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阻力針法治療頸型頸椎病 60 例臨床觀察段祥余(湖南省邵陽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郵政編碼 422000)【摘要】目的:觀察阻力針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 120 頸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60 例,採用阻力針法治療;對照組 60 例,採用口服頸復康顆粒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 96.7,對照組為 71.7。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1.2 診斷標準 參照 1993 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修訂中的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1 主要臨床症狀及體徵: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壓痛點;2X 線表現:有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
2、等表現;3 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 。1.3 納入標準 1 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2 自願加入本試驗,並簽署知情同意書者。1.4 排除標準 1 不能堅持治療,中途退出者;2 某些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2 治療方法2.1 治療組 (1)處方:風池、天柱、天、天宗、C6 頸夾脊、阿是穴、後溪。(2)阻力針法操作: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選用 0.3mm28mm 毫針,飛速刺入穴位,得氣後,拇食二指捻住針柄,將毫針往順時針方向捻轉 360 度(此時感覺針下有阻力,毫針不易被拔出) ,再將針緩慢往外提拔,患者感覺有強
3、烈的脹痛感,持續上提 5 秒鐘後將針緩慢放下,並將針柄逆時針方向捻轉 360 度,留針 30 分鐘,留針期間每隔 5 分鐘重覆上述操作一次。一日一次,五日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二日,二個療程後統計療效。2.2 對照組 頸復康顆粒開水沖服,每次 5g,每日 2 次,飯後服用。五日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二日,二個療程後統計療效。3 療效觀察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証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癒:疼痛和壓痛點消失,隨訪 3 個月無復發;好轉:壓痛點消失,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症狀和體徵改變不明顯或無改變。3.2 治療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 96.7,對照組為 71.7。兩組比較
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 (見表 1)表 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組別 n 治癒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治療組 60 31 27 2 96.7a對照組 60 20 23 17 71.7注:兩組療效比較,經 X2 檢驗,aP0.054 討論頸型頸椎病一般病程較短,其發病機制是頸部生物力學失衡,引起肌肉防御性痙攣,同時刺激竇椎神經末梢而出現疼痛。余家闊等3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頸部軟組織是維持頸椎生理弧度和頸椎穩定性的重要組織,並認為長期低頭工作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阻力針法是人為地使毫針處於滯針狀態,利用滯針時的阻力將針緩慢往外提拔,使處於痙攣狀態的肌肉
5、得到舒緩,減輕對神經的刺激,達到止痛的目的。中醫認為,頸型頸椎病屬於項痹範疇,多因頸部勞損,風寒濕邪入浸,或年老正虛,筋脈失養所致。風池是風之城池,善治一切風寒濕邪之頭痛;天柱穴處掣天之柱的部位,能夠通達太陽之經氣;天善治頸肩疼痛;天宗善治肩臂疼痛;C6 頸夾脊和阿是穴是治療頸肩疼痛的效穴;後溪是交通督脈的八脈交會穴,也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能夠通調督脈、疏導太陽經氣。上穴配合,運用阻力針法刺之,共奏祛風散寒除濕、疏通經絡氣血之功效。病邪得祛、氣血得通、正氣得扶、疼痛自癒。參考文獻:1 黃偉毅.頸椎病的針灸治療近況.中國臨床康復,2004, 8 (8): 15512 孫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誌,1993, 31 (8): 4723 余家闊,吳毅文,戴先進,等.頸椎病生物力學發病機制實驗研究.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0, 25 (1): 47(編委:寧寶輝審校 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