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课堂”活动反思XXX四月十九日,我校各科举办了“聚焦课堂”活动,化学组由我校的三位老师(王XX、杨 XX、纳 XX)和上海 XX 中学的沈 XX 老师带来了离子晶体这节课,虽然课题相同,但授课方式、方法截然不同,各有特点,现将本次活动的反思概括如下:第一, 沈 XX 老师的离子晶体首先沈老师的引入非常新颖,他以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片段为引入点,切入“食盐”,进而展开有关离子晶体的相关讨论和分析。这样的引入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自然流畅,十分可取。其次,让学生分组观察氯化钠的晶胞模型,让学生总结自己“收获”了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多角度,充分调动了
2、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再次,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什么是 1:1?”为讨论话题,学生再一次的多角度的分析了原因,尤其一位同学从“电荷守恒”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都充分说明了学生用心思考了,而且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了这个问题。最后,整节课由引入到分析氯化钠的晶胞,再到分析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最后到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过渡十分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生拉硬拽的感觉,学生学的即轻松又高效,整体效果非常好,我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应该注重课堂的高效性。第二,杨 XX 老师的离子晶体首先杨老师由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看到的某些晶体(水晶等)为导入点,以旧引新,体现了知识的生成,学生好理解易接受。其次,
3、杨老师打破了教材原有内容的安排,由具体的几种离子晶体(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分析转向所有离子晶体的特点,这种“由点到面”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迁移的应用,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可取。最后,杨老师对晶格能的处理也十分巧妙,学生通过表格中的晶格能数据去分析其影响因素,培养了一种学生采集分析并应用数据推断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打破环节,创新设计教学过程。第三, 王 XX 老师的离子晶体首先王老师让学生用放大镜去观察食盐颗粒(氯化钠晶体),由此为引入点效果很好,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也轻松,觉得“好玩”。其次观察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模型,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学案中的表格,时间充分,学
4、生分析也到位,这对学生预习的要求较高,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较高。是一种有“深度”的教学。再次,王老师自制的教具(氟化钙晶胞模型)简单而实用,对于本节课堂活动至关重要。最后,处理晶格能时,给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层次性强,学生效率高。我在平时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提高课堂的“深度”。第四,纳 XX 老师的离子晶体首先由百度图片中的氯化钠晶体为引入点,引入有个性,同时也学生学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其次,让学生做一氯化钠晶胞的一面,再进行叠加,直至 4 层,然后切出晶胞。这个设计思路非常好,学生即动手了,又动脑了,还多角度大面积的进行了分析,效果非常好。最后,设计了习题“计算晶胞的边长”,利用计算数据让学生感受了目前观察的晶胞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结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课堂上的“手脑结合”。通过这次聚焦课堂活动,我看到了新颖的导入方式,意识到了课堂可以既轻松又高效,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方式所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体会到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整体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