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63671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人力资源专业 姓名陈丽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最为社会所需要的生产部门。这就不仅需要建立消费品市场,还必须培育要素市场,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作为要素市场之一的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严重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大大落后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成为市场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历史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其发育

2、和演变过程中的特色以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并试提出推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历史要求。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平等主体的劳动力供求双方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的综合,是价值规律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功能和外部表现。外部表现指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体系、服务手段等市场载体,内部表现为市场机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此之前,理论界特别是经济部门在涉及这一领域的问题时,往往用“劳务市场” 、 “劳动市场” 、 “劳动就业市场”等模糊概念加以概括。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

3、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 年 1 月 6 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 13 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其中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92184 万人,占 7092。2004 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 76823 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 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4 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 75200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 26476 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 48727 万人,占 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 700 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 2 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

4、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 1000 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 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800900 万个;200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827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 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 1000 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2004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 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 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 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 6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5、801 年 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 11 年) 。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 2003 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 152,初中 133,高中 97,大学及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 “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2004 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 35269 万人、16920 万人和 23011 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 469

6、,225和 306。2004 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 152,529和 319。就业结构与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总量的 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 469。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就业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 传统产业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幅度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分布及其变化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部门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4非正规就业人数庞大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

7、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 ;目前我国还没有按照这一分类进行的官方统计,但初步估计,中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根据 2002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 66 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城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是 70008000 万人。这些就业者就业不稳定,基本没有社会保险,缺乏劳动保护,工资收入低下,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等。规模庞大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为缓减就业压力和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得不以有效保障,并出现大量“有工作的穷人” 。 5流动就业规模巨大 中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 12 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

8、其中跨省流动就业人数约 6000 万人,约占全部流动就业人数的一半;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就业, (约 1 亿) ,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 40。目前农民 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近 60、建筑业的 80、服务业的近 50。这种流动就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和问题是:一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二是由于城乡和地区分治,进城农民工不能难以实现与城市人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护。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7年第二季度,

9、对全国 99 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 99 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 1.47 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 56.4%;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 )5126 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8.9%。99 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 373.3 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 386.8 万人,求人倍率约为 0.96。全国 99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 2.6%、31.5% 和 6

10、5.9%。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 5.1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相比上升了 5.2 个百分点。 2.从行业需求看,65.8%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上四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 23.7%、18.7% 、11.2%和12.2%;此外,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较大,其所占比重分别为 5.6%和7.2%。与上季度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了 3 个百分点,制造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3 个百分点。 3.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 95.7%,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 0.9

11、%,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 3.5%。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 78.5%,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其需求比重分别为 28.8%、17.1% 和 11.7%;此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 5.1%;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为 6.9%;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 9.5%;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 8.2%。 4.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5.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 20.4%(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 35%),就业转失业人员占 18.7%,其他失业人员占 16.2%;此外,求职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

12、的比重为 28%,其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比重均为 14%。 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其他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上升了 1.5 和 4 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 3.8 个百分点。此外,与上季度相比,外埠人员、本市农村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下降了 3.2、2 和 2.1 个百分点。 5.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 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08、1.96、1.71。 6.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推销展销人

13、员、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而营业人员、公路运输机械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行政事务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我国劳动就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劳动力流动明显加快;二是结构性待业更加突出 ;三是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劳动就业面临的这种新形势,要求我们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到方式方法上进行更新。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改变过去那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主要靠行政指令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旧模式,以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战略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由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新的劳动就业格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