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670707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

2、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

3、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 ,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

4、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 2 -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

5、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B. 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C. 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D. 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B.

6、 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C. 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D. 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B. 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C. 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

7、益的做法。D.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 3 -活需要的新文化。【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 项“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表述错误,原文是“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 B 项“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原文表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C 项“C.项“从研究

8、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 ,即探寻“是什么” ,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 。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 。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

9、解“求是” ,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 A 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 ,故有误。【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 ”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10、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4 -智利佩普拉多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 “我真

11、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怎样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夫人,您看, ”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

12、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每年到了 10 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 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

13、我。“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5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 100 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

14、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摘选自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 ,长春出版社)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两段不仅形象地描写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质的玫瑰花,也细致地表现了他对玫瑰花的呵护,把花当成是心爱的宝贝。B. 小说写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但都没有圆满的结局,

15、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性格或身体的某一方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C. 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 “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D. 老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玫瑰花的故事令人感动,还揭示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5. 小说作者在第二段写人们把老园丁“看成是疯子,谁也不再理睬他了” ,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小说以“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1)拓宽了小说的视角。从普通人的视角的写老园

16、丁,他们对老园丁所知有限,无法理解他的言行,评价失当。(2)提高阅读作品的兴趣。 “疯子”的名声引发阅读者的好奇,能激发起他们阅读下文的兴- 6 -趣。(3)为下文做铺垫(或和下文形成对比) 。表现普通人对老园丁的误解,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或形成对比) 。 6. (1)结构更加严谨。结尾和上文“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相呼应,小说结构严谨。(2)丰富人物形象。老园丁一直坚持对玫瑰花的培育和呵护,从不让人轻易拿走一朵花,以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他的崇高的美德(3)凸显小说哲理。表达了人们已经认同老园丁的对玫瑰花的态度,不在想方设法自私地去占有她。 (或人们已经认同生命是一

17、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错误, “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不是细节描写,而是比喻,把花朵比喻成“红心” ,生动形象的写出玫瑰花的艳丽。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重要句子内涵和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来考

18、虑,具体答题时从内容、结构和效果等方面作答。内容这是人们对园丁的评价,说明他们不了解园丁,对园丁评价错误。结构上,到底为什么有这样的误解,下文正好做出了回答,也引出了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效果上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6 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能力,属于尾段的作用。解答本题时,注意结构有无呼应,理清尾段和主旨、人物的关系。结尾“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和上文“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是没有人从花园里拿走花的原因,他一直坚持培育和呵护玫瑰花,歌颂他崇高

19、的美德。 ,通过园丁的坚持,使人们明白园丁对玫瑰花的态度,凸显了文章的主旨。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 有俊鹘抟水禽:抓 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 膝之所踦:支撑- 7 -B. 貌甚寝:丑陋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探望 日益骄固:顽固C. 廊腰缦回:萦绕 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 时不利兮骓不逝:离开D. 剽掠其人:掠夺 晚乃遁于光、黄之见:隐居 如土委地:卸落【答案】C【解析】【详解】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C 项 “逝”离开,错误, “时不利兮骓不逝”中的“逝”意思是“奔驰” 。故选 C。【点睛】

20、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8.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往往阳狂垢污 项王瞋目而叱之 秦人不暇自哀B. 信造化之尤物 今日固决死 杳不知其所之也C.

21、官知止而神欲行 善刀而藏之 良庖岁更刀D. 扣其乡及姓字 时座上有健啖客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ACD 项均有通假字:A“阳”通“佯” ,假装;C“善”通“缮” ,拭擦;D“扣”通“叩” ,询问。故选 B。9.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 皆名天下 可怜焦土 故仇我B. 族秦者秦也 余既耸然异之 纵江东弟子怜而王我C. 项王复引兵而东 燕赵之收藏 见方山子从两骑D. 族庖月更刀 岸土赤而壁立

22、辇来于秦- 8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词类活用背后的规律,运用正确方法进行辨析。D 项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族庖月更刀”的“月” ,名词作状语,每月 ;“岸土赤而壁立”的“壁” ,名词作状语,像墙一样;“辇来于秦”的“辇”,名词作状语,乘年车。A 项 “皆名天下”的“名” ,名词作动词,扬名;“可怜焦土”的“焦土” ,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故仇我”的“仇” ,名词意动,认为是仇人。B 项 “族秦者秦也” 的“族” , 名词作动词,灭族; “余既耸然异之”的“异” ,意动,认为怪异;“纵江东弟子怜而王我” , “王” ,使动用法

23、,使我称王。C 项“项王复引兵而东的“东” ,名词作动词,东进; “燕赵之收藏” 的“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 见方山子从两骑” 的“从” ,使动,使跟从。10.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戍卒叫,函谷举 技经肯綮之未尝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灭六国者六国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 ,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

24、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中,“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应为“因为风阻(船)不能行”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应为“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应为“刀刃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应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应为“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 。“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应为“我的刀从不去碰筋骨盘结的地方” 。- 9 -“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

25、后置,应为“能够跟上来的骑马的人不过一百左右” “灭六国者六国也”判断句,应为“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应为“如果用楼台亭榭装饰” 。故选 D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彼不言,籍独无愧于心乎?(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答案】 (1)纵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心中有愧吗?(2)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万户封邑悬赏我的人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

26、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 “纵”译为“纵使” ;“独”译为“难道” ;“无愧于心”状语后置。 (2) “购”译为“悬赏” ,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 “邑万户”定语后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 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 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

27、:“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

28、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 10 -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选自周书卢柔传 )注解: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9、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D.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

30、租税作为其俸禄。B. 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 ;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 。C. 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 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

31、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 11 -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答案】12. C 13. D 14. B 15. (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 ,下诏书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2) (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

32、饿,死了一大半。【解析】【12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胜”“柔” “孝武” “东魏” “侯景” “穰” “梁” “武帝” “表” “辞彩” ,虚词“而” “之” “其” ,“柔年少”作“轻”的宾语,主语是“胜” ,意思是“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 ,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项, “东魏”作“遣侯景袭穰”的主语,意思是“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 ,结构完整,

33、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句子可以断开为: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故选 C。【13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

34、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 。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故选 D。- 12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

35、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故选 B。【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及” ,等到;“隙” ,嫌隙,嫌怨,隔阂;“出” ,指出京;“牧” ,管理;“谓” ,认为;“因” ,趁机;“著功绩” ,指建立功业;“之” ,动词,去,到。 (2)中省略主语“他们” ,翻译时补齐;“赢” ,背着,担着;“经” ,经过,这里指行走;“时” ,当时;“属秋霖” ,秋雨连绵;“

36、冻馁” ,又冻又饿;“死者大半” ,死了一大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

37、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 13 -中

38、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

39、,他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

40、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16.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书愤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一是早年形象和晚年形象的对比。B. 湘夫人简括湘君为湘夫人用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C. 一剪梅中, “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其景照应了上文“红藕香残”句,又象喻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的凄凉无奈。D. “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本呈现盎然春意,但作者却以“自”和“空”转折,以乐景写哀,道出祠庙寂寥冷清,诗人孤寂悲凉的独特感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句

41、诗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与赏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辨析。B 项, “湘夫人简括湘君为湘夫人用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错误,- 14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这是详写而非“简括” 。故选 B17.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颔联写诗人所见,颈联写诗人所闻,皆以动写静,映衬出诗人在门阀制度压制下的孤独苦闷之情。B.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诗人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写作手法,

42、将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C.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通过“明月” 、 “清风” 、 “孤鸿” 、 “翔鸟” ,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点明了自己忧思的原因。D. 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兴手法,借对水流的动态描绘,曲折表达了诗人因社会不平而产生的激愤难抑的心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句诗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与赏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辨析。A 项非律诗,无颔联颈联之说。B 项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错误。 长恨歌是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C 项诗人并没有点明自己忧思的原因。故选 D。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莎衣 【北宋】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

43、,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 紫绶金章 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直饶:犹纵使,即使。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18.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B. 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由忧愤到怡然自- 15 -乐的心境。C. 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D. 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 ,构思新巧。19. 这首

44、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8. B 19. 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 (手法各一分)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解析】【18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45、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 项,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意思是在酒家喝醉后,在晚晴时,脱掉蓑衣,自由自在,潇洒超脱。不是对比。故选 B。【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题干是“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莎衣)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

46、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一联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对比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

47、 ,一写脱” 。一“披”一“脱” ,一动一- 16 -静,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遺。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 “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村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蓑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径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观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睛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先回答出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再结合诗句回

48、答其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惊破霓裳羽衣曲 。(2)帝子降兮北渚,_。(3)心非木石岂无感,_。(4)_,两朝开济老臣心。(5)塞上长城空自许,_ 。(6)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7)二者不可得兼,_ 。(8)_,风烟望五津。(9) 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两句写出了宫女们清晨梳妆打扮时头发如同乌云一般纷纷扰扰。(10) 孔子语录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二者缺一都会陷入迷茫和疑惑的句子是:“_,_。 ”【答案】 (1). (1)渔阳鼙鼓动地来 (2). (2)目眇眇兮愁予 (3). (3)吞声踯躅不敢言 (4). (4)三顾频烦天下计 (5). ( 5)镜中衰鬓已先斑 (6). (6)此情无计可消除 (7). ( 7)舍生而取义者也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