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区别和特征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古代诗歌 305 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诗余”、“长短句 ”、“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 个字以内,59-90 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 91
2、 个字以上。诗。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 ,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 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 (简称“五古“) 、七言诗 (简称“ 七古“) 、杂言诗等。广义地说 ,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 多用方言, 大量用语气词“兮“。乐府诗:“乐府 “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
3、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 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作品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 并沿用至后代。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 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每个字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都有规定。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4、。或五言 ,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 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词。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 ,词调都有名称,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 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 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 三叠
5、、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 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豪放派和花间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花间派是晚唐五代词派,其名字起源于花间集前蜀王衍、后蜀孟昶,皆溺与声色,君臣纵情游乐,词曲艳发,这一时期的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花柳风月,多写女性的姿色与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学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