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慧远的厥中论.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862157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慧远的厥中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慧远的厥中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慧远的厥中论1. 人物简历慧 远 (公元 334416 年) , 俗 姓 贾 , 雁 门 楼 烦 ( 约 在 今 山 西 宁 武 附 近 )人 。 少 时 学 儒 , “博 综 六 经 ”, “尤 善 老 庄 ”。 二 十 一 岁 往 太 行 恒 山 ( 今河 北 曲 阳 西 北 ) 参 见 道 安 , 听 讲 放 光 般 若 , 豁 然 开 悟 后 , 以 为 佛 教 远胜 儒 , 道 , 遂 从 而 出 家 。 入 庐 山 住 东 林 寺 , 领 众 修 道 。 为 道 安 的 上 座 弟 子 ,善 于 般 若 , 并 兼 倡 阿 毗 昙 、 戒 律 、 禅 法 。 他 的 著 作 被 整

2、 理 为 十 卷 五 十 余 篇 。 现 存 著 作 按 类 别 有 沙 门 不 敬 王 者论 、 明 报 应 论 、 三 报 论 、 沙 门 袒 服 论 等 论 文 四 篇 , 有 庐山 出 修 行 方 便 禅 统 经 序 、 大 智 论 钞 序 、 阿 毗 昙 心 序 、 三 当 度论 序 、 念 佛 三 昧 诗 集 序 五 篇 序 文 , 此 外 有 书 信 十 四 篇 以 及 一 些 铭 、 赞 、记 、 诗 等 , 主 要 收 集 在 弘 明 集 、 广 弘 明 集 和 出 三 藏 记 集 中 。慧远在诗歌、散文、论说文、翻译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慧 远 生 前 德 高 望 重 , 在

3、 佛 教 界 有 着 非 常 大 的 影 响 。 著 名 诗 人 谢 灵 运 曾 为他 写 了 一 篇 碑 文 远 法 师 诔 。 南 齐 僧 人 道 慧 读 了 慧 远 的 文 集 , 慨 然 叹 息 ,恨 自 己 生 不 逢 时 , 未 能 亲 见 慧 远 。 为 了 实 现 夙 愿 , 他 和 另 一 个 僧 人 智 顺 溯 流千 里 , 到 庐 山 观 看 慧 远 的 遗 迹 , 在 那 里 流 连 了 三 载 才 回 去 。 2. 翻译理论慧远有感于佛经开译以来“过文” 与“过质”两种译风各自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厥中论”:文质兼顾,两者合一,折中主义。3.三法度序提婆于是自执胡经,

4、转为晋言。虽音不曲尽,而文不害意。依实去华,务存其本。自昔汉兴,逮及有晋,道俗名贤,并参怀圣典。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甚重。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复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 4.大智论钞序童寿以此论深广,难卒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约本以为百卷,计所遗落,殆过参倍。而文藻之士,犹以为繁,咸累于博,罕既其实。譬大羹不和,虽味非珍。神珠内映,虽宝非用。 “信言不美” ,固有自来矣!若遂令正典隐于荣华,玄朴亏于小成。则百家竞辨,九流争川,方将幽沦长夜,背日月而昏逝,不亦悲乎!于是静寻所由,以求其本,则知圣人依方设训,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

5、质应文,则悦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辞朴而义微,言近而旨远。义微,则隐昧无象;旨远,则幽绪莫寻。故令玩常训者,牵于近习;束名教者,惑于未闻。若开易进之路,则阶藉有由;晓渐悟之方,则始涉有津。远于是简繁理秽,以详其中,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 5. 总结慧远有感于佛经开译以来“过文” 与“过质”两种译风各自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厥中”之论。他在为僧伽提婆翻译的 三法度 写的序中以“文过其意”批评“文”派一味意译之失,以 “理胜其辞”指出“质” 派胶于直译之缺。他指出应该“文不害意”,又“ 务存其本”,两种翻译方法互相参考,并研究 两种语言的基本规律,最后以一种适中的方法完成翻译。后来,他在大智论钞序中

6、又表达了相似的见解。译文如果光强调“信”而不“美” ,也不算成功。这实际是他对生硬的直译派的批评。但是,他又指出,如果一味追求译文的“荣华” ,则将使经旨隐晦,歧义滋生,造成严重混乱,那也是可悲的。这是对盲目的意译派的批评。面对这两种翻译的倾向,他认真地作了思索,终于领悟到“圣人”本来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来说道理的,所以佛经有文有质,因此,翻译时既不能“以文应质” ,也不能“以质应文” 。于是,他提出应“简繁理秽,以详其中” , “质”、“文”两种译法都要掌握一定尺寸,各有所归,各有所用。梁启超指出:“此全属调和论调,亦两派对抗后时代之要求也”。至此,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的“ 文”、“质”之争才暂告

7、一个段落。 6. 补充:文质与直译意译的区别近代以来,西方译论的输入产生了直译意译的提法,并且逐渐替代了逐渐消亡的文质说法。这一历史过程是存在的,并且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在概念上和理论渊源上,文质并不等于直译意译,而在我国译界不少人习惯讲直译意译,而不熟悉中国传统译论中文质概念,但是有的专业人员把二者混为一谈,把重质看成是直译,直派即直译派;重文则是意派,文派即意译派。有的人甚至把佛经翻译和中国翻译的历史归结为从直译到意译的过程,或者认为其中存在一条直译和意译不断论争的路线。这样,中国原有的文质概念就没有了,中国翻译史就成了一部和西方翻译史没有区别和特色的直译意译史了。这种把质派文派直接等

8、同于直译意译的看法,不仅引起前后论述的自相矛盾,而且混淆了起码的理论事实。用后来的术语说明前人的做法,犯了“时代错误”。首先,佛经翻译作为典型的中国古代的翻译活动,借助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文质说法来说明,在理论上适当的和自足的,不需要用后来的直译和意译术语来说明。而且用直译意译也无法说明本来的文质翻译概念,在理论上反而容易引起误解。即便文与质的关系与直译、意译的关系有些相似,也不能在二者之间划等号,以至于把它们混为一谈。其次,佛经译论的文与质并不像近现代译论中的直译与意译那样截然相对,或水火不相容,后者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辩,最后以各种不同的界定和见解莫衷一是而告一段落。而质派文派却不是这样,重“质直”的人只是反对在翻译中随意增减和妄加修饰,重“文饰”的人也并非滥加文饰,而是认为原文就是有文采的,翻译不过保留原作的风采而已。可见质派文派虽然有别,但二者本义皆出于要忠实于原文的考虑,属于传统的译论范式。而近代直译意译的分歧不仅是翻译方法上的,而且是翻译理论上的,其争论的时间长度和激烈程度远远甚于当日文质之论。来源: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对比研究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