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2、首过效应:指口服给药药物在吸收进入人体循环前经过肝脏代谢,从而使得进入人体循环的药物数量减少的一种现象。3、吸收作用:指从给药部位吸收后分布到作用部位所产生的作用。4、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一定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5、体内过程: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6、药物分布:指药物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转运至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过程。7、肠肝循环:指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内的药物,以及部分代谢物因肠道内微生物或酶的水解而释出的药物,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被肠道吸收,重新进入体循环的
2、现象。8、药物相互作用:指药物联合后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影响,从而引起药效的改变。9、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大于它们分别作用的药效总和。10、拮抗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药效总和。11、选择性作用:指在适当剂量时药物对机体某一个或某几个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影响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的组织(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12、治疗作用:指药物治疗后对病畜所产生的良好影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13、不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甚至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等。14、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
3、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15、继发反应: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16、麻醉前给药:在全身麻醉前预先给予某些药物,以减少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或增强麻醉效果的一种复合麻醉方法。17、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野附近的组织,以阻断用药部位的N冲动传导。18、复合麻醉: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或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理想外科麻醉的一种麻醉方式。19、穿梭用药:指在同一个饲养期内,换用两种或三种作用峰期不同的抗球虫药。20、轮换用药:指在使用抗球虫药时季节性地或定期地合理变换用药,即每隔3个月或半年或在一个肉鸡饲养期结束后改换一种抗球虫药。21、药酶:存在于肝脏微粒
4、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系的统称。22、药酶诱导:一些化合物能兴奋肝脏微粒体酶系,促进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酶的诱导。23、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抑菌试验或体内治疗试验等方法测定。24、耐药性:指病原微生物对原先使其抑制或杀灭的抗菌药物,在治疗或使用的过程中变得不敏感或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现象。25、交叉耐药性:当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同类药物亦产生耐药性的一种现象。26、化学治疗:指对由入侵的生物体(如微生物、寄生虫)所致疾病采取的药物治疗。27、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在很低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28、特效解
5、毒药:指能特异性地对抗或阻断毒物的毒性,消除中毒症状或将体内毒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一类药物。29、镇静药:指能轻度抑制中枢N系统,减弱其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30、抗惊厥药:指能对抗或缓解中枢N因病变而造成的过度兴奋状态,从而消除或缓解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的一类药物。31、局部麻醉药:指能在用药部位暂时和可逆地阻断N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条件下使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却对各类组织无损伤性影响的一类药物。32、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蛋、奶)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33、半衰期: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6、34、MIC:“最小抑菌浓度”,指经过18-24h培养后,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35、半数致死量(LD50):可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36、配伍禁忌: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外配伍在一起,引起物理或化学上的变化,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病畜用药安全。37、M胆碱受体:指分布在胆碱能N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cell膜上,对一种毒 碱样生物碱特别敏感的胆碱受体。38、对因治疗:针对引发疾病的病因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39、二重感染:多指草食动物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因敏感菌株被抑制,造成肠道菌群间平衡失调,一些耐药菌和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细菌性肠炎或真菌等继发感染。40、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作用也相应地增强或减弱,定量分析与阐明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之为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