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语文模拟试卷姓名 考号 本试题卷共 22 道小题。时量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人的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古代人的俗语,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堂的理解。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这与西方文化虚构的天堂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天堂是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人的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这个天堂在 20 世纪被抛弃了:19 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触发的普遍灾难,令中国对自己曾经创造过的传统和生活世界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传统
2、中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天堂也岌岌可危了。现代化改变了世界。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被现代化了,过去的中国天堂是“道法自然”的产物,今日的中国天堂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有一点继承了中国传统,就是人们依然企图在大地上创造此岸的中国天堂。昔日,中国世界创造天堂的时候,它考虑的是如何安身、安心。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所以西方所设计的现代化世界与中国人对天堂的理解不同,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安心” ,而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现代化为中国带来
3、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心是八月十五的明月,是大年初一的梅花,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就是寄托中国心灵的上帝。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放心灵的地方。中国的精神、形而上无形地暗藏在家中,只是在这个分裂的时代才凸显出来,现代化令中国上帝显出面目。
4、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这话不无道理。1.下列对“中国人的天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在现代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B中国人的天堂自 20 世纪以来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C现代化不可能是中国人的天堂,因为它不能“安心” 。D中国人的天堂不是由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构成的。【解析】B。 “完全抛弃了传统”不当,原文是说“传统中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天堂也岌岌可危了” 。2.下列对“现代化令中国上帝显出
5、面目”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使中国的传统精神一去不复返。B现代化使中国的传统精神与时代脱节。C现代化使中国文明有机会统治世界。D现代化使世界开始思考东方智慧的价值。【解析】D。结合下文罗素的话“若能被全世界采纳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可分析出。3.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现代化更加注重实用,因此它所设计出来的世界没有自然之物。B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天堂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C对大自然的真正理解和敬畏,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找到天堂。D西方人已经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传统,所以他们只能把心安放在教堂。【解析】C。A.由文章第四段可
6、知, “它所设计出来的世界没有自然之物”不符合作者的观点。B.“传统意义上的天堂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符合作者的观点。D.强加因果,原文是说“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选择题 8 分,每小题 2 分;翻译题 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陈情表李 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
7、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夺母志 夺:改变B诏书切峻 切:急切C不矜名节 矜:夸耀D听臣微志 听:听取【解析】D。听:准许、成全。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以险衅A臣以供养无主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无以至今日D谨拜表以闻【解析】A。A 项和例句的“以”都解释为“
9、因为” 。B.凭、用。C.用来。D.以便。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躬亲抚养 B急于星火C则告诉不许 D臣之辛苦【解析】A。古今义都指抚育、教养。B.古义指流星的光;今义指微小的火。C.古义指申诉(苦衷);今义指说给人听,让人知道。D.古义指辛酸悲苦,今义指身心劳苦。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B在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基础上,文章第二段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突出尽忠与尽孝的矛盾。C文章第三、四段用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表明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态度,迫使
10、晋武帝同意。D全文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情透纸背, “形影相吊”等成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解析】C。作者的意思是先尽孝后尽忠,也不是“迫使”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 分)译文:_(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 分)译文:_【答案】(1)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2 分,计分点“期功强近” “应门”各 1 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2)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所以我的一点私情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2 分,计分点“更相” “区区”各 1 分,
11、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 分)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 1 分,共 6 分)(1)三岁为妇,_。_,靡有朝矣。(诗经氓)(2)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3)骐骥一跃,_;驽马十驾,_。(荀子劝学)(4)云无心以出岫,_。景翳翳以将入,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答案】(1)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4)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 分)咏 柳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 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 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2、注】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解把:解得,懂得。这是一首咏物诗, “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 ,在诗中指_。全诗通过写柳条借东风狂乱飞舞的特点,讽刺了_。【答案】柳絮 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麦 香叶青才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我径直走到他的麦地里,就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
13、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
14、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平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
15、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葚,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 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
16、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是一阵麦浪或槐风。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
17、阱。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 16 年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一转眼 30 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你回来了,回来了!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
18、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选自散文百家2014 年第 2 期)11.解释第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话的含义。(3 分)【答案】本句以物喻人,生动地写出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共 3 分,表现手法 1 分、荣伯形象 1 分、作者感情 1 分。)12.文章第段写作者自己年轻时也喜欢麦香,这有什么作用?(4 分)【答案】(1)内容上写“我”年轻时对麦香的理解:喜欢带有幻想色彩的麦香,但没有真正领悟麦香的内涵,好高骛远,是麦田里的长辈让“我”褪去了浮躁轻狂,变得成熟。(2)
19、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真正麦香的叙述的作用。(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13.请从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第段划波浪线的句子。(4 分)【答案】描写手法:作者连用“拈” “放” “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情感表达:作者托情于“天” ,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作“幸福的陷阱” ,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14.文章以“麦香”为题,表达了什么主旨?请作探究。(4 分)【答案】麦香既指
20、麦子的香气,更象征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土地上的生活方式或文明。作者告诫自己,不管文明如何进步,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那些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变化而受到冲击的感叹与无奈。(共 4 分,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 分。选择题 10 分,每小题 2 分;20 题 3 分;21 题 4 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泥淖(no) 粘贴(zhn) 坍塌(tn) 退避三舍(sh)B忖度(du) 肄业(s) 解剖(po) 鲜为人知(xin)C.场院(chng) 青荇(xng) 方遒(
21、qi) 瞠目结舌(chng)D眼睑(jin) 凄怆(chung) 颓圮(p) 并行不悖(bi)【解析】B。 “肄业”中的“肄”应读“y” ;“解剖”中的“剖”应读“pu” 。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落 喝采 绯闻 继往不咎B肖像 永诀 汲取 趋之若鹜C渲染 掂量 契机 按部就班D籍贯 翔实 践行 无事生非【解析】A。 “喝采”应为“喝彩” ;“继往不咎”应为“既往不咎” 。17.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姓氏文化中,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又叫“表字” 。B. 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
22、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C钱钟书的边城表现湘西地区的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被人们称为“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 。D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解析】C。 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18.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深切悼念“改变世界的天才”苹果前 CEO 史蒂夫乔布斯之时,许多国人发出疑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式的人物?B近年,中小学教材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议不断的热点。某民间学术团体强烈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C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自问世
23、40 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著名作家都称曾受其影响。D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长期发展思路。【解析】D。搭配不当,将“增强”改为“调整” 。19.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中觅得了闲适淡远;_;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_。我们离不开大自然,_。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了精神归宿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李乐微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烟雾之中
24、、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李乐薇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依托,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A BC D【解析】C。根据句式一致原则,第一空应选,第二空应选;根据前面的内容,应该先有生存环境,再有精神寄托,所以选 C。20.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说你对这幅画的理解。(85 字左右)(3 分)【答案】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一只鸟笼,右手比划着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只纸折的鸟。在他身后,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这幅画启示我们: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21.名著阅读(4 分)阅读下面
25、一段文字,完成题目。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八尺,人称“豹子头” 。善使“林家枪法” ,使丈八蛇矛,有万夫不当之勇。太尉高俅之义子高衙内垂涎他妻子美色,对其施暴未遂,后设计用宝刀让他误入白虎堂。被陷害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险被公差杀害,幸被鲁智深相救。到了沧州牢城营后,高俅又派陆谦等人来害他,被逼急的他在山神庙杀了差拨等人,火烧草料场,风雪上梁山。以上文字写的人物是_。是名著_(著作)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联系原著,请写出两个能体现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_、_。【答案】林冲 水浒传 委曲求全 救弱济贫 机智果断(性格特征写出两个即可)六、写作(40 分)22.以“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700 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