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方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57603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安市第六医院简史风雨沧桑五十年西安第六医院回顾默认分类 2010-09-08 17:32:39 阅读 57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西安第六医院从 1952年建立起至 2005年拆迁,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今天说起西安第六医院,让人不能不想起她曾经拥有过的难忘岁月和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往事。特别是那些曾经在道北学习、工作或居住生活过的老人, 对六院的往昔无不怀着十分亲切的眷恋。陇海铁路从西安北部穿城而过。在铁路线以北的自强路东西、二马路两旁、太华路周边这一区域人们习惯上称为“道北地区” ,这在古城西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陇海铁路的开通西延,许多铁路职

2、工在这里安家落户。抗战爆发,黄河花园口决堤之后,大批中原沦陷区居民尤其是河南灾区的难民向西逃难至陇海铁路沿线两侧,这里成为河南人居住最为密集的区域。解放后,由于这里处在城乡结合部,又属于大明宫古迹遗址保护区,政府没有在此规划建设,居民基本都住在违章乱搭乱建的棚户区内。遗址所在地不能深挖埋管线,居民的房屋缺少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脏乱不堪。区域内户均住房面积只有 20多平方米,几十个家庭乃至一个街道共用一个水龙头、厕所也是常事。 “道北地区”成为西安脏乱落后的代名词。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是西安最大的一片棚户区,总面积 19.16平方公里。这里的人们就业条件差,生活条件十分窘迫、困顿。上世纪五

3、十年代初道北唯一的一所市级综合性全民医院西安市第六人民医院就坐落在这里。她的前身是一家规模小、档次低、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的西安工人医院,位于自强东路张家巷 27号。1952年,市政府为了改善这里的医疗条件,遂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医院,横跨二马路,分为南北两院,占地 16949平方米,建筑面积5163平方米。其巡回医疗的区域东至新筑、水流,北接草滩农厂,南邻火车站周边。六十年代初期,为了方便北郊地区尤其是农村和附近工厂群众就医,六院曾经在张家堡设立门诊部,一直到 1968年才撤回。据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回忆,1965 年六院的日门诊量在 400500人次。由于来这里就诊的人很多,一般的急诊都要排队两

4、个多小时。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西安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奉命迁往外地,六院是其中之一,曾被迁往汉中组成新的医院即今天的汉中市中心医院,大部分医务人员也随之前往。当时就有不少专家对迁院之举的合理性、科学性提出过质疑,因为六院是这一区域唯一的无可替代的医院,没有外迁的理由,加上多数职工也不愿去外地工作,所以迁出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直到 1970年 10月迁院工作才告一段落。后来的事实证明,迁院之举对六院是一次毁灭性的灾难,由于两地缺少必要的协调,转过去的医务人员无法上岗,所转运过去的医疗器械因为当地潮湿而生锈全部毁坏。这样一来,过了没有多久,那些家在西

5、安的医务人员陆续转回西安,除了少数仍旧回六院上班外,大部分医务人员均分散于其他市级医院。1971年 10月,原六院的房产全部移交给新城区,遂组建新城区人民医院,归属新城区卫生局,于次年 2月开始对外接诊,七月更名为新城区医院。她是新城区区域内仅有的三所地方医院中建成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医院,堪称区属医院里的龙头老大。当年有职工 133人,其中医务人员 105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等 12个科室,住院部病床达到 100张,年门诊量约 10万人次,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六院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技术力量,与其它市级医院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如果把它设立在西安

6、市其它区域,同样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然而处在道北这么一个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非常密集、经济、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尤其是医疗卫生设施十分欠缺的区域,无疑凸显出了它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建国后长达四十年的岁月里,六院(含后来的新城区医院)仍然是这里唯一的政府投资的医疗条件最好的全民医院,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它承担着道北及其周边地区近 30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疾病防治、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政府职能;它还承担着区域内近百家省市区企事业单位近 10万在职员工的公费医疗任务。在道北及其周边地区,一家之中祖孙三代人都在六院妇产科降生的大有人在。仅以妇产科为例,在建院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据有关部门的

7、统计,先后在这里出生的婴儿多达 8万之众。一位在六院工作了 30年的老职工成波回忆说:“八十年代初,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每天来医院看病的人非常多。北至草滩农场、东到马旗寨、南及火车站周边,绝大多数家庭都把六院作为迎接孩子出生的最佳选择。就近求医问药仍然是群众首先考虑的,道北就这么一家上档次的大医院,谁愿意舍近求远呢!当时住院部只有120张病床,一张病床上躺着两个待产的孕妇屡见不鲜,也不足为奇。医院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众多求医者的需求,没有办法,只能在住院部的过道设立病床,以解燃眉之急。在我的印象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急需手术或急需抢救的病危患者涌向医院,因为六院的外科曾经名噪一时,七十年代就曾率先在这

8、里进行过胸外科手术,其外科医术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曾名列前茅。 ”从这里走出了名闻西北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儿童疾病专家午雪桥和中医肝胆疾病专家、曾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杨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外科主任医师于明江(19071993) ,山东昌邑人,1930 年毕业于青岛医学专门学校,次年赴日本东京市大久保医院进修, “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回国。1935 年 5月,应邀来西安担任爱国将领杨虎城的保健医生。1937 年,曾任陕西省立医院医务长;1941 年开诊所行医;1945 年 10月,在新民街开设明江医院专事外科,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经常为贫苦患者免费治疗,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1952 年,

9、他响应政府号召,率领全体医务人员连同这所医院的器械、药品等至西安第六医院。担任该院副院长及外科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带出了一个技术水平十分过硬的一班人,以高超的外科手术显示了六院的实力,也吸引了大批区域以外的病患者前来就医。即便在文革时期,他被扣上“反对学术权威”等几顶帽子,受到严重的冲击,仍然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在工作中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受到医院职工的尊敬。他在 74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代还一度担任新城区医院的名誉院长。他曾经是九三学社陕西省常委,西安市政协委员,新城区人大代表。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为了提高医技水平,促进医院发展,六院开辟了多

10、渠道联合办医的道路。1984 年,率先与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联合建立了肿瘤二病区,后又与二附院全面合作,建立西医大二附院第一分院;还在住院部开设了老干部病房;据当时的院长蔡恒佩女士回忆说:“联合办医的举措,迎来了大批的病人,我们曾经统计过,每天门诊量最多的时候达到 1200人次,是医院办得最为红火的时期” 。1987年初,为了挽救日渐增多的吸毒患者,与公安新城分局联办“新城区康复治疗所” ,医院提供医场地和医疗技术,由公安分局实施管理并提供病员。这是西安市范围内第一家由政府举办的戒毒所,短期内迅速走红,影响很大,最高峰时收容多达 500名强制戒毒者。1992 年春节后,已经病魔缠身

11、的著名作家路遥闻讯曾经来这里采访、体验生活长达一周之久。此戒毒机构前后存在了 13年,接受诊治的吸毒患者大约三万人次。1992年年初,新城区医院更名为“西安第六医院” 。1993年底,有职工 198人,其中医技人员 157人,临床科室 15个,病床135张,其规模在全市城三区全民性质的区级医院中遥遥领先,独占风骚。1998年,区政府为了改善道北地区群众的就医环境,决定启动西安六医院扩建工程,并将此作为当年区政府为群众所办的十件好事之一来抓,此工程涉及到重建门诊楼、住院部楼以及锅炉房、配电房、洗衣房、车库等配套设施,是六院建院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历时最长的扩建工程,前后经历四年之久于 200

12、2年竣工,与此同时对整个医院的内部环境进行了绿化和美化。不久分别被省市两级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 ,此荣誉当年在全省只有西安外语学院等六家单位获得。在道北这么一个素有西安脏乱差代名词的地区,能建成这样一所类似花园式的古色古香、优雅而别致、景色优美的医院,一个被周边群众视为休闲、消夏、纳凉的场所,这确实是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情。在后来的区委区政府四大班子参加的竣工落成剪彩活动中,一位区领导曾经动情地说:“六院将成为道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0年后,医院经过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三个文明”建设逐年上升,连年被评为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焕发了勃勃生机,基础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均有了显著提

13、高,被省,市,区三级社保部门确定为医保定点单位。2004 年 2月,新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并入六院。2005年,西安市开始实施大明宫遗址环境整治和御道拆迁两大项目。按计划,整个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共 19.16平方公里范围内将拆迁,其中 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上所有单位全部拆迁。后来仅仅在遗址区域内就拆掉 88家企事业单位,六院首当其冲。2007年,西安全面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设立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委托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承担大明宫遗址周边的城市改造,其中包括 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 为了支持唐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医院根据区政府文件精神,2

14、005 年夏决定拆迁。面对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六院职工就连周边群众也无不为此惋惜,作为一所综合性全民医院,在道北地区独领风骚长达半个世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她为解决道北及其周边群众疾病防治、卫生保健、急性事故的处置等政府职能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西安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也在道北及周边地区群众心目中留下了了良好的口碑。人们不会忘记,发生在 1976年秋夏之交的唐山大地震,六院也有多名技术骨干参加了前往唐山抗震救灾的医疗急救队,如同其他市级医院一样,也接受了来自唐山地震灾区的几十名伤病员,经过几个月精心地治疗康复后返回灾区。人们同样不会忘记

15、,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铁路机务段建筑工地民工食堂特大食物中毒事件,其抢救工作就是从这里拉开了序幕;1998 年底联志村小学学生误食生豆浆,引发的上百名学生中毒事件的抢救;还有那位名叫胥备的西安铁路职工,违规私开车辆导致车辆失控,沿街撞死撞伤数十无辜行人的街头特大交通事故;八十年代末那场惊动国务院的特大交通事故八府庄道口公交车与火车相撞导致数十人死伤,其第一时间现场急救都是六院职工首先介入并走在急救的最前列。特别让六院职工记忆犹新的是,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六院被确定为道北地区唯一一家有资格接受诊治非典“疑似病人”的医院,为了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除了正常的门诊之外,全院职工被划分为三个梯队,

16、分批分期进入非典病人专属区域,进行全封闭式的管理。在那样特定的日子里,多少职工几个月工作、吃住在医院,有的双职工孩子上学没人接送,有的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几个月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甘冒着自己被传染的危险,坚持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六院职工用自己的行动为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完满的答卷。2005年酷夏,那是一个特别炎热的夏天,一个让六院职工刻骨铭心的夏天,政府曾经投资数百万元、凝聚全院职工无数心血的医院要整体拆迁了,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全院职工在门诊楼、住院部楼前、在院内花园里留影,作为珍贵的永恒的纪念。许多职工流下了依依惜别的热泪。作为在这里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六院职工,其心

17、情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难以言状。这里,留下了他们无悔的岁月,留下了他们曾经奋斗过的足迹;对这里,他们有的是憧憬,有的是伤痛,有的是留恋,更多的是惋惜和无奈。对绝大多数职工来说,医院犹如自己的家,居住久了总会怀有一种亲切的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深深地眷恋之情不会因为一时的搬迁而消失,那些曾经拥有的信心和自豪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温馨的感觉,将长久的镌刻在记忆的深处。然而,在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的利益不可兼顾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识大体顾大局,以个人利益服从了国家的利益。瞧!这就是六院职工的风格和情怀。时至今日,西安各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六院拆迁整整五年之后的今

18、年国庆节,大明宫遗址公园将正式开园,届时的道北将向世人展示的是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气象、新面貌。那么,政府在保护遗址和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如何使受拆迁的单位和群众能够公平的享受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成果,是否可以把方便道北地区群众就医问题一并纳入统筹考虑?在道北地区经济大发展、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医疗卫生设施也应该有一个同步的飞跃。时至今日,这一区域仍然没有一家可以与六院相提并论的综合性医院出现。如何利用六院的医疗资源,保持其原有的品牌效应,使之仍为这一区域的人们再造幸福,当是政府决策部门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为群众谋福祉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都是衡量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如果这些实实在在、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得到较好的处理,那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一个为期不远的的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