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方剂学考试整理.doc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864220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考试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方剂学考试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方剂学考试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方剂学考试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方剂学考试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明确用量、用法而构成的药物配伍组合。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名解)*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 283 首 (能够辨认的 197 首) ,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选择)*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方 314 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所载方剂为“经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 788 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药典”* 服用时间:一般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汤剂,一般一日 1 剂,

2、分 2-3 次温服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与方剂,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常用治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调畅营卫、宣肺散邪等作用,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

3、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证得一种方法。适用于脏腑的陈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适应于热证

4、、火证、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证。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补法:是通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补心、补肝、补肺、 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组成方剂的目的:增强原药效,综合多药效,产生新药效,制约烈毒性(多选)组方原则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名解)佐药:1、佐助药:君、臣药加强治疗作

5、用的药物(起更次要的治疗作用) ; 佐助药。2、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 佐制药。3、反佐药 - 指在病重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使药:1、调和药:调和药性的药物;2、引经药: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如桂

6、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逆流挽舟: 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而有风寒湿表证的一种治法。对于表邪内陷入里而成之痢疾,治疗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内陷的邪气还从表 (外)而出,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 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故称逆流挽舟。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意义是什么?败毒散所治之证系气虚而感受风寒湿邪而致,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佐用人参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鼓邪气外出,并寓防邪入里之义;二则令

7、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同:均能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用治风热外袭,邪在肺卫之证,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微渴、舌尖红,脉浮数等证候为特征者。异:银兼能清热解毒,为“辛凉平剂” ;临证多用治风热袭表,热毒较甚而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桑偏于宣肺止咳,为“辛凉轻剂” ;临证多用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邪浅病轻而以咳嗽为主,伴有微热者。 (大题)急下存阴:指通过峻泻通便以祛除实热邪气,从而达到保存阴津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指用通导大便以泻去实热邪气的一种治法。好比抽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泛指寒下法,如大承气汤。

8、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的方药来治疗通泄病证的一种治法,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芍药汤治湿热痢疾辛开苦降: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所致的心下痞证的一种治法,如半夏泻心汤。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清营汤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同: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用治热 毒湿热痢疾。异:芍以连、芩配芍、归,香、槟为主,重在清热燥

9、湿解毒,兼调和气血,泻下积滞,寓“通因通用”用治湿热壅滞,气血瘀滞之湿热痢。见便下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者。白:配连、柏为主,能入血分,侧重于解毒凉血,使血分热毒清而痢止。用于热毒壅滞于肠,深入血分而致的血热毒痢。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 腹痛,舌红、苔黄、脉数。苦寒直折:针对火热毒盛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火热毒盛充斥三焦,直需泻火解毒,集多种苦寒之品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黄连解毒汤黄芩在普济消毒饮中的作用是清热泻火,泻上焦热 ;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清热燥湿,解大肠热毒;在凉膈散中的作用是清泄胸膈郁热。黄芩在小柴胡汤中具有清泄少阳半里之热的作用;在蒿芩清胆汤

10、清泄胆热,并有燥湿作用;在黄连解毒汤中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在龙胆泻肝汤中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在芍药汤中具有清热燥湿,厚肠止痢的作用。柴胡在龙胆泻肝汤中的作用是疏肝清热;在普济清毒饮中的作用疏散风热;在小柴胡汤中的作用透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四逆散主治 之“四逆”证;四逆汤主治 之“四逆”证;当归四逆汤主治 之“四逆”证。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阳气衰微,四肢失温;血虚阳弱,寒凝经脉。 (选择)龙胆泻肝汤方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本方主治肝经之病,既有肝经实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暴躁易怒;又有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俱重) ,故见睾丸肿痛重坠,小便短赤等,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肝藏血,肝有热

11、又易伤阴血,方中大队苦寒渗利的药物也容易伤阴,故用生地黄滋肝阴,当归尾活血舒肝,泻中有补,苦燥而不伤阴,祛邪不伤正。 (大题)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法,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化生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诸如补中益气汤、小建、当归补血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升麻、柴胡的作用是益气补中,升阳举陷 ;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配防风的作用是益气固表而疏风御邪;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益气生血归脾汤为补血之剂,方中配伍人参、黄芪等补气约有何意义? 意义有三: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

12、虚之证。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原则:君: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臣:山萸肉 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 补益脾阴,益肾固精; * 君、臣“三补”之药相配,肾、肝、 脾三阴并补, 但以滋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其本。 佐:泽泻 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牡丹皮 清泄肝火,制药山萸肉之温;茯苓 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 * 诸药相伍, “三补”药与“三泻”药同用,补中有泻,重在滋阴补肾,为治肾阴虚证的著名方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阴滋阴壮水以抑制阳亢火盛的治法。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用扶阳益火(温壮肾中其阳、命门之

13、火),以消退阴盛的治疗方法。代表方如肾气丸。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咳证,治宜选方麻黄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治宜选方定喘汤 寒痰壅肺,肾不纳气之喘咳证,治宜选方 苏子降气汤;风寒外束,痰饮内停之喘咳证,治宜选方小青龙汤,肺热壅盛之喘咳证,治宜选方麻杏甘石汤 (填空)补火生土:通过温补命门之火(肾阳)以达到温补脾阳的一种治法。代表方是四神丸 (填空) 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均能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虚寒之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腹冷痛,泄泻等证者。真重在温中补虚,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之力大。主治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的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证。四重在温命门火,重用补骨脂补火生土。用治命门火衰,

14、火不生土,脾肾虚寒所致之五更肾泄证。四神丸所指的“四神”是指 、 、 、 四味药。补骨脂 、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在小青龙汤中的作用是敛肺平喘;在生脉散中的作用是敛阴止汗,益气养阴;在四神丸中的作用是涩肠止泻;在天王补心丹中的作用是敛心安神。 (选择)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疗“四逆”之证,其病机及药物配伍有何不同?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用药、功效、主治皆不同,临证当加以鉴别。四逆散药性偏凉,主治热厥,是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而致,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且脉弦;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寒厥,但四逆汤大辛大热,主治少阴病阴寒内盛,阳衰至极而见一身虚寒证象,其冷过肘膝,脉沉细微。当归

15、四逆汤辛甘而温,主治血虚寒凝,病位在经脉而不在脏腑,其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轻。麦门冬汤:麦门冬配半夏(7:1):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是 ;治阴虚气逆肺痿证的代表方是 ;治白喉证的代表方是 。杏苏散;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杏苏散功能 ,主治 之咳嗽证;桑杏汤功善 ,主治 之咳嗽证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凉燥犯肺,肺失宣降;轻宣温燥;温燥袭肺,肺失宣降。(选择)简述半夏在麦门冬汤、温经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中的作用特点。半夏在下列方剂中的作用分别是:麦门冬汤:降逆下气,祛痰除涎,开通胃气。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以行瘀调经。半夏泻

16、心汤:降逆和胃,辛散痞结。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蠲饮降浊。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大黄在茵陈蒿汤中的作用是 ;在八正散中的作用是 ;在大承气汤中的作用是 泻下瘀热; 泄热降火;泻热通便杏仁在三仁汤中的作用是 ,在麻子仁丸中的作用是 ,在桑杏汤中的作用是 。宣利肺气;润肠通便;润燥止咳白芍在真武汤中的作用是一者 ;一者 ;一者 。利小便;柔肝止痛;敛阴舒筋二陈汤的功效是 ,主治 证,其“二陈”指药物。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半夏、橘红(填空)温胆汤君药是 ,臣药是 ,两者配伍的作用是 。半夏;竹茹;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则无扰心之患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功能是化痰熄风止眩晕(填空)

17、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填空) 清气化痰丸的功效是 ,方中配伍黄芩的作用是 ,配伍枳实的作用是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清泄肺热;下气消痞试分析比较羚角钩藤汤与镇肝熄风汤功效、主治的异同相同点:两方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治肝风内动而见头目眩晕,烦躁,脉弦有力者。不同点: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熄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治肝经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而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阳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等为特征。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发之后

18、,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二陈汤的组方原则:君: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 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燥湿化痰;半夏配橘红:即为“二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佐:茯苓 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生姜配半夏:即小半夏汤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制半夏之毒乌梅 敛肺止咳。半夏配乌梅: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使:炙甘草 调和诸药试分析小柴胡汤的组成原则、功效、主治(大题)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七药组成,功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并治妇人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病而见少阳证者。方中柴胡透泄少阳半表之邪,兼疏泄气机,为君药;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与柴胡合用以和解少阳,为臣药;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防邪内传;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兼助参、枣扶正。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是治少阳病之总方。方歌:九味羌活汤、清营汤、败毒散、肾气丸、血府逐瘀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羚角钩藤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