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古诗模拟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 首 诗 历 来 被 誉 为 歌 咏 泰 山 的 名 作 。 全 诗 紧 扣 题 目 中 的 望字 展 开 , 热 情 赞 美了 泰 山 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
2、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
3、.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
4、,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的思想感情。3、 “古人” “来者”分别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 分)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5、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列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 “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既指奸邪小
6、人和当时的保守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 ,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6
7、.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四、阅读游山西村回答下列问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
8、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3、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4、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全诗表现热烈或和谐的气氛。5、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和留恋农村生活的情感。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
9、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7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看到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 (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
10、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 1曙光、成功的光芒(2 分) ,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2 分) ,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 分) 。这一 2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 分) ,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五、阅读己亥杂诗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6 分)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人名)。(1 分)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2 分
11、)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2分)。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2 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 分)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 1 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 1 分,答出总体评价给 1 分,言之成理即可)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 分)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
12、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意思对即可。2 分) 六、按照下列要求默写古诗词。 (10 分)(1) 念天地之悠悠,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萧鼓追随春社近,_。 (陆游游山西村 )(3)不畏浮云遮望眼,_。 (王安石登飞来峰 )(4)商女不知亡国恨,_。 (杜牧泊秦淮 )(5)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_,_。七、文言文知识运用(18 分)(A)河中石兽(9 分)1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2 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 )(2) 可据理臆断欤?( )1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3、(2 分)(1)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 去 (2)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6翻译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 分)山门圮于河( ) 尔辈不能究物理( )阅十余岁( )阅十余岁(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上(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7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_(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从“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一句中可以看出和尚毅力坚定,从寻找石兽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其经验不足。B.讲学家的“笑” ,是善意的笑,说明讲
14、学家乐于助人,一心想帮和尚找回石兽。C.老河兵经验丰富,是一个真正“究物理”的人。D.“众服为确论”说明众人盲从“权威” ,轻信讲学家的说法。16.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2 分)(B)李世衡不重财物(9 分)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李世衡为官职。 (担任) B.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遗憾)C. 船欲倾覆(将要) D. 便不暇拣择(空闲)10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 分)舟 人 大 恐 请 尽 弃 所 载 不 尔 船 重 必 难 免11读完全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4 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