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仙观前身“飞凤观”或“石门寺”的沧桑历史及演变南漳县聚仙观的前身是“飞凤观”或“石门寺”,据民国十一年向承煜等篡修的南漳县志记载:石门寺在县北四十里,晋建,唐仪凤三年敕改为镇国禅院。这件事的起因是唐朝皇帝崇道和后周武则天崇佛争斗的结果。什么是“仪凤”呢?源自“有凤来仪”中国汉语成语。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有观点认为有凤来仪引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与凤通假。据说,从东汉末期首任掌门李好道传道以来,飞凤观或“石门寺”的历代掌门人遵守“有能力者上”的遗训,相继出现各位高功大德,他们通过种种途径,帮助李渊和李世民夺得
2、天下,受到唐李皇帝的敕封。据说飞凤观第一次敕封是唐朝建国开始时,现文献已不可考,但聚仙观至今还保存着敕封石碑的碑头,“二龙戏珠”和“龙凤呈祥”历经岁月的苍桑,仍然清晰可见。“龙凤”是历代帝王最崇拜的图腾,没经帝王的敕封许可,道观是不可能有此文物的,这是今天聚仙观悠久的历史,一个活生生的物证。唐仪凤三年敕改为镇国禅院,需要一个宏观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呢?唐初二帝崇重道教的原因首先在于隋末道士多认为李渊父子会取得天下,便宣扬“李姓当王”,并投靠其麾下,为他们建立李家王朝效劳。唐初二帝崇重道教的原因还在于唐初的时候,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不是出自名门望族,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王朝的统治者
3、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乃强调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朝帝室也姓李的关系,与老子叙家谱,尊之为始祖,宣称自己是李老君的后代,为“神仙之苗裔”。在李渊取得帝位以后,传说太上老君又托人告诉他,说他是太上老君的后裔,应当子孙享国千万年。武德八年(625 年),他正式颁布 先老后释诏 说:“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先老、孔次、末后释宗。”明确规定道教在佛教之上,制定了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 。 显庆五年(660 年)以后,政权已全归武则天掌握,她要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势力为她大造篡权夺位的神话舆论。因之,佛道关系便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李治为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仍采取了以下一
4、些崇道措施:1、尊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祭祀。2 、以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并规定为考试的内容。上元元年(674 年)十二月,武则天上表,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仪凤三年(678年)五月高宗李治又下诏说:“自今已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3、提高道士地位和优宠道士。佛祖统纪卷39 载:仪凤三年(678 ) ,高宗李治令道士隶宗正寺,班在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把道士归它管理,即是将道士视为自己的本家。4 、兴建道观。高宗时,各地兴建道观较多。武则天依靠佛教,为其 “武周革命”服务,欲
5、取李唐而代之,故高宗已不能给道教以强有力的支持,佛教势力逐渐抬头,道教势力则逐步减弱。显庆元年(656 年)五月,佛教徒以玄类为首要求调整道先佛后的关系,李治于第二年(657 年)六月召集二教代表对此进行辩论,朝中大臣也有附和佛教者,上元元年(674 年)八月,李治只好下诏宣布:“公私斋会及集之处,道士女冠在东,僧尼在西,不须更为先后”。让道佛二教平起平坐。到武则天上台以后,她一面对佛教徒厚加赏赐,大肆营造佛堂、佛像,尽力扶持佛教;一面又毅然改变高祖李渊以来的崇道政策,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称号。从上所述,唐仪凤三年 ,敕改为镇国禅院,又验证了周武则天在全国大力发展佛教,并且利用飞
6、凤观或石门寺广出高功大德的事实,把庙名改为“镇国禅院”,既是对石门寺的认可,也是武则天希望巩固自己的权利,永享国泰民安。 宋景祐四年(1037 年)蕴聪禅师重修复,名石门寺。宋仁宗赵祯继位以后,对道教崇奉的政策没有改变。书上说“仁宗之利用道教,主要是用其祈雨、祈嗣这两个方面”。飞凤观或石门寺经过唐朝皇帝的敕封,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在后期,宫观遭到破坏,蕴聪禅师利用“祈晴祷雨”的本领,又重新修复,名石门寺,这个名字是以当地土名而命名的,说明她不再受到宋朝皇帝的重视。乾道五年(公元 1169 年)敕改为乾明禅寺。南宋(11271279)高宗(赵构):建炎/绍兴,在位 36 年。孝宗(赵昚
7、shen 慎的异体字):隆兴/乾道/淳熙,在位 27 年。宋高宗无子嗣,于是下诏挑选太祖后裔为皇子。宋孝宗原名赵伯琮,为宋太祖七世孙,被选入宫中抚育。据其母亲宣称,她曾梦见崔府君送给她一只羊。宋孝宗即出生于建炎元年(丁未,属羊)。被选入宫后改名“瑗”,与崔府君同名。绍兴十八年(1148),高宗下令建显应观。孝宗继位后也重其事。孝宗以自己为模特儿来塑造道教神像。这透露出他利用道教为巩固自己统治服务的苦心。四朝闻见录卷三称孝宗“尤精内景”,通道教炼养术,并“时召山林修养者入内,置之高士寮,人因称之曰某高士。”孝宗对道教祈祷之术也颇崇信。乾道四年(1168),下敕“颁祈雨雪之法于诸路”。宋孝宗并不是
8、高宗的亲子,并且南宋受到完颜金的侵占和大量赔款的事实,国力大衰,因此宋孝宗利用道教为其服务的方针,四处广招高功异士,由于石门寺的方丈会“祈晴祷雨”,受到宋孝宗的礼遇,于乾道五年敕改为乾明禅寺,又再一次受到皇帝的重视和礼遇。在元朝时,由于元朝皇帝采取利用与限制相结合的政策,一直贯彻到元代统治者的灭亡。“元至正中,法真禅师重修。”这说明在元朝即将灭亡时,石门寺又遭到破坏。至正是元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在位时间 1333-1368,元朝灭亡。明天顺三年(1459 年)续修仍名石门寺,为楼九,殿十八,逶迤层叠,联至山腹。这说明石门寺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明英宗一生崇道,虽然他历经
9、坎坷,但痴心不改。天顺三年他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元明之际著名道士,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行住无常,神妙莫测。“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遂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 ;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 。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张三丰既精于内丹仙学,又兼擅拳剑武艺,是道教武术的集大成者。洪武间张三丰在武当山授徒多
10、人,永乐以后钦选道士 400 人皆以他为祖师,故其丹法拳技流传甚广。明清以后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而重内功、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当道教武术逐渐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张三丰一派的主要思想特点 (1)强调三教合一,把三教同源一致之点归结于道。(2)强调忠孝伦理实践、调和入世与出世。(3)重视修炼内丹,且首重性功。(4)其内丹学注重从宇宙生成探索人生命之源。据老人传说,张三丰曾来过南漳县飞凤山飞凤观,觉其山天造地设,山形宛如旋转的太极图,是适合修行人“天人合一”的绝佳场所,并且飞凤观、石门寺掌门人一道一佛,和平相处,取长补短,且都精通“祈晴祷雨”术,这些让张三丰流连忘返,三人
11、亦师亦友,相互交流心得,飞凤观、石门寺掌门人得张三丰祖师太极拳、睡功秘传,张三丰祖师得女娲娘娘心传“祈晴祷雨”术,后离开飞凤观,云游四方,无量度人。崇祯七年(1634 年)毁于贼。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1628 年继位。崇祯帝起初亦甚崇道,对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加封太子太保,并晋封张道陵为“六合无穷高明大帝”。这种“大帝”的封号比“天师”还要尊崇。由于对李自成和清兵作战失利,崇祯便向玉皇大帝祈祷 :希望天兵天将帮助。他因崇道而排佛,毁掉宫内数百尊佛像。后来他感到,道教神不能挽救明王朝的危亡,便在汤若望等人的引导下,改奉天主教,为此,他甚至撤毁了宫中的玉皇殿。明思宗是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无论他怎
12、么去做,仍然改变不了即将灭亡的事实,石门寺也遭受了战火的涂炭,又被焚之一炬。据南漳县志记载李自成、张献忠义军入漳崇祯九年(1636 年),明廷派兵部侍郎卢象升带兵到河南、湖北一带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县志记载的“贼”是否是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义军?由于缺乏必要的证据,无法评说。清顺治九年(1652 年)贼尽毁;十六年(1659 年),明湛禅师修复在山者名上石门寺,方叔壮为记。这时,飞凤观或石门寺以及全国的宫观一样在走下坡路,它受到了清朝皇帝的严格防范和限制。从清朝入关到 1949 年,是道教逐渐衰落时期。主要特点是: 1、道教逐渐失去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地位逐步下降,处境日益艰难;
13、 2、道教理论及教义创新较少;3、教团组织日趋分散缩小,一些宫观也破败失修。但道教在上层地位日趋衰落的时候,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跃。1644 年,爱新觉罗福临进入北京,继皇帝位,国号大清,纪元顺治。清朝皇室原信奉萨满教,在入关前又崇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并立黄教为国教,对道教缺乏信仰。道教是汉族的民族性宗教,清兵入关后,出于统治全国的考虑,不得不利用道教,但他们更重视利用黄教及宋明理学治世,对道教的政策是在严格防范和抑制的条件下利用,且检束更严。入清以后,由于清代统治者素无道教信仰,对道教进一步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加快了它的衰落步伐。顺治年间,清政府一面禁止聚众烧香,伪造符契,妄谈祸福。
14、顺治二年(1645)订立制度,凡营建寺庙必须报礼部审批,严禁佛道教徒在京城内外擅自营造寺庙、佛像,佛道教徒的住处,也不许擅自迁出佛道教神像,不许佛道教徒自行向社会募捐。顺治十一年(1654)更明令禁止创建寺庙,修葺庙宇听其自便,但不许改建扩大。这些措施严格地限制了道教的发展。 康熙初,自崇禅师修复在麓者名下石门寺,王正龙鲁之琪并为记。康熙帝玄烨对道教一方面加以抑制,明确规定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驱鬼逐邪者亦治罪。康熙元年(1662),规定民间延请佛道教徒举办法事活动,只可在其院落内张棚设席。康熙十六年(1677),禁止在京城各寺庙内举行宗教聚会,不准建戏台举办感谢神恩的戏
15、剧活动。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全国禁止宗教聚会,并明确规定对官员的处罚措施。这些措施也限制了飞凤观的发展,由于经济困难,自崇禅师不得已“在麓者”修复。但同时说明自崇禅师仍然受历代祖师的重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然大力发展道观建设。据民国十一年向承煜等篡修的南漳县志记载:飞凤观在县北三十五里,飞凤观在县东六十五里(第 635 页),由此可知,今天的聚仙观在当时是飞凤观总观,而县东六十五里处的飞凤观是分观,而民国十一年向承煜等篡修的南漳县志记载的佛教、道教寺庙宫观以及基督教福音堂大大小小近百个,而只有飞凤观有两处,这说明飞凤观的影响力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飞凤观的掌门人仍然继承了历代祖师的教诲
16、,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局无论多么动乱,都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老牛负骥,志在千里”,积极传播大道与佛法,为聚仙观前身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综观飞凤观或石门寺发展的过程,她在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宋明朝,发展迅速;在进入清朝后,一步一步再走下坡路;在唐宋明朝前期和中期发展迅速,在朝代即将衰败时,寺庙往往被贼所毁。但聚仙观的前辈们仍然不负祖师们的教诲,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比如道术治病,祈晴祷雨术,迅速利用各种有效途径,结交政治上层人物,甚至帝王,大力发展道教;另一方面又海纳百川,广招人才,为道教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成功培养出阶梯型人才,为聚仙观宫观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