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员素质测评设计与实施.ppt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869459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员素质测评设计与实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员素质测评设计与实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员素质测评设计与实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员素质测评设计与实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员素质测评设计与实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员素质测评,第二章 素质测评的设计 与实施,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常用工具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方案的设计 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第一节 素质测评的常用工具,一、标准化纸笔测验 二、投影测验 三、行为模拟与观察类测验 四、基于工作情景的综合类测验,一、标准化纸笔测验,1.标准化纸笔测验就是只用纸和笔就能进行的测验,但它要求测验全过程(包括题目、回答方式、测验时间、评分及分数解释等)的标准化。 2.常用的标准化纸笔测验有:人格测验、成就测验、能力测验等。 3.对标准化纸笔测验的评价:优点:方便性、经济性、客观性;缺点:对被测者的行为表现无法测得、测验的实施较为程式化、无法避免考试技巧和猜

2、测因素的影响。,二、投射测验,1.投射测验的含义:投射测验主要用于对人格、动机等内容的测验。它要求被试对一些摸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做出描述和反映,据此来分析和推断被试的内在心理特征。 2.投射测验的特点:(1)非结构性(2)掩蔽性(3)整体性,投射测验的分类及评价,3.投射测验的分类 (1)联想法投射测验;(2)构造法投射测验; (3)完成法投射测验;(4)表露法投射测验; (5)选择或排列法投射测验。 4.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1)其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2)计分和解释缺乏客观标准,难以做到公平; (3)难以避免防御反应的干扰; (4)耗费时间及精力大,对主试的要求高。,三

3、、行为模拟与观察类测验,1.行为模拟与观察类测验的技术核心是行为观察法,它是通过安排一定的情境,在其中观察特定的个体或群体的特定行为,从中分析需要考察的内在素质或特征。这类方法具体包括:(1)自然观察法。观察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情景。(2)设计观察法。其中常用的有:情境压力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情境测验及角色扮演测验。(3)自我观察。“工作日志”就是一种采用的方法。 2.对行为模拟与观察类测验的评价 优点:真实、预测效果好、可获取较多信息。 缺点:操作较为困难;测验成本高;分析较复杂。,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并不指定负责人的情况下,安排一组互不相识的应聘者(通常68人)就给定的讨论题目进行自由讨论

4、,并要求拿出讨论意见和决策。由于没有安排领导,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又需要有人来组织、引导、调节和总结,最终使意见归于一致,因此,具有领导才能的个体就必然会在讨论的情景中脱颖而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主试对每个被试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在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摄录像设备,但主试不参与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 可以测量的内容,1.个人特点:自信心、挑战性、自我表现的主动性、主动寻求他人同意和赞赏的倾向等。 2.社交能力:言语表达的流畅性、组织性和逻辑性,对他人的说服能力、倾听的技巧等。 3.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主动扮演领导角色的倾向、对进程的控制能力、意见的综合能力等。,四、基于工作情景的综合类测验,基于工作情景

5、的综合类测验主要有:1.公文筐测验,即让被试在所安排的假想的情境中扮演某一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一系列的公文处理,对其处理的方式方法以及结果等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2.面试,即考官针对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与被试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达到了解,评价的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的面试有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3.调查法,即对员工的某些意愿、态度、观点或感受等认知性或情感性心理状态或行为倾向进行信息搜集,并做出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第二节 素质测评方案的设计,一、素质测评方案设计的原则 二、测验题目的来源 三、题目的编制 四、测试题的预测试和分析 五、预测试 六、测验使用手册的编写内容,明确素质测评的价值,员工的价

6、值好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差员工的两倍,优秀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好员工的两倍。,人员素质测评的三条管理法则,无论什么职业的员工,其工作效率或产品值的差异大约为工资的40%-70%。 好员工的价值减去差员工的价值大致等于付给这一岗位的工资。 一般员工的产出值应该是其工资的2倍。 P25,一、素质测评方案设计的原则P77,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 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相结合 要素测评与行为测评相结合 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素质测评与指导开发相结合,二、测验题目的来源及注意事项,(一)测验题目的主要来源有: 1.从已经出版的各种标

7、准的测评工具中选择合适的题目; 2.聘请专家设计题目; 3.自行设计题目; (二)收集题目应注意: 1.题目来源要尽可能的丰富; 2.题目要有普遍性 3.要尽量避免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三、题目的编制的原则,(一)针对题目内容的原则 1.题目内容符合测评的目的; 2.题目取样具有代表性; 3.各个题目可互相重复或牵连。 (二)针对题目表达的原则 1.尽量避免主观性和情绪化的字句; 2.避免涉及社会禁忌或个人隐私; 3.避免诱导和暗示答案; 4.避免令被试为难的问题; 5.表达准确、不会引起争议和误解。,四、题目的编制,(一)常用的题目类型1.问答题 2.选择题3.是非题 4.匹配题5.填充题

8、6.操作性测验题 (二)题目的编排 1.将测验相同因素的题目排列在一起; 2.尽可能地将同一类型的试题组合在一起; 3.难度测验的题目应按由简到难的顺序排列; 4.对于人格测验,要尽量避免将测验同一特质的题目编排在一起。,五、测试题的预测试,为了对测试题目的效果进行把握,需要将准备好的试题进行一定规模的小样本预先施测,测试后进行分析、修改,这一过程就叫做预测试。 预测试应注意: 1.预测试与正式测试的对象、环境等条件相同; 2.取样具有代表性,人数适中,一般不少于30人; 3.时间可适当放宽,最好使每个被试都能将题目答完,以便分析结果有效; 4.应对测试的情况做出较为详细的记录,以便以后在分析

9、和修改中使用。,六、测验使用手册的编写内容,测验使用手册即在测验时使用的说明书。 测验手册的内容一般包括: 1.测验的一般信息:标题、作者、测试形式、记录形式等; 2.测验的目的和作用; 3.测验编制的背景和理论来源; 4.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间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5.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记分方法; 6.常模表,常模适用团体、计分解释系统及样本的选择方法; 7.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以及这些资料取得的条件和情境;,第三节 素质测评的实施与计分,一、测评的操作要领 二、主试的职责 三、实施过程中误差的产生 四、猜测的校正 五、计分的要领及误差的控制,一、测评的操作要领,素质测评实施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使

10、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出自己的真正行为。这就要求在测试时: 1.使用标准的指示语; 2.制定标准的时间限制; 3.采用合适的测试环境; 4.控制施测过程中可能影 响测试结果的其他因素,二、主试的职责,主试即考官或主考人,是控制测试进程的主要人员。一般来说,主试应做以下工作: 1.测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预告测验、熟悉测验指示语、准备测验材料、熟悉测验的基本程序、确保满意合适的测验环境; 2.测验中主试的职责:在被试询问时做出澄清、做测试记录; 3.建立协调的关系。协调的关系是指主试与被试之间的友好的、合作的、有利于被试最大限度地作好测验的一种关系。主试应采取热情、友好、认真、客观的态

11、度。,三、实施过程可能导致误差的 影响因素,(一)主试对测验结果的影响 1.主试的人格特点 2.主试的期望 (二)被试特点对测验结果的影响 1.测验的技巧和练习因素 2.焦虑和动机因素 3.反应定势,主要有:求“快”与求“精”的反应定势、偏好正面叙述的反应定势、偏好特殊位置的反应定势、偏好较长或较短选项的反应定势以及猜测的反应定势。,四、猜测的校正,在客观题中,猜测无疑会提高被试的分数,因此许多人认为有必要对猜测进行校正。 1.猜测的修正方法: 2.猜测修正的优缺点: 优点:避免由于猜测使测验的信度降低,反映被试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缺点:公式假设不成立;只有 被试答完的题目数量相同,修 正才有

12、意义;猜测也是一种经 验的反映等。,若不对猜测进行修正,则:,如果不对猜测进行修正,则在编制测验题目时需注意: 1.选项数目要相对较多,45项较为合适。 2.测验的题目数量要足够得多。 3.测验时间要充裕,尽量使所有被试都能做完所有题目。 4.经常以题目分析评价和鉴定试题,并淘汰不好的试题。,五、素质测评的计分,(一)计分的一般程序 1.记录反应; 2.检索标准答案; 3.反应与标准答案的比较。 (二)问答题的计分 问答题的主要缺点就是评分不够客观,容易受评分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因此要避免宽容定势和晕轮效应。事先确定采用整体计分还是采用分析计分。 (三)客观题的计分 客观题的计分简单、客观。关键是如何确定不同答案的权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