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I摘要在物流产业中,物流企业、物流服务需求方、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等各种创新主体都分别进行着各自的创新活动,这些主体为获取更多的创新收益,在各种内、外部动力驱动下进行相互联结而形成创新网络。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中各节点的创新行为体现出一种相互协作的整体性,其创新产出大于各个主体独立自主创新产出的机械加和,即产生网络的协同效应,然而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目标不仅是提高网络整体的创新收益,而且要保证网络成员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参与网络之前的创新收益,因此需要一定的协同机制互动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分析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协同机制
2、。在理论工具的选取上,主要以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主,并利用演化博弈论的分析工具进行模型构建和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对产业创新、创新网络和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对产业创新和创新网络的概念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明确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及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阐述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然后分析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外部动力机制,并通过构建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形成机制。第四章对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确定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构架,在此
3、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的协同机制互动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然后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章从完善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和促进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两个方面提出促进物流产业网络式创新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物流产业 创新网络协同机制AbstractIIAbstractIn logistics industry, innovationsubjects, such as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s, logistics services demander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s have
4、their own innovative activities. These innovative subjects form the innovative network driven by all kind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The collaborationamong every node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leads tothecollaborative effect of network, which shows that the gross innovat
5、ive outputs are more than mechanical sum oftheoutput from all the subjects before they collaborate in the network. However, the goal is not only to promote innovative output for the network as a whole, but also to build the interest for every member in the network. Certain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s
6、uch as mutual learning mechanisms, trust mechanisms and benefit allocation mechanisms are needed to reach these goals.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mechanisms and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ofthe innovative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the theories of Indu
7、strialEconomics, and the Evaluation Game Theoryis usedto analyze the forming mechanisms of the network. There are five sec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The first section is preface, including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structure and methods and the creative points of the research.The second sec
8、tion gives 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s about industry innovation, innovation network and 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 concepts of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network aresummarized, and the present inadequacy in this field isclear to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is research.The third section exp
9、ounds the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nanalyzesthe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which drive the innovation subjects to form a network,and the Replicator DynamicsEvaluation Game Theoryis used to analyze the formingmechanism.The fourth section analyzesthe collaborative
10、 mechanisms of innovation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First of all, the frame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s constructed for the innovation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AbstractIIIfollowing analysis of main mechanisms, including mutual learning mechanisms, trust mechan
11、isms and benefit allocation mechanisms.The fifth section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hat improve theinnovation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two respects: how to perfect the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network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how to advance its collaboration.Key words:Logistic industry Innova
12、tion networkCollaborative mechanism目录IV目录第一章 引言 1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1 研究背景 11.1.2 问题的提出 2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21.2.1 研究方法 21.2.2 研究框架 3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61.3.1 研究意义 61.3.2 创新点 6第二章 文献回顾 8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文献回顾 82.1.1 产业创新的概念 82.1.2 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 102.1.3 物流产业创新的概念界定 13第二节 创新网络的文献回顾 152.2.1 创新网络的概念 152.2.2 创新网络的形成动因及路径 172
13、.2.3 创新网络对创新过程影响 19第三节 协同创新的文献回顾 202.3.1 协同理论的应用研究 202.3.2 协同创新的研究 21第三章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形成机制 25第一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 253.1.1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构成 253.1.2 核心网络 263.1.3 支持网络 27第二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动力 303.2.1 外部动力 30目录V3.2.2 内部动力 32第三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博弈分析 353.3.1 复制动态演化博弈的适用性 353.3.2 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73.3.3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 43第四章 物
14、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 46第一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构架 464.1.1 核心网络的协同创新 474.1.2 支持网络与核心网络间的协同创新 484.1.3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主要协同机制 50第二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互动学习机制 534.2.1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中互动学习的关系链模型 534.2.2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中互动学习的链接模式 544.2.3 互动学习的影响因素 55第三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信任机制 584.3.1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中信任的产生机制 594.3.2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信任治理机制 62第四节 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 634.4.1 利益分配要素
15、 634.4.2 基于分配要素的利益分配方法 66第五章 对策建议和研究结论 69第一节 促进物流产业网络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695.1.1 完善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对策 695.1.2 促进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对策 71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735.2.1 主要研究结论 735.2.2 研究展望 74参考文献 75致谢 79第一章 引言1第一章引言国民经济对物流产业的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物流产业如何实现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然而,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产业,无法满足当今国际化进程中的全球生产网络对物流提出的要求。本章首先给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提出所要
16、研究的问题,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进行总结,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物流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物流产业创新的背景确定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1.1.1 研究背景物流产业是集服务与设备生产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许多研究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其它产业和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明显带动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流需求总量快速增加,物流总供给难以满足总需求。及时制和精益生产等模式推广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物流企业提供综合一体化的高端服务。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物流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如何提升物
17、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使得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前沿的问题之一。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物流服务创新加快,物流网络不断健全,许多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在 2006 年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能检索到的物流园区大约有 207 个,其中近 80%的物流园区处于在建和规划状态,己经运营(含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有 49 个,占到 24%1。物流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经济增长点。1 国家发改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6 年重点研究课
18、题报告课题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5): 4851第一章 引言2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率偏低,目前仍是以提供单一服务的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企业为主,局限于运输、仓储、配送等单一的功能性服务,信息化程度低,资源整合效率差,造成物流需求企业的交易成本过高,物流成本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过高。物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表现为小规模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之间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难以形成必要的竞争实力,这种状况迫使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通过创新,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得以提高,市场结构和企业
19、的组织模式也随之合理化,物流产业运行效率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推动力量。近年来,我国物流管理和技术不断创新,也带动了服务创新,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创新中得到提升。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给我国的物流企业带来创新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充满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创新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应用了新的物流技术如 RFID 技术、网络仓库等,开发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如物流金融、物流保险等,政府也从税收政策、海关监管政策以及运输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以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1.1.2 问题的提出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趋显著,新的物流服务模式和物流技术不断出现,如何能让创新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
20、战略途径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物流产业创新既包括创新也包括创新的扩散,单个物流企业的创新不一定能推动物流产业的创新,这就需要一种机制来促进创新的扩散,从而推动物流产业创新。因此,本文提出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首先通过物流企业、物流服务需求方及其它支持性主体的联结形成创新网络,然后通过网络的创新协同机制来获取创新的协同效应。物流产业创新网络是什么样的网络,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内外部动力,网络中的各主体之间如何进行协同创新,有哪些协同机制,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下面将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清晰地展现本文
21、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图。第一章 引言31.2.1 研究方法创新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在理论工具的选取上,主要以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主,并利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进行模型构建。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类比与对比相结合、构建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一)系统分析的方法。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就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包括多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的不同的创新行为导致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整体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如何通过各子系统的互动协同降低系统复杂性,从而使得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产生协同效应。为了达到这样的研究目的,必须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才能分析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各节点之间的互动关系
22、和协同机制。(二)构建模型的方法。在具体分析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和协同机制时,本文采用了构建模型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在分析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时,构建了基于分配要素的利益分配模型。1.2.2 研究框架本文首先介绍产业创新、创新网络以及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分析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协同机制。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从内、外部动力机制和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展开。在分析协同机制时,首先构建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构架,然后分别从互动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展开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完善物流产
23、业创新网络和促进协同的对策建议。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通过对物流产业创新的现状分析,提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的问题,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明确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阐明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章从产业创新、创新网络和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具体包括产业创新的概念、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及物流产业创新的概念界定;创新网络的概念、创新网络的形成动因及路径、创新网络对创新过程影响;协同理论及应用、协同创新。第三章为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形成机制。首先阐述了物流产业创新第一章 引言4网络的结构,并从核心网络和支持网络两个层次分析其特征。接
24、着对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外部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外部动力包括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内部动力包括创新资源互补、创新外溢、风险分担。最后构建了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第四章为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首先确定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主要协同机制互动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接下来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互动学习机制从学习的链接模式、影响学习的因素展开;信任机制主要分析了其产生机制和治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则通过确定分配要素给出了利益分配方法。第五章为对策建议和研究结论。从两个方面提出促进物流产业网络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25、,一是完善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结构,二是促进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为了能够更清楚的反映本文的逻辑结构,将用图 1.1 的框架图来反映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 引言5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问题提出 文献回顾 创新网络协同创新问题分析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形成动力产业创新问题解决 促进物流产业网络式 创新的对策建议完善物流产业创新网络促进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形成机制模型构建模型分析内部动力外部动力结构特征核心网络支持网络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信任机制互动学习机制协同构架利益分配机制互动学习模式影响因素信任产生机制信任治理机制利益分配要素利益分配方法第一章
26、 引言6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本文的选题来源于现实问题,运用理论工具进行分析,既能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充实,又对现实有一定的启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之处。1.3.1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从创新网络的角度,利用产业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工具,对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和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尝试,对于深化物流产业创新和创新网络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践中对物流企业网络式创新及物流产业的网络式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在理论层面,本文给出了物流产业创新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创新网络,充实了物流产业创新的研究内容。以网络化的视角来分
27、析物流产业创新以及创新的协同机制,试图构建一个有效率的创新网络并分析其中的协同机制,以探索物流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物流产业创新的研究。对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有关物流产业创新的研究中对企业间关系研究的忽视,也有利于从动态和联系的观点来探讨物流产业的创新机制。其次,在实际应用层面,本文构建了一个适于进行协同创新的网络,并分析了网络的协同机制,这对物流产业创新的组织框架的构建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另外,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促进物流产业网络式创新的对策建议,从物流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物流产业网络和促进网络创新协同的建
28、议,对实际有一定的启示1.3.2 创新点本文是对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其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协同机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本文从网络化的视角来研究物流产业的创新。以往的研究多数针对物流产业创新的目标、内容和意义等,很少有研究从网络化的视角展开,对物流产业中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和协同机制的研究不多。本文则在分析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构架,并且具体分析了互动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个主要协同机制。第一章 引言7其次,本文构建了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近年来复制动
29、态演化博弈模型被用于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机制,但在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文则分析了复制动态博弈模型应用于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分析的适用性,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物流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第二章 文献回顾8第二章 文献回顾本章对产业创新和创新网络进行相关方面的理论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创新和创新网络进行界定。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对协同从理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回顾,一方面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借鉴学者们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文献回顾本文以物流产业的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故而需要对物流产业创新进行界定,因此首先对产业创新
30、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回顾,接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物流产业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1.1 产业创新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的人,他于1974年出版了第一部产业创新方面的专著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弗里曼(1974) 2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他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电力、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电子和计算机等许多产业的创新做了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产业,产业创新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如化学产业主要是流程创新;仪器仪表产业主要是产品创新;电力产
31、业主要是市场创新。弗里曼提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管顺丰等(2004) 3认为产业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指的是产业创新主体(政府、企业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和组合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或使得原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或使其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从而促使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创新活动。如张耀辉(2002) 4认为, “所谓产业创新是指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所谓产业创新能力是指形成新兴产业的能2 克里斯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管顺丰,胡树华
32、,石永军产业创新原理及管理原则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6):24294 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第二章 文献回顾9力,即指能够满足新的需求,或者满足同样的需求却可以节约更多资源的产业的形成与普及能力” 。狭义的产业创新指的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技术的创造发明和产业化应用,从而实现产业突破性的进步、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高。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增强是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可能随之发生变化,但不一定有新产业的产生。在本文中,物流产业创新也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研究的。陆国庆(2003)
33、 5从产业创新的目标出发,对产业创新进行了描述,指出:产业创新就是企业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的约束,以产业先见或产业洞察力构想未来产业轮廓以及通过培养核心能力来使构想的产业成为现实的过程。产业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产业核心能力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是由企业自身的突破达到的。庄卫民(2005) 6等对产业技术创新进行有一个较完整的定义,他们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的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 、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创新研究的
34、内容主要包括实施产业创新的主体、客体、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等。严潮斌(1999) 7强调了合作在产业创新的作用,认为产业创新是指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有联系又有区别。产业创新要求有效的技术扩散和充分社会化,只要先进的技术基础普及化为社会生产的普遍基础,才能使整个产业得到创新发展,否则创新只是企业谋求超额利润的手段。当然,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的。企业技术进步是产业技术进步的突破口,是产业技术进步的节点和环节,企业技术的社会化和普遍化便转化为产业技术。但是企业技术创新要以产业技术进步为基
35、础,离开了社会公共知识库,离开了产业基础设施,离开了国民教育对产业人才的培养,便不可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5 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企业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1):11146 庄卫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20057 严潮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3):610第二章 文献回顾10上述研究中对产业创新的概念界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新产业的产生,另一类是产业新能力的实现。本文认为产业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外部性,产业创新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可以通过协同产生独立的企业创
36、新无法达到的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选择协同作为物流产业创新的研究视角,组织形式也是一个各主体相互合作的网络模式。2.1.2 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国外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它起源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演化论和卡尔森的技术系统理论。弗里曼(1987) 8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后,国家创新系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后形成了以弗里曼和纳尔逊等为代表的宏观学派和以伦德瓦尔等为代表的微观学派。波特(1990) 9在其创新模型(钻石模型)中,把产业基础纳入创新系统,引入了深刻的产业创新系统思想。卡尔森(1995) 10的技术
37、系统理论为产业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布雷斯齐和马勒尔巴(1997) 11在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演化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概念(SectoralSystemsof Innovation) ,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 。之后,马勒尔巴(2005) 12从知识、技术领域和产业边界,参与者和网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并补充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其它概念。综上,国外众多学者已从经济竞争、区域发展等多个侧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国外学术界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
38、证研究迄今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领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柳卸林(2000) 13指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关键是合作创新的网络。赵黎明、冷晓明(2002) 14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8 Fre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Pinter ,19879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York:The Free Press,199010 Carlsson B,Stankiewitz ROn the
39、 nature, func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MDordrecht:Kluwer,199511 Breschi S,Malerba F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 technological regimes, Schumpeterian dynamics, and spatial boundariesMLondon:Pinter ,199712 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how and why innovation differs across sectorsM Oxf
40、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3 柳卸林21 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章 文献回顾11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其效率和功能除取决于各行为主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外,还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张治河(2003) 15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导向,以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保障,以创新性技术供给为核心,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同时他还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包括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创新政策系统、产业创新环境系统和产业创新评价系统四个子系统,并以“中国光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黎苑楚等(200
41、5) 16分析了中国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创新系统的特色,用产业区位商和科技区位商两个指标分析并选择出了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创新系统。承立平(2005) 17探讨了海峡两岸 ICT 产业的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基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 ICT 产业创新系统,这个创新系统是一个由市场、技术和公共机构三部分构成的三维体系。许琼文(2005) 18探讨了通过研究机构形成产业创新机制的问题,并构建了相应模型。张治河(2006) 19对产业创新系统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并据此对钢铁产业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在具体产业的实证研究方面,陈传宏(1997) 20首次提出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胡树
42、华(2000) 21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具有深刻产业创新内涵的“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政策建议;梁雄健(2004) 22就通信产业创新的界定、内容、模式、过程、创新系统等内容进行了综合论述,引起了业界内外广泛的关注;李春艳(2007) 23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及条件探析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机理,给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模型。国际上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是以演化理论为基础的,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的理论分析。但是,产业创新系统应该是一种管理工具,应偏于管理而非经济,我国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就侧重于管理,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对其进14 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
43、社,200215 张治河 “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16 黎苑楚中国区域主导产业创新系统选择与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485017 Cheng L PIC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32(34):264276
44、18 Hsu C WForma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the research instituteJTechnovation,2005,25(11):1317132919 张治河,胡树华,金鑫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6(2):363920 陈传宏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战略J医学与哲学,1997(2):717321 胡树华创立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0(2):101322 梁雄健论电信企业创新机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4(3):272923 李春艳,刘力臻产业创新系
45、统生成机理与结构模型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7(1):5055第二章 文献回顾12行了研究。从当前的文献看来国内外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对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系统化、规范化的定量分析尚不多见,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领域。表 2.1 对产业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表 2.1 产业创新的研究总结学者 年份 主要贡献弗里曼 1987 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波特 1990 在其创新模型(钻石模型)中,把产业基础纳入创新系统布雷斯齐马勒尔巴 1997在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的基
46、础上,结合演化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概念,将其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严潮斌 1999从产业经济学、创新理论和技术理论等方面探讨了产业创新的产生及其内涵,并试图区别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国家创新柳卸林 2000 产业创新系统的关键是合作创新的网络张耀辉 2002运用产业创新的理念,结合高新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认为产业创新是用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满足需求,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崭新的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俞海山 2002 重点阐述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三者的关系赵黎明等 2002 产业创新系统的效率和功能除取决于各行为主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外,
47、还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张治河 2003 论述了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动力机制以及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模型陆国庆 2003 主要从传统产业和衰退产业出发,提出产业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对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庄卫民 2005 对产业创新的主体、客体、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承立平 2005 由市场、技术和公共机构三部分构成的三维体系许琼文 2005 通过研究机构形成产业创新机制黎苑楚等 2005分析了中国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创新系统的特色,用产业区位商和科技区位商两个指标分析并选择出了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创新系统胡树华 200
48、0 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具有深刻产业创新内内涵的“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政策建议梁雄健 2002 就通信产业创新的界定、内容、模式、过程、创新系统等内容进行了综合论述张治河 2003,2006 对光电子产业、钢铁产业创新与管理进行了研究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第二章 文献回顾132.1.3 物流产业创新的概念界定2.1.3.1 物流创新Flint 等(2002) 24首先对物流创新下了定义,认为物流创新是指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物流服务或产品、过程,并且是可以为顾客或买卖双方提供价值的一种物流管理。他们以实证方法进行一个包含七大类企业的物流创新形成的研究,如图 2.1 所示,该研究采用
49、4 家 33 位企业高阶经理人进行访谈,提出物流创新的第一个模式,由三个基本动因衍生为供应链学习,再产生物流创新,以增加竞争优势。图 2.1 物流创新概念形成模式资料来源:Flint D J,Gammelgaard B,Larsson Eand Mentzer J T Logistics innovation: from best practice to next practi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2(1):127128Flint 等人的研究为针对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创新物流模式,对顾客而言,物流创新意味着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务,但对多数企业而言,创造顾客价值与流程创新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因此,他认为真正的物流创新是多层面的,尤其以流程创新为基础。在创新过程中,他们强调与客户互动关系的建立和供应链间的跨组织学习。Lunn 等(1996) 25在一项成功的降低库存报告中指出,物流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意的产生、信息的交流以及人的沟通,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物流创新成功的关键。Pool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