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 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什么会自杀? 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是什么原因导致施行自杀者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动物会不会像人类一样自杀呢?,问题:,自杀所产生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自杀可以持续影响到家族的3代人 至少给周围的30人造成影响 家庭或家族希望的破灭 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极不和谐音,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制定为首次“世界预防自杀
2、日”。,历年主题,2003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2004年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2005年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2006年理解激发新希望 2007年终生预防自杀2008年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 2009年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自杀的概念,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自杀的定义,自杀:任何有意企图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分成二类其一为自杀死亡另一为自杀未遂 自伤行为:为企图蓄意伤害身体,且严重到足以造成组织的破坏,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想要死亡,这样的行为常是一种抒解压力的行为方式;所以自伤行为并不等于自杀未遂,因为他并不想死。,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
3、(1)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是指只有自杀动机而无相应的行为,也没有造成死亡。 (2)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是有自杀动机,也有可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行为。 (3)自杀死亡:自杀死亡是指故意自我伤害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自杀的心理过程,自杀萌生 自杀彷徨 自杀决定 自杀实施,自杀意念,定义:希望杀害自己的想法,并计划何时、何地与如何执行自杀的行为,并且想到自己的死亡可能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青少年有10-20%在过去一年中有自杀意念,有吸毒与精神疾病的比例更高。 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认为自杀可能会造成无法回复的死亡;发展到何种阶段,可以了解死亡的不可回复,主要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与儿童本身对于死亡或疾病
4、的经验,一般认为十岁以后比较能了解死亡的意义。,青少年自杀手段分布,就自杀手段而言,中国自杀者使用最多的方式为服毒和自缢,占总数的80一90。中国女性以服毒(以镇静安眠药及抗精神病类药)为主要自杀手段,而农村青年女性则以服农药为主要自杀手段。其他自杀手段依次为投水、自缢、高坠等。 就服毒的性别比例而言,女为男的2倍。,青少年自杀地点分布,就自杀地点而言,自杀者对风光绚丽的名山大川情有独钟。 在中国黄山,1980-1991年已发现的自杀尸体110具(仍有相当多的自杀者尸体未被发现),死者95为20-35岁的青年,大多数自尽者是从天都峰之巅鲫鱼背纵身跃下。 庐山1979年一1989年发生200多起
5、自杀案; 峨眉山的金顶、西岳华山的落雁峰,东岳泰山的舍身崖、南京长江边的燕子矶等都是自杀多发地段。 大桥也是自杀的高发地带,南京长江大桥建成至1988年12月统计,已有950人自杀,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均有数百人投江自杀,近年由于守桥武警加强巡逻抢救,江桥自杀死亡率已大大下降。,自杀分类:,按动机分类:利他型自杀利已型自杀失范型自杀按性质分类:仿自杀决意自杀,按自杀结果分类:企图自杀未遂自杀成功的自杀 按发展过程分类:冲动型自杀理智型自杀,学生自杀的类型,1寻求解脱 2自我防御 3放任性自杀 4报复性自杀 5威胁性自杀,消除对自杀的误解,1.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面对生与死,所有的
6、人都会犹豫不决,将自杀的想法与别人交流,是为了获得理解和帮助,记住;即使病人只是威胁要自杀,我们仍要把这种威胁当作真正的危险来处理。,2.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态的表现 事实上仅有部分自杀末遂者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障碍,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具有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的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注:对任何自杀病人都要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对任何精神病人,都要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3.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事实是:与向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可以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自已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评估自杀危险性,有利于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因而有“百利而无一害”。,4
7、.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对你来说,自杀也许是不合理的,但对病人来说,常常是合理的。个别情况下,治疗者也会认为自杀是病人合理的选择。病人也可能认为自杀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并且会为此而痛苦。,5.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种遗传倾向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自杀的家庭聚集性肯定与学习机制有关;很可能也有家庭环境有关.,6.想过一次自杀,都会总是想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行为,他们大多数人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和控制,长久地生活,使自已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出的威胁。,7.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赠送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事实
8、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况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与遗嘱或处于矛盾的冲突状态。,8.病人已经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不会再自杀事实当一个人看起来开始恢复的时候;当严重抑郁的病人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当自杀后出现“欣快”的时候;且记-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9.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10.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事实上仅有小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病。他们大多数人
9、是处于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的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学者施奈德曼(Shneiidman)也总结了自杀者的六个特征:一是境遇特征,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受挫; 二是意动特征,自杀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情感特征,绝望无助,内在矛盾冲突,“进退维谷”; 四是认知特征,思维狭窄,爱钻牛角尖; 五是人际特征,谈论自杀,寻找出路; 六是连续性特征,长期被动的应对方式,将自杀作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方法。,自杀青少年常见的临床心理特质,情感上:自觉有强烈的心理与情感上的痛苦,缺乏安全感与成就感,感到无助与孤立无援。 气质上:易焦躁不安、冲动个性、容易发怒
10、(对刺激过度敏感)、追求完美、退缩且少与人互动。 认知上:常以极端的二分法看事情、矛盾的心态、错误的观念、认同自杀行为。 不良的解决问题技巧:逃避 、压抑、取代或否认(不成熟的方式)。,儿童青少年与成人自杀行为的不同,儿童会认为死亡是可以回复的 青春期前的忧郁症很少见 认知能力不足以经历严重的无望感与计划成功的自杀行为 较无能力接触危险的方式 较能接到受家中与学校的支持 多半是冲动的行为(有50%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少有强烈的自杀意图与计划),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心理考虑,儿童期:对自己的不信任、羞耻、怀疑、有罪恶感的儿童,难以发展正向能力与生活态度。(鼓励孩子尝试会成功且被支持的活动)
11、 青春期(15-24):对自我认同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产生疑惑 (鼓励探索自己的力量与兴趣及支持性的倾听) 成年期:产生自我认同挣扎,与他人关系的孤立造成自我沮丧、低自尊。(鼓励建立亲密感,接受团体治疗与成长团体。),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心理考虑,中年期:身体能力衰退、心灵迟滞造成沮丧、失落感。Erickson认为健康的成年人是负有生产力的,要有意义的方式去奉献给社会。(多重生活目标,即使追求上受到阻碍,也不至于太沉重强烈危机感。) 老年期:心理上的寂寞、消极、绝望感增加,Erickson认为用有意义和积极的态度存在于生命之中的健全感。(使用回忆治疗法,多关心老年人心理需求,不要
12、只注重物质生活。),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认知考虑,儿童期:儿童的死亡概念是不成熟的,他们无法了解死亡的终结性与不可逆性。因为他们不了解自杀,无法思考多样复杂的结果。 (引导深层了解死亡,学会表达痛苦、游戏治疗、艺术治疗) 青春期:青少年认知有跳跃式进步,能抽象性思考结果,变得过度完美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者极端自我幻觉、同侪效仿行为、刀枪不入的危险意象、嗑药、酒后驾车。,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认知考虑,青年期:经历对于人生抉择认知的再次评价,会再度订定新目标与方向,了解关系的结束,离开安稳的工作,离开父母(大多数对于人生变化的抉择是会付出情感的代价。) 壮年期:改变认知的主要因素-对时间流逝有了具体
13、的体认,开始注意时间消逝,花了多少时间完成既定目标,且依在活固过去的决定,后悔当初的选择,在语言上表达出绝望感,因为他们无法适时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决定。,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认知考虑,老年期:认知的改变包括学习力减退还有一直重复之前学过的东西,这些退化会使老人意识到死亡是自然法则,无法从生命中避免,使老人有了自杀意念尤其是癌症末期的老年人。,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环境考虑,儿童期:家庭是最大的影响力,被忽略或虐待的孩子,饱受紧张与愤怒的孩子必须负担超龄的责任,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学校的求学经验如果一再受挫,也会导致忧郁的产生,不断的自卑会造成不健康的工作观。 青春期:同侪影响,无法得到同侪认同就
14、会自我否定。贺尔蒙的改变,酬酒与嗑药,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环境考虑,青年期:通常是婚姻与事业的问题,自杀高危险群有无法获得丈夫认同的家庭妇女,面临失业或被降职的男性,得到AIDS或HIV阳性反应者。 中年期:许多失落事件,如亲友死亡,空巢期,小孩们的独立,内在认知的改变,造成自我退缩与酬酒而成为自杀影响的因素 老年期:失去配偶、退休、换小房子、朋友往生、慢性病失落建构在一起,来不及疗伤,同时孤单又寂寞,失去经济上的安全感,结伴自杀。,自杀的理论,1 心理动力观点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有时,这种刺激不仅可使一个人倒退到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使这个人对他人或社会
15、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他对别人或社会的攻击转为内向投射,产生自杀。不过,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自伤或自惩意向有可能转为攻击他人,产生他杀。 2 社会学观点迪尔凯姆的理论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假设人的心理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的。它们就好象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在水面下的是无意识;也正像实际中看到的冰山一样,(水面上的)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面下的)无意识则是一个相当大的构造。,自杀企图形成的历程则可分为七个阶段:,(一)对他人的期待形成压力; (二)为达成他人的期待而忽视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三)由
16、于无法达成他人的期待而产生自责与反抗; (四)有外在压力而造成重大危机; (五)有导火事件产生使情绪陷入忧郁、忿怒状态,而生自杀意念; (六)对事件的认知做窄化解释,且缺乏弹性,致对未来产生绝望; (七)想要脱离困境而采取自杀的行动。,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Weiner,1982),数学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析,积极的归因模式,消极的归因模式,无望感- 无望感比忧郁症更能预测自杀的意念或行为。 不良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技巧-自杀企图青少年比较没有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理方式没有弹性,少利用认知修正的方式,只着重问题的内容,期待自己希望的结果,但对于负面结果常无法接受,对于成
17、功的看法也较为负面。 不良的归因模式-将失败看成自己的错误,并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每个层面。,压力与压力源,压力的含义压力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压力既包括紧张,也包括应激。 “紧张”侧重于stress的内部体验;“应激” 侧重于stress的内部反应。,应激的成分,S=Stressor:一种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或对某一事件的主观认识 T=Transaction:个体同环境之间不断的调整关系 R=Resistance:在努力处理应激源时个体的持续斗争 E=Energy spent:在应对应激源时要付出生理和心理的能量 S=Strains
18、:在应对时所产生的身心疲惫不堪 S=Solution or slide:应对的结果可能是解决应激源,但长期持续的应激可能导致能量与动机水平的逐渐降低,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事件,自我观 人际观 世界观,心理行为反应,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 B:beliefs,个人对A的看法和信念 C:consequences,当事人的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与非理性的信念辩论 E:effect,治疗后所产生的良好感觉和行为效果,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Wessle
19、r,1980),“我考试失败了,我是个没用的人。”“他昨天骂了我,他是个大坏蛋。”,“我对他那么好,他一定要对我好。”“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过分概括化,绝对化的要求,糟糕至极,“我是天下最倒霉的人。”“我竟然失败了,太可怕了。”,不合理与合理认知的典型语言,我一定要、我必须 我想要、我希望 我应该如此 我喜欢如此 没有办法 很难 一定 也许 总是 有时候 所有的 有些 我不好 我表现不好 确实如此 好像如此 必然永远如此 到目前为止如此,心理社会压力: 压力事件常会促成自杀的危险,但多不是造成自杀的主因。常见促发因子,有遭遇法律问题、违法校规、在校被他人排斥、公开羞辱(身体、课业表现)、
20、男女朋友关系破裂、朋友的死亡纪念日或者读到关于自杀的文章或报导等。 亲子之间不良的沟通模式也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子: 而家庭内的冲突、缺乏家庭温暖、身体虐待、性虐待与混乱的亲子关系,如此成长环境下的儿童或青少年常出现精神疾病(暴力行为、情绪障碍与药物滥用)及自杀行为。,自杀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对自杀所持的态度、媒体对自杀行为的过分报道、人际关系的冲突等都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 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 媒体对此过分报道, 都会给青少年造成自杀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 人际关系障碍与自杀关系密切。 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与人际关系不适应、被欺侮呈正相关。南京危机干预中
21、心调查显示, 恋爱和学习压力分别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 2%和29.8%。,学校环境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在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中, 学校问题是重要因素, 考试失败、休学、失学的个体, 自杀的危险分别是对照组的3、6、5 倍。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育, 家族中有自杀者的青少年自杀的危险性更高。研究表明: 父母不和, 家庭缺乏凝聚力, 父母分居、离异或死亡, 对孩子爱的剥夺, 父母亲的抑郁、心理健康问题、物质滥用、自杀行为, 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虐待都易于导致孩子的自杀行为 。单亲家庭、父母缺失家庭中学生的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当一个
22、人心理严重失衡, 又没有人和组织帮助他拂去阴影, 极可能造成心理崩溃, 甚至选择自杀。,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争斗; 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伤害别人; 支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依赖; 干涉中长大的孩子,被动和胆怯; 娇宠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任性; 否决中长大的孩子,他反对社会; 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他情绪孤僻; 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民主中长大的孩子,领导能力强;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自信; 公平中长大的孩子,抱有正义感;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耐心; 赞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喜欢自己; 爱之中长大的孩子,会爱人如己。,成长氛围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人因素 自杀行为的发生与个体对
23、待负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精神健康等有关.认知方式 :偏激,宿命,阴暗心理,自卑或好强。 情感反应 :负性心境,负罪感,情感脆弱。 意志行为 :社会适应能力差,冲动行为,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 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学生内心矛盾冲突表现形式,自杀成因概念架构,致死性: 方法,年龄,医疗,压力事件 失落:学业工作健康爱情 婚姻理念自由经济 丧亲:配偶,至亲 创伤:身体或性虐待 媒体传播与模仿,个人危险因子 精神病理 自杀史 认知、人格因子 生物因子 物质滥
24、用,保护因子 家庭凝聚 宗教信仰 人格特质 压力因应策略,家庭危险因子 家族史 父母的精神疾病 父母离婚 亲子关系 独居、移民,支持系统 家庭亲友 专业体系 民间社团,一、家庭模式 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支持 二、认知类型和人格 良好的社会技能 对处境的满意和自我业绩的肯定及信心 当发生困境时寻求帮助 面临重要选择时听取别人的意见 对别人的经验和意见采取接纳的态度 接受新知识 三、社会和人文因素 社会参与,如体育运动、教会联盟、俱乐部和其它活动 同学间的良好关系 与老师和其它成年人的良好关系 相关人员的支持,保护性因素,自杀干预的定义,自杀干预是指为了阻止或防止人自杀的企图而采取的介入措施,
25、以减少自杀的风险(Suicide intervention 自杀干预 自杀危机介入)。分为自杀前干预、自杀中干预和自杀后干预三种。,学生自杀预警系统是指对通过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采集到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使用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判,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以便主动采取防范措施,限制乃至消弭危机行为的一种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因此,学生自杀预警系统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形成可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作出准确、科学的判断。”,学生自杀预警系统,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 PPCT) 、儿童行为量表( CBCL)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26、表( UPI ) 、自杀态度问卷、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多种自杀评估工具,如自杀意念量表( SSI)、 自杀可能性量表( SPS) 、自杀态度问卷( SAQ) 、贝克绝望量表( BHS) 。,Pfeffer 1986年自杀危机鉴定表,发生自杀行为前的征兆,美国Kalaft提出“自杀警告信号”量表分成四方面“FACT”-F(情绪感受)A(行动与事件)C(改变)T(预兆) Feeling(情绪感受)-无望感、害怕感、无助感或无价值感、无法抗拒的罪恶感与羞辱感、持续的焦虑与愤怒、身体的抱怨如头痛、胃痛等症状 Action(行动或事件)-药物与酒精滥用、整理个人的物品或将心爱之物送人
27、、暴力、逃家与反抗行为、经常性恶梦。 Change(改变)-避开朋友与家人及一些日常活动、饮食与睡眠习惯的改变、人格的变化、不寻常的忽略个人外貌、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明显退步、对娱乐活动失去兴趣。 Threat(预兆)-陈述死亡的过程、暗示将要死亡、收藏药物与凶器等。,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 1、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事件的人 2、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自卑者 3、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交流者 4、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 乏温暖关爱者 5、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者 6、谈论自杀,有自杀暗示者,学生自杀企图及其表示,心理学家海威顿(Hawton,1981)认为,
28、青少年自杀表示有13种:(1)向他人寻求帮助; (2)希望从挫折环境中逃离; (3)将可怕的想法表达出来; (4)试图影响他人或使他人改变主意; (5)忽然表达对别人的爱; (6)对于过去做过的事向某人道歉;,学生自杀企图及其表示,心理学家海威顿(Hawton,1981)认为,青少年自杀表示有13种(7)为他人做些好事; (8)害怕重复他人走过的路; (9)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 (10)发现对方是否真爱自己; (11)情况不能容忍以致他必须做些事情改变却不知如何改变; (12)生活失去控制却不知道如何使其回到轨道; (13)想死。,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辅导原则,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关系:提
29、供稳定与安全的环境、与其一起减少孤立感、倾听他说的话、支持而不批判的态度。 鼓励适当的表达情绪,给予同理心与关心 多注意是否出现明显的情绪低潮、行为退缩或收拾打包等征兆。 把自杀当成大事来看,不要以为只是开玩笑 不要轻易或过度解释孩子的异常行为。 找出自杀的远因与近因 把可能拿来自杀的工具收好 必要时考虑转介精神科医师协助,如施以药物、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的必要性。,自杀行为的干预对策,开展生命教育,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宣教 改善家庭及学校的社会心理环境 关注高危人群(如抑郁、精神分裂倾向等) 或有自杀意念的学生 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积极干预 目前我国的干预主要是开展三级预防, 针对普通的学生
30、, 通过校医、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等,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提供心理咨询, 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 建立预防自杀热线等方式, 使青少年学会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对有自杀意念者、自杀未遂者及其同学、亲友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防止产生模仿性的自杀行为。,干预的主要目的,1 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 自杀或攻击行为 2 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重建信心及正确的自我评价 3 及时处理当事者的精神, 情绪及行为问题 4帮助建立支持, 摆脱危机 5 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6 让求助者学会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应对挫折,自杀危机的干预,整个家庭和自杀者周围的人
31、对他表现出接受、关注和支持活下去的态度; 鼓励自杀者谈出负性情感以及直接与自杀企图有关的问题,请自杀者做出自我评价,如生与死的价值和信仰,积极与消极的情感,自我能力,精力、精神和躯体情况,让自杀者假设对其行为的责任。,3. 采取何种防备自杀的措施,依据求助者自我毁灭的企图而有所不同。对积极考虑自杀或有自杀未遂的证据,应防范这类人的自杀冲动行为,最好住院,限制在安全房间,经常不定期查看,防止他独处,搜缴致死性工具。对激越自杀者可采取完全约束。,4. 鼓励自杀者参加个人、小组或家庭心理治疗,提高病人对应激的应对能力。消除引发自杀的因素,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变居住环境; 5. 积极治疗与自杀有关的各种躯
32、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6. 对自杀身亡者的家属密切监护,给予心理支持,防止家属自杀。,自杀危机处理,一、处理目标 1.解决立即的危机 2.减少自杀的可能性 3.给予希望 4.减缓症状 二、处理行动 1.评估自杀危险性,讨论自杀种种过程 2.订下不自杀契约 3.做精神评估 4.适当身体治疗 5.心理治疗 6.增加治疗次数与时间 7.提供二十四小时危机处理 8.常常评估治疗计划 9.和家庭一起合作防止自杀 10.对家属教导自杀之种种过程,自杀管理的方法,在访谈时允许情感释放 改善无望感 强化希望与信心 (寻找正性资源:过去美好的回忆、友好的朋友或亲人) 支持自尊 来自他人的肯定、曾取得的优异成就 拿
33、走致死性工具 确定合适的支持系统 校内的亲密朋友、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 联系家庭、朋友和其他专业人员 帮助解决当事人面临的问题,如何与企图自杀者交谈,1.接纳个案的感受,避免责备怪罪。 2.多同理个案的心情。 3.多了解,降低其孤立感。 4.诚恳而直接的问问题。 5.鼓励个案选择有希望的机会。 6.支持正向、建设性的活动。,如何对企图跳楼自杀者喊话,你有困难请下楼来告诉我如何帮助你。 亲人朋友如何联络?能告诉我吗? 让我们一起走下楼梯,研究解决方法。 你若这样死了,事情可能不明不白。 请说出来,让我知道如何帮助你。 我会尽力帮助你。我会跟你一起面对。 继续关怀,并请相关单位共同协助。,自杀防治
34、守门人123步骤,主动关怀与积极倾听适当回应与支持陪伴资源转介与持续关怀,一 问,关于”询问”的忠告: 一感到怀疑,立即询问 如当事人不愿接受帮助或不愿谈论,请坚持下去 在隐密的地方谈 让当事人放心自在的说,不要打断他 为这个谈话拨出一段空档,倾听可以救人一命 拥有任一有助于此的便利资源,咨询机构、电话 要有“这可能是唯一一次介入帮助的机会”的认知 如果你无法询问关于自杀的问题,找个可以提问的人 如何问是其次,重点是”你问了”,一 问,间接问法 - 你最近是不是感到不快乐?(不快乐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 你是否曾经希望睡一觉并且不要再醒来? -觉得活着没意义,没价值,也没有人在乎? 直接问
35、法 - 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杀呢? - 会不会有想不开的念头? - 会想寻死?想寻求永远的解脱? 不要这样问 - 你该不会想要自杀吧? - 不要跟我说你想自杀喔?! 角色扮演,二 (回)应,一旦自杀意图的风险变的明确,守门人的任务随即转变为- 说服当事人积极地延续生命 时机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劝说成功在于减少当事人觉得“被遗弃”的感觉,可以询问的问题,自杀意念出现的频率? 出现自杀意念多久了? 如曾尝试自杀,是犹豫不决,或立刻执行? 曾寻求帮助吗? 自杀行为或计划之致命性? 自杀计划的具体性? 目前自杀计划进行到什么状况? 是否曾想到他人的感受? 是否觉得死后周遭的事物会因此改变,或者自己就像涟
36、漪般消逝。,可以询问的问题,什么是支持个案自杀的理由,亦即自杀是如何被合理化。 想过用什么方式自杀吗?手枪?上吊?割脕?跳楼?投水?服毒?开瓦斯?吸废气?(逐一探寻) 自杀前做了什么事?打电话?留遗书?交待后事? 想找谁说再见?是否有未了的心愿?放心不下谁?恨谁?怨谁?对不起谁?牵挂谁? 为何没有执行或终止自杀行为? 事后对自杀经验的省思、勇敢或冲动;明智或愚蠢;解脱或逃避,三 转介,守门人,谘商机构与医疗院所,个案,精神科 医师,好的守门人不只被动的阻止自杀,也会主动积极的协助转介处理 转介标准 BSRS分数高 潜在精神疾病 自杀自伤身心问题 超乎助人者的能力 转介建议 安全与尊重 说明与再
37、保证 推荐,自我伤害行为的定义,一些广泛的行为反应,这包括外在刺激所引 起的反应,以及内在身心因素所引发的反应; 这种反应会造成行为个体生理上的伤害.,蓄意自伤及其特点,1)反复出现突如其来的伤害自己的冲动,主观上不能控制; 2)有一种自身不能忍受的处境而又无能为力之感; 3)逐渐加重的焦虑、激动和愤怒; 4)由于认知过程的局限而使患者对行动的选择和处境的未来认识狭隘; 5)自伤之后患者心理上有得到松弛与解脱之感; 6)可伴有抑郁心境,但一般无自杀意念。,为什么会出现自伤行为?, 被欺侮或者被歧视 失去至亲,例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朋友 与男、女朋友分手 曾遭受生理虐待或性虐待 经历一场重病感
38、到自己一无是处 经历家庭、学校、或人际关系问题,蓄意自伤的动机或原因,谋求死亡 逃离不能忍受的痛苦 得到解脱 为了改变他人的行为 逃避某种环境 表示对其他人的绝望 报复别人或使别人感到内疚 寻求帮助,自伤行为所透露的意义,自伤是用来表达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自伤是一个向朋友发出的警讯 显示对自己的生命有掌控权,自我伤害倾向个案之处理原则,表达教师对个案的觉察与认识,尽量以冷静而温暖的,不加判断的表达对个案的关心和注意到他的问题。 帮助个案评估内外在的可能支持,以建立个案活下去的筹码。 与个案一同发展/建立一个生活计划,协助个案找出任何替代方法。,教师应该做的正确行为,专注/敏锐的倾听个案诉说,
39、清楚的觉察个案的负面感受。(例如:没有希望、无助、痛苦、孤立、没有意义) 询问个案最近生理/身体状态,包括睡眠、饮食、或其它生理反应。 如果怀疑个案自杀/自伤意念,直接面对他。教师应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个案的关心与怀疑,教师可以用推演的方法让个案无可逃避的面对自己的自杀/自伤意图。,续上页,表达教师对个案的关心,但又不是那种操之过急的过度关心。 5. 向个案指出活着就是一种希望,告诉个案他不是孤单的。 6. 帮助个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反向思考的模式有助个案跳脱原来的 思考。 7. 帮助个案找到能够与他对话的人,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不应该做的事,发现个案有自杀的讯息,不要假装不知道,也不要过度
40、夸大紧张。 不要怀疑个案:你不是骗人的吧!。 也不要一下子就说:你不是开玩笑吧!。 更不要对个案做道德的劝说: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很多人会伤心的或是说:你这样伤害自己,你觉得对得起?。,续上页,5.不要否定个案的态度:会有这么严吗?。 6.不要试图影响个案之决定:你这样,真的很不值得。 7.不要相信个案真的想死或自伤,教师应假定并告诉个案目前正处于自我困惑无力感的状态。,续上页,8.教师不应把自己当作唯一能解决个案问题的人,而不断地试图劝说个案。 9.不要轻忽个案的当下情绪反应,也不要忽视个案的决定。 10.千万不要给个案做不到的承诺。 11.教师不要一味使用自我揭露的技术,应把焦点放在个案身上。,自伤心理治疗,慈父般的养育 加强治疗者心理建设 重视个案分离经验 避免模仿学习 从根源而不是表象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