佛者甚眾,自宋迄清皆呈如此狀況。,宋徽宗,宋徽宗時期,因其崇信道教而破壞佛教,如燒毀經像,詔令寺院置孔子及老子像,並將道士位次列在僧尼之上等。佛教嚴重受挫,除禪、淨土二宗猶能盛行外,其餘各宗漸沒。,元朝佛教,元朝佛教與朝廷的關係密切,其能以一蒙古外族而統治華夏一百多年,可說多得力於佛化政治。 太祖建國之初,重用禪宗信眾耶律楚材制訂典章,令慓悍好戰的蒙古百姓攝化於佛
19、教。 又如元世祖迎請西藏薩迦派的八思巴入京,請制蒙古文,譯述藏經,對蒙古文化貢獻巨大。,明朝佛教,朱元璋,初為皇覺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於寺院,故對佛教特別崇敬,也力圖整頓佛教。因此,即位後即頒佈了一連串新的佛教政策如:立僧官、定考試、制度牒、刻藏經。 成祖永樂帝以臨濟僧道衍為宰相,刻北藏,並作(贊佛偈)、金剛經解,力護佛教。此後,諸帝王無不奉佛,禪、淨二宗與喇嘛教並行。,明中期佛教,明中葉後,朝廷為救饑荒而有賣牒之舉,僧團迅速膨脹,因而弊端叢生。 世宗信奉道教,導致再一次的毀佛事件。,明末清初 傅山 金剛經,清朝佛教,清代同元朝一樣,王室崇信喇嘛教,可說是以佛化政策統治了蒙、藏、漢三個不同的民族。 朝廷在西藏以達賴治前藏,以班禪治後藏。在蒙古各地賜封喇嘛“呼圖克圖”的尊號,更將皇宮中的雍和宮改為喇嘛寺。,清中期佛教,清末,太平天國起事,洪秀全以信仰上帝教為號召,十余年間,東南半壁江山都落入太平天國的統治之中,軍行所至,佛寺、經像焚毀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