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 窃 听 丑 闻 看 西 方 新 闻 观 的 虚 伪 本 质”座 谈 会 发 言摘 编2011 年 08 月 02 日 05:17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T|T3 人参与 1 条评论打印转发窃听折射西方媒体制度困境吕岩松1999 年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轰炸后,很多西方记者第一时间聚集在使馆大门口采访,他们问我夫人的感受,我夫人只说了两个英文单词,“北约、灭绝人性”。瞬间,照相机的闪光灯、摄像机的照明灯全都熄灭了,这些西方记者掉头就走。这一刻,我再次感受了西方国家所谓的新闻自由。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透过它,我们看到西方传媒、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滥用自由困境、伦理道德困境、隐私权保
2、护的法律困境以及体制弊端、民主制度困境。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与政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媒体集团特别是跨国传媒巨头还与政界、商界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政界人物拉拢甚至取悦媒体;为获取媒体舆论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对媒体的不当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媒体不惜采用窃听、贿赂等非法途径获取内幕。西方民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媒体绑架民意、民意胁迫政客、政客勾结媒体”这个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美国学者班尼特说:“所有的政治角色,从总统到议员,从利益集团到激进主义者,都统统将新闻看作他们走向政治的关键。”因窃听丑闻而被捕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库尔森,以其
3、强大的媒体资源和人脉资源,就曾经在保守党的选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英国每日快报政治评论员彼德奥波恩评价说,“过去 20 多年,摆在每个英国政治家眼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同默多克打交道,搞好关系”。这是对垄断传媒机制、变形民主体制的一个很形象的概括。窃听丑闻并非西方媒体罔顾社会责任、滥用新闻自由的偶发事件。它折射出西方媒体发展及民主体制遭遇的制度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它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国内媒体健康发展,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正确认识新闻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动媒体自律,提升社会责任感。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但它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我们
4、所讲的新闻自由,是一种内含责任的自由,是一种被赋予政治使命的自由。新闻事业应该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民族的团结富强而服务,新闻自由必须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来实现。(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西方新闻理论和实践相矛盾马胜荣客观、独立地报道新闻事件应该是媒体展开新闻报道的理想目标,但真正实现是有条件的,要受到报道者所处的政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个体报道者政治态度和经济地位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和西方许多媒体和新闻院校推崇的主流新闻理论只强调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性和媒体本身的独立性,而不谈实现“客观、公正”传播的条件。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反映出西方新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矛盾。1.无限夸大媒体的“公器”
5、作用,否定媒体明显的政治属性。从西方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世界新闻报同英国政界人物、警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这些联系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调查,但是从世界新闻报的做法可以看出,它所宣称的“独立”立场是虚伪的。在美国 CBS 电视台担任过近 30 年记者和制片人的伯纳德戈德堡在 2002 年出版的偏见一书中披露了这家电视台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容,如:为什么美国大的电视网会在黄金时间漏报某条重大新闻?美国新闻机构政治上的考虑是如何压倒事实本身的?为什么美国的大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讲称之为自由演讲,而把另一些人的同类演讲称之为煽动恐怖主义?2.代表公众利益还是追逐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充分
6、表明其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所谓的“客观、公正”和“独立”只是一种空洞的标榜。3.以捍卫“自由”为名,滥用“新闻自由”。境外和西方不少媒体常常以“自由”和“人权”卫士的面貌出现,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正体现了西方一些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新闻自由”不能成为侵犯他人尊严和隐私乃至他国和他国公民利益的保护伞。客观、公正地向公众传播新闻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除了运动的物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因此,新闻的本源应该是物质的东西,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
7、事实,是客观的实在。与此同时,新闻稿件又是思想的产物,必然带有政治和文化色彩。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和由此揭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西方新闻机构和新闻院校所宣称的新闻传播“客观、公正”的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距离。(作者为新华社原副社长)没有边界的“新闻自由”可耻苏 宁号称发行量最大的英语报纸之一、有着 168 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于 2011年 7 月 10 日停刊,不是因为经营不善,不是因为网络的竞争威胁,而是因为涉嫌窃听罪行。1.“伟大”小报的可耻。世界新闻报最后一期社论的上方印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18432011”字样。最后一期的封底,引用了乔治奥威尔 1946 年所写英式谋杀的没落。英国传
8、媒专家阿特余森将这篇文章解读为对英国小报的批判。世界新闻报自称“伟大”,却一贯刻意迎合英国大众对凶杀等暴力事件的疯狂热衷,并不断推波助澜,肆意侵犯公民的隐私。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不仅公然违反英国报业的自律守则,而且明显涉嫌违反法律和侵犯人权。它为了疯狂追求刺激性新闻而突破法律和道德约束,最终走上穷途末路。由此可见,“伟大”是不能自封的,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新闻自由”是可耻的。2.利益集团的附庸。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暴露了西方国家一些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附庸,而不是西方所自我标榜的公众利益代言人。默多克与英国政界过从甚密,他对英国前首相布朗和部分工党议员施加影响,要求对世界新闻报20
9、06 年窃听事件调查高抬贵手。工党执政时期,默多克旗下发行量大的小报公开支持工党,至工党大势已去,即转向保守党。在英国,新闻业、政界、警界之间的利益交叉非常繁复,财团、政治利益集团、警察部门等利益集团对一些新闻机构明里暗里进行操控,使其本质上成为一种附庸,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公正,更没有独立的价值观。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充分说明,很多西方媒体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逐利,自由和人权,不过是用来获得销售额的虚伪标签。3.必须合法地获取新闻。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说明对所谓独家新闻不择手段的追求,一旦触犯法律底线,注定为法治社会和伦理标准所不容。对照这起事件,我们更加认识到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性。
10、公信力是基石,不仅来自准确、权威的事实报道,也来自对法律的遵从和对道德的恪守。在合法地获取新闻方面,必需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才能确保新闻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作者为京华时报总编辑助理)从“窃听丑闻”所想到的张延平最近发生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不仅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媒体所谓尊重人权的虚伪,也警醒我们在媒体市场化的大潮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一直以来,西方媒体强调“尊重人权”、“尊重个人隐私”,还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而“窃听丑闻”极大讽刺了西方媒体所谓的“人权”和“自由”,他们不仅违背了新闻伦理,冲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
11、底线,更是侵犯了人类基本人权中的隐私权,暴露了西方媒体新闻观的自相矛盾。世界新闻报采取窃听方式获取新闻,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情,他们的“皇室记者”乃至副总编辑都曾因涉案窃听而被捕。甚至有消息称,英国大部分媒体都雇佣了私家侦探,通过窃听获取新闻。为什么西方媒体记者会冒着践踏道德底线和触犯法律的巨大风险,去做那些无法面对公众的事情呢?原因是背后的经济利益。世界新闻报依靠记者提供的“独家新闻”,吸引英国中下层读者的眼球,进而获得可观的收入。而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使“独家新闻”的获取越来越难,于是记者就不择手段、甚至采取非法手段“挖”新闻。而西方媒体的管理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仅采取默认的态度,还会给予
12、这些记者丰厚的回报。媒体的影响力加大之后,获得最大利益的还是媒体的老板。因为,媒体对受众的导向,会成为政党选举的工具,政党的领袖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媒体的领导者,其背后往往有更大的利益交换。那些与媒体关系暧昧的政府官员,自然成为媒体的保护伞。“窃听丑闻”也为我们中国的媒体敲响了警钟。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各个城市的都市报,在市场化发展中如何避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片面追求利润”而迷失办报方向、丧失新闻理想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年来,中国媒体在一些采编手段、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上,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媒体是党的舆论阵地的特殊属性,坚守我们应承
13、担的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尤其要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教育。我想,这也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这些年来不断推进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之所在。(作者为北京青年报社社长)“从 窃 听 丑 闻 看 西 方 新 闻 观 的 虚 伪 本 质”座 谈 会 发 言摘 编2011 年 08 月 02 日 05:17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T|T3 人参与 1 条评论打印转发把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葛 兰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老播音员,先后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走过了 60年。自 1951 年开始从事播音工作近半个世纪,1999 年应中华女子学校邀请,协助
14、艺术系开办了播音主持专业,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播音主持人才。今年我 78 岁了,本想自己年事已高应该休息了。今年 1 月 24 日春节前夕,李长春同志和刘云山同志到我家看望我,知道我还在搞培养广电事业接班人的工作,长春同志要求我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再做贡献。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新闻播音教学岗位上尽一份老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我从一些媒体报道中了解到一些情况。一个13 岁的女孩被绑架杀害后,她的电话语音信箱被窃听,部分信息被删除,使得她的父母一直误以为女儿还活着,警方失去调查的目标,据媒体报道,还有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电话
15、被窃听,而且这种行为长期存在而无人去管。这一事件以及这一事件背后丑闻,暴露出西方国家一贯标榜和自我吹嘘的新闻客观公正和尊重人权是多么不堪一击。作为一名从事一辈子新闻工作的老广播来说,我对这种行为十分鄙视,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是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应该受到全世界舆论的谴责和批判。上世纪 50 年代,我参加新闻工作时,交流信息不畅,主要是通过广播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将国家大事传达到基层。我们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字不错地如实报道。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要反对说大话、说不切合实际的话。这方面,在大跃进时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也有许多深刻教训。正因为如此,新闻
16、工作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新闻要真实,要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三贴近”,要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职业道德。而新闻工作的公信力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违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和业内的谴责。现在社会上很浮躁,也影响了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猎奇和媒体的经济利益,刊登一些虚假不实、低俗的报道,这些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相去甚远。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加强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教育非常重要,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把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播音员)揭穿西方“新闻自由”的画
17、皮汪嘉波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并有多年驻外工作经历的记者,我与西方媒体打交道的种种经历足以证明西方新闻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虚伪、丑陋和卑鄙。在外高加索工作期间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地一家小报用整版发了一篇恶毒攻击中国的文章。大意是说,东欧变色了,苏联解体了,下次该轮到中国了。我从相识的该报记者那里了解到,文章作者从未去过中国,也从未研究过中国问题。文章引用的所有材料都是西方记者在西方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东西,而唆使小报发表这篇反华长文的竟然是一家名声显赫的西方媒体。据知情人透露,该小报与这家西方媒体之间是“合作关系”,每发表一篇这样的文字,报社就会得到一笔外汇收入。尽管外高加索
18、三国在法律上禁止外国资本控股当地媒体,但西方传媒大亨仍然要利用各种方式来收买和左右当地传媒,以便影响和操纵当地政局。在西方政客眼里,媒体从来都是政治工具,而当媒体成长为跨国集团时,这个“好用极了的政治工具”就成了可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高能量利器”。西方媒体沦为政治工具的本质已经暴露无遗。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些媒体人还盲目推崇西方的新闻自由。发生在英国的“窃听门”丑闻再次告诉我们,西方新闻观所鼓吹的客观、公正、独立是多么虚伪。对我们来说,“窃听门”是生动的一课。恰是在报道“窃听门”丑闻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记者编辑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对英国媒体丑闻提出尖锐的质疑:西方
19、“民主制度”怎么可以允许新闻机构只追逐商业利益?怎么可以允许大众传媒工具转变成垄断性质的“媒体帝国”?“窃听门”乱象的源头在哪里?到底是谁给“窃听门”丑剧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又是谁让媒体成了政客和商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窃听门”让我们有机会观察西方大众传媒的生存状况,有机会与西方众多有良知的媒体人及其它行业的知识分子一起,撕下西方“新闻公正”的遮羞布,揭穿西方“新闻自由”的画皮。当传媒机构的商业利益变得至高无上,当大众传媒成了利益集团的赢利工具,当传媒大亨与政府高官紧紧拥抱,媒体哪里会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记者哪里会讲客观、公正、道德和法律?(作者为光明日报社国际部高级编辑)“窃听丑闻”暴
20、露西方传媒本质海 霞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近来一系列的窃听丑闻,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让人们看清了西方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的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受到拷问。窃听丑闻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逐利的本质。应该认识到:窃听丑闻源于西方媒体内的利益和竞争驱动,为了扩大发行,增加影响力,而不惜打破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底线,触犯法律。在西方既有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下,媒体的逐利性导致其新闻报道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直标榜的“纯粹、独立和客观公正”,实现自我约束非常困难。窃听丑闻是对西方“自由”、“人权”理念的巨大讽刺。任何“新闻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下运行,在保障新闻媒体采访和
21、信息及时公开的同时,决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在这起窃听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以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公然大肆侵犯公众的隐私权,据一些英国议员的说法,“截至 7 月 22 日,有 1.28 万人可能受到影响,而潜在受害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窃听丑闻也曝光了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暧昧”关系。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为了双方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一向宣称“民主、人权”的某些国家的政府,没有尽责地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反而容忍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断发生。丑闻迭出导致公众对西方媒体的信任危机愈演
22、愈烈。根据盖洛普公司今年 6 月公布的民调结果,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美国人表示对媒体“非常有信心”。英国报刊业主要靠行业自律,由行业发起并出资的新闻投诉委员会进行松散管理。然而,这一系列窃听丑闻已让人们对西方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体制提出强烈质疑。发生在英国的这起窃听丑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守新闻工作伦理道德底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媒体自律和职业道德,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窃听丑闻”引发的
23、多重反思尹韵公窃听丑闻已暴露半个多月了,而且越闹越大,越来越戏剧化。这促使人们对西方传媒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比较中深刻反思。反思之一:传媒政策与国情紧密相连。默多克在传媒领域打拼多年,转战多国。为何栽倒英伦?默多克是澳大利亚人,靠办报起家,而澳大利亚的国家传媒政策限制了默多克的雄心。按照该国传媒政策,任何个体只能选办一种媒体,报纸、电视或电台。为了实现既能办报,又能办电视电台的梦想,默多克只好投奔美国。而英国传媒政策比美、澳更宽松。现在看来,英国传媒环境拓展了默多克的事业与辉煌,但终究也毁坏了默多克的事业与名声。默多克在澳、美、英的传媒经历告诉我们:尽管澳、美、英三国的价值观基础相同,但在价值观
24、的政策显现方面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与一定的国情紧密相连。任何国家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水平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传媒政策。任何脱离国情、脱离实际的传媒政策,必定会造成传媒失控和传媒灾难。反思之二:新闻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连。窃听丑闻引发的最多议论是如何诠释新闻自由?作为现实操作和具体实施,新闻自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通常是没有边界、随性而为的。窃听丑闻让人们普遍认识到:挥霍新闻自由,滥用新闻自由,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侮辱;而对新闻自由的最大尊重,则是加强、突出和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可以说,社会责任是新闻自由的必要成分。反思之三:媒体不能助恶。我曾经问过一位来华访问
25、的英国传播学者:为何太阳报、世界新闻报之类的“狗仔报”的发行量远远超过正统的泰晤士报呢?这位英国学者笑答:人都有俗的一面,英国“狗仔报”正是利用了这一人性弱点。不过,英国人对“狗仔报”的认可度不高,每遇重大事件,读者一定要看正统媒体的报道。最近十余年来,西方传媒业的残酷竞争使得英国报业陷于恶性循环:为了商业利益,不惜低俗、庸俗和媚俗,在恶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收获的却是公众的信任危机。前些年,英国的一些调查机构曾评出三种最不受信任的职业,即政客、二手车促销商和新闻记者。可见,窃听丑闻的发生并非“一日之寒”。(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虚伪的西方新闻观刘祖禹新闻集团罔顾法律禁区和道德底线,以
26、扩大、满足公众知情权为借口,派出大量新闻侦探、“狗仔”队采集新闻。这些新闻耸人听闻、煽情蛊惑、吸引眼球。尽管他们也常常用社会责任感来包装自己,但实际上早就抛诸脑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丧失了最起码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西方新闻观、西方的新闻自由观,真是虚伪到了极点。但是在新闻观和新闻自由的问题上,西方却从来都是以教师爷自居,不断教训、指责别人,尤其是指责中国。在我们内部,在新闻业内外,对于西方以其新闻观向我们的灌输,以及对我们新闻观的指责,也有着积极的呼应。去年网上传播一封致人大常委会的信中就攻击中国没有新闻自由。对于这些西方新闻观应声虫的呼声和主张应该严肃对待。默多克新闻集团曾经用尽力气想钻进中
27、国新闻传播行业,然而他们碰壁了。但是他们没有死心,甚至取得了部分成功。1996 年,凤凰卫视就吸收了他们的巨额入股。难道他们在中国市场会弃用窃听手段吗?今年第七期中国记者刊登了新闻集团大员、全球高级副总裁高群耀的一篇文章,提出在数字化的传媒生态环境中,在内容为王还是终端体验为王的办刊方针下,要以“优质内容还是优质注意力赢得市场”的问题。他刻意引述了默多克的一句话:“没有创新的内容,这些电子设备不过是昂贵的玩具”。窃听门丑闻的曝光,使人们顿悟,所谓创新就是窃听。文章还说,“优秀的新闻值得付费”。这才是真正的天机。默多克的窃听门事件是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中十分难得的反面教材之一。它对于我
28、们的教益在于,在我们新闻队伍内部切实地、大力地加强新闻自由和新闻的社会责任在原则上是一致的教育。人们将加深这样一个认识:从来就没有无限制的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终将受到相关法律规范以及社会责任的制约。按照新闻集团窃听门制造者的新闻价值理念,他们的新闻只对老板负责,对支撑新闻集团的垄断资本集团负责,对代表这些集团利益的政党负责。而我们是向全社会公众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在新闻业内,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对于发展、振兴我国的新闻业,更好地培养、造就我们自己的新闻队伍,取得广大公众的信任,至为迫切。(作者为中宣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默多克窃听门背后的战争http:/ 2011 年
29、 09 月 06 日 14:35 环球财经杂志 环球财经记者 刘美2004 年英国太阳报创立四十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家因散播丑闻和三版色情女郎著称的八卦报纸,已被同属默多克旗下的姊妹报纸超越:“最近几年,太阳报在兴风作浪方面的信心和动力,已经比不上其周日姊妹版世界新闻报了。”7 年以后,BBC 的评价一语成谶,只不过,这一次世界新闻报掀起的风浪实在太大,终于把自己深陷进去,还险些赔上整个默多克传媒帝国。在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爆发后,重读 7 年前 BBC 这篇充满讽刺的“生日贺文”,令人别有一番感触:“1969 年默多克收购太阳报后,立刻将其改造成无礼的(bra
30、sh)、厚颜无耻的(unashamedly)下流小报”、“40 年过去了,这个无礼的暴发户仍然展现着它幼稚的一面”。如此刻薄的评价,对于一向以中立客观著称的 BBC 来说,是极不寻常的。在日前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中,以 BBC 为代表的老牌英国媒体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于不属默多克阵营的每日邮报发表文章指出:“BBC 的偏颇立场才是整个窃听门事件中最令人羞愧之事”。现在,距离世界新闻报停刊已经过去近两个月,“窃听门”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正逐渐消退。业内人士对此事从不同角度作出解读: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生存压力、部分媒体的唯利是图与道德感缺失、英国“小报政治”传统对媒体窃听行为的推波助澜这些都值
31、得媒体行业进行深刻反思。然而,被大多数分析人士忽略的是此次事件爆发的时间点,恰好是默多克传媒帝国“英国战役”的关键时刻。在对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Group,简称 BSkyB)的收购中,原本胜券在握的默多克,正是由于“窃听门”事件,在一周之内形势逆转,一败涂地。任何一个轰动性事件,必然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不论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窃听门”的背景,就是默多克与 BBC 及双方支持者们进行的一场此消彼长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20 年前。传媒帝国的“天空”征途人们时常把默多克称为“传统纸媒的救星”,在这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默多克不但
32、坚守着收费新闻的理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和他的新闻集团顶住免费新闻带来的巨大冲击,始终维持着杰出的经营业绩(虽然有人批评这是以“新闻低俗化”为代价的)。在传统纸媒哀鸿遍野的十几年来,新闻集团股价的跌幅远远小于纽约时报等其他上市媒体,可见投资者对默多克经营能力的肯定。然而,如果就此判断默多克“思想传统”,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早在1986 年,默多克就为他旗下的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报纸开发了电子阅读功能,惹得英国印刷工人协会罢工抗议,最终以裁员补偿了结。在有线电视大行其道的1980 年代,默多克敏锐地预见到卫星电视 DTH 系统(Direct to home,即将数字电视信号直接传送到用户家中
33、)的广阔前景。1983 年,默多克以 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了一家负债累累的英国私人电视台,将之命名为“天空频道”。在随后的 6 年中,默多克不惜血本发展卫星电视技术。终于在 1989 年,“天空频道”成为全球首个 DBS 服务(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卫星直播)运营商。然而,前期的巨大投入使天空频道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一度威胁到默多克传媒帝国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默多克宁肯出售部分美国资产也要保障英国卫星电视业务的发展,可见他对天空频道的重视程度。1990 年,天空频道通过与另一家卫星电视台 BSB(英国卫星广播公司)合并,组成英国第一大付费电视台“英国天
34、空广播公司”(BSkyB)并在伦敦交易所上市。新闻集团控股 39.1%,为第一大股东。但对于默多克来说,这远远不够。在欧洲分别建立“意大利天空卫视”和“德国天空卫视”之后,默多克的目标就是将 BSkyB 私有化,以组成欧洲卫星电视网络的“天空帝国”。“如果不能完全拥有 BSkyB,默多克的全球卫星媒体战略就是一盘散沙。”英国卫报如此评论。2010 年 10 月,媒体报道默多克正在与 BSkyB 的其他大股东谈判,谋求全面收购其股份。就在此时,一场暗藏数年的争斗也随之浮上台面:BBC、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Channel 4 等数家英国媒体联合向政府提交请愿书,坚决反对新闻集团对 BSkyB 的
35、收购案。“传统敌人”BBC正如英国独立报所评价,在英国,默多克有一类“传统敌人”,即“统治英国的固有势力”。具体到卫视传媒行业,那就是 BBC。作为父亲在英国的代理人,默多克的次子詹姆斯从不掩饰自己对 BBC 的敌意,在他看来,BBC 就是整个英国电视传媒的“毒瘤”与“破坏公平者”。从性质上来讲,BBC 系独立于政府的公共媒体,并非国有电视台。但英国特有的“电视接收执照费”(licence fee)赋予其凌驾于其他电视台之上的特权,根据英国 1904 年无线电法案,接收电视节目(不论是否收看 BBC 节目)的个人用户必须按年购买“电视接收执照”,费用多少由政府设定,2010 年每台电视机的“执
36、照费”为 145.5英镑,0910 年度总共收取了 34.5 亿英镑。这笔钱中的绝大部分被划拨给 BBC 作为经费,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可能就某些公益项目另行向 BBC 提供资助。有了这些财务来源,BBC 几乎不需要任何商业广告,因此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内容的独立性与质量,这一直是 BBC 引以为自豪之处。然而从默多克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抬高了其他电视台的运营成本。2009 年 8 月,詹姆斯默多克与 BBC 著名记者佩斯顿(Robert Peston)在一个公开场合进行了“带有不雅措辞”的激烈辩论,詹姆斯声称,BBC“令人生畏”的庞大规模与政府补贴正在“扭曲”英国的媒体市场。佩斯顿反唇相讥:“放
37、任新闻界完全自由,这个行业就能变得更有效率吗?”而默多克本人很少在公众面前表达对 BBC 的不满,只是时常借助某些事件旁敲侧击,例如 2005 年他就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委婉地告诉美国人,BBC关于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专题报道“充满了对美国人的怨恨”。尽管如此,默多克旗下媒体却几乎从未正式发表过任何攻击 BBC 特权的文章,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媒体普遍认为默多克已经与 BBC 达成互不侵犯的共识。然而随着“窃听门”事件的发展,多年积怨同时爆发,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于 2011 年 7 月 12 日在议会发表的这番讲话,印证了默多克与 BBC 十余年的“和平”或许只是表面现象:
38、“詹姆斯默多克先生认为,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利润而不是质量标准。他和布鲁克斯女士一起,向我展示了新闻集团和 BSkyB 的激进计划。他们打算设法削减 BBC 的执照费收入,迫使其对在线新闻收费并出售一切商业性质的节目,他们打算从 BBC 手中抢夺收视率高的体育比赛转播权他们还打算限制媒体监管机构的权力,当然我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不但出身工党的戈登布朗发表了这些反对默多克的言论,在执政的保守党中,也有不少官员认为默多克一旦完全收购 BSkyB,将给以 BBC 为代表的“非盈利导向”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其中一人就是商务部长文思坎贝尔(Vince Cable),当去年10 月默多克启动收购 BSkyB
39、 的谈判时,坎贝尔恰恰是审查此收购案的主要决策人。他的态度,曾一度给默多克的收购案蒙上巨大的阴影。“宣战门”与“窃听门”:两次大逆转由于对 BSkyB 收购案的极度重视,在与其他股东谈好价钱之前,2010 年 11 月,默多克就已经向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收购申请,后者经过调查,很快宣布无条件批准该交易。这时,英国国内负责审查的商务部长坎贝尔却提出异议,并要求监管机构调查此案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然而,调查尚未有结果,商务部长本人却陷入一个颇具英国“小报政治”特色的“钓鱼圈套”中。两名每日电讯报记者冒充商人,与坎贝尔举行会面并悄悄录音。在谈话中,毫无戒心的坎贝尔大谈对上流社会的私人看法,当谈到默多克收购
40、 BSkyB 一案时,坎贝尔说:“当然收购不能被政治化,这只是个法律问题,但每一个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此事牵扯甚广我将开始作战,使用一些你们见过或没见过的(手段)看到默多克的新闻帝国了吗?它的各个方面都将遭到攻击,我刚刚向它宣战,我知道我们一定会赢得战争。”每日电讯报编辑听到这段录音后,决定不公开默多克相关的内容。然而,2010 年 12 月底,一张存有录音的数据卡却被匿名递到曾与詹姆斯默多克论战的BBC 著名记者佩斯顿(Robert Peston)手上。可想而知佩斯顿当时的心态公开录音则帮助了“敌人”,佯装不知则更落入对方圈套。佩斯顿最终选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录音内容,从而引发英国朝野一片震
41、动。卡梅伦首相很快做出反应,宣布由于坎贝尔针对默多克的“不当言论”,说明他难以就此事保持客观,因此他将被排除在 BSkyB 收购案的决策团队之外,改由文化与教育部长亨特(Jeremy Hunt)负责审查收购案。众所周知,亨特对默多克的态度一向友好。在他的主持下,收购案一路畅行无阻。据每日电讯报报道:“2011 年 7 月初,政府已经准备最终批准交易,亨特给反对者们一周的时间提出最后的反对意见7 月 8 日一到,亨特就打算永久性批准这个交易。他希望能在 7月 19 日议院开始夏休前解决这一切。”与此同时,每日电讯报聘请私家侦探,彻查将“宣战”录音泄密者的身份,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两名嫌疑最重者都
42、是每日电讯报的前雇员,而他们现在都已经在默多克旗下媒体就职。2011 年 7 月 4 日,距离亨特原定批准 BSkyB 收购案的日子还有 4 天,突发变局摧毁了默多克眼见到手的胜利。这一天卫报刊登了小女孩米莉道尔遭绑架杀害案的专题报道,米莉的家人在沉默了 9 年后,决定向世界新闻报索赔。2002 年米莉失踪后,世界新闻报聘用的私家侦探非法侵入米莉的邮箱并“不小心”删除了部分邮件,导致米莉的家人误认为她还活着并能自由删除邮件,因而错估了事态的严重性,也错失了捉拿凶手的最佳时间。在之前数十年中,世界新闻报窃听过皇室成员的电话、调侃过许多政治家、遭遇过多起诉讼,都未能击垮这份报纸。然而这次,事关一个
43、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整个英国沸腾了。人们纷纷向这家报纸清算旧账。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该报涉嫌窃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家属的电话,退役军人协会也震怒了。短短几天内,文化与教育部长亨特收到了 15 万份反对新闻集团收购 BSkyB 的信件。最终,2011 年 7 月 13 日,在议院投票否决该收购案前,默多克抢先宣布放弃收购计划。两次丑闻,带来了 BSkyB 收购案的两次彻底转折。丑闻事件或许存在必然性,但发生的时间都如此凑巧,其中的戏剧性未免惹人猜疑。远未停歇的战争默多克全面收购 BSkyB 的野心受挫,他和反对者们暂时回到了收购案开始之前的势力划分。虽然不能完全拥有 BSkyB,默多克的
44、新闻集团仍是持有其 39.1%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尽管双方仍有零星“交火”:例如身为 BSkyB 董事会主席的詹姆斯默多克仍要接受议会的质询;7 月底卡梅伦首相表示他又一次拒绝了默多克要求改革 BBC“执照费”制度的提议;BSkyB 的一些小股东也提出了减少新闻集团持股的要求,因为“董事会中都是默多克的人,所谓 39.1%的股份,其实跟 100%没差别。这不合理,其他股东的利益也应该被兼顾”。但总体局势似乎已经安定下来。然而,造成默多克与“英国传统势力”冲突的本质原因仍然存在,表面的平静下依旧隐藏着无休止的争斗。反对者们往往把默多克的新闻理念简单归结为“结果至上”或“唯利是图”,但几十年如一日坚
45、定守护着他的传媒帝国的默多克,心中的信念未必是简单的“金钱”二字所能概括。根据网络上流行的说法,默多克是“掌控全球传媒行业的犹太人群体”的一份子,他的新闻理念是由其“民族特性”决定的。但这种说法缺乏坚实的论据,因为默多克是不是犹太人,目前还是一个问号。2009 年 3 月,默多克在美国犹太人委员会(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发表讲话,亲口否定说:“多年来,很多批评者认为我是犹太人;与此同时,一些亲密朋友却对我说,如果你真是犹太人该多好。”同时默多克在讲话中也提到,他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与犹太人的诉求十分契合,“要保障全球犹太人的安全,就要帮助全人类获得自由。”默多克的好
46、友与传记作者 William Shawcross 撰文指出,默多克将自己定性为“自由主义者”,并亲口解释道:“什么是自由主义者?就是主张尽可能多的个人责任、尽可能弱的政府职能、尽可能少的规则制度。”将自由主义作为最高理想的默多克,与极力强调媒体社会责任的 BBC 等,形成了理念上的天然对立,冲突在所难免。然而默多克在主张“自由媒体”的同时,并不否认“传媒战争”的存在。在2009 年的这次讲话中,他提出犹太人的困境之一就是“在全球传媒战中处于劣势”媒体上充斥着“巴勒斯坦人受苦受难的照片”,因此引发人们“对哈马斯的同情”。既然默多克本人亦相信传媒可以作为武器,也就难怪 BBC 等媒体在报道“窃听门
47、”事件时存在“令人羞愧的偏颇”了。从“窃听门”看媒介的自由与自律 2011 年 09 月 29 日 11:15:06 来源: 新华网传媒频道 【字号 大小】 【收藏】 【打印】 【关闭】 传媒杂志供稿 文/孟威“窃听门事件”所暴露的道德底线问题以及监管漏洞,不仅给新闻集团以沉痛一击,也在世界传媒中引起震撼。“窃听门”已导致新闻集团陷入深度危机,即便默多克谙熟于应变之道,仍未能使集团摆脱尴尬处境。美英业界预测,如果拿不出“给力”理由,默多克江山将辉煌难再。病态新闻观戕害媒介立业根基。媒介融入社会,需秉承一定的新闻价值观和道德观。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不同,西方新闻观强调显赫性、人情味、冲
48、突性、接近性、怪异性等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则要求我们注重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但不论东方西方,负责任的媒体,都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权责平衡、服务社会公益等原则。从道德层面看,媒介将其影响泛化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也必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媒介的道德指向,一个是指向外部和谐,促进社会和人的精神发展;另一个是指向内部的约束,即培养健康追求的精神自觉。以此来衡量,“窃听门”恰恰暴露出西方媒介健康新闻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缺失。那种无视人格尊严,崇尚猎奇、怪诞与反常报道的病态新闻观,带来了对社会责任的背弃,也造成了对媒介立业根基的戕害。监管乏力放纵无底线的“自由”。自世
49、界新闻报丑闻曝光以来,该报管理层中,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前媒体新闻主管库尔森和英国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布鲁克斯等 11 人先后被捕。据警方查证,内部管理层为私家侦探等支付报酬的失职行为,对窃听事件的愈演愈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外部监管也存在严重漏洞。虽然,英国出台了诽谤法等法律约束媒介行为,但实践中,隐私权问题属于间接保护范畴。如果受到侵犯,不能够以独特权利来要求法律保护或者救济,而常以“非法入侵”或“违背信任”等理由追究责任。针对媒介侵权案,审理中也倾向于追究媒介侵权责任,通常依民法规则来解决,或是援引宪法规定作为对民法的制约。即法院可以借新闻自由为由放松对于媒介侵权行为的管制。从行业自律角度,英国虽较早建立起自律机构,出台了自律规范,但操作中却形成了将问责权交还媒介自身的运行机制。在种种庇护之下,英国媒体的法律、自律监管看似紧、实则松,内外监管乏力,导致了“新闻自由”的无底线。从“窃听门”看媒介的自由与自律 2011 年 09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