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漳州地貌形成漳州地貌形成2010年12月24 日漳州地貌形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漳州热线-文化频道 漳州地区受地壳板块运动,印支 燕山 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火山喷发,风化、侵蚀、沉积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不同景观的地貌。 燕山期 造山运动,奠定境区陆域地貌的基本轮廓,并控制后来断裂活动与断块升降活动。 火山喷发在境区内形成大面积的火山沉积岩,出露面积约占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形成许多环形山与雄伟的锥形山。 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及南海亚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台湾海峡几经升沉,海陆交替。当菲律宾板块接近大陆板块时,台湾海峡被挤抬上升为陆,反之则沉降为海。当南海亚板块向北推挤时,台湾
2、海峡局部隆起,形成陆桥,同时在海峡西侧海岸造成一系列斜列式平行半岛。 在第四纪地质年代台湾海峡曾几次发生陆海交替,最近一次交替起始于距今7500年至8000年前,近年在海峡作业的拖网渔船曾多次拖起陆生动物骨骼化石,化石年龄1.2万年左右,说明1万年前海峡还是陆地。随着海峡下沉为海,在海峡西侧大陆沿岸同时发生海进,即滨海大陆下沉,海水侵入滨海平原与谷地,到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时海进达到最盛阶段,滨海一线平原基本为海水所浸没,现在的九龙江下游平原那时为古漳州湾,海水内侵到天宝、靖城一线,在鹿溪中下游海进至现漳浦城关、罗高山、乌潭浦一线;在东山湾内,海进到达云霄城关;诏安梅州片海进最盛时直逼
3、乌山脚下,诏安东溪下游平原为古宫口湾,海进最远到达龙潭东。 地壳的断裂与断块升降,还导致一系列的河道变迁,其中从台湾海峡海底地形判断,在距今1万多年前,海峡还是陆地,九龙江从现在的出海口,还一直往东,流经澎湖列岛,而后折向南流,沿台湾西海岸至高雄附近注入南海,现今台湾西南部的河流都汇入九龙江。到距今约7500年前,海峡开始下沉,首先是九龙江与台湾西南部河流切断联系,各自独流注入台湾海峡。继而,随海进的发展,九龙江出海口退入古漳州湾内。到5000年至6000年前,海进最盛时,九龙江北溪在郭坑附近,西溪在靖城,南溪在倒港,分别注入古漳州湾入海,九龙江解体。到距今4000年前,海进转为海退,加上河流
4、泥沙沉积,古漳州湾逐渐成陆,西北溪又合流,河口随海退而延伸。另一方面,三峰山至天柱山一线分水岭,受漳州至厦门断裂、江东桥断裂以及风化侵蚀的联合作用被切开,形成现今自郭坑至江东桥流水通道,随九龙江入海口向外延伸。北溪两条入海通道的分流比发生变化,到2000年至3000年前,北溪主流改从江东桥处通过,形成现今九龙江下游基本格局。 浯江上游亦有过二次大的改道,地质勘探表明,现在的九龙江南溪上游原是古浯江源头。河流从龙溪圩以东约2公里处穿越马崎岭,流经掷石、葛后、溪内、甘棠岭、赤土岭,在浯江村附近注入旧镇湾入海。第一次改道,是水流切开马铺与奎坑之间与古浯江之间分水岭,古浯江上游部分改道入南溪,形成现九
5、龙江南溪水系。改道后河流下切,马崎由峡谷变为分水岭,北坡水流入南溪,南坡成为浯江新源头。今马崎岭上及以下河谷中仍有大量河卵石存在,卵石圆滑光洁,说明经过水流长途搬运;石质也与本地基岩迥异,而与南溪上游河中卵石一致。第二次改道,浯江上游从葛后改道流入鹿溪,浯江源头再次退缩到甘棠岭南坡,形成现今九龙江南溪、葛后溪、浯江3溪的上游水系。 鹿溪上游亦有过与浯江类似的改道,今鹿溪近源头处的平和五寨乡,有大片缓坡地,1971年五寨中学师生在此开荒,曾挖出大量河卵石,并出土船板、船钉和粗绳(绳已朽坏),在公路开挖边坡上也可看到卵石,从石质与圆度分析亦非当地所有,与隔山南胜溪中卵石一致,且南胜侧河流支流与干流
6、交角多有大于90度的转弯,推断南胜溪曾南流经五寨汇入鹿溪,以后由于南胜与五寨间隆起,南胜溪改道北流汇入花山溪,鹿溪源头退到五寨与南胜交界处。 花山溪上游是否曾从南胜、五寨出漳浦入海,有待进一步考证。 甘棠岭与五寨两处出土木料,未经C14测定年代,但从圆木有曾经加工的痕迹,木板且有钉孔分析,至少已进入铁器时代。但在这么短的地质年代中,发生这么大的地貌与河道变迁,似不大可能。两处河道改道时期,留待考证。 人类活动也改变地形地貌。早期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通过砍伐森林,引起山地水土流失,造成河流淤积,河口延伸,境内河流无一例外,淤积最严重的是诏安东溪中下游和南靖芗江龙山河段。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
7、放,各项基本建设迅猛发展,卵石与河沙作为建筑材料,需要量很大,大量采挖又导致河床下降。降低最显著的河段有西溪漳州市区河段、芗江龙山河段,以及鹿溪、漳江、东溪各临城关河段。 更大的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大规模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区共围海造田约18.82万亩,125.5平方公里,相当于将海岸线平行推出1公里。大规模围海造田起于1956年,至今还不到40年,平均每年海岸线外推25米,地貌变化是相当可观的。 围海造田还加速河口变迁进程。漳江河口50年代还在云霄船场、竹塔一线。此线以东至外北旗,是两头窄、中间宽的内海湾,由于自然淤积变浅,退潮时水面已很窄,但涨潮时湾内水面宽达
8、4.5公里,仍不失为一内湾。70年代相继进行东方埭、竹塔西埭等围垦,束窄内湾,使之成为漳江河口感潮段,漳江河口位置推进到湖丘与漳浦下寨一线,整整延伸10公里。诏安港口渡在50年代初还是个内湾,称梅洲湾,深入内陆5公里至6公里,到达四都、梅洲一线。1957年修建成港口渡围垦工程,拒海水于堤外,梅洲港变成“梅洲溪”,原本独流入梅洲湾的10多条小溪流,合成1条集雨面积达172平方公里的小河。新形成小河称港口渡。这种由于自然淤积加上人为围垦从而加速河口变迁的现象,在境区所有河流入海口都不同程度发生过。 为抗御洪涝灾害,整治河道,从而较大程度改变河道天然状态的有:九龙江北溪内林防洪堤,1964年建成后,
9、切断北溪通过内林向西溪分流洪水的通道,从而完成北溪改道江东桥的进程;平和山格1974年完成的土田溪下游整治,使弯曲分岔的天然河道,变成平直人工河道,稍后花山溪干流山美河段进行截弯取直改道;漳浦鹿溪干流,1974年进行过整治,今葛后溪口至英山河段就是那时整治完成的;漳浦赤湖溪,原经赤湖往南流,在南镜附近注入将军澳入海,1974年进行人工改道,新河道从赤湖起改向偏东行,从北桥与新社之间通过,至北桥硅砂场附近注入前湖湾入海,工程1978年配套完毕,原河道已不通水。 修建交通工程,劈山架桥,也同时改变地貌。影响最大的工程是修建于50年代末,连接云霄与东山的八尺门海堤,它使东山岛有陆路与大陆相通,成为人工半岛。同时隔断东山湾与诏安湾的水流联系,对渔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为抗旱防汛,至1990年,境区内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61座,小型水库367座,小型塘坝1.8万座,总蓄水库容16657立方米。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地貌也产生影响。 发表于 2010-12-24 23:1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