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6654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40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汉 中市 “十 三五 ”旅 游业 发展 规划 (2016 年2020 年) 汉 中市文 物旅游 局 2016 年 9 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回顾 . 1 一、 “十二五” 期间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1 二、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第二章发展展望 4 一、发展机遇 4 二、发展优势 5 三、发展挑战 6 第三章总体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9 第四章重点任务 11 一、总体布局 11 二、创新旅游产品体系 12 三、构建产业融合机制 16 四、强化旅游市场营销 21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23 六、推进区域合作开发 25 第五章 保障措施 2

2、6 一、体制保障 26 二、政策保障 27 三、资金保障 28 四、人才保障 29 五、旅游标准化保障 29 六、旅游安全保障 29 七、可持续发展保障 29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 第 一章 发展 回顾 一、“十二 五 ”期间 旅游业发 展基本情 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旅游局 等部门的大力支 持下, 切实贯彻国务院、 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在 陕西省旅游业 “十 二五”规划 、 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 指导下,突出城市 个性,完善服务功能,以良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载体,以开发 休闲度假产品为 重点,积极引导各类投资者参

3、与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提高了旅游 基础设施和配套 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了旅游业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我市旅游业在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 (一)旅游 业投资力 度不断加 大,旅游 经济快速 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旅游业快速发展牵动服务业持续提升。 旅游投入力度不 断加大, 每年划拨 4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2015 年, 全市 18 个 重点项目, 完成投资12.98 亿元, 全市接待游客2625 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31.3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1.1%、16.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13.2%。旅游业已经成

4、为汉 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旅游 发展理念 更新,强 力推进“ 全域旅游 工程” 我市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工程” ,做强旅游龙头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 效益提高、 水平提升; 编制出台 汉中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 加快龙岗文化生态旅 游园、 “一江两岸” 文化园、 留坝山地旅游度假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 启动张骞丝路文 化旅游综合体建设和华阳、 紫柏山景区创5A 工作, 加快五龙洞、 午子山 、 石门等景 区创4A 步伐; 建成骆家坝红色旅游公路, 开工建设华阳、 黎坪旅游专线 , 规划建设 一批城乡景区绿道慢行系统。旅游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 了旅游业的大发 展,实现全市

5、旅游的联动发展。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 (三)交通 基础设施 逐步改善 ,服务设 施建设提 速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新机场开通,汉中与西安、四川以 及北京、上海、 深圳等一线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更为便捷。以关中地区为主的游客 周末自助来我市 观光旅游已经成为潮流;以成都为主的西南游客则经停我市到西安 体验古都文化。 在原有景区、景点基础上,我市陆续完成对旅游重点项目的综合开 发,游乐项目、 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形成了新的旅 游亮点和卖点。 同时, 我市接待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 仅中心城区就建成130 余家酒店, 其中三星、 四星级以上酒店近20 家。

6、以竹园五星级酒店为代表的星级饭店建设, 以及一系列商 务快捷酒店、乡村宾馆、农家乐的更新改造,大大提高了全市的综合接待能力。 (四)宣传 促销力度 加大,旅 游形象知 名度提升 “十二五” 以来, 各级政府、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宣传促销的重要性, 旅游宣传促销呈现出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 重点突出、 实效明显的态势。 “两汉三国、 真美汉中” 城市品牌初步确立, 并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展了15 项系列形象宣 传。 成功举办了以油菜花为重点的 16 个系列旅游节会活动, 参加了 “丝博会 ” 等8 个会展促销活动, 开通了 “汉中市文旅局” 官方微博。 “十二五” 期间, 我市被授予

7、 “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称号。同时,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影视策 划启动实施,策划撰写了大型历史纪录片汉中栈道脚本,完成了汉中旅游丛 书编撰工作。 二、“十二 五”期间 旅游业发 展存在的 主要问题 “十二五” 期间, 我市旅游业虽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旅 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还存在很 大差距,面临问 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 业呈现上 升的发展 趋势,发 展质量有 待提高 2015 年, 我市年游客接待量达到 2915.06 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到 152.82 亿元。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3 在陕西省10 个地级

8、市中, 我市游客接待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均位列第 7 位, 游客接待 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仅高于安康市、榆林市和铜川市;但与位列第一的西安市 1.36 亿的游客接待量和1070 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从 2008 至2015 年 ,我 市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收入基本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在快速增长。 但在2013 年和 2015 年, 分别有小幅回落, 自身旅游市场尚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另外 , 我市游客人 均停留仅1.5 天,人均花费524.2 元,均远低于同期的陕西省平均水平。 (二)旅游 业贡献率 有所提高 ,但带动 作用未充 分发挥 以 2013 年为例,该年我市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

9、值的贡献率达到 12.03%,同期 全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平均贡献率 5.10%,陕西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 13.05%的贡 献率,说明我市旅游业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旅游业对第三 产业生产总值贡献率逐年稳步提高,其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 显现。但与此同 时,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却出现逐年减小的趋势,这表明 目前我市旅游业 尚未发挥其强大的带动效应,下一步急需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各区 县旅游业 冷热不均 ,发展差 异较大 汉台区、 勉县、 南郑县与洋县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高于我市其他县,2013 年汉 台区旅游接待人数达770 万人次,旅游收入42.

10、35 亿元。与此同时,镇巴县旅游接 待量仅17.38 万人次,旅游收入0.7 亿元。从旅游贡献率层面看,留坝县旅游对国 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62.86%,佛坪县达到 31.6%;而镇巴县和略阳县的旅游贡献率 仅为1.6%和2.26%。 (四)旅游 产品结构 单一,缺 少高级别 景区 2014 年, 全市共有较为成熟的旅游点50 多个, 其中有4A 级景区7 处、3A 级景 区14 处、2A 级景区2 处,2A 级及以上景区占全市景区数量接 近 50%。2A 级及以上 景区中, 文化遗产型景区占 50%, 自然生态、 休闲度假 、 乡村旅游类景区数量偏少, 我市的生态优势及乡村农业优势未得到充分

11、开发。 我市 4A 级景区, 旅游接待人数普 遍偏低,反映了景区未能形成龙头带动作用,因此,我市文化遗产 类旅游资源开发 策略需要进行调整。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 第 二章 发展 展望 一、发展机 遇 (一)“丝 绸之路经 济带”建 设将汉中 旅游推向 国际化 为响应国家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部署,陕 西省提出全面建 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我市的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陕西省 7 个遗产点之一,成功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市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的 申遗成功使得我 市拥有了世界级的旅游名片,对于提升我市旅游整体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二)政策 支持为旅 游扶贫营 造良

12、好环 境 2014 年, 国家旅游局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列为全局重点工作之一, 并会同多个 部门联合下发了 关于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 。 为贯 彻落实旅游扶贫工作,陕西省旅游局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 资源开发为主战 场,以贫困村为对象,以服务和开展乡村旅游为渠道,实施旅游精 准扶贫。当前有 利的政策环境是我市发展旅游扶贫的有力保障, 有助于我市积极申请扶贫专项资金,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新型 城镇化规 划带来市 场利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提出加快培育成渝、 中原 、 长江中游等

13、城市群, 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 中原、 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形成, 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市场基础, 约1 亿人在中西部的就近城镇化,也为我市本地旅游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 (四)高铁 开通将汉 中旅游带 入新时代 我市旅游发展长期受制于交通瓶颈,“十三五”期间,西成高 铁的建成通车将 会极大的改善我市交通状况。西成高铁与汉巴渝高铁的建成通车将 使我市步入高铁 时代,届时我市与西安、成都、重庆三个特大城市的时间距离缩短在 2 小时之内,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5 也提升了汉中与广元、江油、绵阳、巴中、宜宾等高铁沿线城市的交

14、通便利程度。 (五)投资 准入放宽 降低旅游 投融资难 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明确提出放宽投资准入, 允许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 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 引导资本投向生态、 低碳、 服务领域。 国务院相继印发 关 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 和消费的若干意 见,提出要加大财政金融对旅游产业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政府设立旅游产 业促进基金, 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投资、 建设、 运营旅游 项目,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等。这些政策将有助于汉中吸引境内 外资本进入,缓 解我市旅游发展的资本制约。 二、发展优 势 (一)优良 的生态环 境 我

15、市位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北界秦岭,南界巴山 ,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春冬偏旱,秋多连阴雨,年平均气 温 14左右,无 霜期235 天左右, 年降水量 800-1000 毫米。 汉中河流均属长江流域, 汉江东西横贯, 嘉陵江南北纵穿。 同时河流密布, 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长度为1.42 公里。 作为南 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主要地表径流水质皆达到类标 准,常年为优良 水质。整体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得汉中盆地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 (二)珍稀 动植物资 源丰富 汉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其 中有国家第一批 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9 种, 分

16、属 19 个科,28 个属。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种有 13 种, 三级保护种16 种, 保护植物的总数占全省国家保护植物 45 种的66, 是陕西省保 护植物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我市还是古北界动物区系和东洋界动 物区系的交汇地 区,南北动物兼有,动物种群组成丰富,并拥有朱鹮、大熊猫、金 丝猴和羚牛等多 种珍稀动物。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6 (三)历史 文化遗产 资源丰富 我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发祥地,遍布全市的名胜 古迹组成了系统 完整的人文景观, 反映了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点1 处, 国家级文保单位19 处,省级文保单位67 处,形成以张骞墓和秦

17、蜀古道为代表的文 化旅游资源群,其中,秦蜀古道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 重要历史通道, 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沿线分布有建筑 、桥梁、道路、 石窟、石刻遗存等大量文化遗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 三、发展挑 战 (一)旅游 产业基础 有待加强 随着近年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我市旅游产业基础有了一 定发展,但尚未 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遍布我市的名胜古迹组成了系统完整的人文 景观,但目前各 个景区孤立发展、缺乏整合,未能形成文化资源品牌合力。从整体 来看,我市对旅 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多为粗放型开发,效益低下。 (二)旅游 目的地的 竞合关系 文

18、化旅游发展方面,毗邻我市的西安是中国十三朝古都,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遗产资源之丰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垄断性,我市文化资源 品牌长期处于西 安古都文化的屏蔽区内,短期内突破难度较大。随着秦巴山区各地 市旅游的不断发 展,我市生态旅游及乡村旅游也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 (三)缺乏 知名度大 、有竞争 力的核心 旅游产品 我市旅游产品类型丰富,但缺少核心,尤其缺乏特色鲜明、内 容丰富、设施完 善并富有市场感召力、竞争力的品牌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中,全 市丰富的自然、 人文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7 第 三章 总体 思路 一、指导思 想 秉承

1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抓“一 带一路”战略机 遇,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 关于促进旅游 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升级、 转型、 融合、 创新为 主旨,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创新策划设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项目层次,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当地资源条件 发展低碳旅游, 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共享发展,做大做强汉中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我 市旅游业的跨越 式发展。 二、发展目 标 (一)总体 定位 以秦蜀古道遗产 群和秦巴生物基因库为特征的国 际自然旅游目的地 依托秦巴山区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20、,以秦蜀古道为脉络,整合 沿途文化遗产、 古镇古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乡村农业等自然和 文化资源,以构 建汉中市旅游服务体系为支撑, 把我市建设成为集生态徒步、 科普教育、 遗产旅游、 生态休闲、文化休闲、养生度假、山地运动等于一体的国际自然旅游目的地。 (二)总体 目标 终极目标:国际 自然旅游目的地城市 陕南地区层面,建设秦巴山区旅游中心城市; 陕西省层面,建设陕西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城市; 国家层面,建设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城市。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8 (三)目标 体系 汉中“十三五”旅游发展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生态等综 合发展战略,将 极大促进我市旅游、经济

21、、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选取旅游、经 济、社会、生态 四个层面的发展指标作为我市“十三五”旅游发展目标体系,并结 合我市发展实际 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律、旅游发展规律,对规划期内汉中“十三五” 期间全域旅游发 展指标做出预测。 表 3-1 汉中“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指标 发展指标 2015 年 年均增 长率 2017 年 年均增 长率 2020 年 旅游发展 指标 旅游总收入/亿元) 152.8 18.6% 214.8 13.0% 310.2 游客总量/万人次 2915.1 13.1% 3728.9 10.12% 4978.9 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天 1.5 1.6 1.8 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元

22、 524.3 4.82% 576.1 2.65% 623.1 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 14.4% 16.7% 18.1% 省级旅游度假区 0 12 3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0 0 1 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个 0 01 12 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个 经济发展 指标 GDP/亿元 人均 GDP/元 可支配收入/元 全域旅游 考核指标 旅游业对GDP 的综合贡 献率 15% 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 新增就业 16% 20% 区域内农民因旅游发 展直接受益 15% 2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 过旅游实现脱贫 12% 20% 社会发展 指标 城市就业率 恩格尔系数 生态环境 指标 空气质量优良率 0.9

23、589 0.96 0.965 三废综合处理率 0.97 0.975 生态指数(EI) 85 90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9 三、发展战 略 (一)独立 旅游目的 地战略 集中力量,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把中心城区汉文化旅 游综合体、秦岭 四宝国家公园、张骞丝路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打造成我市的旅游名牌 ,拓展我市旅游 市场辐射范围,打造成为对中远程市场具有吸引力的独立旅游目的 地,不断增强我 市旅游竞争力。 (二)可持 续发展战 略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生态环境可持续、人文资 源可持续、乡土 环境可持续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强生态环保理念,推行工业逐步退 出计划,使汉中 城乡空

24、间、资源环境得到永续科学利用,为汉中全域旅游发展提供 支撑,最终实现 汉中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 融合战略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常态对地区经济 发展的新要求。 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能大大促进全市域生态环 境改善和城乡统 筹的协调。通过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弘 扬城市文化,扩 大城市品牌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四)旅游 导向型城 镇化战略 以旅游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拓展旅游产业外延和内涵, 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 城乡互补、联动 并

25、进、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五)旅游 服务全域 化战略 加快提升我市全行业、 全区域、 全体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实现 我市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和服务满意度, 将我市整体打造成一个综合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0 (六)管理 标准化战 略 按照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进一步完善我市旅 游的法规体系建 设。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国家标 准、与国际市场 接轨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旅游管理的标准化。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1 第 四章 重点 任务

26、 一、总体布 局 我市提出“一核、两路、六组团”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包括一 核:两汉三国城 市旅游发展核;两路:秦蜀古道自然旅游之路、汉江溯源人文旅游 之路;以及六大 组团:秦岭生态养生旅游组团、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组团、氐羌民俗 文化旅游组团、 巴山秀水休闲度假组团、秦巴天府乡村旅游组团、镇巴苗族民俗旅 游组团。在“十 三五”期间,优先打造一核、一路、四组团。 (一)重点 打造一核 两汉三国城 市旅游发展核: 以汉台区为主,包括南郑县城、城固县城、勉县县 城部分片区,整合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西汉三遗址、龙岗遗址、 武侯墓、武侯祠 等两汉三国文化资源,未来建成以“一心(中心城区)三城(南郑、城固、勉

27、县) ” 为一体的汉中城市旅游发展核。 (二)逐步 推进一路 建设 汉江溯源人 文旅游之路: 以汉中盆地为载体,西起宁强、东到洋县、西乡的汉 江为轴带, 以西汉高速、 十天高速、 阳安铁路和 G108 平川一级公路为依托 , 加强勉 县、城固、洋县与主城区的联系,形成以文化旅游综合体、生态农 业庄园、乡村田 园度假带、一江两岸城镇景观带为特色的汉江溯源人文旅游产品体系。 (三)优先 发展四组 团 秦岭山地度 假旅游组团: 包括留坝全县以及勉县、城固、略阳部分山区,以国 家森林公园、 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品牌资源为核心支撑, 整合沿线景点、 古镇、 乡村,打造秦岭南麓高品质山地生态度假旅游组团

28、。 秦岭生态养 生旅游组团: 包括佛坪全县以及洋县山区部分,该片区是汉中野生 动物分布最密集区域,依托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 鹮梨园景区、秦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2 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等资源,以生态环境教育及生态养生旅游为导 向,打造秦岭生 态养生旅游组团。 巴山秀水休 闲度假组团: 以南郑为主,包括宁强部分片区,整合巴山北麓的山 水、地质、乡村等旅游资源,以森林度假、山水休闲为特色引领, 带动地质观光、 乡村度假等产品开发,形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和度假于一体的巴山 秀水休闲度假组 团。 秦巴天府乡 村旅游组团: 以西乡县为核心,包括洋县、城固部分区域,依托油 菜花海、特

29、色农业种植园、特色村镇资源,打造秦巴山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二、创新旅 游产品体 系 (一)六大主题旅 游产品 “十三五”期间,依托我市生态资源优势,以两汉三国文化为 内涵,以“古道 汉中”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协同发展“自然汉中、养生汉中、乐 活汉中、文化汉 中、欢庆汉中”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六大主题品牌旅游产品。 六大产品相互关 联、 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 共同构建产品多元且功能完善的 “真美汉中” 产品体系。 1 、古道汉中 抓住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机遇优势,以露营地建设标准 、 休闲露营地建设 与服务规范等国家政策为依托,重点整合傥骆古道、褒斜道沿途 已有的景区、村 落、田园、山林等

30、资源,以创建国家徒步健身步道为目标,结合古 道文化与户外生 态休闲,发展古道徒步旅游产品、古道探秘旅游产品、古道露营旅 游产品、古道修 学旅游产品、古道主题游乐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体系,开辟新型旅游消费市场。 2 、自然汉中 依托汉中秦岭巴山众多的山体、森林资源,围绕森林公园及自然保 护区、汉江及其 支流、湖泊、特色种植区,以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为亮点 ,开发自然生态 旅游产品。以本地及周边近程市场客源为主,撬动我市环境教育旅 游产品、生态科 考旅游产品、地质探秘旅游产品、户外运动休闲产品、山地度假产 品、滨水度假旅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3 游产品、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 3 、

31、养生汉中 依托秦岭山地度假旅游区、华阳 长青生态养 生旅游区、大 巴山森林旅 游度假 区、汉水源羌文化旅游度假区等片区项目开发,以中老年群体及商 务白领群体为目 标客群,开发秦巴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食疗养生产品、温泉养生 旅游产品、森林 理疗旅游产品、养老地产旅游产品。 4 、乐活汉中 依托秦巴天府乡村农业资源以及秦岭山地自然生态资源,以高 端客群、商务客 群为主,重点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乡村度假旅游产品、自驾穿 越旅游产品、森 林避暑旅游产品、低空运动旅游产品、户外休闲旅游产品、美食品鉴旅游产品。 5 、文化汉中 以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及地域民俗文化为核心,重点 开发张骞丝路文 化旅

32、游综合体、三国文化旅游综合体、汉水源羌文化旅游度假区、 最北苗乡民俗旅 游度假区等一批精品文化项目,打造汉源寻根旅游产品、禅修度假 旅游产品、民俗 体验旅游产品、文化休闲旅游产品、遗产活化旅游产品、修学教育 旅游产品、古镇 观光旅游产品。 6 、欢庆汉中 以中心城区汉文化旅游综合体、滨江新区天汉文化公园等重大 项目为核心,撬 动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娱乐资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历史厚重、 内涵丰富的精品 文化娱乐项目,重点发展会展节庆旅游产品、时尚购物旅游产品、 汉中美食旅游产 品、会议论坛旅游产品、主题乐园旅游产品、丝路系列旅游产品, 丰富我市旅游产 业业态,提升我市城市知名度。 (二)三大系列

33、夜 间旅游产 品 积极开发我市夜间旅游产品,丰富游客的夜间旅游体验。充分 挖掘夜间旅游的 文化内涵,引入娱乐、购物、餐饮、演艺等不同旅游体验,打造以 大汉不夜城、汉 中不夜江、汉中不夜谷为主题的三大系列夜游产品体系。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4 1 、大汉不夜城 重点打造以汉台区为主的汉中夜景标志性景点, 增加休闲街区及夜间休闲场所, 配套增加夜间娱乐设施及服务设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夜游体系。积 极开发以区域历 史文化为特色旅游演艺曲目,还原部分经典场景。同时打造汉中美 食街、民俗节庆 活动、 旅游商品等活动, 以美食品鉴、 民俗节庆演绎 、 休闲购物、 4D 剧场等为亮点, 打造我市

34、夜间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2 、汉中不夜江 依托我市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汉江为核心,打造水资源创意 化夜景项目,以 游船、水景演出等娱乐项目为基础,充分挖掘滨水资源优势,通过 滨水休闲设施的 打造,围绕夜游汉江、水秀场、汉江亮化工程提升工程,增添我市 夜间滨水游乐项 目的体验。 3 、汉中不夜谷 围绕我市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以优质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 、山地资源、栈 道文化以及动植物资源,如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辅以声 、光、星空等自 然及科技元素,打造满足视觉、听觉盛宴的生态夜游产品系列。 (三)精品旅游线 路 “十三五”期间,分别从区域、市域两个角度开发旅游线路, 将我市重要的景 区景

35、点纳入到旅游体系,打造成秦岭巴山一带融合生态、人文于一 体的精品旅游线 路。 1 、区域线路 丝路之魂朝觐之 旅 (河南陕西甘肃 新疆) 汉魏洛阳 城遗 址 隋 唐洛阳 城定鼎 门遗址 崤 函古道 石壕段 遗址 新安 汉函谷关 遗址 彬县大 佛寺石 窟 汉 长安城 未央宫 遗址 唐长安 城大明 宫遗 址 大雁塔 小雁塔 兴教寺塔 张 骞墓 麦积山石 窟 炳灵寺石窟 锁阳 城遗址 悬泉置遗 址 玉门关遗址 高昌故城 交河故 城 北庭 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 世界遗产黄金走 廊之旅 (西安汉中大九寨 成都 重庆)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5 秦始皇 陵及 兵马

36、俑西安 明长 城华清 池大雁塔 秦 岭四 宝国 家公 园 中国 纸文化 旅游综 合体 张骞丝 路文化 旅游综 合体 三国文 化旅游 综合 体 九 寨沟 国家 级名胜 区黄龙 国家 级名胜 区青城 山和 都江堰 峨 眉山 乐山风景名胜区重庆大足石刻重庆武隆。 2 、市域主推 线路 秦巴古道徒 步游。 中心城 区汉文 化旅游 综合体 张 骞丝路 文化旅 游综合体 湑水驿 秦岭山地度假 旅游区 留 侯镇 营盘驿 庙坪驿 沔阳驿 三国文化旅游综合体。 秦巴天府自驾游 。G108 国家风景道秦岭四宝国家公园中国纸文化旅游 综合体 张骞丝 路文化 旅游综 合体 中心城 区汉文 化旅游 综合体 三国 文化

37、旅游综合体汉水源羌文化旅游度假区。 两汉三国文化主 题游。 大汉不夜城北大分校遗址汉中航空智慧新城 张骞丝路文化 旅游综合 体 中国 纸文化旅游 综合体 秦巴天府 乡村民俗 旅游带 天汉 水城 生态 旅游度 假区 三 国文 化旅游 综合 体武侯 小镇 马超 墓祠 石门栈道风景区。 3 、市域精品 线路 秦岭山地度假游 。 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门风景区褒河森林公园 留 坝栈道漂流张良庙- 紫柏山风景区。 汉 江滨水风 情游。 三河口滨水游乐区 黄金峡漂 流度假区 七星湖休 闲度 假区 湑 水河东 岸自驾 游营地 五门 堰古代 水利工 程观光 休闲区 一江 两岸 休闲带漾河风光游览带古汉源旅游度假

38、区汉水源森林公园。 油 菜花 海休闲 游。 西乡古城村西乡民 主村西乡拱 桥村西乡五 丰村 蔡伦墓祠洋县朱鹮梨园洋县朱鹮生态 园 汉台徐家坡村 汉台区毛 堰村汉台区王道池村勉县春光村南郑 陈村水库 南郑南湖 南郑大 汉山南郑红寺湖。 秦 巴天府乡 村游 。泾洋峡茶园风光带 龙蛟生态 园 樱桃沟 农业生态 观光 农业区 洋 县朱 鹮梨园 景区 桔 园生 态观光 园花果 山农 家乐 绿洲 园镇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6 巴土菜农家乐。 三、构建产 业融合机 制 (一)主体 产业提升 1、旅游出行 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旅游交通。建立水上交通体系,依托人文 历史底蕴、嘉陵 江的商贾水运文化,规

39、划合理的水上游线,还原商船等传统交通方 式。新增轮渡、 索道等现代交通方式,让游客体验历史文化及现代特色交通的融合 。构建观光巴士 体系, 以G108、G316 两条旅游交通主干线为主要线路, 重点连接各区县旅游集散中 心与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并在服务中心及沿线 重要的驿站、交 通枢纽设置旅游观光巴士停靠站。 配套建设旅游咨询点、 休息亭廊等基础服务设施; 增开旅游专列,依托我市宝成铁路、襄渝铁路,开通汉中旅游观光 专列,在秦巴山 区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山地上建设单轨火车高架,构建森林单轨火车 体系,展现我市 历史文化长廊风貌与秦巴生态山水景观的流动风景线。 2、旅游住宿 积极推动

40、我市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多元化发展。在引进国际化高 星级酒店的同时 结合我市文化特色和资源特色,建设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大力推进 乡村民宿提升工 程、主题客栈改造工程、户外营地建设工程。对现有农家乐进行精 品化和特色化提 升;对因居民搬迁而废弃的村落,以驿站、客栈为主要形式进行活 化利用;选取适 合建设户外营地的景区景点,根据古道徒步系统中营地的级别,配 套相应的设施, 建成徒步营地。从而构建我市多元化、有特色的旅游住宿体系。 3、旅游游览 深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一体化管理,推进景区由传统观光型 向精致化、品质 化景区发展。 着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 突出景区旅游交通、 游客中心 、 景区停车场、 A

41、 级旅游厕所建设, 建立智慧景区服务体系, 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 同时, 立足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从 “秦巴天府” 、 “千年古道”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7 “汉之渊源” 、 “地理中心” 、 “生态人居”五大关键主题进行定位 ,对全市旅游景观 风貌进行整体提升,塑造我市特色景观风貌。 4、旅游餐饮 “十三五”期间,我市要以特色化、规范化为核心方向,重点 突破我市旅游餐 饮特色不足和规范性欠缺的问题。重点推进:本土老字号连锁化, 整合我市本土老 字号餐饮店,推出优惠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老字号特色餐 饮连锁店体系, 壮大我市老字号特色餐饮规

42、模和分布范围;特色美食开发,打造我 市“非吃不可” 美食系列、创意“汉中六大特色宴”系列、特色小店培育工程;旅 游餐饮服务规范 化,制定汉中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根据星级酒店、主题 餐厅、精品民宿 客栈、高端连锁餐厅、大众连锁餐厅、特色餐馆、特色民族餐厅等 类别分别制定相 应的管理规范,进行不定期质量抽查,定期评定旅游服务质量与信 誉等级。管理规 范重点内容包括服务质量、餐饮特色、游客满意度、服装服饰、主题装饰等方面。 5、旅游购物 立足秦巴丰富的物产资源与本市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文化创意 ,引进创意旅游 商品开发企 业,开 展多种形 式的旅 游商品创 意大赛 ,并进行 市场化 开发。 推

43、广 3A 级景区及以上级别景区时,需要根据景区特色,进行系统开发景区 旅游商品,打造 “汉中礼物” 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重点打造秦岭四宝创意系列、 两汉三国创意系列、 丝路文明创意系列、茶主题创意系列、油菜花创意系列。推进购物 场所全域建设, 优先在汉台区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超市,逐步在各县县城设立特色商品购物店。 6、旅游娱乐 完善娱乐服务设施,丰富面向外来游客的娱乐活动,同时创意 开展面向本地市 民的娱乐活动;推进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与旅游的结合,形成“全域 有活动、处处有 欢乐、白天夜晚齐欢享”的娱乐体系。 7、旅游综合服 务 “十三五”期间,针对我市旅行社规模小、营销方式单一、细 分产品缺

44、乏、专 业人才稀缺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整体提高全市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汉 中旅游人才计划” , 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 加强乡镇旅游人才培养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8 力度。并将旅游人才信息、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向乡镇和农村 延伸。从旅游服 务行业标准、旅游人才培训、旅游企业培育三个层面做好与旅游先 进城市的合作对 接,提升我市自然旅游产品、古道旅游产品品质。以标准形式明示 服务质量、服务 等级,向游客公开承诺,通过引导消费、信息公开,达到顾客满意 度的提高,从而 形成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汉中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以及自 助游旅游发布系 统,在资金和政策方

45、面鼓励发展自助游电子商务网站。加快汉中旅 游服务设施的升 级和完善,重点加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公共 信息导向系统等 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产业 融合发展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 旅游与文化、体 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以汉中全 域旅游发展为契 机,全面推动全市各产业融合发展,一业带动,多业并举。调整产 业结构,提升产 业层次,以旅游为引导,形成一产协助旅游调结构、二产协助旅游 出商品、三产协 助旅游做服务的全产业升级模式。重点推进与农业、工业、文创产 业、商贸产业相 融合,为旅游

46、业提供景观、服务设施、基础原材料、旅游商品等; 充分利用旅游带 来的大量客流,以“游客体验”为主要方式,在旅游“食、宿、行 、游、购、娱、 产、 学、 研” 植入汉中特色产品, 使旅游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和产品的 “超级体验店” 1、 农旅融合工程 “十三五”期间,重点通过农业种植与大地景观营造结合、特 色生态旅游产品 开发、特色乡村农家乐建设及特色种植园旅游化改造等方面入手, 以汉中油菜花、 茶乡创意休闲庄园、桔园创意休闲庄园及各类农业、民俗村和民宿 村为引擎,结合 已有休闲农业项目、优秀农产品、新农村建设,利用丰富的农业资 源为旅游业提供 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实现农旅互动发展。 农业种植与大地

47、 旅游景观营造 将农业种植与旅游景观营造结合,通过特色种植、农业创意, 形成“四季有精 彩,特色各不同”的大地农业景观,实现“春赏油菜花海,夏看稻 田彩绘、秋游桔 园品果、冬观草垛艺术”的农业旅游格局。 汉中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9 生态农产品与旅 游商品开发 依托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中药材及良好的生态资源,与食品 加工制造业、酒 品加工制造业、医药加工制造业相结合,生产饮料、药膳等衍生产 品。依托朱鹮生 活的良好生态环境,申请朱鹮农产品地理标识,打造生态农产品品 牌,构建全国绿 色有机安全食品种植基地;依托汉江丰富水源,推进大鲵、细鳞鲑 等珍稀动物的原 生态养殖, 丰富大鲵养殖, 打

48、造全国食用大鲵核心品牌, 形成汉中特色的旅游商品。 新农村建设与民 宿产业结合 将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家乐发展结合起来, 结合油菜花海旅游及重点景区建设, 参照台湾民宿发展模式,建设汉中特色乡村民宿系列;活化古道沿 线废弃村落,以 驿站形式为游客提供旅游接待服务。 农业种植园特色 旅游化改造 依托洋县梨园、城固桔园、西乡茶园、西乡樱桃沟等较大规模 的农业种植区, 进行旅游化改造,增加趣味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完善接待服务设 施,打造集农事 体验、休闲度假、商务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庄园。 渔业养殖基地旅 游化提升 依托我市特色水库生态养殖、池塘无公害养殖、稻田养殖及大 鲵养殖基地,构 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将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开展垂钓、 捕鱼观赏、水族 馆、渔宿、生态鱼宴、科普教育等项目,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 于一体的综合型 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2、 文旅融合工程 依托古道文化、两汉三国文化、张骞文化,充分挖掘我市文化 特色。以文化创 意为突破口, 以秦蜀古道廊道工程、 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工程及乡村民俗工程为载体, 加强餐饮、 住宿、 购物、 体育等方面配套建设, 形成汉中特色文化餐饮、 精品民宿、 旅游商品、户外体育等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文旅联动发展。 特色文化餐饮服 务开发 提炼两汉三国文化、少数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