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邢台八中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共 80 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 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多糖 B.核酸 C.脂质 D.蛋白质3、反射弧通常共由几个部分构成( )A.1 个 B.2 个 C.5 个 D.7 个4、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 )A.较长 B.短暂 C.相同 D.不能确定5、在我国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扬子鳄的数量在短短 30 年的时间内,由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这段时间内扬子鳄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
2、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动作电位的产生与 Na+内流有关B.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只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无论是兴奋的传递还是传导,都要消耗 ATPD.一个反射活动的时间长短与反射弧中突触数量有关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B.神经纤维膜外,兴奋的部位是正电位C.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2 -8、物质 会抑制神经纤维内 向外运输,物质 可以促进 向神经纤维内运输,现在分别用物质
3、和 处理甲、乙两条神经纤维。则( )A.甲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减小 B.乙神经纤维兴奋可能无法产生C.甲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不变 D.乙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无法传导到两端9、调节性激素分泌的枢纽部位是A.垂体 B.睾丸 C.卵巢 D.下丘脑10、下列激素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直接关系的是A.抗利尿激素 B.雄激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11、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的部分分别是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胰岛 B 细胞 B.前者是垂体, 后者是胰岛 A 细胞C.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胰岛 A 细胞 D. 前者是垂体, 后者是胰岛 B 细胞12、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病人缺乏的激素分别是A.甲状腺激素
4、、生长激素、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C.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13、以下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A.具有高效性 B.要通过体液运输C.对细胞的正常活动起着催化作用 D.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4、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 T 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B.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生长激素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T 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15、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中 B 细胞和 T 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 B.都参与体液免疫过程C.都能够识别特异性抗原 D.都能产生抗体1
5、6、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正确的是A.浆细胞抗体 B.吞噬细胞淋巴因子C.胰岛 B 细胞胰高血糖素 D.垂体甲状腺激素17、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失调或遭到破坏,将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如艾滋病。下列疾病中,与免疫相关的是- 3 -A.巨人症 B.白化病 C.高度近视 D.系统性红斑狼疮18、下列哪项不是种群特征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9、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20、
6、为调查老鼠种群数量,科研人员第一次捕捉了 50 只老鼠,并进行了标志,第二次捕捉了 52 只老鼠,其中有 13 只被标志过,老鼠被捉一次后较难再次被捉,该老鼠种群数量约为A.200 B.大于 200 C.150 D.小于 20021、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不可能发生的变化有A.生物种类增多 B.不会有某些物种的灭绝C.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丰富22、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沙丘、冰川泥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在弃耕农田上群落不可能发展到森林阶段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
7、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23、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在此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一定在 10%20%之间B.与自然的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C.羊排泄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为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羊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4 -24、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 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25、关于生物的同化量的
8、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营养级贮存的总能量 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C.从上一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D.经吸收后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26、假设下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N,能量传递率为 10%,则人类获得的能量 A.少于 10-1N B.等于 10-2N C.等于 10-1N D.多于 10-1N27、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下列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A、B、C 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C.图中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28、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 5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异化作用2
9、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30、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是( )A.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C.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1、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32、某人因患流感而在一昼夜中体
10、温从 37上升到 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关系是( )A.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基本相等 C.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不确定33、调节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 B.大肠 C.肾 D.肺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35、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A.细胞内液
11、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36、神经体液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的活动只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B.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6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D.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7、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不同激素的受体部位可能会有不同38、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运输给靶器官、靶
12、细胞 B.通过体液运输 C.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微量、高效39、白蚁以木头为食,但是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40、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所有蝌蚪 B.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 D.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二、非选择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41 下图示突触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写出图中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_;(2)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量将_。由于
1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图中所示标号_中,兴奋在此处的传递方向是_(单向/双向)的。42 A 下图所示淋巴细胞的分化:- 7 -图中细胞分化成_;细胞在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_。B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kJ。(2)从 A 到 B 和从 B 到 C 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和_。- 8 -邢台市八中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 B2. D3. C4. B5. A6. B7. A8. B9. D10. B11. A12. A13. C14. D15. D16. A17. D18. D19. D20. D21. B22. C23. B24. D25. D26. A27. D28. B29. B30. D31. D32. A33. C34. C35. A36. C37. B38. A39. D40. C二、读图填空题41. (1)突触间隙 (2)增加 单向42.A 效应 T 细胞 淋巴器官 浆细胞B (1)1250 (2)16% 1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