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香港边缘劳工研究之二.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95185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边缘劳工研究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香港边缘劳工研究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香港边缘劳工研究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香港边缘劳工研究之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香港边缘劳工研究之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樂施會香港邊緣勞工研究之二_困局、排斥與出路: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_研究員: 黃洪 李劍明2001 年 2 月研究員:黃洪 李劍明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研究助理: 黎婉薇、林瑞含、陳少雲、(以上三位為勞資關係協進會職員)鄭淑貞、梁波納、余錦綸、及梁靜嫻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目錄-i-目錄研究撮要 i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 1第二章 邊緣勞工的脆弱性 14第 三 章 邊緣困局 24第 四 章 被社會所排斥的邊緣勞工 45第 五 章 重建社會資本,發展社區經濟 62第 六 章 邊緣勞工對政府政策的意見 88第 七 章 總結及建議 98參考資料 112附件一: 受訪個案特徵

2、簡表 116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研究撮要-ii-研究撮要_研究介紹香港樂施會委托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的黃洪博士及李劍明先生進行兩項有關邊緣勞工的研究。首項研究近年香港邊緣勞工的發展經己於二零零零年七月發表,研究指出香港邊緣勞工的數目近年出現大幅的增長。在 1996年全港約有 38 萬名邊緣勞工至 1999 年邊緣勞工的總數己達 64 萬。研究並指出簡單的經濟增長未必能解決邊緣工人的問題。是次研究便是第二項有關邊緣勞工的質性研究,在這研究中我們會集中分析邊緣勞工的具體生活處境,其職業變動的因素以及邊緣勞工對政府及有關政策的觀感,從而對政府建議一系列可推行的政策措施,改善

3、邊緣勞工的生活及處境。另一方面,我們亦探索邊緣勞工的個人、家庭及社區網絡的變化、面對社會排斥的狀況、我們特別關心社會資本的弱化、社區經濟的變遷及重建的可能性,從而探討未來在香港滅貧的路向及方法,並期望這能引起其他非政府機構對社區經濟發展作出關注討論及實踐。研究共分兩輪進行。我們在二零零零年六月至八月期間進行了第一輪訪問,共訪問了三十九個個案。我們以非結構性訪問的形式了解這些邊緣勞工的工作歷史及生命歷史(work and life history),亦特別留意其社區網絡及社會資本的變化。期後,在十月至十一月期間,我們選擇了當中的十二個個案進行跟進訪問,以便更深入地探索他她們的主觀感受,尤其是對政

4、府解決貧窮及失業問題的政策的意見。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研究撮要-iii-研究結果邊緣勞工是不受保護的苦勞工香港的邊緣勞工是 不受保護的苦勞工 ,處於脆弱(vulnerable)的經濟社會位置。邊緣勞工缺乏與資方議價的能力,工作條件及工作環境很多時並不受勞工法例所保障。邊緣勞工面對長工時、工資低、無薪的額外工作、惡劣的勞動條件及勞動過程受嚴密控制等等的苦況。邊緣勞工的苦況與不受保謢其實是互為因果的。邊緣勞工陷入邊緣困局之中在香港去工業化 、經濟的二元發展及政府政策的失當下(如政府經濟政策的失衡、嚴格控制小販活動、舊區重建政策等),令香港的勞工明顯經歷著在社會階梯向下流動(d

5、ownward mobility),收入及職業的穩定性嚴重下降,經常面對失業及開工不足的情況。在勞動市場中只能找到愈來愈邊緣化兼職、臨時、合約及外判的職位,同時這些邊緣職位多是低技術、低薪、低保障、缺乏晉升機會的工作。大部分勞工只能在綜援與邊緣勞動市場之間進進出出,尋找生計。而邊緣勞動市場本身則成為一個困局,勞工跌進了這個 邊緣困局 (marginal trap)後便難以脫離再次向上流動,重新成為主流勞工。邊緣勞工的貧乏源於面對的社會排斥邊緣勞工並不單純是貧窮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現象。我們發現在香港社會中,女性、新移民、少數族群的邊緣勞工和領取綜援家庭無

6、論在經濟上、工作上、心理上以及人際關係上均被主流社會所排斥。我們的個案研究顯示,邊緣勞工面對的社會排斥在經濟、社會關係、心理、政治參與或文化上的長期貧乏並不是由於個人的缺陷或不幸,而是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研究撮要-iv-結構性的、社會制度性的原因,這些匱乏並不能只靠在經濟領域上作出補救而能解決。所謂扶貧、滅貧和脫貧等觀念往往使社會人仕把種種社會排斥問題化約為單純的經濟問題和貧窮者的個人問題,把造成弱勢社群在上述各領域嚴重貧乏的社會制度因素忽略。單單解決經濟問題一來不能解決所有社會排斥問題,二來使人們漠視社會其他領域的不平等,而這些社會不平等與經濟上的不平等往往是互為因果。

7、貧窮源於不公平,但貧窮不單是經濟分配不公平的結果,也是源於社會上對邊緣社群的社會排斥。邊緣勞工面對社會資本的弱化在香港工業化階段時,百業興盛,製造業和服務業中的工人透過建立行業性的人際網絡,創造自身的社會資本,從而獲取其他成員的資訊和資源,增加額外的經濟利益。非正規經濟部門的網絡協助成員有效及靈活地集結資訊和資源去創造經營和生存空間。這種低下層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以鄰里、街坊、工友、或小老板組成的地域性生活網絡,為勞工提供著社會資本(如介紹工作、交換勞動市場的訊息),令勞工避免下滑至勞動市場的底層。但自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出現經濟轉型和去工業化、導至行業性網絡弱化。不少行業的經濟活動不斷退縮。在沒

8、有經濟活動的支持下,原本行業網絡所發揮的節省交易成本作用也沒有了必要。失去經濟活動意味失去日常聚集的工作間,使網絡逐漸瓦解或因資訊及資源委縮失去其支援能力。故當整個行業受到打擊時,同質網絡原本可以發揮互相支援的作用亦因塘水滾塘魚而弱化。在經濟不景時,成員資訊和資源一同縮減,大大弱化透過網絡集體地解決個別成員問題的能力。而政府的發展新市鎮的城市規劃政策及市區重建政策,配合地產資本入侵舊區的土地。舊區土地成為地產資本賺錢的商品,舊區空間的變遷既改變了原來舊區的經濟活動,亦瓦解了勞工過去在原區建立多年的生活及工作網絡,令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研究撮要-v-他們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

9、而大資本的壟斷發展亦打擊了非正規經濟的生存。非正規經濟一直是低下層的生活最後防線。透過做不同類型的散工或小販等,他們也能在缺乏政府支援下勉強生活。可是這些空間不斷受到政府和大型企業的打壓變得越來越小。在政府決心整頓市容去體現全球大都會的發展,超級市場、連鎖店等大型零售企業一步步侵蝕這個非正規經濟之時,低下層的生活亦變得毫無保障。在大資本的競爭下,破壞街坊熟客對小商販的支持,最終摧毀非正規經濟作為邊緣勞工的生活最後防線。此外,香港家庭網絡正面對解體的危機,包括家庭核心化、單親家庭等。家庭網絡資源和資訊對於邊緣勞工尤為重要,在缺乏物質及人力資本下,家庭社會資本成為他/她們的唯一倚靠。不少邊緣勞工就

10、是靠家庭社會資本維持生活。但家庭網絡弱化把邊緣勞工所能倚靠的家庭社會資本也喪失了。加上負面社會定型所產生的社會排斥阻礙被排斥者透過社交活動去建立異質不重複網絡,從而失去創造社會資本的機會。大陸新移民雖然可透過同鄉來建立網絡,但她們亦沒有深厚的宗教規範去抑制其他同鄉對她們的剝削。加上她們大多沒有有資源的親屬網絡,甚至沒有親戚,故此在社會資本的問題上,根本沒有網絡支援。發展社區經濟是解決邊緣勞工問題的重要出路邊緣勞工社會網絡弱化的情況和弱聯繫的消失,使他/她們失去重要的支援。而社區經濟的建立是為地域上的邊緣勞工建立一信任、互惠和合作網絡。透過非政府組織,參與培育邊緣勞工的社會資本的中介者。作為非政

11、府組織,它們比較容易獲得不同群體和組織的信任,能為邊緣勞工做好弱聯繫的活化,替他/她們建立不同質的網絡群,或協助他/她們從其他網絡獲取資訊和資源,這便能為邊緣勞工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研究撮要-vi-社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重建或建立社區或社群中的社會資本。其中重要的方法是搞活地域上不重複網絡群的結連,串連在該地域工作或居住的邊緣勞工。社區經濟模式,所嘗試的是一種非純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交換生活,是一種基於互助關懷的社會關係。其設立目的不在於替代市場所提供的服務,或政府所提供的福利。而是強調以社區為本,自下而上的參與及動員,發揮結連各個不重複網絡群的才能

12、、技術與經驗,來服務其他社群中的成員。一方面改善生活質素;另一方面重獲生活的意義及尊嚴。研究建議根據我們上述分析,邊緣勞工在生活及工作上出現不受保護的狀況、和陷入邊緣困局的大趨勢。而造成這些問題的結構原因,是其面對社會排斥及其社會資本的弱化。我們提議政府及社會應用三大策略來改善邊緣勞工的生活及處境:改善立法及福利,保障邊緣勞工由於邊緣勞工不受勞工法例保障,工作處境非常惡劣,成為苦勞工。而在生活上有面臨入不敷支的情況,成為貧窮勞工。加上近年社會福利及公營房屋的削減令邊緣勞工更處於困局之中。要改善邊緣勞工的工作及生活,首要工作是要改善勞工立法及社會福利,保障邊緣勞工權益,具體的措施包括: 設立最低

13、工資,防止工資下滑 制訂標準工時,避免過長時間工作 立法規定加班工資須高於正常工資 修改勞工法例,保障兼職及自僱勞工 建立集體協約及集體談判制度 設立全民社會保險計劃、加強風險分擔及再分配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研究撮要-vii- 增建公屋改善福利,減輕邊緣勞工負擔 成立滅貧委員會,制訂貧窮線及滅貧政策 加強職前及在職訓練促進社會融和,減少社會排斥面對資方的控制和分化,婦女、新移民、年青及年老以及少數族群的邊緣勞工被排斥於主流勞動市場之外。此外,港府將接受社會福利者建構成為最不能自助者及懶人 ,引起社會內分化,令貧窮者忙於競逐有限的社會資源,綜援家庭難再正常地投入社會。而社會

14、排斥亦加速家庭或社區解體使某些社群難建立和維持正常的人際關係,令社會資本減低。所以要解決邊緣勞工的貧窮問題,先要促進社會包融,減少社會排斥 ,具體的方法包括: 擴大平等機會法案,防止社會歧視 提倡包融風氣,消除社會排斥 減低綜援負面標籤,發揮真正安全網重建社會資本,發展社區經濟要真正根治邊緣勞工的貧窮問題不單要解決邊緣勞工的經濟資源不足問題,而是透過有組織、自願及自主的參與,增加個人及社會的社會資本,才能根本地解決貧窮問題。要重建邊緣勞工的社會資本,具體的方法是要支持非政府團體發展社區經濟。而政府須要擔任推動及保育社區經濟發展的角色,亦應避免市場出現壟斷,維護小商販及非正規經濟的生存空間。 重

15、建地區及社群網絡,加強社會資本 支持非政府組織,發展社區經濟 政府應保育社區經濟形成 避免市場出現壟斷,維護小商販的生存空間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1-第一章研究背景及介紹_前言香港樂施會過去一直關注香港本地貧窮現象,在 1995 年進行了去權與充權關於香港低收入住戶的探索性研究後,把焦點對準了失業問題與貧窮的關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在研究發表後,除了透過資助民間團體的發展項目推展滅貧工作之外,樂施會亦不斷推展各種教育、訓練和研究計劃,深化貧窮 、 失業以及相關議題的討論。一九九九年樂施會開始察覺到失業問題雖已廣受關注,政府亦推行了一些政策和措

16、施,但是工人面對的生活壓力卻仍未見緩和。在經濟回順的主流論述下,我們反而看到一個兩極化現象,似乎在新的經濟形勢下, 就業處境與貧窮的關係已有了新的形態。因此樂施會又準備再度推動另一次的就業處境與貧窮的研究和討論,並預期在新經濟形勢下,有必要擴闊對失業問題和反失業策略的理解,作出相應的政策倡議和結構改革。樂施會遂委托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的黃洪博士及李劍明先生進行兩項有關邊緣勞工的研究。首項研究近年香港邊緣勞工的發展是透過對統計處的綜合住戶調查作資料再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 ,分析在 1996 至1999 年近四年香港邊緣勞工的狀況。探討失業、就業不足和貧窮勞工的

17、背景和變化狀況。有關報告經己於二零零零年七月發表,研究指出香港邊緣勞工的數目近年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2-出現大幅的增長。在 1996 年全港約有 38 萬名邊緣勞工至 1999 年邊緣勞工的總數己達 64 萬。研究並指出簡單的經濟增長未必能解決邊緣工人的問題,因為在96 至 97 年間的經濟增長高峰期,邊緣工人的數目仍有所增加。這項研究引起了社會人士對邊緣勞工的關注。為了深化首項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研究的結果,加深對邊緣勞工的認識,我們亦進行了質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以個案研究的方法了解香

18、港邊緣勞工的生活。探討邊緣勞工的具體生活處境和變動因素、謀生策略、潛能、邊緣勞工對處境的主觀判斷和抉擇、權益意識、個人、家庭或社區支援網絡等等。是項報告便是這項質性研究的報告,在這報告中我們會集中分析邊緣勞工的具體生活處境,其職業變動的因素以及邊緣勞工對政府及有關政策的觀感,從而對政府建議一系列可推行的政策措施,改善邊緣勞工的生活及處境。另一方面,我們亦探索邊緣勞工的個人、家庭及社區網絡的變化、面對社會排斥的狀況、我們特別關心社會資本的弱化、社區經濟的變遷及重建的可能性,從而探討未來在香港滅貧的路向及方法,期望能與其他非政府機構作出進一步的討論。分析角度與理論回顧作為研究者,在理解及論述邊緣勞

19、工的處境及問題中,我們無可避免地帶有本身的分析和理論角度。在質性研究中,我們有需要公開我們分析角度背後的理論假設,以便讀者對我們的分析和結論是否真確及可信作出自己的判斷。在本報告中,由於目的及篇幅所限,我們無意對這些理論進行深入的討論,有機會的話,我們將會另文討論。我們認為要理解香港邊緣勞工的成因及狀況必須有下列的理論視覺: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3-什麼是 邊緣 與 邊緣勞工 在一般生活應用以及在學術研究中,經常會引用邊緣或邊緣性的概念。在香港,我們稱有犯罪可能或與主流文化不一樣的青少年為邊緣青少年。在日常用語中邊緣與邊緣性是大約指一般的窮人,以及

20、失業者、移民、不同次文化下的成員、少數民族或少數族群、以及所有類型的越軌者。(Perlman 1976)這日常但多角度對 邊緣的理解正好說明邊緣勞工是一個模糊 (相對非邊緣勞工)以及複雜 (相對邊緣勞工的不同組成)的概念邊緣勞工-本研究的主題 -可以從兩個不同層面來定義:邊緣勞工與主流勞工的生產關係,以及邊緣勞工的主觀意識。首先,從關係來看,邊緣勞工是相對主流勞工在職業、性別及族群分工中處於更為被欺壓的勞工。主流勞工由於分享了資本加重剝削邊緣勞工的經濟成果,主流勞工通常比邊緣勞工享受很多的優勢、權力與自主。但上述社會結構的客觀位置,只是構成邊緣勞工的必需但非充分條件。邊緣勞工的主觀意識與其客觀

21、的階級位置亦同樣重要。邊緣勞工會感到本身被排斥,被主流視為異己,而邊緣勞工很多時會認同自己是某一邊緣勞工的社群如新移民、失業婦女勞工。因為他她們有共同的勞動過程(labour process) 、市場及社會位置(market and social position)。無論是在外國或香港,都曾有不少研究是有關不同邊緣勞工的次小組如婦女勞工、新移民工人等等。但在是次研究中,我們視邊緣勞工為一個有機及相關的整體,而非各自獨立及無關係的社群。一方面這是由於職業、性別及族群的分界線會互相切割,令社群之間有大量的重疊,以及在邊緣勞工之間有很高的流動性,過去在七十年代末來港的新移民男工,今天便變成失業及開工

22、不足的中老年勞工。而另一方面,在現時一個邊緣勞工的家庭中,我們亦可以同時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4-存在不同類別的邊緣勞工,如丈夫是失業的中老年非技術工人,妻子是從事低薪服務業的貧窮新移民女工,而其大於十六歲的子女則變成失業的青年或處於低薪的兼職零售飲食工人。這家庭的屬性並不是失業男工 、 低薪女工或兼職青年其中一個觀念所能表達,反而邊緣勞工的概念更能提供更廣闊的涵義。更重要的是,將邊緣勞工視為一個由不同部份整合而成的傘子組合(umbrella group),較有機會打破邊緣勞工中出現的分化及排斥的問題,可以創造更多的連繫,形成更大的力量。分割勞動力

23、市場理論 (segmented labour market theory)在宏觀分析上,我們認為邊緣勞工的出現必須放回全球化下都市二元化的脈絡中來理解。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均面對著收入不均、工作機會及穩定性下降等等關係於經濟二元化(polarization)的問題。 (Wilson , 1987; Mollenkopf and Castells, 1991; Fainstein, Gordon and Harole, 1992; Sassen 1991, 1998; Lawless and Smith, 1998; Schon, Sanyal and Mitchell, 1999) 而香港

24、亦不能倖免地也面對著這些問題。故此許多學者亦就香港的情況作出對都市貧窮的分析:1) 科技發展以及全球化的趨勢引致經濟轉型,更將工作市場以及勞動人口分割成為一個核心(core)以及一個邊陲(peripheral)的二元化勞動市場(polarized labour market),在核心的勞動市場中,勞工通常擁有較高教育水平 、 報酬及職位穩定性;而在邊陲的勞動市場,勞工的教育水平、報酬及職位穩定性均較低。( Sassen, 1998 ; Wong 1997 )2) 在轉變成為一個後工業化的城市過程當中,低教育水平人士因非工業化的發展而更加窮困。非工業化而形成的結構性失業,打擊了在傳統製造業工作的

25、藍領工人的生計。( Lui and Chiu, 1993 ; Lui and Wong, 1995 )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5-3) 政府和私人企業採用不同的彈性處理方法,透過僱用兼職、臨時替工、短期合約的工人以及承包制下的工人,令傳統可以透過年資而可以逐步在公司或行業中內部上升的內部勞動市場(internal labour market)逐步消失。內部勞動市場的崩潰,同時降低了低技術及低教育水平的受僱者對工作的穩定性,同時喪失了對工作的安全感。( Hakim , 1995 ; 黃洪 1999)4) 經濟發展亦不一定會改善低收入人士的生活。在低或負

26、增長時期,那些弱勢社群很容易會因失去工作,而基於被歧視及被社會排斥等原因,她他們亦無法再次進入勞動市場,而最終變成長期失業者。在高增長的時期,即使她他們可免於失業,其實只能在低薪酬的勞動市場中找到散工、兼職及臨時的工作。而且快速的經濟發展更容易造成高通脹,他們的名義工資或有提高,但實質工資並不一定有真正的增長。(黃洪及李劍明, 2000 )總括而言,在經濟轉型的壓力底下,勞動市場被分割為兩個不同部分。一個是以高收入、高技術,擁有知識基礎勞工的優等勞動市場(primary labour market);而另一個則是以低收入、低技術和低知識基礎勞工的次等勞動市場(secondary labour

27、market)。這分割的過程進一步加劇了既有的經濟二元化的情況,令都市貧窮的問題更加顯現出來。在第一份邊緣勞工的研究報告中, 我們提出香港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一個社會將邊緣勞工由主流勞動市場的核心排斥出來的過程。而年齡、性別、族群、職業以至弱能是被排斥的主要因素,這些勞工可統稱為邊緣勞工。然而,邊緣工人可以向上流動或爬升成為主流工人,例如成為小販、小包頭或小判頭,主流與邊緣工人之間的界線亦因而模糊。可是,九十年代開始勞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6-動市場分割的情形更見加劇而向上爬升的工人數目與五十至八十年代相對而言數目明顯減少。過去有不少理

28、論集中於微觀分析,認為職業流動主要是由個人特性來決定的。首先, 身份達成理論(Status attainment th eories)認 為 個 人 的 家 庭 背景(如父親的教育和工作)和社會經濟資本(如本身的教育水平或第一份工作)是決定一個人現時職業地位的最重要因素(Sewell and Hauser 1980 ; Trieman 1977) 。人力資本論 (Human Capital Theories)則認為教育水平、工作經驗和訓練是最重要的因素去決定勞工的勞動結果,即其工資水平、工作的流動性及職位穩定性(Becker 1975) 。 社會資本理論 (Social Capital The

29、ories)則提出除了人力資本外,個人的社會網絡,即其社會資本,亦是決定勞工勞動結果的重要因素(Granovetter, 1995 ; Coleman, 1988) 。但是,這些微觀的理論預設假定了勞動市場是同質的,即個人若能提昇自己的資產或生產力,便能在工作階梯攀上較高位置。工作的競爭就是以個人的技能或特定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為準則。根據這樣的看法,全球一體化和經濟改組引發了都市貧窮的原因是,對窮人的訓練或社會資源不足,使他們不能迎合新的經濟環境。而解決的方法將會集中在如何為這些人提供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支援系統。這亦是香港政府現行所採取的政策。相反,分割的勞動市場理論(S

30、egmented labour market theory)則假設:(1) 勞動市場是分開為若干部分,而每部份在決定勞動結果時均有其獨特結構。(2) 經濟中好與壞最大的區別在於職位本身,而非個人的技術水平或生產力。(3) 區別勞動市場的結構因素遠比說明勞動結果的個別工人的特性重要(Doeringer and Piore, 1971 ; Althauser and Kalleberg 1981 ; Granovetter 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7-1981)。分割的勞動市場理論對低工資勞動市場提出兩個意見。首先,低工資的勞動市場結構上有別於其他勞動市

31、場,如專業人士市場或其他高工資勞動市場。其次,勞工在低工資勞動市場與其他市場之間的流動是較罕見的。對城市貧窮,這理論的另一啟示是任何結構因素導致低工資勞動市場收縮或擴大時,會直接影響低工資工人的生活。有時候雖然整體經濟仍有增長,但當低工資勞動市場處於收縮的狀況時,這亦是在九十年代香港出現結構性失業的情況,由於有大量低工資工人的供應,所以引致實際工資下降及提高了失業、未充分就業和兼職就業的情況。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會應用上述微觀個人社會資本論以及宏觀結構分割勞動市場論去分析香港邊緣勞工的處境和生活。社會排斥( social exclusion)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指一些持

32、某種社會特徵的群體,如性別、族群身份、殘疾、年齡等,因現行的社會制度的不健全,使他們長期難以融入所居住和工作的社會。社會排斥是一個多元的概念(Whelan and Whelan, 1995) 。它不單指在經濟資源上的長期匱乏,還指在社會關係上、心理上、政治參與上和文化上的長期匱乏。因此它比單單指經濟資源匱乏的貧窮觀念更為廣 。可是社會排斥一概念明確表明,無論經濟、社會關係、心理、政治參與或文化上的長期匱乏,並不是因為個人的缺陷或個人的不幸,而是結構性的、社會制度性的,這些匱乏並不能只靠在經濟領域上作出補救而能解決。根據 Berghman (1995:19),社會排斥的出現是由於行政和法律制度、

33、勞動市場失效、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家庭和社區制度的四種機制中,一個或多於一個不能有效運作,使某些群體長期陷於多方面匱乏的狀況,社會排斥的現象便會浮現。社會某些邊緣社群即被主流社會排斥的社群如移民、婦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8-女、少數族群及殘疾人士等等,由於社會排斥的關係,令他她們的社會資本缺乏,所以較容易被分配到分割的低工資勞動市場中。這便是為什麼較多邊緣社群更容易成為邊緣勞工的原因。社會排斥的形成,並不是由單一的因素所造成,而是由於多種負面因素,如缺乏工作機會、低學歷、殘疾、露宿、缺乏政治和社會參與等相互影響下,產生的惡性循環後果。正因為這些負

34、面因素是互相影響,故此政府是難於單獨地解決個別的因素,而須有系統的政策,去聯合各個相關的政府部門及社會機構,把相關的負面因素一起處理(European Commission, 1997a)。不少學者發現社會排斥是有其空間性,即社會排斥的現象往往集中於某些地區的人:例如居住在公共屋 的貧窮居民(Powers, 1997)和住有大批移民或少數族裔的地區(Zukin, 1998)。Wilson (1987) 研究為何美國的黑人總是聚居在市中心的貧民窟裏,他發現當城市的經濟結構從以前以工業為主變成以生產服務或科技為主時,趨向兩極化的勞動市場、工序的自動化、製造業的遷離和周期性的經濟低潮使黑人失業率升高

35、。隨 失業率上升,社區的環境逐漸變差,中產階級亦開始遷走,這不單使社區的經濟情況惡化,而且令留下來的貧窮居民減少接觸其他種族及經濟背景不同的人士,進一步陷他/ 她們於社會孤獨化 (social isolation)的境地。在歐洲公共政策的討論中,其中一焦點是:社會排斥的問題不單牽涉日常生活質素下降,最重要的是被排斥的人不能享受到他/ 她們的公民地位(citizenship)所賦予的公民、政治及社會權利(Room, 1995a; Atkinson, 1999)。而在討論解決問題上,焦點是圍繞究竟改善或重建社區是否可行的方法,及如何改善或重建社區(Commins, 1993; McGregor a

36、nd McConnachie, 1995; Parkinson, M. 1998; Social Exclusion Unit, 2000)。在討論社區參與及重生 (regeneration)時,學者(Healey, 1997)和決策者(European Commission, 1997b)都不約而同地關注社區上的社會關係和網絡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這涉及跟 討論的社會資本問題。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9-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社會資本的定義與性質從個人或微觀的角度出發,社會資本是指個人透過與他人的社會聯繫(social tie)而

37、獲得的經濟資源、資訊或機會。從社會、團體組織或宏觀的角度出發,社會資本指一個社會或組織透過組織之間或社會中的規範、網絡與信任來促進集體行動去實現共同利益(Putnam , 1993:167 ) 。無論如何,正因為社會資本是源自人際關係,其根本存在是集體性的。Putnam (2000)認為,一個人的社會資本可以從他/她所擁有的社群網路來描述和量度。社群可能是同一家公司、同一個俱樂部、或者只是在某一個餐會上認識的人。故此社會資本是指借助於所佔據的社會關係網絡而把握的資源、財富、資訊或機會。一個人的社會資本愈多,能動員的資源就愈多,在生活和工作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強。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的分別資本可分

38、為三大類: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 ,如資金、機器和房屋等;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如學歷和在職訓練;及社會資本。Coleman (1987) 表示社會資本跟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具有生產力,有時對於某些行動有特定性,但對於另一些活動就不見得完全不可替代。但人際之間存在的社會資本是無形的,物質資本是有形的,可看見的,人力資本雖是無形,但包含於個體之內,而社會資本則隱含於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上。故此社會資本跟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個人資產不同,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不會因為社會聯繫削弱而減少,但社會資本卻會因為人際關係的破壞而消失。換句話說,社會資本是被一段關係

39、的參予者所共同擁有,沒有任何一方的參予者,可以在排除他方的狀況下,能夠擁有社會資本的完整所有權。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有任何一方退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10-出,這份聯繫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也隨之瓦解。社會資本是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s)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基本上都是私有財,屬於個人擁有,故由它們衍生的利益也都歸於擁有所有權的個人。但是大多數的社會資本不具有私有財的形式,因為社會資本是一種於人際關係中呈現出來的特質,它需要雙方的參予者共同不斷投資 (即用時間和資源去保持維繫) ,才能發揮資本的作用。故此在宏觀的領域,創造社會資本的行動往往為行動

40、者以外的人也帶來利益。可是正正由於社會資本本身是一種公共財,產生社會資本的人本身一般只能獲取利益的一小部分,因此,引入社會資本往往由於未能為個人本身帶來直接利益,導致現代社會中私人機構對社會資本投資不足的情況(Coleman, 1994) 。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及質性分析的結合是次邊緣勞工研究結合了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及質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及質性分析各有其優點及缺點,但近年不少學者強調由於兩者的優缺點能夠互相補足,所以在全面的研究中,應結合定量及質性的研究方法(Brymen 1988; Dex 1991; Lay

41、der 1993)。另外,在研究不同層面的分析中應用定量及質性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三角法(triangulation)來增加資料的效度(validity)及信度 (reliability)。在上一份報告中我們應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透過對一般住戶調查的數據進行資料再分析 (secondary data analysis)以了解近年邊緣勞工數目的變化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11-及增長,我們亦利用有關數據作為我們質性研究分類(categorization) 及選擇個案(case selection)的根據。而在質性分析中,我們應用 非結構性面談的

42、方法訪問不同類別邊緣勞工的住戶,然後透過個案分析(case study)的方法,縱向分析資料提供者(informants )本身的職業流動、工作處境(work situation)及市場處境(market situation),以及以橫向分析的方法對比同類別或不同類別邊緣勞工處境的異同。我們亦希望發揮質性分析獨有的優點,深入了解及發掘邊緣勞工的主觀意識,尤其是邊緣勞工對近期政府解決失業及貧窮問題政策的意見。我們以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的方法去訪問資料提供者 , 以他她們工作及家庭歷史為中線,再重點了解他她們近年的處境、觀感和看法。個案選擇( case selection)根據定量

43、分析的結果,不同性別的邊緣勞工集中於不同的工種及有不同的處境。男性邊緣勞工多集中於製造業和建造業,並以失業及就業不足的處境較多;至於女性邊緣勞工則多集中於服務業的低薪,低技術工種,並以貧窮勞工的處境較多。我們據此作為個案選擇方案的基本依據。另一方面,我們亦嘗試加入族群的因素,分別訪問本港出生及新移民背景的邊緣勞工,以便比較族群因素的影響。最後,我們亦特別針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種,如製衣業女工、小販、建造業工人等等,探討其被邊緣化的過程及現時的處境,以及與社區經濟發展的關係。獲得接觸 (gaining access)為了避免出現偏差,我們盡量避免透過工會或勞工團體等組織介紹有關資料提供者。由於研究

44、員正在進行另一項有關香港貧窮線的大型研究,我們經己訪問了超過一千五百名低收入人士,初步掌握了其勞動市場特徵的資料。我們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12-便在上述研究願意接受再次訪問的被訪者中,選擇當中合適的個案,透過電話或親身接觸邀請他她們接受訪問,參與是次質性分析的研究。另外,我們亦透過社區實地訪問的方法在建造業工人及小販集中的地方進行實地訪問。最後,我們亦透過滾雪球的辦法,由資料提供者介紹其他的合適的人士。我們在二零零零年六月至八月期間進行了第一輪訪問,共訪問了三十九個個案。我們應用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的方法,以非結構性訪問的形式了解

45、這些邊緣勞工的工作歷史及生命歷史(work and life history),並著重了解在工作轉變中的環境因素,以及他她們選擇的考慮,我們亦特別留意其社區網絡及社會資本的變化。期後,在十月至十一月期間,我們選擇了當中的十二個個案進行跟進訪問,以便了解個案近半年來處境的變化,以及更深入地探索他她們的主觀感受,尤其是對政府解決貧窮及失業問題的政策的意見。口述歷史的優點口述歷史的方法比起書寫文獻更能明白那些處於不利環境的社群。大部分文獻紀錄反映了當政者及有權力人士的看法,但口述歷史的方法為歷史提供一個更真實及公平的建構,去挑戰現存的論述(Thompson 1988)。口述歷史方法在研究邊緣勞工方面

46、有多個優點。首先,溝通的媒介是對話而不是文字,不少邊緣勞工未能以文字溝通,或使用時頗為吃力。其次,口述歷史方法可以有力地發掘邊緣勞工的主觀感覺及記憶,他她們的記憶及意識很多時會受到壓抑。口述歷史方法令我們可以有機會揭開一層層邊緣勞工的記憶與意識。第三,口述歷史不單回顧事實及結構,亦令接受訪問的人反省本身的歷史,邊緣勞工可以反省其生活、家庭及行動的意義及價值。最後,口述歷史方法容許多元視點的重建,這亦更接近現實的複雜及多元性。(Thompson 1988: 5)再者, Bertaux and Thompson (1997) 認為生命故事(life stories )顯示人們的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47、 :困局、排斥與出路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介紹-13-主觀印象及總結是影響其生命歷程的主要關鍵。生命故事中包含資料提供者與其他重要個人的感覺及經驗。它亦能顯示地區特點、機會結構及遊戲規則。報告的章節及結構本報告共分為七章。第一章,亦即是本章,介紹了研究的背景、理論及研究方法。在第二章邊緣勞工的脆弱性中,我們將會介紹邊緣勞工現時的工作狀況及處境。邊緣勞工在面對勞動力市場分割的情況下,缺乏與資方議價的能力,工作條件及工作環境很多時並不受勞工法例所保障,邊緣勞工既是不受保護的勞工亦是苦勞工 。邊緣勞工的苦況包括長工時、工資低、無薪的額外工作、惡劣的勞動條件及勞動過程受嚴密控制等等。我們同時指出邊緣勞

48、工的苦況與不受保謢其實是互為因果的。第三章是邊緣困局 。我們應用分割勞動市場的理論來分析邊緣勞工的職業流動的歷史。我們嘗試透過論述及分析製造、服務、建築及小商販等勞動密集行業的勞工的工作歷史,呈現勞工如何逐步被推向邊緣困局 。在資本和政府的作用力下,香港勞工在八、九十年代經歷了一個被邊緣化的向下流動過程,他她們一旦成為失業、半失業及貧窮的邊緣勞工,便難以脫身再次向上流動,重新成為有穩定工作及有上升機會的核心勞工。在第四章被社會排斥的邊緣勞工中,我們指出邊緣勞工並不單純是貧窮問題,而是社會排斥的現象。社會排斥是一個多元的概念,它包括了貧窮和剝奪的觀念。貧窮只是涉及經濟層面的資源缺乏,而剝奪則指某些社群因上述四種制度的失效或不完善,被奪去一些在社會文化和政治領域上應得的資源、人際關系和權利,甚致造成心理上的匱乏。在接著的第五章重建社會資本,發展社區經濟中,我們基於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邊緣社會網絡弱化的情況和弱聯繫的消失,使他/她們失去重要的香港邊緣勞工質性研究 :困局、排斥與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