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4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 1.(2018浙江 11月选考,28,2 分)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3.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
2、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出现曲柄锄和耧车发明了铁铲和铁锄从耦犁到一牛挽犁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 B.C. D.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25.(2015课标)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
3、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6.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7.(2015天津文综)“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
4、农具是( )8.(2018课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9.夷坚志是记载宋人洪迈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部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A.曲辕犁的推广使用B.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3C.用煤作为燃料冶铁D.除釉下彩绘外出现粉彩瓷器10.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
5、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1.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被政府垄断专卖12.杜甫的诗中写道:“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赞颂的瓷器产于( )A.江西景德镇 B.浙江龙泉C.长沙铜官 D.四川大邑13
6、.记述 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棉纱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二、非选择题414.(2017江苏南京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
7、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
8、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部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5 分)5(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4 分)(3)材料三中的“内部环境”与“
9、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4 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A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周王所有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 D项正确。3.B 汉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播种工具耧车,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故正确;春秋战国时代发明了铁铲和铁锄,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故错误。因此本题选择 B项。4.D A 项表述不足以解释“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故 A项错误;题中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 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仅中原地区,故 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
10、“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可得出春秋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 D项正确。,故 A正确。土地实际上为6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给诸侯,因而土地不是周王占有,故 B错误。根据材料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可知,当时诸侯贵族不得将公田据为己有,故 C错误。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与井田制的特点不符,故 D错误。2.D 材料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 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就取得了重大突破,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
11、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5.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 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 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 D项错误。6.A 题中材料大意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但妇女从事耕耘、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子一起劳动的。这描述的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 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故 B项不符合
12、题意;C、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7.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依据材料中“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8.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 D项。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 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 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 C项错误。9.D 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出现,宋朝推
13、广使用,故 A项不符合题意;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宋朝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B项不符合题意;用煤作为燃料冶铁出现在汉朝,宋朝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故 C项不符合题意;除釉下彩绘外出现粉彩瓷器,是在清朝,故 D项符合题意。10.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 A项错误;民窑的发展之所以超过官窑,主要是因为生产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的推动,故 B项正确;C 项材料未体现,故 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雇佣生产,材料未体现,故 D项错误。11.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规模大,花费多,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汉代“官营生产超过
14、私营作坊”,与材料体现的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不符,故 B项错7误;“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故 C项正确;丝织业被政府垄断专卖,与材料体现的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不符,故 D项错误。12.D 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大邑烧瓷轻且坚”,与材料中“白碗胜霜雪”相符,故 D项正确。13.B 由材料中的“以棉纱易”“列肆卖之”“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可知当时纺纱者纺纱是为了销售,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故选 B项。材料并未涉及“耕”的信息,无法说明耕与织的分离,故 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人的活动,故 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4. 答案 (1)技术:代田法; 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 :单位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部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部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