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4 缓冲溶液,定义:是一种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即向这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或碱,或者将溶液稍加稀释,都能使溶液的酸度基本上保持不变。 缓冲体系的类型(组成分类),强酸体系弱酸-共轭碱体系 弱碱-共轭酸体系 强碱体系,2,注:1、强酸强碱的浓度足够高。2、强酸强碱溶液之所以也是缓冲溶液,是因为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 或 较高,外加少量的酸或碱不会引起溶液中 或 的显著变化。,按作用分类:分为两种一般缓冲溶液 标准缓冲溶液,3,一、缓冲溶液值 的计算(一般缓冲溶液)作为控制酸度用的缓冲溶液,因为缓冲组分的浓度较大,对计算结果也不要求十分准确,通常采用近似方法进行计算。,体系。 该溶液
2、中存在的离解平衡有:,4,(1),MBE: (2)(3),CBE: (4) (3)、(4)合并得:,或 (5),5,将(5)代入(2)得:,(6),将(5)、(6)代入(1)得:,(7),该式为计算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或一元弱碱及其共轭酸缓冲体系H+浓度的通式。,6,近似处理:,1、当 时,可 忽略,故有:,近似式: (8),2、当 时,可 忽略,故有:,近似式: (9),7,3、当 , 或 , ,则(8)、(9)可简化为:,最简式: (10),举例见:P111例513、514。,8,二、缓冲容量及缓冲范围一切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每一种缓冲溶液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衡量缓冲溶
3、液缓冲能力大小的尺度是用缓冲容量(1922年范斯莱克提出),(一)缓冲容量( ),数学定义式:式db 中da 和分别代表强酸或强碱的物质的量(mol),9,物理意义:使1升缓冲溶液的pH值增加1个单位所需加入强碱的物质的量;或pH值减少1个单位所需加入强酸的物质的量,很显然,所需强碱或强酸的物质的量越大,越大。,与 、组分浓度比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及组分比有关。总浓度愈大,愈大;总浓度一定时,缓冲组分的浓度比愈接近1:1,愈大。当pH =pKa时,缓冲容量最大。,10,(二)缓冲范围,由对缓冲容量的讨论可知,若缓冲溶液总浓度一定时,缓冲组分浓度比值离1:1愈
4、远,愈小,甚至失去缓冲作用,即任何缓冲溶液都有一个有效的缓冲范围。,将缓冲体系能有效地控制溶液酸度的范围称为缓冲范围。范围 :,( ),如 ( ),其缓冲范围为: 即该体系能有效地将溶液的酸度控制在pH为3.74-5.74的范围之内。,11,三、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选择原则: 1、对分析过程应没有干扰; 2、所需控制的pH值应在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以内,即pH=pKa; 3、 值应足够大,组分浓度在 之间。,配制举例见P118例517,P118,例518。 根据需控制的酸度,计算出各组分所需的量,然后混合稀释到一定体积而成。,12,5-5 酸碱指示剂,滴定终点的两种指示方法:1仪器法:通过测定
5、滴定过程中电位、电流、电导等的变化。2指示剂法:利用指示剂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颜色的突变。指示剂法简单、方便,但只能确定滴定终点;电位法可以确定化学计量点,其本质是利用化学计量点附近电位的突跃。,13,14,15,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酸碱指示剂一般是弱的有机酸或弱的有机碱。 特点: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的结构、且颜色不同。 作用原理:用方程式说明如下: HIn + H2O = H3O+ + In-(酸式色) (碱式色),16,提出问题:是否溶液的值(酸度)稍有改变,我们就能观察到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呢?,(二)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把引起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范围称之为指示剂变
6、色范围。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可由指示剂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过程来解释。,HIn = H+ + In-KHIn=(H+In-)/HIn KHIn称指示剂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它是个常数.,17,将上式改写为:In-/HIn=KHIn/H+显然,指示剂颜色的转变依赖于In-和HIn的比值。若将上式等号两边取对数,则:lg (In-/HIn )= lg KHIn-lgH+pH = pKHIn + lg (In-/HIn),KHIn 一定,指示剂颜色随溶液H+浓度改变而变化。,18,In-=HIn, pH=pKHIn,溶液的颜色是酸式色和碱式色的中间色(称之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 In-/HIn 1/10
7、时, 则pH1=pKHIn1, 酸式色,勉强辨认出碱式色;In-/HIn 10时, 则pH2=pKHIn+1, 碱式色,勉强辨认出酸色。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pH = pKHIn1,19,由此可见:当pH由pKa-1变化到pKa+1时,就能明显地看到指示剂由酸式色变为碱式色,故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应为: 。如甲基橙(pKa=3.4)的pH变色范围为:2.4(红色) 4.4(黄色)。,强调:上述变色范围是理论变色范围,它与实验观察到的变色范围有些差别,如甲基橙的实测变色范围为:3.14.4。 原因:人眼对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两种颜色互相掩盖。,20,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温度:改变
8、2、溶剂:改变 3、盐类:改变 (增加了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敏锐性(某些盐具有吸收不同波长光波的性质,也会改变指示剂颜色的深度和色调)。 4、滴定顺序:影响变色的敏锐性。 5、指示剂用量:对双色或单色指示剂,用量过多会使终点变色迟纯;多消耗滴定剂。对单色指示剂而言,会引起指示剂变色范围的移动(pH向减小的方向移动)。 (解释见P123),21,四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甲基橙:偶氮类结构,酸滴碱时用。变色范围:3.14.4,黄色变橙色。,22,酚酞:三苯甲烷类,碱滴酸时用。变色范围: 810,无色变红色。,23,pKHIn,24,结论: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取决于指示剂常数值KHIn ;2)各种
9、指示剂在变色范围内显示出过渡色;3)指示剂的变色间隔不会大于2个pH单位;4)指示剂加入量影响:适当少些颜色明显,加的多,消耗滴定剂。,五.混合指示剂使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变窄;在终点时颜色变化敏锐。混合指示剂是利用颜色的互补作用,使变色范围变窄的。,25,有两种配制方法: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示剂混合而成。 例如:溴甲酚绿 + 甲基红,在pH=5.1时,甲基红呈现的橙色和溴甲酚绿呈现的绿色,两者互为补色而呈现灰色,这时颜色发生突变,变色十分敏锐。,(2)在某种指示剂中加入一种惰性染料。 例如:中性红+ 次甲基蓝染料,在pH=7.0时呈紫蓝色,变色范围只有0.2个pH单位左右。,26,27,
10、5-6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在酸碱滴定中: 1、了解溶液中酸度的变化情况; 2、估计被测物质能否准确滴定; 3、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一.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反应式为:Kt大,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很高,易做到准确滴定。,28,(一)滴定曲线 1.强碱滴定强酸 例: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 0.1000 molL-1 HCl溶液。 (1)滴定前,未加入滴定剂(NaOH)时:0.1000 molL-1盐酸溶液:H+= 0.1000molL-1 , pH=1.00,(2)滴定中:加入滴定剂体积为 18.00 mL时:,29,H+=0.1000(20.
11、00-18.00)/(20.00+18.00)=5.3 10-3 ( molL-1 ) pH =2.28 加入滴定剂体积为19.80mL(99%被HCl滴定)时:H+=0.1000(20.00-19.80)/(20.00+19.80)=5.310-4 ( molL-1 ) pH =3.28 加入滴定剂体积为19.98 mL (Et=-0.1%)时:H+=0.1000(20.00-19.98)/(20.00+19.98)=5.010-5 ( molL-1 ) pH =4.30 ,30,(3)化学计量点:H+=1.0 10-7 molL-1 , pH =7.00(4)化学计量点后: 加入滴定剂体积
12、为20.02mL (Et=+0.1%)时:OH-=(0.10000.02)/(20.00+20.02)= 5.010-5 ( molL-1 )pOH = 4.30 pH = 14.00-4.30= 9.70,如此逐一计算,得到加入不同量的 时相应的溶液的酸度(见表5-4)。如以 的加入量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称为酸碱滴定曲线(见P126Fig 5-5)。,31,32,(二)酸碱滴定曲线的作用 1、表明了溶液酸度随滴定剂加入量的变化关系滴定开始到加入18mLNaOH,溶液pH仅改变约1.3个单位(2.28-1=1.28),曲线平缓上升(酸性缓冲体系)。其后溶液中的酸量减少,缓冲容量降
13、低,所以再加1.8mLNaOH,pH改变约1个单位。再后,只需加入0.18mL NaOH就能使改变1个单位。,33,而当NaOH加入的量由19.98 mL增加到20.02 mL时(化学计量点前后,相对误差不超过0.1% ),溶液pH 变化为5.4个单位,表现在滴定曲线上为突跃性的上升。随后,伴随NaOH加入的量的变化,曲线又缓慢上升(碱性缓冲体系)。,pH突跃范围:化学计量点前后,相对误差0.1%范围内溶液pH值的变化称为pH突跃范围。,34,2、选择指示剂的依据a、酚酞:pH变色范围: pH=8-10用酚酞作指示剂,Et0.2%。 b、甲基红: pH变色范围: pH=4.4-6.2 用甲基红
14、作指示剂, Et 0.1%。 c、甲基橙: pH变色范围: pH=3.1-4.3。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Et 0.1% 。上述三种指示剂均可作为该滴定的指示剂。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处于滴定的pH突跃范围之内,35,3、判断滴定是否能准确进行依据:滴定的pH突跃大小如果滴定曲线的pH突跃范围小,选择不到合适的指示剂,就难以进行准确的滴定。,(三)影响强酸(碱)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分析P127Fig5-6 归纳出结论:只受滴定物和被滴物的浓度的影响。 当 ,无突跃。,36,二、强碱(酸)滴定弱酸(碱),滴定原理: 强碱滴定弱酸: 强酸滴定弱碱:,37,(一)强碱滴定一元
15、弱酸的滴定曲线 例: 0.1000molL-1 (C) NaOH溶液滴定20.00mL(V0) 0.1000 molL-1 (C0) HAc溶液 1)滴定开始前(用最简式计算):,2)化学计量点前开始滴定后,溶液即变为HAc(ca) -NaAc(cb) 缓冲溶液,按缓冲溶液的pH计算公式进行计算,38,则 :,当加入,39,3)化学计量点时:产物为NaAc,4) 化学计量点后:过量的NaOH 抑制了 Ac- 的解离,故溶液的酸度由过量NaOH控制。 当滴入,40,滴定曲线见P130 Fig5-7 pH突跃范围:7.749.70 指示剂:酚酞或百里酚酞等,41,强碱滴定弱酸滴定曲线的讨论: 1)
16、滴定前,弱酸在溶液中部分解离,溶液中H+ 较低,曲线开始点提高; 2)滴定开始时,溶液pH升高较快,这是由于中和生成的Ac-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Ac更难解离,H+降低较快; 3)继续滴加NaOH,溶液形成缓冲体系,曲线变化平缓; 4)接近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中剩余的HAc已很少 ,pH变化加快; 5)化学计量点前后,产生pH突跃,与强酸相比,突跃变小;,42,(二)影响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突跃范围的因素 分析P131 Fig5-8、9。 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1、滴定剂和被测物的浓度;2、酸的离解常数Ka。,图示说明:当C为0.1000mol/L时,Ka10-9无明显突跃。,(三)一元弱酸直接准确滴定
17、的条件(判据)指示剂指示终点,pH= 0.2(pH=pHep pHsp),相对误差 0.1% ,则要求:CspKa10-8 (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43,三、极弱酸( Ka 10-9 )的测定当酸太弱( Ka 10-9 )时,即使适当增 大浓度,也难以用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就无法直接准确滴定。解决的途径:仪器检测终点;将弱酸强化后滴定或非水滴定。 弱酸强化:1、H3BO3(Ka10-9)滴定:利用甘油等多经基化合物与H3BO3反应,可生成一种配位酸( Ka=10-6 )就可用NaOH溶液直接进行滴定了。2、Na2HPO3的滴定(Ka=4.410-13 ) 用可CaCl2将其强化, 释放出H+,
18、44,四、终点误差终点误差(Titration Error )是指由于指示剂的变色稍早或稍迟于化学计量点,从而使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亦称为指示剂误差。终点误差一般用Et表示。终点误差不包括其他因素引起的误差。,(一)强酸(碱)的滴定误差1.强碱滴定强酸的误差 假设Ca(mol/L),Va(mL)HCl,被Cb (mol/L), Vb(mL) 的NaOH滴定,若指示剂在计量点前变色,溶液中还有剩余HCl未滴定,则结果偏低,误差为负。,45,终点在化学计量点前:,终点时,设剩余的HCl浓度为 ,终点时HCl的体积为 ,将的HCl初始浓度换算为终点浓度 ,则有:,46,终点时,溶液的
19、质子条件为:,故有:,一般情况下,Ca和Cb相当,终点时体积增大近一倍,可近似为:,如果滴定在化学计量点后结束,则NaOH过量,结果偏高,终点误差(Et)为正,仍可利用上式计算.因为 ,其结果为正。,47,课堂练习:用0.1000 mol/L NaOH滴定25.00mL 0.1000 mol/L HCl,若分别用甲基橙(pH= 4.00)和酚酞(pH= 9.00)指示终点,计算其滴定误差。,2. 强酸滴定强碱的误差,48,(二)弱酸(碱)的滴定误差1.强碱滴定弱酸(HA)的误差浓度为 、体积为 的一元弱酸HA,用浓度为 、体积为 的NaOH滴定,若滴定终点在计量点之前,HA有剩余,误差为负,设
20、滴定终点时剩余弱酸的浓度为 ,终点体积为 ,则有:,问 为多少?是否等于 ,,49,分析 与 的关系,故有,若滴定终点在计量点之后,仍可用上式计算,此时, 过量, 或 ,误差为正。举例见P134例519,50,2.强酸滴定一元弱碱(B)的误差,51,5-7 多元酸碱的滴定,一、多元酸的滴定:要解决三个问题 1、分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在溶液中存在多级解离,那么,这多级解离产生的H+是否能分别依次滴定,或者说,在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可先滴定一级解离产生的H+ ,然后滴定二级解离产生的H+等等.如: (则可分步滴定),52,例: 溶液: , ,,即H3PO4可被分别滴定。首先可滴定一级解离产生的H+
21、,然后再滴定由H2PO4-产生的H+。,若 ,则两级解离产生的H+同时被滴定。,53,2、准确滴定的条件当 ,滴定曲线有明显的突破,能用指示剂指示终点。如:用0.1000mol/L NaOH滴定0.1000mol/ L H3PO4,故由一级解离产生的H+和二级解离产生的H+可分步准确滴定,在滴定曲线上能有二次pH突跃,而 ,得不到第三个突跃,不能被准确滴定。,54,3、化学计量点时pH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多元酸滴定过程中酸度的计算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选择指示剂,通常只计算化学计量点的pH值。如用0.1000mol/L NaOH滴定0.1000mol/ L H3PO4 :第一化学
22、计量点:,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0.5%)。,55,若用最简式,则有:pH=1/2(pKa1 +pKa2)=1/2(2.12+7.20)=4.66,H+=2.2 10-5 (mol/L),56,第二化学计量点:,选用酚酞或百里酚酞作指示剂( 滴定曲线P138图5-10。,57,图5-10 NaOH滴定磷酸的滴曲线c(NaOH)=c(H3PO4 ),58,多元碱的滴定多元碱用强酸滴时,情况与多元酸的滴定相似。例如: 用0.1000molL-1HCl滴定0.10moLL-1 Na2CO3溶液。Csp1Kb1=0.0501.810-410-8Csp2Kb2=(0.10/3)2.410-8=0.08
23、10-8Kb1/Kb2104第一级解离的OH-被滴定的准确不高。,59,第一化学计量点时:OH-=(Kb1Kb2)1/2pOH=5.68 pH=8.32可用酚酞作指示剂,并采用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作参比。第二化学计量点时:CO2的饱和溶液,CH2CO3为0.040 moLL-1H+=(cKa1)1/2=1.310-4 moLL-1pH=3.89可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60,图5-11 HCl滴定碳酸钠的滴曲线c(HCl)=c(Na2CO3 ),61,5-8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一、混合碱的分析 混合碱的组成:NaOH与Na2CO3;NaHCO3与Na2CO3 。 NaOH和NaHCO3在水
24、溶液中不能共存。 混合碱的分析一般使用两种方法:1) 双指示剂法2) 氯化钡法前者简便易行,但结果较为粗略,后者较为准确,但手续稍繁。,62,(一)双指示剂法 原理:利用两种指示剂在不同计量点附近颜色的变化,得到两个终点,分别根据终点时所消耗的酸称液的体积,判断混合碱的组成和计算出各成分的含量 过程:称取试样溶解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HCl标液滴定至溶液粉红色消失,设所用HCl溶液体积为V1mL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继续以HCl标液滴至甲基橙由黄色变为橙红色,此时所用HCl溶液的体积为V2mL,利用V1、V2可判断混合碱的组成和计算出各成分的含量。,63,1. 判断组成: V1V2 : N
25、aOH(V1-V2) ,Na2C03 (2V2) V10 : 则碱液只含NaHCO3 V2=0 ,V10 : 则碱液只含NaOH,2. 各成分的含量以NaOH+Na2CO3为例 :,64,过程:,NaOH消耗HCL的体积为(V1 - V2 )mL Na2CO3消耗HCL的体积为2V2 mL,65,强酸滴定混合碱的滴定曲线,66,例:称取混合碱试样0.6422g,以酚酞为指示剂, 用0.1994molL-1 HCl溶液滴定至终点,用去酸溶液32.12mL;再加甲基橙指示剂,滴定至终点又用去酸溶液22.28mL。求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 解:因V1V2,故此混合碱的组成为NaOH和Na2CO3,67,。,68,(二)BaCl2法 过程:试液两份,一份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HCl标液滴定NaOH和Na2CO3的总量,设所用体积为V1mL.另一份加入BaCl2溶液,使Na2CO3生成BaCO3沉淀,溶液中的NaOH,则以酚酞为指示剂,用HCl滴定,设用去V2mL .,过程: HCL / 甲基橙,V1CO2 + H2O NaOH + Na2CO3 NaOH + BaCO3 BaCL2 V2 HCL / 酚酞 NaCL + H2O,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