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史第十二讲,训 诂 的 方 法,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一)什么叫声训 声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也称音训。,(二)声训的分类 从释词与被释词在声音方面的关系,声训分4种: 同音。 “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 “晷,规也,如规画也。” “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双声。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叠韵。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 “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音转相近。 “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癣,徙也,
2、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 “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马也。”,这4种声音关系从形状、性质、现象、功用和人所感受等方面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自有可取之处;然每个名号各自为说,且多出于主观推测,不尽可信。 释名:“山,产也,产生物也。” 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 不过利用这些材料可以考查古音,取其因声求义的办法以探求语源。清代训诂学家受释名影响很大。,(三)声训简史,因声求义的方法,在先秦时就已萌芽。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 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汉代,声训得到全面推广。,释名,东汉刘熙释名
3、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所由、探求语源的专著。,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頥。” 释名释长幼:“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ti)背,背有鲐文也。” 说文:“瓦,土器也,已烧之总名。” 释名释宫室:“瓦,踝也,踝,坚确貌也。”,到了晋代,又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说。 杨泉物理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到了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对声训从理论上加以阐发。 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
4、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当时张世南等也提出类似见解。 张世南游宦纪闻:“自说文以字画左旁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戋有戋小之义,故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青字有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为晴,水之无溷浊者为清,目之能明见者为睛,米之去粗皮者为精。凡此都可类求,聊述两端,以见其凡。”,按照王圣美的说法,做声旁的字形都带有意义,这种学说称为“右文说”。 “右文说”有一定的道理,它是词义发展变化在文字上表现出
5、来的结果。 一个词,由本义产生引申义的最初阶段,语音和字形都没有变化。后来义项渐多,人们不易辨认这个多义词究竟用它哪个义项,为了避免混淆,就加偏旁以示区别。 如避开、刀劈、偏僻、开闢,最初用作辟,后来引申出上列义项,就分别加偏旁以示区别,原来的本字“辟”就成了声旁。声旁表义就是据此而来。,右文说的贡献: 发现了形声字声旁相同的字中有同源字存在的事实,为后人研究同源字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右文说的局限性: 从“戋”的形声字是符合右文说的,因为它们都是戋的派生字。 从“必”的咇(b香气盛 ) 、苾( b芳香 )、馝(b 香气浓烈)都含香义,却与“必”本身毫无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必”的派生字。 必
6、: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右文说从文字学的角度说,实际只适用兼义兼声字。,到了清代,声训有了更大发展。其特点是: 1)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 戴震转语:“各从其声,以原其义。”“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段玉裁序:“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於得义,得义莫重於得音。”,2)注意了语音的时代性。 朱熹注诗,用今音读古音,遇到不押韵就改读,称之为“叶韵”,即人为地协调通押。这是错误的。 朱熹在注关睢第四章
7、时说:“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他在注匏有苦叶第四章时又说:“友,叶羽轨反。” 这就是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关睢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3)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叠韵两大类。 到章太炎文始、高本汉汉语词类、王力同源字典,同源词研究一步步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高本汉汉语词类把同源词跟一字异读联系了起来。),(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音义关系的任
8、意性(起初) 音义关系严格的规定性(约定俗成后), 在发展中创造新词 (利用原有的音义关系,通过联想,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引起词义的引申和发展。),眉,湄,楣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楣:屋檐口椽端的横板 ;门框上的横木 ;房屋的横梁 ;比喻关键、重要之处(楣机),(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決、玦、缺、诀、抉、阙qu 阙: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县(悬)法谓之象魏。” 阙,因
9、以为宫门的代称。,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发展结果: 在语音方面有两种情况: 1)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的义项; 淫: 雨水过多 过分、放纵、淫乱、邪恶,2)语音稍变,由一个词派生出新词。长(者),(县)长, 戋,笺,贱,浅,钱,残。 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仅 说文:“仅,才能也。从人,堇( qn)声。”本义:仅能,只能 ,读jn 。 将近,几乎 ,读jn 。 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
10、百层。” 语音是线索,是纽带。,(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抓住语音发展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的由来,所属词族等; 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义往往相通。,(五)声训的作用,声训的作用: 第一,说明文字的通假。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诗训: “隐,痛也。”说文:“殷,痛也。” 隐为殷的假借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二,探索词语的来源。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由声转而分化出来。 第三,保存古音资料。,(六)声训的缺点,声训的缺点: 第
11、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第二,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 第三,音义关系不明。,二、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一)什么叫形训 以形说义的方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的训诂方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说文解字常用形训方法解字释义。 最好是探索汉字的源头甲骨文。,小心翼翼 羽翼丰满,分析字形豆,本义:器皿,返回本章目录,分析字形望,本义:往远处看,分析字形行1,本义:道路,(二)形训的理论根据,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以形符表义。 象形是以形见义 指事是察而见义 会意是象形字的组合 形声是形符指出字义的归属,声符往往又是字义的
12、承担者。 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有可能寻求到字的意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三) 形训的作用,第一,用于寻求字的本义。这是诠释古籍,研究词义系统和辨明古籍文字通假不可缺少的一环。 塞向瑾户 向:北边的窗户 属:连也,从尾蜀声,第二,寻求词义系统。通过字形分析,理解引申义,掌握词义系统。兵-武器-士兵-军队-战争,第三,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又可进一步识别借假字。 汝;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第四,帮助对中小学生的识字教育。,(四)形训的局限性,第一,依字形进行推敲,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字的形体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次大的变化,由笔
13、意改为笔势,再变成单纯的线条符号,图像感已微乎其微,形义关系已逐渐隔断。 第三,由于字形讹变,在形训中出现了“望形生训”的弊病。,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一)什么是义训 义训就是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字音和字形的训诂方式。 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左传:“龙,水物也。” 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 “肇,始也。” “干,求也。” “克,能也。” “璧,瑞玉圜也。” “璜,半璧也。” “薰,香草也
14、。” “菜, 草之可食者。” “涧,山夹水也。”,(二)义训的类型,1、同义相训 1)单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 尔雅释言:“增,益也。” 2)多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多个同义词。 广雅释诂:“龄、齿、稔rn 、稘 j(禾秆 ) ,年也。” 尔雅:“如、适、之、嫁、徂、逝,往也。”,3)互训 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4)递训 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 尔雅 释言:“煽,炽也;炽ch ,盛也。” 说文口部:“咙,喉也。”“喉,咽也。”“咽,嗌y也。”,5)今释古 说文舟部:“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6)通释方 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
15、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7)常释罕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 尔雅释言:“韪wi,是也。”,8)狭释广 即以外延小的词语解释外延大的词语。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赵岐注:“欲,利欲也。” 国语吴语:“执玉之君皆入朝。”韦昭注:“玉谓珪璧也。” 9)广释狭 即以外延大的词语解释外延小的词语。 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兴也。洛,宗周溉浸水也。泱泱,深广貌。笺云:瞻,视也。”,10)以共名释别名 即指出被释词所属的种类。 说文木部:“李,果也。” 11)类相释 即释词与被釋词之间只是同类,不是同义。 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su 。”传:“薮,泽也。”疏:“地官泽虞注云:
16、泽,水所钟也。水稀曰薮。然则泽薮非一,此云薮泽者,以薮泽俱是旷野之地,但有水无水异其名尔。此亦以类相释也。”,12)同字训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2、反义相训,反义相训,即以反义词互相解释。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郭璞。 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 尔雅释诂:“徂c 、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方言“苦,快也。” 方言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
17、覆用之者也。”,3、设立界说,设立界说,即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用简要的语言将一个词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或特点揭示出来。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 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wi ,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巷门谓之闳hng。,4、描写形象,描写形象,即对所标志的事物的形状、性能加以描绘。 尔雅释兽:“狒狒fi ,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5、比拟事物,比拟事物,即把两种类似的事物加以比拟。 尔雅释兽:“兕s ,似牛。” 尔雅释兽:“犀x ,似豕。”,(二)义训的类型,有人又将以上义训的方式归纳为三类: 一是词语式,即用一个单词去解释另一个单词。 二是定义式,即设立义界说。 三是描写式,包括描写事物形状、特征,以及比拟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