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4786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6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起源与发展,梁宏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目 录,一、冶金术是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之一1. 铜和原始铜合金是人类最早冶炼的产物2.青铜是人类古代文明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中国古代生铁的发明与农业革命(一)陨铁的利用(二)人工冶铁(三)生铁技术 (四)生铁炼钢技术(五)中国古代生铁的发明与农业革命 三、有关冶金起源研究的思考(一)已有的研究基础(二)研究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一、冶金术是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之一(文字、城市、冶金术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一) 铜和原始铜合金是人类最早冶炼的产物1.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第4千纪,奴隶制城邦形成,楔形文字、冶金术出现;伊朗Susa 遗址

2、早期(4100-3900B.C)出土铜器(含As等多种杂质)Susa 遗址晚期(3900-3500B.C)出土砷铜器(含As平均5%以上)Tepe Yahya 发现3800B.C的铜刮铲、凿、锥(含少量As);叙利亚Amuq 发现3500B.C铜工具(含少量As、Ni)以色列西奈半岛Timna 发现4000-3000B.C冶铜遗址,铜渣中的铜颗粒含As,Nahal Mishmar窖藏发现砷铜器21件,含As平均5.6%。,2.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第4千纪后期出现阶级、文字、冶金术,但无通常所说的城市。 古埃及发现约3500B.C铜斧(含少量As、Ni、Co) 3.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第3千纪出

3、现阶级、城市国家、冶金术。印度Ganges 山谷的彩陶文化(3000-2000B.C)出土大量铜器(含少量As、Ni);Harappa文化遗址(起始于2300B.C)出土铜、砷铜、青铜器。,黄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第3千纪早期出现阶级、城、冶金术、陶文,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晚期遗址(3500-3000B.C) 出土铜片(Cu-Sn-Zn合金),陕西渭南仰韶文化晚期遗址(3000B.C) 出土铜锥(Cu-Zn合金),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2500-2000B.C) 出土铜锥(Cu-Zn合金),5.总结铜和原始铜合金的出现充分表明了人类进入有意识的利用矿物,进行金属冶炼的阶段。人类已经跨进了文明的时

4、代。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向前迈了一大步。,(二)青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志 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铜锡合金锡青铜: 美索不达米亚乌尔(Ur)的罗亚尔墓葬 (2800B.C),青铜斧含锡8%10%。,中国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2780B.C) 铜刀含锡8 %10%,还出土有铜渣,1. 青铜时代前期(3000B.C -1500B.C)(和砷铜共同使用,小件工具、装饰品为主)近东地区2000件铜器,青铜与砷铜比例为1:2 (3000-2200B.C) ,1:1-3:1(2200-1600B.C);印度旁遮普和信德发现的Harappa文化遗址(2300-1700B.C),青铜与砷铜同

5、出;中国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2500 -2000B.C),铜铃和齿轮形器(铜和含砷的铜);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1900-1500B.C),青铜器为主,也存在少量砷铜、红铜。,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1900B.C -1500B.C)青铜器为主,也存在少量砷铜、红铜,甘肃、辽宁、河北、内蒙、山东等各文化遗址 (2000B.C -1600B.C)铜、青铜为主也有少量砷铜,新疆东部史前文化遗址(2000B.C -1500B.C), 青铜、砷铜、铜锡砷等多元合金,砷铜占10%,甘肃四坝文化遗址(1900B.C -1600B.C), 青铜、砷铜、铜锡砷等多元合金共存,砷铜占43%,(二)青铜时

6、代后期(1500B.C -500B.C) (铜冶炼技术,合金的配制,大件器物的铸造) 炼铜工艺技术:氧化矿铜,硫化矿死焙烧成氧化矿铜,硫化矿铜。,矿冶遗物:东地中海地区米诺斯文化生产的牛皮状铜锭(1500B.C-1200B.C),以色列提姆那发掘的炼炉,内格夫发现的平凸锭 (14c. -12c. B.C),古埃及墓壁画所绘炼炉 ( 约1450 B.C),中国辽西地区牛河梁发掘的炼炉,铜渣(1500B.C-1000B.C),中国内蒙赤峰森西大井发掘的椭圆形炉,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 (西周-春秋战国-西汉,11c.B.C-1c.B.C),锡青铜合金的配制:早期 铜熔化加锡石(SnO2) 晚期 铜

7、熔化加金属锡,例如“六齐规律”,“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二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此“六齐”配方,记于齐国的官书周礼考工记,是工匠们自夏、商、周以来长期配制青铜合金的经验总结。,铅的加入是中国青铜技术的特点之一,铸范:西方流行石范、青铜范,以工具范为主,中国陶范技术高超 包括礼器、酒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各种范,陶泥中加入草木灰制范具有重要意义,青铜器: 神权的象征,王权的体现; 立鼎、迁鼎、问鼎、列鼎而食。,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型范正、金

8、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型而莫邪耶”,浑铸法: 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商以前的铸造工艺都是此法;,分铸法: 先铸主体,其他部位显分别铸成后再连为一体;,铜簋耳、身铸接痕迹,芯撑的使用: 铜芯撑,圈足器浇铸及芯撑示意图,纹饰和铭文的制作:,在范上直接雕刻花纹,用花纹模直接印在范上,3.总结 青铜器是人类青铜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又一创举,青铜冶炼技术为铁的冶炼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规模化生产的组织管理经验。,二、中国古代生铁的发明与农业革命,(一)陨铁的利用陨铁的特征:特殊的魏氏组织,其中镍钴在1-10/百万年的冷却速度下呈层状分布。最早的陨铁器:尼罗河流域Gerzeh发现的匕首,

9、Ni7.5%(40c. B.C - 30c. B.C) 两河流域Ur发现的匕首,含Ni10.9(40c. B.C -30c.B.C) 。,中国陨铁目前共发现七件(至14 c.B.C),中国出土陨铁制品览表,河北藁城发现铁刃铜钺(14c.B.C) 含Ni6%,组织分层,河南三门峡出土铁援铜戈(11c.B.C),含Ni6%,(二)人工冶铁1.早期铁的出现两河流域苏美尔语最早出现铁字“AN.BAR”(20c. -19c.B.C);有关于小件铁制匕首、项链等贵族用物品的记录(18c.B.C)。小亚细亚赫悌人最早明确记载冶铁(约1250B.C);赫悌国王Hattusilis III给亚述王 Shalma

10、neser I的信:“由于气候不佳,生产欠顺,又无储备 无法满足提供铁料的要求”。以色列Timna炼铜遗址发现铁制品(14c. -12c.B.C);地中海东岸地区铁制剑柄等器物增加(12c.B.C);中国最早的铁兵器,以金、玉、青铜为柄(9c.-8c.B.C)。,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三件经人工冶炼制作的铁兵器,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珍贵的金柄铁剑,2.块炼铁技术低温固体还原法或块炼法原料为富铁矿石和木炭, 冶炼温度1000或高些,产品为海绵状铁与渣混合的团快,含碳很低,氧化物夹杂多,通过趁热锻打,挤出大部分夹杂物,成形。,古希腊时期(500B.C)的花瓶上有生产块炼铁的场面,块炼渗碳钢技术:块炼铁在

11、反复加热锻打成形过程中,炭火中的碳渗入而成钢 块炼铁和块炼渗碳钢的金相组织:氧化亚铁和含铁较多的硅酸盐共晶夹杂为主,中国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出土铁条(8c.B.C),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中期墓出土的钢剑(8c.B.C),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中期墓出土的钢剑(8c.B.C),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士兵丛葬坑出土钢剑(4C.B.C),河北满城汉墓刘胜剑(1C.B.C),3.块炼铁和块炼渗碳钢的广泛使用西亚亚述军队装备铁制兵器,并有铁工具、农具(8c.B.C);北非、欧洲进入铁器时代(8c. B.C -7c.B.C);印度德里铁柱,高7.2米,重6吨(300B.C);中国甘肃、宁夏发现39件铜柄铁剑(8c.

12、B.C -5c.B.C);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铁器时代(5c.B.C),出土铁制品130 余件经检测的28件中,12件为块炼法制作。块炼法在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一直到14世纪都是主要的炼铁法。,(三)生铁技术 (中国古代技术的一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1.出土的生铁制品 最早是山西天马曲村发现的2件铸铁器残片(8c.B.C),春秋末战国初中国生铁使用增多 (6c. B.C -5c.B.C),江苏六合程桥出土铁丸的金相组织,经金相鉴定的属于公元前5世纪铸铁器16件 列表,生铁在西方直到14世纪还没有被有意生产和利用; 德国特姆泊尔村发现1345-1364年间的生铁棒,因无法利用而废

13、弃;,2.脱碳铸铁技术:白口铁铸件在900短时间退火处理, 表面层脱碳成钢的组织(5c.B.C)。,脱碳铸铁组织,脱碳铸铁金相组织河南洛阳水泥厂出土的铁錛, 心部莱氏体,表层珠光体,3.韧性铸铁技术 白口铁铸件在900或稍高温度下较长时间退火处理,渗碳体分解成的石墨聚集成团絮状,得到韧性铸铁(5c.B.C)。,黑心展性铸铁组织,白心展性铸铁组织,河南洛阳水泥厂出土的战国铁铲,铁素体基体,团絮状石墨,韧性铸铁在中国从5c.B.C-9c.A.D使用1300多年,而在英国发明于1671年,法国发明于1722年,晚于中国2000余年,河南登封阳城出土战国晚期铁锄,石墨呈球状.,4.冶铁遗址与竖炉战国时

14、期冶铁遗址在河北、河南、山东发现11处;汉代设铁官49处,发现冶铁遗址36处,分布广,远至新疆、内蒙,汉代铁官及冶铁作坊对照表,汉代冶铁作坊统一编号,如河东郡(东一、东二、东三、东四) 河南郡(河一、河二、河三)等,河南郡第三冶铁作坊,发现于河南巩县铁生沟,出土圆形竖炉,长方形坑和积铁,带铭文铁器等遗物,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发现于河南郑州古荥镇,面积12万m2,发掘1700m2,出土冶铁竖炉炉基2座,炉缸椭圆形,4m2.7m,积铁块重20吨,计算竖炉有效高度6m,容积50m3,日产生铁约1吨,出土有铸造农具的带铭文的陶模,出土铁器有灰口铁,麻口铁,韧性铸铁,出土的梯形铁板为低碳钢,有关汉代高炉

15、记载:“成帝河平二年(注:公元前27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13人惊走,音止还,视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一炉中销铁散如流星,皆上去,与征和二年同像”(汉书 五行志)。,(四)生铁炼钢技术1.铸铁固态脱碳钢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生铁炼钢方法(5c.B.C开始)。将低硅白口生铁铸件在氧化气氛炉中进行退火,适当控制退火时间和温度,避免石墨的析出,使铸件脱碳成为钢或熟铁制品。,铸铁固态脱碳钢的成分和组织: 钢含碳低或熟铁,基本未见石墨析出,夹杂物少。,徐州狮子山西汉王陵出土的铸铁脱碳钢器物金相组织,河南登封阳城战国铸造板材和农具镢,河南郑州市博物馆馆藏东汉剪刀,铸铁固态

16、脱碳钢工艺的优点:在不能炼出液体钢的古代,用这种工艺得到铸造成形的钢件,比块炼钢效率高。,2.炒钢 炼钢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约2c.B.C开始)。 以生铁为原料,入炉熔融,并鼓风搅拌,促使生铁中的碳氧化,炼成熟铁或钢; 炒钢制品金相组织:组织均匀,夹杂物细长、变形量大,以单相硅酸盐为主。,徐州狮子山汉代楚王陵出土矛、凿为炒钢制品,洛阳西晋徐美人刀金相组织,(1)有关炒钢的文献记载 东汉于吉(约公元1世纪)撰太平经卷七十二中有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 万锻之,乃成莫邪耶。”这是汉代关于炒钢的间接描述。,明宋应星(公元1587 年)天工开物(始刊于1637年)记

17、述了炼铁炉和炒钢炉串联使用从炼铁炉流出的铁水,直接流入“方塘”(炒钢炉)进行炒炼。,(2)炒钢的意义 欧洲17世纪初开始用生铁冶炼熟铁。始于英国,用改进了 的反射炉进行炒钢,一直使用到1930年左右,在当时被称为“震撼大地”的变化,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里对炒钢有过很高的评价。 而中国炒钢技术的发明比英国早至少1800多年。这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史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3.百炼钢中国古代钢铁材料中,质量最高的产品(2c.B.C开始)。将炒钢原料反复加热锻打,使组织致密、夹杂物减少和细化,成为高质量的钢件。,山东临沂出土东汉三十炼环首钢刀,刀背错金铭文18字,年代为112A.D,三十炼钢

18、刀的金相组织,细晶粒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各部分含碳均匀,细长硅酸盐夹杂排列成行,江苏徐州出土东汉五十炼钢剑,剑由不同含碳量的钢折叠打制,高低碳约20层,剑柄上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王管王愔造五十练口口口孙口”,年代为77A.D。剑首铭文“直千五百”。,日本七十二炼兵器七枝钢刀:日本东大寺山古坟出土东汉时期的百练钢刀,错金汉字24个,185189A.D,(1)百炼钢的记载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曹操命有司制作五把“百辟钢刀,又称“百炼利器”。其子曹植写有宝刀赋。晋书记载着一种名叫“大夏龙雀”的“百炼钢刀”,被誉为“名冠神都”、“威服九区”的利器。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

19、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2) “炼”的含义“炼”字常见于古代兵器铭文。代表着反复锻打的工艺和产品质量 “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指最好的工艺和质量,并成为成语、佳话。,(五)中国古代生铁的发明与农业革命1.铁农具和工具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考古发掘表明,北起辽宁,南到湖南,东起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在当时燕、楚、韩、赵、魏、齐、秦等诸侯国的领土内都有铁农、工具出土。铁农工具取代木、石、青铜器具,在生产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公元前5世纪以前各省、区出土铁器的数量(件)分布,公元前3世纪以前各省、区出土铁器的数量(件)分布,铁农工具广泛使用,成为人手必备之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篇中记载:“一

20、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yao)、一镰、一耨(nou)、一稆、一銍,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缸、一钻、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然后成为女” 。,河北兴隆燕国出土战国铁范,种类繁多的铁工具与农具,2.铁农具和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得战国中晚期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据战国时期在魏国实施变法的李悝估计:一个农民可耕种田百亩(折合现在31.2亩),一亩可生产粟一石半(折合3斗),百亩产粟一百五十石(折合三十石),可够五口人食用。战国后期的著作荀子一书谈到:“中农食七人”,可见农业当时是很发达的。战国策记载耕作的收获

21、量大约为种子的10倍,而欧洲13世纪平均只有3-5倍。,3.铁器大量使用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社会对铁器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冶铁手工业的兴旺。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邯郸从事冶铁业的大工商奴隶主郭纵,其财富与王者相等。在四川临邛经营冶铁业的大工商奴隶主卓氏和程郑,分别是赵国和齐国人。楚国最著名的冶铁基地宛(今之河南南阳)出产铁兵器质量很高,有“宛钜铁釶,惨如蜂虿(cai)”。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的发达。战国策齐策 和史记苏秦列传中描述齐国都城临淄有七万户人家,人群拥挤,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繁荣景象。,4.优质铁兵器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以块炼渗碳钢技术为原料,经

22、反复折叠锻打形成的百炼钢兵器,质量优于青铜兵器,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战国铁兵器制作数量大,据统计占出土铁器的52。种类有刀、剑、匕首、箭镞,矛、戟等。优质铁兵器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和秦统一六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铁兵器,5.铁器对上层建筑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土地私有制进程的加快,促使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建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文化、科技的进步。数学勾股定理:“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天文历法方面鲁国人贡献最大,有大量有关恒星的观测记录。医学理论方面,

23、周礼疾医讲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眂其死生,左传国语记载六气失和致病说。音律知识方面已有关于弦长与频率关系知识,逐渐形成我国一门传统学科 律吕学。技术方面有不少有关工艺总结的著作,如周礼考工记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6.汉代冶铁业的大发展对强大封建帝国建立的影响西汉初年(119年)在全国范围实现盐铁官营,建立大规模的冶铁基地,考古发现的汉代冶铁作坊遗址21处;“河一”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河南郑州古荥镇冶铁遗址,发掘高炉2座; “河二”河南郡第二冶铁作坊,河南临汝县夏店冶铁遗址; “河三”河南郡

24、第二冶铁作坊,河南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发掘炼炉8座、炒钢炉1座;“阳一”南阳郡第一冶铁作坊,河南南阳北关瓦房庄冶铁遗址;“阳二”南阳郡第二冶铁作坊,河南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东二”河东郡第二冶铁作坊,山西河津县;“东三”河东郡第三冶铁作坊,山西临汾西南或侯马西南;“山阳二“、巨野二”、“淮一”等。,7.冶铁技术对外传播向北: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教会他们制作铁器,提高了战斗力;汉书卷十七陈汤传:“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扑纯,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向东:韩国和日本均出土了中国汉代的铁农工具和钢制刀剑;向南:汉代往来于越南的中国商贾带去铁农具,换取象牙、珍珠等物品;向

25、西:汉代高超的钢铁技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西传到今伊朗,铁器到达欧洲市场。,当代法国历史学家A.G.Haudricourt指出:”亚洲的游牧部落之所以能侵入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欧洲,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钢刀的优越”;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大宛在帕米尔以北,费尔干纳盆地至塔什干, 安息即今伊朗;公元一世纪罗马学者普林尼在他的著作博物志中谈到当时欧洲市场“虽然钢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元代(13c.-14c.A.D),成吉思汗西征,一直打到今匈亚利,有历史学家研究,欧洲14世纪以后生铁冶炼技术的出现,与此有关。,8.总结所以说生铁

26、应是中国比四大发明更重要的一项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对欧洲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对文明的积极影响,展示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三、有关冶金起源研究的思考,(一)已有的研究基础冶金技术起源是以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为基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商以前早期铜器500余件和一些冶金遗物,为探讨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从老一辈到新一代考古学与科技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冶金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蓬勃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经科学鉴定和分析的早期铜器及冶金遗物260余件(见表)

27、,发表有关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冶金起源问题的学术讨论。虽然到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中国冶金技术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检验分析的中国早期铜器和冶金遗物统计表,(二)研究要解决的迫切问题,1加强中原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研究从表1可知,分析检测的样品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以外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原地区陕西、山西、河南的早期铜器及冶金遗物被检测的样品数目仅有61件,这无疑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一大缺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二里头文化铜器和冶铸遗物的研究对搞清我国夏代冶金技术水平以及与周边地区

28、冶金技术的关系,进而探索夏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检测的样品数量较少,早期所做的分析有些需要重新考察,炉壁、炉渣和陶范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开展。因此,下一步应加强二里头冶金技术的研究工作。,2加强夏家店下层文化冶金技术的研究分布于辽西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我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所列已分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仅有4件,内蒙赤峰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集中出土50多件铜器,此外三座店,大山前遗址也有铜器出土。对这些遗址铜器进行检测分析,对研究我国北方古代冶金技术水平以及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影响,阐明其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科技大

29、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和考古工作者已开始着手进行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3加强火烧沟四坝文化铜器的定量分析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曾对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遗址出土铜器65件利用携带式X射线荧光仪,电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和激光光谱进行了定性分析,由于当时不允许对器物取样,所以进行的是器物表面带锈的分析。有的器物表面锈层较厚,有的明显锈蚀产物分布不均匀,故对这类器物表面分析的结果往往与基体金属的成分存在差别,加之所用携带式X射线荧光仪分辨率不高,致使定性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4加强新疆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研究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疆,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和技术交流的中心区

30、域,对新疆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进行研究,并与其相邻地区的冶金技术进行比较,对搞清新疆地区冶金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不少年代属于公元前第一、二千纪的墓葬和遗址,出土了大批包括铜器、铁器在内的文物,为研究新疆的古代冶金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但对这些资料的技术研究还较缺乏。,5加强冶金遗址和矿物来源的研究研究冶金技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光靠对出土铜器的检测分析是不够的。冶金遗物包括炉渣、炉壁、燃料、矿石等携带着大量的古代冶金信息,对其加强研究对搞清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水平尤为重要。但目前有关冶

31、金遗址和遗物的发掘资料较少,特别是与早期铜器有关的这方面资料十分缺乏,应加强普查工作和有目的的考古发掘,从而获取大量的实物证据,加以深入研究。矿料来源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铅同位素比值和微量元素测定。但到目前为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特别是铜器的主元素铜的来源问题是一大难题。,6冶金技术的早期交流问题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和经检测分析的中国早期铜器集中于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的铜器最多。甘肃的地理位置在中国西北部,紧邻新疆靠近中亚,且发现部分铜器形制包含有西亚文化的因素,加之砷铜在甘肃四坝文化中出现,引起了中外学者对东西方冶金技术早期交流和探索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的热情。东西方

32、冶金技术存在着早期交流和影响这一点在学术界似乎没有什么争议。冶金技术交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东西方文化历来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并不排除互相交流和影响。冶金技术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这种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有来有往。目前,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多,而研究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则很缺乏,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三)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推进冶金起源研究的深入开展,冶金技术起源研究中存在的许多难题,包括上述提及的6个问题的解决光靠冶金史单一学科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才能使研究深入开展。1冶金史与考古学研究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的金属器物和冶金遗物是冶金史研究的基本素材,对冶金起源的研究更需要

33、早期的冶金遗物为基础,在以往近30年中,冶金史与考古学的结合,使冶金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还不够,为使此项研究深入开展,今后应更加密切结合,特别是对冶金遗址的考察和挖掘,只有冶金史和考古学研究者互相配合,才能不遗漏掉任何有用的冶金学和考古学的信息。,对已有的分析检测数据,应进行多视角的综合分析。冶金学仅仅是一个视角,今后还应加强,从考古学视角加以研究应大力提倡。 要搞清中国冶金技术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脉络,必须结合铜器和冶金遗物出土的层位早晚、墓葬年代的前后细致的去研究其技术特征,才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新疆地区铜器和冶金遗物的技术研究,更需要考古学的背景材料为

34、基础。否则理不出头绪,得不出结论。只有冶金史和考古学研究者互相结合,共同对出土的金属遗物进行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才能使冶金起源的研究深入开展。,2冶金史与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矿产研究相结合冶金技术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地球的运行遵循着宇宙固有的法则,因此,地球上的万物也必然受其制约,包括人类在内。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和其他生物一样,无时不在受着大自然自身规律的支配和影响。研究世界范围内冶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发现在距今8000-3000年期间,冶金技术在世界文明发达的地区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究其原因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古环境研究表明,距今8000-3000年正是与全

35、新世中期大致相当的时代,整个地球变得气候温和、湿润、湖沼增多、土壤变得肥沃,动植物生长茂盛,这为人类创造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种环境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两河流域,也发生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同样也发生在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所以文明几乎同时形成于上述地区不是偶然的,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冶金术的产生也要从古自然环境变迁角度加以考虑。,冶金技术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密切关系在理念上是不言而喻的。但要搞清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必须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充足的论据。这就需要将冶金史的研究与古环境、地质学、矿床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研究。比如,中原地区的古自然环境是如何变迁的?气候的变化,如温度增高、雨量增加、水位的上升对矿床的风化、淋滤、富集有无影响?影响的程度怎样?中原地区是否有冰川的影响?冰川对矿物的搬运作用如何?中原地区的矿床分布?是否有锡矿?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与冶金技术的起源有关,需要多学科结合具体深入的进行研究。,总之,冶金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需要冶金史学科与多学科结合进行综合研究。除上面提及的几方面以外,还应结合文献资料,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结 束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