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學的性質,傳統、使命、內涵與架構,地理學的主要研究範疇,地表的生活空間 地理學為空間之學 舉凡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及地表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異同,均在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內,地理學三大傳統,分布論:著重於研究地表諸現象的空間分布和關聯 環境論:著重於研究人類活動和地表環境的關係 景域論:著重於研究區域特性的異同 地理學的定義:研究地表各種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相互關係及區域特性的學問,地理學的三個二元性,自然與人文並重 區域與系統並重 理論與應用並重,地理學的使命,培養和訓練觀察地理環境的能力 描寫和正確解釋地理環境 評價、計畫和利用地理環境,地理學的內涵,三大原
2、則 三大傳統 範圍原則 分布論 因果原則 環境論 綜合原則 景域論,地理學的要素,自然地理: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地理:人口、經濟(產業活動) 、交通 、聚落 、政治 地圖是表示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與特性的最好方法,所以地圖是地理學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地理學的架構,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 研究一種或一系列有意義並具特性的空間變化,諸如人口密度的空間變化、村落分布的變化等。地理學者應能探究影響此種空間分布型態的因素,並且能尋求其改善之道,使之更具空間效率。 例如:臺灣有內湖、新竹、臺南三個科技工業園區,生態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 研究人類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並說明其連鎖性,如水文循環、養分循環、土地利用循環等與人類之間如何交互作用,及其可能導致的結果。 例如:臺灣梨山地區,果農剷除山坡地原生植被,改植果樹,導致坡地水土流失,進而使下游地區水旱災大增。欲進行此方面的研究,須採用生態分析,區域複合體分析(regional complex analysis): 以整合上述空間與生態的分析結果為目的。先依空間差異,區劃合理的區域單位,進而研究其間的交流與關聯。這是現代區域計畫的基礎。 例如:政府曾頒布實施臺灣北、中、南、東部區域計畫,此計畫的研究是屬於區域複合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