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化学海洋学_陈敏_《化学海洋学》(2005级)期末试卷-A.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8630979
  • 上传时间:2019-07-06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429.0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化学海洋学_陈敏_《化学海洋学》(2005级)期末试卷-A.doc
    资源描述:

    1、1、 填空题或选择题(15 分,判断题每题 1 分,其它空格 0.5 分)1、 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H 和 O 。2、 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 亚热带海域 (赤道海域、亚热带海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3、 在现场大气压为 101.325 kPa 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的 溶解度 。4、 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薄膜层厚度约 薄 ,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 大 。5、 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 气净扩散通量与该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系数越 大 ;

    2、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 小 。6、 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 DIC 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 DOC 、 和 POC 。 (从 DIC、DOC 、POC 、PIC 中选择) 。7、 假设某海水的 pH 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值 降低 ;盐度增加时,pH 值 增加 ;压力增加时,pH 值 降低 ;Ca(Mg)CO 3 沉淀形成时,pH 值 降低 。8、 海洋硝化作用是指 在氧化性海水中,氨通过海洋细菌的作用被氧化成 NO2-,并进一步被氧化为 NO3- ;海洋反硝化作用是指 在溶解氧不饱和的海水中,一些异氧细菌将 NO3-作为电子接受体以代谢有机物,从而将部分 NO3

    3、-还原厦门大学化学海洋学课程试卷海洋与环境 学院 海洋 系 2005 年级 海洋化学 专业主考教师: 陈 敏 试卷类型:A 卷2为 NO2-,并进一步还原为 N2 。9、 与陆源腐殖质相比,海源腐殖质的芳香组分浓度一般较 低 ,氮、硫含量比较 高 , 13C 比较 高 。10、 分子式 C106(H2O)106(NH3)16PO4 通常被用于表征海洋中有机物的平均分子组成。11、 在不考虑 N2 的情况下,开阔大洋表层水的氮主要以 DON 形式存在,开阔大洋深层水的氮主要以 DIN 形式存在。 (从DIN、DON、PIN 、PON 中选择) 。12、 海洋中的蛋白质是由一系列 氨基酸 通过 肽

    4、键 结合而成,活体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低通常可用 N 元素浓度来指示。13、 判断题:利用 CTD 实测得某海水的盐度为 32.02315。 ( )14、 判断题:开阔大洋表层水中不含有难降解的 DOM。 ( )、 问答题(20 分)1、 与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不同,开阔大洋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并未在1000m 左右水深处表现出极大值的特征,为什么?(6 分)答案:由于蛋白石的溶解相对于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溶解态硅酸盐的垂直分布没有像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一样在 1000m 水深附近产生极大值。2、 为什么溶解态 Zn 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而溶解态 Al 则相

    5、反。 (6 分)答案:溶解态 Zn 为营养盐型痕量金属元素,它在上层水中被浮游生物所吸收,当生物死亡后,部分生源物质在上层水体再循环,另有部分通过颗粒沉降输送至中深层。当进入中深层水体的颗粒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它会重新回到水体中,由于深海热盐环流的流动路径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年龄要老于北大西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溶解态 Zn 越多,故北太平洋深层水中溶解态 Zn 浓度高于北大西洋。Al 为清除型元素,它在大西洋表层具有较高的输入通量,且在深海水流动过3程中不断地通过颗粒物吸附从水体中清除、迁出,导致其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低于北大西洋。3、 试分析海水中 CaCO

    6、3 的溶解、颗粒有机物的再矿化这两个过程对海水中的 TCO2 和 Alk 将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8 分)答案:CaCO 3 溶解导致 Alk 增加,TCO 2 增加。颗粒物再矿化时,Alk 不变,TCO 2 增加。、 分析题(50 分)1、 下图为一些气体在海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中您可得到什么信息。 (8 分)答案: (1)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2)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 下图为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溶解氧的典型垂直分布图,请描述其分布特点,并解释成因。 (8 分)4答案:(1)5001000m 存在溶解氧极小值;(2)深水中相对较高

    7、的溶解氧;(3)北太平洋深层水溶解氧明显低于北大西洋。中层溶解氧极小值是有机物氧化分解与富含 O2 冷水的平流输送之间平衡的结果。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至900m 深度区间,南极中层水(AAIW)的入侵可明显看出。北大西洋深层水( NADW)是高溶解氧海域,从60N 的表层 2000m 向南至南大西洋 3000m 均存在溶解氧极大值。这些 NADW 在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北向输送过程中逐渐损失 O2。南极底层水的形成也导致了南大洋高的溶解氧。3、 下图为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文石的垂直分布图,请描述其分布特征,并简单阐述其成因。 (8 分)5答案:大洋表层水对于文石是过饱和的,过饱和约 4

    8、倍。随着深度的增加,文石的过饱和程度逐渐降低,直至其跨过 的线。在太平洋水深 200-400m,文石已成为不饱和。至深层海洋,文石在深海水1中是不饱和的,其原因可能在于温度的降低、压力的升高及有机物的氧化等所致。另外,太平洋水体文石的饱和程度小于大西洋。原因在于太平洋深层水比大西洋深层水具有低的 CO32-离子浓度(即高的 CO2含量) ,换句话说,太平洋深层水更具腐蚀性。这是因为海洋环流与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太平洋深层水年龄“老”于大西洋,因而它包含了更多由有机物再矿化所产生的 CO2,从而降低 CO32-离子浓度。4、 下图为北大西洋与北太平洋总碱度的垂直变化,请描述其分布特征,并简述

    9、其成因。 (8 分)答案:太平洋表层水的 Alk 低于大西洋,而深层水的 Alk 高于大西洋。表层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大西洋由蒸发导致的高盐度,深层水的差异原因在于太平洋水年龄更老,其累积了更多由 CaCO3 溶解所释放的 CO32-。5、 下图为南大洋表层水中硅酸盐与硝酸盐随纬度的变化情况,请比较二者的分布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为什么?(8 分)6答案:硅藻吸收上层水体的的硅酸盐是非常有效的,在 4050S 的海域,硝酸盐浓度较高,但硅酸盐浓度仍接近于 0,说明这些海域硅酸盐浓度限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在 55S 以南,硝酸盐浓度和硅酸盐浓度均比较高,这是因为存在亚极地上升流和生物吸收速率低所共同

    10、形成的,这些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被认为受光、低温度及痕量营养盐如 Fe 等所限制。6、 下表为用沉积物捕集器于北太平洋环流区不同深度得到的颗粒物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垂直变化,试用图形与简单文字描述出各组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并计算出各层位有机物的 C/N 比,简单阐述 C/N 比垂直变化的产生原因。 (10 分)碳酸盐 有机物 OC N深度(m)(%总重量) (%有机组分)378 35.1 59.5 52.3 6.8978 72.1 16.2 45.1 5.72778 68.4 14.0 45.4 4.94280 71.6 10.7 48.9 5.35582 61.4 13.5 44.3 5.4答案:随

    11、着深度的增加,有机物、OC、N 组分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碳酸盐含量由 378m-978m 有所增加外,随深度变化不大。原因在于有机物的降解导致了有机物、OC、N 组分的含量的降低,而碳酸盐的溶解速率要慢于有机物的降解,因此其随深度变化较小。各深度 C/N 比分别为:378 m: 8.97; 978m: 9.23; 2778m: 10.81; 4280m: 10.76; 5582m: 9.57。其垂直分布显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至 2778m 后相对稳定。原因在于颗粒有机氮组分的降解速率快于有机碳组分。7、 计算题(15 分)1、 假设某组分仅由河流输入海洋,其在河水中的平均浓度为 2 mg/L,

    12、在开阔海洋混合层与深层水中的浓度分别为 4 mg/L 和 16 mg/L,试计算该组分从混合层中以颗粒沉降迁出的份额及其在海洋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已知混合层与河水的体积比为 30;海洋水体周转一次的时间为 1000 a) 。 (9 分)答案:已知 Cr=2 mg/L, Cs=4 mg/L; Cd=16 mg/L; ;T mix=1000 a,由:30VrivemxrivedprisufacC301g得组分从混合层中以颗粒沉降迁出的份额(g)为:g=0.75.由混合层颗粒物迁出进入深层箱子的元素最终埋藏于沉积物的份额(f)为:= 0.0055)C(V1frivesufacriedprivmx该组分

    13、在海水中的停留时间为:1000/ (fg)= 2.4210 5 a2、 假设开阔大洋与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的 Fe:C 原子比分别为 1:33000 和1:3300,已知全球海洋的初级生产力为 2.61015 molC/a,沿岸海域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是开阔大洋单位面积初级生产力的 4 倍,且 沿岸海域面积是开阔大洋面积的 1/9,试计算沿岸海域与开阔大洋浮游植物每年吸收的 Fe 量。 (6 分)答案: 沿岸海域初级生产力 = 0.81015 molC/a;开阔大洋初级生产力 = 1.81015 molC/a沿岸海域浮游植物吸收的 Fe = 242109 molFe/a;开阔大洋浮游植物吸收的 Fe = 55109 molFe/a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化学海洋学_陈敏_《化学海洋学》(2005级)期末试卷-A.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63097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