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迁安市第三中学 张艳飞【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1、地表形态的变化,重心应放在“变化”而非地表形态本身。要认识变化必须考虑其力量来源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从内力作用的层面可以从两个角度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主要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3、结合实例分析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面对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应列举典型的地形地貌
2、加以分析,从中学会地形成因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1、引起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材从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加以阐释,清楚地点明地表形态及其变化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本节课主要涉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教材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角度阐述。板块构造学说是当前世界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和运动方式。因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内容已有接触,因此教材对这一内容只作简要地介绍,重点放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说明。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3、:褶皱和断层,着重说明了这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断层,教材简要介绍成因后,展示示意图和景观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形表现,随后又介绍两条断层之间不同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3初步学会野外地质
4、、地形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形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以及部分图片和模型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环境观。3通过课堂和野外实践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法指导】:课堂上利用适量的实例图片,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模型动画演示等手
5、段,力争将抽象的地质构造等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流程与知识模块】: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明确: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历来是许多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些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学生欣赏观察,探究思考其成因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营造课堂氛围。过渡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在野外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板书
6、】(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学生明确地质构造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常见影响因素。通过实例,引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创设情境课件展示:自然界的典型地质构造景观图片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观察,探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的习惯,使本节课学习更有针对性。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沉积岩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多媒体课件一边动态演示,教师一边讲解),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设问:一般情况下,背斜
7、、向斜形成什么地形?活动(二):注意残缺部分的岩石。设问:背斜谷向斜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归纳整理,形成共识。若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便可形成断层。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有地垒和地堑两种组合形态。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活动(三):注意观察岩层、断层线、断层面及两侧岩层的移动与地形的关系。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归纳整理,形成共识:阅读课本 P38-39 完成以下表格(具体见课件)。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P39 页活动(二)选代表发言学生演示挤压竹棍的过程,观察哪部分先断?活动(三)选代表发言透过景观图和动画演示,力求能将抽象的现象和规律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
8、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新的质疑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使知识更加完善。课堂练习课件: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按要求回答问题:(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地貌名称是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参考答案:(1)向斜 山岭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巩固本节知识,再次强调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2)背斜顶部张裂导致侵蚀、碎屑随流水搬运带走而成谷地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地质构造的两种基本类型是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普遍而典型,地貌特征突出。当然在野外观察到的情况可能更复杂,希望透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你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总体而
9、言,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形成高山、谷地或盆地,使地表趋向高低不平,进而形成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学生自主归纳强调并形成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课外探究充分利用网络探究地质构造在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例如:1、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选择的地质构造。2、西安地铁在选线、建设中的地质构造基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图文并茂,以完整的课件方式在班级及年级组交流。由课堂延伸到的课外;观察了解身边的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主要板书设计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
10、内、外力因素,尤其是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高。教学中充分以教材为资源,并对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教学方法上精心创设情景、和案例,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及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力求生动地再现出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和实际例子渗透到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在师生互动方面,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存在的不足: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等方面还需不断摸索和提高。教学设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迁安市第三中学张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