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隧道工程施工培训材料一、洞口工程1.1、一般规定1.1.1、洞口工程应与洞口相邻工程统筹安排、及早完成,施工宜避开雨季及严寒季节。1.1.2、洞口施工前,应先检查边、仰坡以上的山坡稳定情况,清除悬石、处理危石。施工期间实施不间断监测和防护。1.1.3、隧道洞口边、仰坡土石方开挖及防护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1.1.4、洞口土石方工程施工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当地质条件不良时,采取稳定边坡和仰坡的措施。1.1.5、洞口石方严禁采用洞室爆破开挖,宜采用浅孔小台阶爆破,边、仰坡开挖应采用预留光爆层法或预裂爆破法。1.1.6、边、仰坡周围的排水沟、截水沟应在边、仰
2、坡开挖前修建完成;隧道洞门的排、截水设施应与洞门工程同步施工,当端墙顶部水沟置于填土上时,必须将填土夯填密实。隧道洞口及缓冲结构物的排、截水工程应与路基排水系统合理连通。1.1.7、隧道门端墙和缓冲结构物土石方的开挖避开雨季和雪融期,开挖后应及时施作端墙、翼墙、缓冲结构和挡护工程。隧道门和缓冲结构的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基坑超挖部分应用与基础同级混凝土和基础同步浇筑。 1.1.8、隧道门端墙和翼墙、挡土墙的反滤层、泄水孔、变形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泄水孔排水通畅。当设计对泄水孔无要求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泄水孔应均匀设置,在每米高度上间隔 2m 左右按梅花状各设置一个泄水孔。2
3、泄水孔与土体间铺设长宽各为 300mm、厚 200mm 的卵石或碎石作反滤层。1.1.9、模板及支(拱)架应根据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支(拱)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所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1.1.10、模板及支(拱)架与脚手架之间不得相互连接。1.1.13、隧道门端墙两侧的混凝土浇筑与墙背后回填应对称进行,不得对拱、墙衬砌产生偏压。端墙和翼墙、挡土墙背后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回填密实。2、开挖1.2.1、隧道门端墙和翼墙、挡土墙基础基坑开挖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1.2.1 的规定。表 1.2.1 端墙和翼墙、
4、挡土墙基坑开挖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1 基坑中心距线路中心+5002 基坑长度、宽度+1000尺量,每边不少于 5 处3 基底高程0-100仪器测量,每边不少于 5 处1.3、模板1.3.1、模板及支(拱)架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1.3.2、端墙和翼墙、挡土墙模板及支(拱)架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100%。1.3.3、隧道门端墙和翼墙、挡土墙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1.3.3 的规定。表
5、1.3.3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1 基础边缘位置 +1502 基础顶面高程 103 边墙边缘位置 +1004 边墙拱脚、端翼墙顶面高程 10测量,每边不少于 4 处5 模板表面平整度 5 2m 靠尺测量,不少于 4 处6 模板表面错台 2 尺 量1.3.4、隧道门端墙和翼墙、挡土墙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1.3.4 的规定。表 1.3.4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中心线位置 51 预留孔洞尺 寸 +100002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5尺 量1.3.6、拆除端
6、墙和翼墙、挡土墙之外的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强度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且不得小于 2.5MPa。1.4、混 凝 土1.4.1、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混凝土标准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 56d,试件的取样与留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每拌制 100 盘且不超过 100 m3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不足 100 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1.4.2、隧道门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1.4.3、隧道门的端、挡翼墙结构几何
7、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4.5 的规定。表 1.4.5 隧道门端墙和翼墙、挡土墙结构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1 基础边缘平面位置 202 基础宽度 -103 基础顶面高程 204 端、挡翼墙边缘平面位置 +1005 端、挡翼墙顶面高程 20测量,每边不少于 4 处6 表面平整度 5 2m 靠尺测量,拱部不少于2 处,墙身不少于 4 处1.5、砌 体 工 程1.5.1、砌体工程所用的水泥进场时,必须按批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藏好、袋装质量、出厂日期等进行验收,并对其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进行试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
8、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逾 3 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逾一个月)时,必须再次进行强度试验,并按试验结果使用。当使用具有潜在碱活性骨料时,应要求厂方提供水泥中碱含量值,并选用碱含量符合要求的水泥。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1.5.2、砌体工程所用砂浆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砂浆强度的试件应在搅拌机出料口随机抽样制作。1.5.3、洞口工程砌体的砌缝宽度、位置和砌筑方式应符合表 1.5.4 的规定。表 1.5.4 砌体的砌缝宽度、位置和砌筑方式序号 项 目浆砌片石()浆砌块石() 浆砌料石()1 表面砌缝宽度 40 30 15202 每找平一次的砌筑高度 1200 1200 3 两层间竖向错缝
9、80 80100,困难时丁石上下只能一面有竖缝4 三块石料相接的空隙 70 5 砌筑方式 一丁一顺或两顺一丁 一丁一顺1.5.4、砌体砌筑完毕应及时覆盖,并经常洒水保持湿润,常温下养护期不得小于 7d。1.5.5、洞口工程砌体砂浆应饱满,砌缝整齐。砌缝宽度和错缝距离符合规定,无脱落和裂纹。沉降缝整齐垂直,上下贯通。泄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1.5.8、砌体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1.5.8 的规定。表 1.5.8 边、仰坡砌体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1 底面高程 30 2 坡 率 设计值的 0.5%测量,不少于 4 处3 表面平整度 30 2m 靠尺
10、检查,不少于 4 处4 厚 度+30 0尺量,不少于 4 处二、衬砌2.1、一 般 规 定2.1.1、隧道竣工后的衬砌轮廓线严禁侵入设计轮廓线。2.1.2、衬砌混凝土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高频机械振捣,搅拌时间不应小于 3min,振捣时间宜为 1030s,避免漏振、欠振、超振。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2.1.3、混凝土应采用运输搅拌车(轮式或轨式)运送,其运输能力应与搅拌设备的搅拌能力配合适宜。应确保运输设备不漏浆和不吸水,装料前要清除容器内粘着的残渣,装料要适当。运输设备使用前须湿润。2.1.4 混凝土衬砌应采
11、用全断面一次成型法施工,特殊情况下可按设计要求进行分部施工。有仰拱的衬砌先施作仰拱。2.1.5、有仰拱的衬砌,应先浇筑仰拱后再进行仰拱回填,仰拱与回填分开灌筑。2.1.6、隧底混凝土施工前应清除基底虚碴、淤泥、积水和杂物。2.1.7、仰拱和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 5MPa 后行人方可通行,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后车辆方可通行。2.1.8、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用时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缝处理。2.1.9、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应密贴,空隙应通过回填注浆填满。2.1.10、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 3d 低于 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12、;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 30时,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2.2、模 板2.2.1、衬砌模板台车、移动台架设计制造时必须以隧道设计断面为准,应考虑施工误差、贯通测量调差及预留沉落等因素。钢结构及钢模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2.2.2、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2.2.3、模板台车的制造应满足以下要求:1 模板台车的外轮廓在灌注混凝土后应保证隧道净空,门架结构的净空应保证洞内车辆和人员的安全通行。2 模板台车的门架结构、支撑系统及模板的强度和刚度应满足各种荷载的组合。3 模板台车长度宜
13、为 912m。4 模板台车侧壁作业窗宜分层布置,层高不宜大于 1.5m,每层宜设置45 个窗口,其净空不宜小于 4545cm,两端设检查孔,并设有相应的混凝土输送管支架或吊架。5 模板台车应设置足够的承重螺杆支撑和径向模板螺杆支撑。6 模板台车拱顶应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混凝土的封堵装置和检查孔。7 模板台车上安装的附着式振动器应能单独启动。8 模板台车上应设有激光(点)接收靶。9 二次衬砌施工的顺序是仰拱超前,墙、拱整体浇筑。标准断面应采用走向式模板台车。边墙基础高度的设置(水平施工缝)应避开剪应力最大的截面。2.2.4、拆除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 2.5MPa,并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
14、损伤。2.2.5、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2.2.5 的规定。表 2.2.5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 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1 边墙脚平面位置及高程 152 起拱线高程 10尺 量3 拱顶高程+100水准测量4 模板表面平整度 5 2m 靠尺和塞尺5 相邻浇筑段表面高低差 10 尺 量2.2.6、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2.2.6 的规定。表 2.2.6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中心线位置 101 预留孔洞 尺 寸 +1002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3尺 量3、钢筋2.3
15、.1、钢筋安装和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2.3.1 的规定。表 2.3.1 钢筋安装及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名 称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 双排钢筋的上排钢筋与下排钢筋间距 5拱部 102同一排中受力钢筋水平间距 边墙 20尺量两端、中间各 1 处3 分布钢筋间距 204 箍筋间距 20尺量连续 3 处5 钢筋保护层厚度+100尺量两端、中间各 2 处2.3.2、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7.3.7 的规定。表 2.3.2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号 名 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1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的全长 10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3
16、箍筋内净尺寸 3尺 量2.3.3、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 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 25%。2 在构件的受拉区,绑扎接头不得大于 25%,在构件的受压区不得大于50%。3 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 10倍。4 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 “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5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锈蚀。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和数
17、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少于 4 个/m 2。2.4、混 凝 土2.4.1、钢筋混凝土中由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外加剂和拌合用水等引入的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 0.1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 0.06。2.4.2、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表 2.4.2 混凝土最大碱含量(kg/m3)工 程 结 构 类 别 100 年 60 年干燥环境 3.5 3.5潮湿环境 3.0 3.5环境条件含碱环境 * 3.0注: 带*号项目混凝土必须换用非碱活性骨料。 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包括水泥、掺合料、外加剂、骨料及水的碱含量之和。其中,矿物掺和料的
18、碱含量以其所含可溶性碱计算。粉煤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粉煤灰总碱量的1/6,矿渣的可溶性碱量取矿渣总碱量的1/2,硅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硅灰总碱量的1/2。 干燥环境是指不直接与水接触、空气平均相对湿度长期小于75%的环境;潮湿环境是指直接与水接触、干湿交替变化的环境、水下或与潮湿土壤接触以及空气平均相对湿度长期大于或等于75%的环境;含碱环境是指直接与海水、含碱工业废水、钾(钠)盐等接触的环境;干燥环境或潮湿环境与含碱环境交替变化时,均按含碱环境对待。2.4.3、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2.4.4、钢筋阻锈剂、混凝土表面涂层和防腐蚀面层所用材料等的品种、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2.4.
19、5、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隧道衬砌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结构实体强度。衬砌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混凝土强度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标准条件养护抗压强度试件的取样与留置:1) 每拌制 100 盘且不超过 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 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 现浇混凝土的每一结构部位,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5) 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2.4.6、衬砌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现场应按规
20、定留置抗渗检查试件,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GBJ82)的规定进行试验评定。试件留置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 200m 衬砌应制作检查试件 1 组(6 个) ,不足 200m 衬砌时,也应留置1 组。2 当使用的材料、配合比或施工工艺发生变化时,应另行制作检查试件 1组。2.4.7、隧道衬砌的厚度严禁小于设计厚度。2.4.8、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浇筑完毕后的 12h 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2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应符合表 2.4.8 的规定。表 2.4.8 不同混凝土潮湿养护的最低期限
21、大气潮湿(50%RH75%),无风,无阳光直射大气干燥(RH50%),有风,或阳光直射混凝土类型 水胶比日平均气温 T()潮湿养护期限(d)日平均气温 T()潮湿养护期限(d)5T10 21 5T10 2810T20 14 10T20 210.4520 10 20 145T10 14 5T10 2110T20 10 10T20 14胶凝材料中掺有矿物掺和料0.4520 7 20 10胶凝材料中未 0.45 5T10 14 5T10 2110T20 10 10T20 1420 7 20 105T10 10 5T10 1410T20 7 10T20 10掺矿物掺和料0.4520 7 20 73 浇
22、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合用水相同,水温应与环境气温基本相同;4 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5 混凝土强度达到 5MPa 前,不应在其上安装模板及支架;6 当环境气温低于 5时不应浇水。2.4.9、混凝土每盘原材料称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2.4.9 的规定。表 2.4.12 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序 号 材 料 名 称 允许偏差1 水泥和干燥状态的掺合料 1%2 粗、细骨料 2%3 水、外加剂 1%2.4.10、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当遇雨
23、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2.4.11、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应符合理论配合比要求偏差不宜大于20,入模含气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对含气量无具体要求时,含气量应按表 2.4.14 控制。表 2.4.14 混凝土含气量混凝土有抗冻要求环境条件 混凝土无抗冻要求D1 D2 、D3 D4含气量(%) 2.0 4.0 5.0 5.52.4.12、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模板台车走行轨道的中线和轨面标高误差应不大于10mm,台车就位后启动微调机构,用仪器校正模板外轮廓与设计净空相吻合,并锁定台车。2 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地段,必须用与二次衬砌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细石混凝土
24、或砂浆制作垫块,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4 采用高效减水剂时,混凝土运到场后应作坍落度检查,泵送混凝土一般以 1518cm 为宜。5 混凝土应对称、分层浇筑,分层捣固。捣固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2.4.13、二次衬砌混凝土灌注段施工接头处应采取以下措施1 模板台车宜采用带有气囊的端模(堵头板) ,以防止漏浆。2 宜加硬橡胶间隙带。2.4.14、为提高二衬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宜采用以下措施1 防止拱部混凝土浇筑出现空穴,拱部宜配制流态混凝土灌注。2 堵头板宜分层设排水孔排出泌浆水。2.4.15、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洞内温度而调整,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 5;夏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
25、宜高于洞内温度且不宜超过 30。施工过程中要估计混凝土温度与拉应力的变化,提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值,并在施工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部点温度和离表面约5cm 深处的表层温度(包括仰拱和底板) ,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二次衬砌结构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 20,新浇筑混凝土与上一区段二次衬砌混凝土或围岩之间的温差不大于 20,洒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 15,混凝土的降温速率最大不宜超过 3/d。2.4.16、插入式振动棒需变换其在混凝土中的位置时,应竖向缓慢拔出,不得在混凝土浇筑仓内平拖。泵送下料口应及时移动,不得用插入式振动棒
26、平拖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拌和物将其推向远处,振捣时间宜为 1030s。2.4.17、拆模时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 20,结构内外侧表面温差不得大于 15。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前不得拆模。2.4.18、新浇筑与邻接的己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 15。2.4.19、混凝土表面的非受力裂缝最大宽度不得大于 0.20mm。2.4.20、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2.4.20 的规定。表 2.4.20 结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序 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1 边墙平面位置 10 尺 量2 拱部高 程+30 0水准测量3 边墙、拱部表面
27、平整度 15 2m 靠尺检查或自动断面仪测量注:平面位置以隧道设计中线为准进行测量。2.4.21、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2.5、底 板2.5.1、隧道底板每 200m 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结构实体强度 1 次。2.5.2、隧道底板每 500m 应制作检查混凝土抗渗性试件 1 组(6 个) ,不足500m 时,也应留置 1 组。2.5.3、底板混凝土应分段连续浇筑,一次成型,不留纵向施工缝。底板与沟槽底部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2.5.4、底板顶面高程和横向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高程允许偏差为+15 ,坡面应平顺,确保水流畅通、不
28、积水。2.6、仰 拱2.6.1、隧道仰拱每 500m 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结构实体强度 1 次。2.6.2、隧道仰拱每 500m 应制作检查混凝土抗渗性试件 1 组(6 个) ,不足500m 时也应留置 1 组。2.6.5、仰拱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15 mm。2.6.6、仰拱和底板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 施工前,应将隧底虚碴、杂物、泥浆、积水等清除干净,并用高压风将隧底吹洗干净,超挖应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2 仰拱应超前拱墙衬砌,其超前距离宜保持 3 倍以上二次衬砌循环作业长度。3 底板、仰拱的整体浇筑应采用防干扰作业平台、型钢栈桥或组合梁栈桥、针梁式台架等架空设施以保证作业空间;仰拱成型采用
29、浮放模板支架。4 仰拱、底板混凝土应整体浇筑,一次成型。5 填充混凝土应在仰拱混凝土终凝后浇筑,填充混凝土浇筑至横向排水管铺设底面,双线隧道中心排水管的沟槽和检查井应同时立模浇注。6 仰拱施工缝和变形缝应作防水处理。7 填充混凝土强度达到 5MPa 后允许行人通行,填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后允许车辆通行。2.7、仰 拱 填 充2.7.1、仰拱填充混凝土不得与仰拱混凝土同时浇筑,仰拱填充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仰拱表面的杂物和积水。2.7.2、仰拱填充表面坡面应平顺、排水通畅、不积水。3、明 洞 工 程3.1、 一 般 规 定3.1.1、明洞地段的土石方开挖时,应采取控制爆破措施,但不得采
30、用大爆破。开挖坡面应按设计要求及时进行防护和支护。3.1.2、明洞开挖土石方的弃置不得影响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3.1.3、明洞衬砌完成后应及时施作防水层、回填、铺砌和排水设施。3.1.4、明洞施工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制定专门的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3.2、模 板3.2.1、明洞及隧道门的模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 模板及支(拱)架应根据结构型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2 模板及支(拱)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所浇筑混凝土和砌体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3 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模板及支架与脚手架之间不得相互连接
31、。模板接缝必须严密不漏浆。4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5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6 端、翼墙模板及支(拱)架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100,非承重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 8MPa。3.2.2、拱圈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且拱顶回填土高度达到0.7m 时,方可拆除明洞拱架。3.3、混 凝 土3.3.1、浇筑边墙混凝土时,应清除虚碴和淤泥等杂物,超挖部分必须按设计要求及时回填。3.3.2、明洞衬砌结构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1 明洞浇注混凝土前应复测中线、高程和模板的外轮廓尺寸(
32、考虑预留沉降) ,确保衬砌不侵入设计轮廓线。2 明洞混凝土的灌注应设挡头板、外模和支架,明洞墙、拱混凝土应整体浇注。3.4、明洞防排水3.4.1、涂料防水层所用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按进场批次检验;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次数的 20%见证检验,并至少一次。检验方法:施工单位检查全部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对无机涂料的抗折强度、粘结强度、抗渗性和有机涂料的可操作时间、潮湿基面粘结强度、抗渗性、浸水 168 小时后拉伸强度、浸水 168 小时后断裂伸长率等性能进行试验;监理单位检查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试验报告,并见证检验。3.4.2、涂料防水层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进
33、行多遍涂刷,涂料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 80%。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每 100m2抽查一处,每处 10 m2,且不少于3 处。检验方法:施工单位采用针测法或割取 20mm20mm 实样用卡尺测量;监理单位查检测报告,见证检查。3.4.3、涂料防水层的基层应牢固,基面应洁净、平整。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3.4.4、涂料防水层应与基层粘结牢固,表面平整、涂刷均匀,不得有流淌、皱褶、鼓泡等缺陷。3.4.5、水泥砂浆保护层应与防水层粘结牢固结合紧密。3.4.6、水泥砂浆保护层应按设计要求分层铺抹,各层应紧密贴合并连续施工,终凝后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34、14d,养护期间应保持湿润。3.4.7、卷材防水层所用卷材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按进场批次检验;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次数的 20%见证检验,并至少一次。检验方法:施工单位检查全部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低温柔度、低温弯折性、不透水性等性能进行试验;监理单位检查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试验报告,并见证检验。3.4.8、粘贴各类卷材必须使用与卷材性相容的胶粘剂,胶粘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按进场批次检验;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次数的 20%见证检验,并至少一次。检验方法:施工单位检查全部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对材料
35、粘结剥离强度、浸水 168h 后的粘结剥离强度保持率等性能进行试验;监理单位检查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试验报告,并见证检验。3.4.9、卷材防水层铺设及其在转角处和变形缝等细部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3.4.10、防水卷材铺贴时,应顺流水方向进行,上部压住下部,2 幅卷材短边和长边的搭接宽度均不应小于 150mm,采用双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1213 幅宽,且 2 幅卷材不得垂直铺贴。卷材铺贴后不得有滑移、翘边、起鼓和损伤等现象。3.4.11、卷材防水层的基层应牢固,基面应洁净、平整,不得有空鼓、松动、起砂和脱皮现象。基层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3.4.12、卷材防水层的搭接缝应粘(焊)接牢固,严密
36、,不得有皱褶、翘边和空鼓等缺陷。3.4.13 卷材防水层的保护层与防水层应粘结牢固,厚度均匀一致。3.4.14、明洞的防排水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1 明洞外模拆除后应及时施作防水层及排水盲管,保证排水畅通。2 明洞施工应和隧道的排水侧沟、中心水沟的出水口及洞顶的截、排水设施统筹考虑,即明洞施工完成后,洞内的排水应形成顺畅的出水口,洞顶排水系统达到完善、畅通。3 墙后的排水设施应与填土同时完成,并保证出水口通畅。3.5、回 填3.5.1、明洞墙后排水设施并与墙背回填同时施工,确保渗水顺畅排出。3.5.2、明洞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宜大于 0.3m,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得大于 0.5m
37、。3.5.3、明洞回填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明洞回填应在明洞外防水层施做完成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2 侧墙回填应两侧对称进行,石质地层中岩壁与墙背空隙不大时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挖成台阶状,用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密实。3 拱部回填应两侧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 0.3m,两侧回填土面的高差不得大于 0.5m。回填至与拱顶齐平后,再分层满铺填筑至设计高度。4 采用机械回填时,应在人工夯填超过拱顶 1.0m 以上后进行。5 拱背需作粘土隔水层时,隔水层应与边、仰坡搭接平顺、封闭紧密,防止地表水下渗。4、监 控
38、量 测4.1、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量测的项目和内容。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与工程类比法相结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或施工决策。4.2、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见表4.212) 。必测项目在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时必须进行;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它特殊要求,有选择地进行。表 01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2 二次衬砌前净空变 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
39、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全站仪) 0.1mm 全站仪采用非接触观测法3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尺 1mm 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4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 1mm 浅埋隧道必测(H 02b)5 二次衬砌后 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 0.01mm6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 三等水准测量 1mm沉降缝两侧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沉降7 洞口段与路基过渡 三等水准测量 1mm 洞口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与洞口过渡段的沉降注:H 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表 02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1 地表下沉
40、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 1mm H02b 时2 隧底隆起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 1mm3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 0.1mm4 围岩压力 压力盒 0.001MPa5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 压力盒 0.001MPa6 钢架受力 钢筋计 0.1MPa7 喷混凝土受力 混凝土应变计 10 8 锚杆杆体应力 钢筋计 0.1MPa9 二次衬砌内应力 混凝土应变计 0.1MPa10 爆破振动观测 爆破振动记录仪爆破振动记录仪 临近建筑物11 围岩弹性波速度 弹性波测试仪注:H 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4.3、隧道二次衬砌沉降缝两侧不均匀沉降观测、洞口段与洞口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频率应
41、15d进行一次。洞内沉降缝每侧宜布设四个以上观测点;洞口布点视过渡段的情况而定,根据沉降曲线确定道床施作时间。4.4、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按表01确定。当按表 012 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表 01 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位移速度(mm/d) 量测频率5 2 次/d15 1 次/d0.51 1 次/23d0.20.5 1 次/3d0.2 1 次/7d4.5、施工中应将现场监控量测作为工序引入作业循环,并结合地质预报作出评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4.6、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布设监测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内容。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