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x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864656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X 页数:175 大小:18.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节日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中国民文化,之传统节日,节日名称 节日时间 新年 正月初一 元宵节 (上元节) 正月十五 上巳节 三月初三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4月5日前后 端午节 五月初五 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中元节 七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

2、初九 寒衣节 十月初一 下元节 十月十五 腊八节 腊月初八 冬至节 12月22日前后 祭灶节 腊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春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板块一: 春节由来,春节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A

3、辛亥革命之后 B隋唐 C秦朝 D殷商,答案:D,小知识,春节称谓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亟待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广为流行至今。,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

4、纪年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广为流行至今。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关于春节有个传说,有一个伤害百姓的想象中的动物,它是什么? A麒麟 B蒲牢 C年 D龙,答案:C,谁能说说关于“年” 兽的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5、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

6、“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

7、,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 )为高潮。,除夕和正月初一,除夕和正月初一,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 ),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正月初七是(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A 除夕 B 七日 C 人日,答案:C,正月初九是( ),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

8、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 A 天日 B 人日 C 顺星,答案:A,熬年守岁的传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谁能说说?,万年创建历法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以上这首诗讲的是谁的故事?,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郁垒,神荼,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与郁垒便将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索性在门上画出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达到

9、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画的是神荼,右扇门上画的是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两位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所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门神。,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尉迟恭(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秦琼和尉迟恭二人因骁勇异常,均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将他俩作为门神,据传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隋末,炀帝无道,天下

10、大乱。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由太原起兵南下,讨伐隋室。在兵家重镇吕州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李渊率唐兵与隋将宋老生大战月余,斩宋老生,然后势如破竹,直下长安建立大唐。另一军阀刘武周趁山西空虚,占了李渊的山西老巢。公元619年冬,李世民奉父命领兵回击山西。李世民在收复了河东、平阳之后,兵至霍邑。刘武周命元帅宋金刚死守霍邑,宋金刚命偏将尉迟恭扼守白壁关,阻止李世民北进。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与尉迟恭展开激战,两人多次交锋,仍难分高下。李世民起爱才之心,想收服尉迟恭。尉迟恭称,只要刘武周不死,自己便不会叛变。李世民遂想出一办法杀了个长相酷似刘武周的人,并将首级送到尉迟恭处。尉迟恭误以为真,归顺了李世民

11、。 后来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公元617年在霍邑被斩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割了头的人。这两个无头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李世民召见徐茂公求计,徐茂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是因为急于收降敬德将军,主公可派敬德将军夜守衙门,也许得以安宁。”李世民依言,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为隋将,但其忠勇可嘉。听说宋老生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琼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 此事后

12、来传到民间,人们纷纷在门上张贴敬德和秦琼的画像,以求妖魔鬼祟不敢入门。从此他们两位便成了门神,并相沿成习。宋时,门神画进一步发展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年画系列。,放鞭炮的传说,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你知道“压岁钱”的由来吗?,板块二: 春节习俗,春节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扫尘土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年初一扭一扭,春节习俗你知道的有哪些? 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春节习俗。(每人说一种,不重复),守岁 放鞭

13、炮 贴春联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习俗,放鞭炮,贴春联,赏花灯,过年赏花灯习俗自古由来已久,到了北宋发展到了极致。 一直流传到现在,南京的夫子庙灯会每年都吸引大量观众。,守岁,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拜 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14、,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挂灯笼,贴窗花,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 ( )习俗。 A 吃糖瓜 B 祭灶 C 吃灶糖,答案:B,考考你,“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说的是( )习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A 剪窗花 B 做腊八粥 C 扫尘,答案:C,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属于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新春富贵年年好,请问下联应是下面的哪一项?( ) A 佳岁平安步步高

15、 B 春满乾坤福满门 C 天增岁月人增寿,答案:A,“福”字是则指“福气”、“幸福”。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怎样贴“福”字的习俗?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A 正着贴 B倒着贴 C 反着贴,答案:B,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 ),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象征今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也宣告新年开始。这项习俗的名字是什么? A 打开门炮 B 贴年画 C 祭财神,答案:A,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 )开市。认为这是财神圣

16、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A 大年初三 B 大年初6 C 大年初五,答案:C,“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这句讲的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A 熬年守夜 B 拜年 C 馈岁,答案:A,年纪比较大的人,我们应该祝福对方( ); 做生意的客人,我们应该祝福对方( ); 在单位上班的客人,我们应该祝福对方( ) A新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升! B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C新年好,生意兴隆、货如轮转、财源茂盛!,答案:B、C、A,板块三: 春节食俗,春节的传统美食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请说说你知道的春节美食。,下面根据出示

17、的春节美食图,说说这些美食所蕴含的寓意。,吃饺子,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鱼年年有余,圆一家人团团圆圆,肉圆,圆一家人团团圆圆,汤圆,橘子大吉大利,甜生活甜甜蜜蜜,八宝饭,年糕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花生多福多寿,湖北:湖北团风人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

18、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全国各地的春节饮食习俗,江西:鄱阳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广东: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广西:壮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福建:闽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安徽:部分地方,春节

19、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台湾:大年初一吃“长年菜”。这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苏州: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山东:大年初一讲究吃馄饨,称之为“填仓”。,辽宁: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黑龙江: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还要在饺子中包上

20、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

21、谷丰登。,板块四: 中国生肖年,谁能顺序说出十二生肖的名称,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那是很久以前,森林里召开了选举十二生肖的活动,每只小动物都收到了参加活动的请帖。请帖上写着:在明天早上最先到达溪水边的十二只小动物就会被选入十二生肖。猫和老鼠住在一起,而且还是很好的朋友,小猫告诉老鼠明天早上叫它起床,老鼠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老鼠就起床了,但它没有去叫醒猫,也许是故意的。老鼠起程了,走了一会儿,牛在老鼠后面很快追了上来。老鼠想“牛每走一步,我就要走十多步,这不是很快就会让牛追上了吗?”于是,老鼠就故意装好心地说:“牛大哥,我唱歌给你听,好吗?”牛高兴地答应了。老鼠唱起歌来了“啦啦啦

22、”老鼠唱歌的声音太小了,牛听不清楚就对老鼠说:“你唱大声点。”老鼠假惺惺地回答:“牛大哥,我唱不响了,如果我骑到你背上唱给你听,你不就听得清楚了吗?”牛以为是个好主意,就让老鼠跳到了背上。老鼠一边唱歌,一边开心地想,这只牛真是个笨蛋。就这样,牛把老鼠背到了溪水边,老鼠一下子跳到了牛的前头,成为第一名,牛第二。接下来而来的十只小动物也被选入了十二生肖。猫醒后急忙跑到溪水边一看,活动已经结束了。从此以后,猫非常恨老鼠,见到老鼠就要抓。,十二生肖的 来历与传说,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

23、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子鼠,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故称“丑牛”。,子鼠,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卯兔,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辰龙,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巳蛇,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午

24、马,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未羊,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申猴,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酉鸡,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25、,十二生肖的 来历与传说,考考你,2016年是猴年,按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利, 你能推出2017年是什么生肖年?2018年呢? 你能推出2014年是什么生肖年?2015年呢?,鸡年、狗年,马年、羊年,考考你,你能根据自己的属相,说出几个含有自己属相的成语?,【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猴头猴脑】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尖嘴猴腮】腮:面颊。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有关马的成语,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马壮

26、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五马分尸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 兵荒马乱 蛛丝马迹 千军万马 招兵买马 非驴非马 金戈铁马 单枪匹马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轻裘肥马 素车白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弊车羸马 风马牛不相及 驴唇不对马嘴,有关羊的成语,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饿虎扑羊 挂羊头,卖狗肉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

27、,( )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 )进书箱咬文嚼字 ( )上了鼻绳跑不了 对( )弹琴白费劲 ( )拉破车快不了 ( )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老牛上了鼻绳跑不了 对牛弹琴白费劲 老牛拉破车快不了 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 )拉车没人敢赶 ( )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 )不吃窝边草留情(青) ( )的尾巴长不了 ( )王爷跳海回老家 ( )钻窟窿顾前不顾后,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老虎拉车没人敢赶 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 兔子的尾巴长不

28、了 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蛇钻窟窿顾前不顾后,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 )槽里伸出个驴头多嘴多舌 ( )擦粉自以为美 ( )群里跑出个骆驼抖什么威风 ( )的脸说变就变 ( )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 )给鸡拜年没按好心 ( )逮老鼠猫看家反常,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嘴多舌 猪八戒擦粉自以为美 羊群里跑出个骆驼抖什么威风 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 狗逮老鼠猫看家反常,春 节的诗,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元宵节由来与传说元宵节习俗,元

29、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宋更加兴盛。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30、,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元节, 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 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 例要上新坟,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所以, 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 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

31、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元宵节,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观灯走百病,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观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75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元宵灯谜,立 春,每

32、年的第一个节气 .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

33、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

34、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习俗,清明节习俗 禁火扫墓 踏青插柳放风筝,清明节的习俗,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

35、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放风筝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关于端午,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

36、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端午节,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

37、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榕枝 ,赛龙舟 , 吃粽子 ,饮雄黄酒 ,佩香囊 。,端午节的来源,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

38、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

39、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 子胥之日。,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其实说法不只一个,但大多数都同意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

40、,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 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龙舟,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

41、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 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 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 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 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 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 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 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 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

42、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关于端午的纪录片,比如: 舌尖上的中国 我们的节日体验端午节的气氛,提问,端午节在每年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纪念 ,当然,关于它的来源远不只这些。 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比如 , 都是端午节的习俗。 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世界被世界遗产保护的吗?,农历五月

43、初五,屈原,划龙舟,吃粽子,2009年9月30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屈原祠(湖北秭归),源于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庙(苏州),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曹娥庙(浙江绍兴),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 饮雄黄酒,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和悬艾

44、叶、菖蒲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七夕节,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

45、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也称“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中秋节习俗 赏月 吃月饼,中秋节的习俗,赏月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

46、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的的由来与传说,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47、”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恒景除魔的传说,重阳节,重阳节习俗 登高 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除了插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冬 至节,冬至节,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 ;在南方冬至有吃馄饨的风俗,而北方则有吃饺子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