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语史》第六讲讲义.ppt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8599674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第六讲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汉语史》第六讲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汉语史》第六讲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汉语史》第六讲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汉语史》第六讲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汉语史第六讲,古 音 学,一、古音学的产生,(一)什么是古音学 古音学是清代学者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它是研究先秦两汉语音情况的学科。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于宋代,发轫于明代,兴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嘉时达到高峰。,(二)古音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六朝人已经开始明显感觉到读先秦韵文时往往不能押韵,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南宋前流行两种说法:“叶韵说”和“韵缓说”。 “叶韵说” : “叶韵”,又称“协音”,指遇见古代韵文不押韵时,为了押韵而把作韵脚的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这种临时改字读音的主张,就是“协音说”。 “叶韵说”的代表人物是宋朱熹。,诗经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2、”朱熹诗集传 :“仪,叶牛何反。” 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诗集传:“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诗经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朱熹诗集传 :“友,叶羽轨反。”,“韵缓说”,“韵缓说” 认为古诗用后世语音来读不押韵,是因为古人用韵宽泛造成的,他们认为古人用韵很宽缓,不严格。 “韵缓说”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唐陆德明。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南,协句,宜乃林反。” 朱熹:“南,叶尼心反。” 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叶韵说”和“韵缓说”是错误的: 这两种说法的立论基

3、础由于不承认古今音变,因而是错误的,但对后代影响很大。,南宋吴棫对古音的研究,南宋吴棫(字才老)撰韵补,用“古转声通”、“古通”的方法研究“协音”说,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九部。 一东(冬钟通,江或转入) 。 四真(谆臻殷痕耕庚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转声通) 。 古转声通:改读后相通。 古通:两个以上的韵部可“通”为一个韵部。 吴棫对古音的研究起一个开路先锋的作用,对后代古音学的发展有启示和创立方法之功。,明代陈第对古音的研究,明代陈第是古音学发轫的功臣,他的毛诗古音考是斥破“协音说”谬误的著作。 一是立论的基础是语音,有时代、地域的差别。 毛诗古音考自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

4、势所必至。” 二是采用直音法逐字考订诗经、楚辞韵字的古音值。 总之,陈第研究古音的理论、方法及所取的资料是正确的。,(三)古音学产生的社会条件,清代的文化政策,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在客观上给学者们创造了接触古文献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清初大兴文字狱,迫使文人学士纷纷钻入故纸堆。,二、古音学家对上古音韵部的研究,(一)顾炎武(1613-1682) 顾炎武明确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著音学五书,分古韵为10部,开创了上古音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 顾炎武对古音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 1、坚持古今音变的观点。 2、大力宣扬明陈第古今音变“古诗无协音”的正确观点。 3、入声韵与

5、阴声韵相配。,顾炎武对古音研究方法上的贡献,一是创立了用诗经韵字系联的方法。 顾炎武把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A=C归纳成韵部。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以上划线部分的字可系联在一起属于同一部。(幽部),用系联法求诗经的韵部将互相能押韵的字归类,就得出诗经韵部。 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顾炎武对古音研究方法上的贡献,二是创立“古今(广韵)韵比

6、较法”。 通过离析唐韵(广韵) ,进而确定“古本音” 。 他把上古的韵部放在汉语语音史的发展系统之中,确立上古音在语音史中应有的地位。,顾炎武对古音研究的不足,1、重考据,疏审音 顾炎武从激发汉民族的感情出发,极其重视考古,也精于考古。但他却疏忽了审音工作。 审音,是指运用等韵学的理论、今音学的材料来研究上古韵部的分合,即从古音的系统性来考察古韵。 2、重视研究韵母,忽略声母的研究。,(二)江永(1681-1762),江永,字慎修,长于审音,在古音方面的代表作有音学辨微等。 江永把考古和审音结合起来,纠正了顾炎武古韵分部时的粗疏和不足。 江永分古韵为13部。 提出“真”“元”分部;“侵”“谈”

7、分部;“宵”“幽”分部。,(三)戴震(1723-1777),戴震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他上承江永,下启段、王。 戴震在声类表中,将古韵分成9类25部。 如果阴、阳、入均独立成部,则为25部;若将入声9部附而不列则为16部。 对转论(阴、阳、入相配)始于戴震,由于阴、阳、入三韵鼎立,就把入声韵独立出来了。 对转论是了解古文献大量假借现象的钥匙。,(四)孔广森(1752-1786),孔广森,受业于戴震。著有有诗声类。 他把古韵分成18部,其中阴声韵、阳声韵各9部,阴、阳各部相配可以对转。 阴阳对转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二韵主要元音相同这一前提基础之上,这就对古文献中因声音相近

8、而导致的文字假借、词义训释现象作了音理上的科学说明,找出了声音关系、意义关系相通的规律。 孔广森学说最大的错误是“古无入声说”。,(五)王念孙(1744-1832),王念孙,字怀祖,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戴震的学生。 王念孙纠正了戴震过于依据今音来考古而对古今音变注意不够(即疏于考古)。他强调“不从切韵之例”,而要“皆以九经、楚辞之文为准。” 他在诗经群经楚辞古韵谱中,分古韵为21部。,(六)段玉裁(1735-1815),段玉裁,字若膺,号懋堂。戴震的学生。他在六书音均表里分古韵为17部。 段玉裁创立“谐声者必同部”理论。 谐声者必同部指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 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

9、 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 (诗豳风东山三章) “垤、室、窒 ”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脚字,同在诗经“质”部。,段氏的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卫风氓一章) 此章诗的韵脚字中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 之蚩芝寺志诗持时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谋 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

10、古韵部的归字范围。 说文里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诗经押韵中的同一个声部。 有了段玉裁的学说,诗经韵和谐声字在上古韵母的研究中占同等价值。 最重要的是:以谐声偏旁为纲领,古书里不押韵的字也可以归到诗经押韵的系统去了。这是清代古音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七)江有诰(1773-1851),江有诰,字晋三,号古愚,清代古音学集大成者。撰音学十书,分古韵为21部。 江有诰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古韵,他以等韵作为辅助手段,从一字两读、谐声偏旁和先秦韵文押韵3个方面来分析古韵。 江有诰彻底解决了四声相配问题,勾画了先秦语音系统的全貌,对古音构拟也有重要意义。 他第一个非常肯定地提出古音有四声。,(八)章炳

11、麟(1869-1935)、黄侃(1886-1935)、,章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分古韵为23部。其古音学说主要见于国故论衡中的成均图、二十三部音准、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等。他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位明确谈到古韵音值的人,又是第一位全面考查上古声纽系统的学者。 章炳麟的学生黄侃分古韵为28部。,(九)王力(1900-1986),王力在汉语音韵研究中,把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著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分先秦古韵为30部。 目前高校多采此说。,王力古韵三十部,阴阳对转,同一横排的三个(或两个)韵部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仅仅是韵尾不同。

12、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对转”。 “对转”有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三种。 同义词中有些往往有语音对转关系。例如: 才、能(同属“之”部) 财、賄(同属“之”部) 胚、胎(同属“之”部) 走、趋(同属“侯”部) 爸、父(同属“魚”部) 此、斯、是(同属“支”部),改(之):革(职)阴入对转 待(之):等(蒸)阴阳对转 保(幽):育(觉)阴入对转 死(脂):殪(质)阴入对转 宽(元):阔(月)阳入对转 侮(侯):辱(屋)阴入对转 商(阳):贾(魚)阴阳对转 迎(阳):逆(铎)阴入对转,旁转,相邻两横排的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接近,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旁转。 例如: 头(侯):题(支)旁转

13、杀(职):戮(觉)旁转 回(微):还(元)旁对转,三、古音学家对上古声母的研究,纠正清儒忽视上古声母研究、在上古声母研究中作出贡献者,当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一)钱大昕(1782-1840),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他的音韵学成果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中。他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有: 1、古无轻唇音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f声母。上古“非、敷、奉、微”在汉魏以前都读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产生于六朝以后。,异文,伏羲即庖羲; 士鲂即士彭; 附娄即部娄; 汶山即岷山; 望诸即孟诸; 负尾即陪尾;

14、方羊即旁羊; 封域即邦域。,畐:今读f ;b 。 上古为滂纽职韵。 以“畐”为声符的字有两组: 富、福、副、幅、辐、匐 逼、偪、堛,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里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zh、ch、sh、j、q、x,这类字母上古读d、t等。,台,上古属于透纽之部。以台为声符的字今读为: di:怠、殆、迨、紿 ti:苔、胎、骀 zh:治 ch:笞、齝 ch:眙 sh:齝 sh:始 y:怡、饴 这是因为“古无舌上音”。在上古汉语中,这些分别属于透、喻、定、书等字母。,j、q、x由

15、中古“见”组和“精”组字分化而来。 古音: 读“直”如“特”, 读“竹”如“笃”, 读“陈”如“田”。 形声字: 店(端d)、占(知zh) 笃(端d)、竹(知zh) 方言: 车、砧、株、翟、查、竹、挺、嘴、醉,3、古人多舌音,“古人多舌音(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即zh、ch、sh),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4、影、喻、晓、匣四母双声。,“凡影母之字,引而长之,即为喻母;晓母之字,引长之,稍浊即为匣母;匣母三四等字,轻读亦有似喻母。” 偎依(影) 、恩爱(影) 昏晓、显赫(晓) 忧(影)郁(喻) 贺(匣)喜(晓) 恩(影)惠(匣),(二)章炳麟(1869-1936),章炳麟是第一位全

16、面考查上古声纽系统的学者,他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 国故论衡上卷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这就是说,上古声母无“娘”、“日”,舌上“娘”、半齿“日”都读为舌头音“泥”。 如“涅”从日得声。 人、热、肉、惹、粘,(二)黄侃(1886-1935),黄侃提出“照系二等归精系、照系三等归知系”的主张。 中古音照系二等字在上古音中属于精系;中古音照系三等字在上古音中属于知系。 则,中古是精母字,而侧、测、厕都是中古照系二等字。 且,中古清母字,而组、粗、徂是中古精系字,阻、俎、沮是中古照系二等字。 以上材料同一谐声偏旁分属精系和照系两类声母。,黄侃古音19纽,曾运乾(1884-1945),曾运乾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是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就是说,中古的喻母三等字(于母)上古隶属于匣纽;喻母四等字上古隶属于定纽。,喻三归匣例,古读“营”为“环”。 韩非子:“自营为私。” 说文引作:“自环(匣h)为私。” 营:喻三(于母);环:匣(h) 古读“于”为“乎”。 论语:“孝乎为孝。” 释文:“孝于为孝。” 论语:“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匣(h);于:喻三(于母)。,喻四归定例: 由(喻四)、迪(定d) 炎(喻四)、谈(定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