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注射胰岛素的分泌和调节.docx注射胰岛素的分泌和调节一、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胰岛素是由胰腺内胰岛的 B 细胞分泌的。正常胰岛素的分泌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依赖于进食的微量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另一部分是由进食后高血糖刺激引起的大量胰岛素分泌(从而能使进食后特别是吃糖类食物后升高的血糖正常化) 。基础的胰岛素的作用是阻止肝脏内储存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人血,也阻止由脂肪酸、氨基酸经糖异生途径再转变为葡萄糖释放人血。所以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虽然很微量(大约 0.5U/小时) ,但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降低空腹高血糖。当一个人禁食时间过长,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降低时,基础胰岛素分泌也会随之减低甚至停止分泌,这
2、时肝脏就会重新合成葡萄糖释放入血,从而在2不进食的状态下使血糖也始终保持在 3.65.9mmol/L 这一正常范围。二、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调节基础胰岛素分泌在体内主要受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都具有拮抗胰岛素降血糖、促进内源性葡萄糖生成的作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均从半夜开始分泌并逐渐增加,至凌晨时分泌达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二个分泌高峰,而正常人的机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随着这些拮抗激素的升高而增多,即在凌晨与下午分别各有 1 个胰岛素基础分泌的高峰,而在半夜与上午就分泌较少,这样非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总是能保持在
3、一个正常的范围(3.65.9mmOLL) 。而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会在凌晨与下午有两个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期(这分别称为高血糖的黎明现象与黄昏现象) 。当人运动时,肌肉通过大量消耗葡萄糖提供能量,血糖就会下降,此时胰岛的 B 细胞会立刻感知血糖已降低,在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下,自动迅速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进食后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主要受血糖调节,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3100mgdl(5.6mmol/L )时,胰岛 B 细胞就会立即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可较基础分泌增加 3 一 10 倍) 。一般讲,进食普通饮食时血糖高峰在饭后 30 分钟1 小时,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也在饭后
4、30 分钟1 小时。如果进食单糖类食物如水果、糖水、蜂蜜、果汁、可口可乐等含糖饮料,由于单糖消化快、吸收快,血糖高峰就会提前,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也会提前。正常胰岛的这种在餐后随着血糖的升高而增加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最节省胰岛素,降低血糖也最有效。随着消化过程完成,血糖不再增高,胰岛素分泌又恢复到基础分泌水平(在进食 23 小时以后) 。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基础分泌模式生理状态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有两个高峰与两个谷峰。第一个分泌高峰自凌晨 3:00 开始增高,5:006:00 达高峰,7:00 逐渐下降;第二个分泌高峰自下午 3:00 增加至下午 4:005:00 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这两个分泌高峰的时间与
5、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应激激素的高峰分泌时间是完全一致的,两个谷峰分别在上午 10:00 至下午 2:00 以及晚上 10:00 至半夜2:00,这段时间是胰岛素的生理需要量最少、自身基础胰岛素分泌也最低的时间4进食后血糖升高,高峰常出现在饭后 3060 分钟,胰岛素分泌高峰与血糖高峰时间一致,随着消化过程的结束,胰岛素分泌随之减至基础分泌水平(餐后 23 小时) ,两餐之间仅有微量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餐后 46 小时)空腹高血糖及餐后高血糖,且血清胰岛素水平低下,不但基础分泌减少,餐后也无足够的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高峰消失,导致糖尿病患者全天高血糖(11.1mmolL)从
6、此图片可以看出:外源性的胰岛素的作用高峰时间更长,不像内源性胰岛素那样有非常明显尖锐的高峰,血糖正常以后恢复基础率分泌水平(2 个小时以后) ,外源性胰岛素的这个特点导致了餐后三四个小时往往容易发生低血糖, (如果餐后血糖在理想范围的话,也就是在 7.2 以下) ,所以,分餐在糖尿病人应该是最简单有效的控制血糖平稳的办法。当然,超短效胰岛素与此图片是不同的,超短效胰岛素能够降低低血糖的风险也就是因为和内源性胰岛素的高峰5接近一致。(以上分析仅仅限于饮食结构合理的情况下)主要还是因为中效胰岛素的作用高峰时间没有处于黎明现象发生的时间段,而是处于人体所需胰岛素最少的时间段,所以,也就导致了夜间低血糖(苏木杰反应) 。如果存在空腹血糖高的话则应当检测夜间三点的血糖,如果发生低血糖的话,中效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推迟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控制黎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