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昆虫的防御行为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昆虫天敌的捕食过程可划分为 5 个阶段:1、发现猎物(昆虫进入捕食者发现的范围并被觉察)2、确认猎物的可食性或有利性3、接近猎物,攻击4、制服猎物以防其逃跑5、取食 对于昆虫天敌捕食过程的不同阶段,昆虫表现出不同的防御对策。1、物理防御 (托庇 、保护色 、警戒态 )2、行为防御(采取与捕食者不同的移动方式如逃跑、假死等,或自残、群集防御、反击 )3、拟态、多态现象4、化学防御(毒毛和蜇刺等分泌毒液)第一节 昆虫防御行为的特点1)昆虫的防御行为总是同捕食动物的捕食对策协同进化的。2)昆虫的防御行为是针对其他物种的,而不
2、是针对同种其他个体的。3)即使捕食不是作为一个密度制约因素在起作用,一个遗传性的防御行为也可能在种群中形成。4)自然选择总是使昆虫的繁殖增至最大限度。根据防御行为出现的先后:初级防御(primary defence): 不管捕食者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次级防御(secondary defence):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可增加与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一)稀有性猎物数量稀少有利于降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随机相遇率。很多捕食者倾向于更多地攻击较为常见的猎物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避稀选择(apostatic selection) ,即避稀行为( apostatic beh
3、aviour) 。避稀选择有利于数量稀少种类的保存,当一种猎物的数量少到一定程度时,捕食者就会转而捕食其他更为常见的猎物。这与捕食者搜寻猎物所花费的时间密切相关,猎物稀少,捕食者花费的搜寻时间长,采食效率降低,食物的有利性降低。(二)多态现象蚜虫的多态现象: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不同季节颜色不同,取食不同颜色的植物,体色也会发生变化。第二节 物理防御物理防御(physical defense)是指昆虫能利用自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周围环境的物质来伪装、躲藏自己,从而防敌避害。 一、托庇(shelter)是昆虫利用自己建造的巢穴或天然庇护物等结构来抵御敌害,保护自己的现象。 用排泄物来伪装、躲藏
4、自己 二、保护色 保护色是指昆虫身体的颜色或斑纹与其栖息环境相似,因此不易被捕食动物发现 ,以此避敌求生。 三、警戒态 警戒态(aposematism)是昆虫利用特有的外部形态来警告天敌; 警戒色(aposematic coloration)是指昆虫具有的使捕食者厌恶或不敢贸然取食的鲜艳色彩或斑纹。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昆虫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颜色。第三节 行为防御行为防御(behavioral defense)是指昆虫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防御,包括逃遁、假死、自残、聚群防御和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等。 一、逃遁 (escaping)是指昆虫逃离猎物或危险地点的一种防御行为。 二、假死(fe
5、ign death)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而离去的现象。 三、恫吓有些昆虫在捕食者逼近时,或在静止隐蔽状态被捕食者发现时,会起飞并突然闪露出后翅明显的颜色和色斑,或做出各种威胁姿态,或鸣叫来进行防御。 四、自 残自残(autotomy)是指蝗虫、蟋蟀、竹节虫和大蚊等昆虫被捕食时自行将足等身体某部分脱落以求逃逸的生存策略。衣鱼当尾须被抓住时,分节的尾须即断掉,身体便可趁机逃脱。第四节 拟 态拟态(mimicry )是指昆虫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他生物或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一、贝氏拟态
6、(Batesian mimicry)贝氏拟态是指捕食者的可食种类模仿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种的拟态。即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大多见于鳞翅目昆虫。 如竹节虫像树枝和树叶二、缪氏拟态(Mllerian mimicry)缪勒拟态:一种捕食者不可食的物种(不可食程度较小)模拟另一种不可食的物种(强烈不可食) 。 缪氏拟态是指对捕食者都不可口的物种彼此互相拟态,两者共同分担捕食动物在学习期间造成的死亡率,减小被捕食率。 弗罗里达 3 中蝴蝶的缪氏拟态(a)君主斑蝶;(b)女王斑蝶;(c)副王线蛱蝶第五节 化学防御化学防御(chemical defense)是指昆虫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尤其是有毒化学物质进行防御的行为。 炮甲将腹部弯向前方喷射毒雾果园美凤蝶 Papilio aegeus 幼虫分泌凤蝶醇等物质,对蚂蚁等昆虫有驱避作用。萤火虫幼虫两侧对称的白色腺体可发射出浓烈难闻的有毒挥发性萜稀化合物,将掠食者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