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方监测技术交底.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49302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方监测技术交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三方监测技术交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三方监测技术交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三方监测技术交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三方监测技术交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I 目 录 1、工程概况 . 1 1.1、车站工法概况 . 1 1.2、区间工法及结构型式概况 . 2 1.3、重大风险源概况 . 3 1.3.1、区间重大风险源 . 3 1.3.2、车站重大风险源 . 5 1.3.3、车辆段风险源 . 6 2、各方管理职责与要求 . 7 2.1、建设单位职责 . 7 2.2、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职责 . 7 2.3、监理单位职责 . 7 2.4、第三方监测单位职责 . 7 2.5、施工单位职责 . 7 2.6、施工监测单位职责 . 8 3、监测实施内容 . 8 3.1、明挖车站监测内容 . 8 3.2、暗挖车站监

2、测内容 . 8 3.3、桥梁及路基段监测内容 . 8 3.4、施工通道及区间隧道监测内容 . 8 3.5、大竹林停车场与中梁山车辆段监测内容 . 8 3.6、监测断面设置 . 8 4、监测频率 10 4.1、明 (盖 )挖基坑开挖施工监测频率 10 4.2、围护结构或基坑爆破施工监测频率 10 4.3、盾构掘进施工监测频率 11 4.4、矿山法隧道施工监测频率 11 4.5、地下水位施工监测频率 11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II 4.6、高架区间施工监测频率 11 5、监测实施方法 12 5.1、沿线建(构)筑物的调查取证 12 5.2、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13 5.2

3、.1、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布设要求 13 5.2.2、垂直位移基准点、工作点的埋设 13 5.2.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 13 5.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15 5.3.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工作点布设原则 15 5.3.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工作点的埋设 15 5.3.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 16 5.4、周围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17 5.4.1、周围建(构)筑物监测点位埋设 17 5.4.2、监测点测量方法 18 5.5、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 19 5.5.1、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埋设 19 5.5.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20 5.6、周围建(构)筑物倾斜 21 5.6.1

4、、监测点的埋设方法 21 5.6.2、观测方法 21 5.7、建(构)筑物裂缝监测 24 5.7.1、点位埋设及要求 24 5.7.2、观测方法 25 5.8、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 25 5.8.1、监测点埋设 25 5.8.2、观测方法 26 5.9、地下管线监测 26 5.9.1、地下管线资料的收集和调查 26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III 5.9.2、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埋设 27 5.9.3、监测方法 29 5.10、爆破振动监测 . 29 5.10.1、点位埋设及要求 . 29 5.10.2、观测方法 . 30 5.11、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 . 32 5.11.1、

5、点位埋设 . 32 5.11.2、监测方法 . 32 5.12、 围护结构桩(墙)顶竖向位移 33 5.13、围护桩(墙)体测斜及土体测斜监测 . 33 5.14、钢、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 . 37 5.14.1、测点安装 . 37 5.14.2、观测方法 . 38 5.15、地下水位监测 . 40 5.16、拱顶下沉 . 42 5.17、净空收敛 . 44 5.18、喷层表面应力监测 . 45 5.19、围岩压力监测 . 47 5.20、墩台沉降监测 . 47 5.21、锚杆、锚索拉力监测 . 48 5.20.1、点位埋设及要求 . 48 5.20.2、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 49 5.22、

6、钢筋应力应变监测 . 49 5.23、钢支撑内力及外力监测 . 50 5.24、悬臂浇筑连续箱梁位移及应力监测 . 50 5.25、现场巡查 . 51 5.25.1、现场巡查原则 . 51 5.25.2、现场巡查范围 . 51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IV 5.25.3、现场巡查内容 . 51 5.25.4、巡查方法 . 53 7、监测控制值 53 7.1、监测控制值 53 7.1.1、周边环境监测控制值 53 7.1.2、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控制值 55 7.2、报警分级 57 7.3、预警处理 57 7.4、警报的消除 58 8、报告提交 58 8.1、报告报送形

7、式 58 8.1.1、一般情况 58 8.1.2、异常情况 58 8.2、报告内容 59 8.2.1、日报内容及格式 59 8.2.2、预警报告 59 8.2.3、周报、月报的主要内容 59 8.2.4、技术总结报告 60 附图 1 明挖车站断面图 附图 2 暗挖车站断面图 附图 3 TBM 区间断面图 附图 4 钻爆区间断面图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 重庆轨道交通 五 号线一期工程监测 工程 技术交底 1、工程概况 1.1、 车站工法 概况 序号 车站名称 工法 组织顺序 主要施工方案 TBM 过站 1 湖霞街站 明挖法 明挖顺作法,采用降坡通道组织施工 明挖顺作法施

8、工,基坑开挖采用挖掘机接力开挖,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台阶转渣的方法 2 人和站 步进过站 3 石桥铺站 4 巴山站 5 园博中心站 暗挖法 车站利用施工通道组织施工 车站采用矿山法施工;开挖支护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拱墙衬砌采用 9 m长全断面模板台车施工 6 丹鹤站 7 重光站 8 和睦路站 步进过站 9 幸福广场站 10 大石坝站 11 石新路站 12 凤西路站 步进过站 13 华岩寺站 14 华城路站 15 歇台子站 半明半暗法 明挖顺作法,采用降坡通道组织施工 暗挖利用竖井或明挖基坑组织施工 结合明挖、暗挖施工方案 16 半山站 17 忠恕沱站 地面高架 交通疏解、管线迁改、场地交付后

9、,以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为主线组织平行流水作业,附属结构穿插施工。 钻孔灌注桩 +模板支架法施工 18 中梁山站 19 华岩新城站 20 石龙站 21 跳蹬站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2 1.2、 区间工法及结构型式 概况 序号 区间名称 长度( m) 工法 结构型式 1 起点园博中心站 410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2 园博中心站丹鹤站 1130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3 丹鹤站湖霞街站 1052+188 钻爆法 +明挖法 复合式衬砌 +矩形框架 4 湖霞街站重光站 1219+87 钻爆法 +明挖法 复合式衬砌 +矩形框架 5 重光站和睦路站 111+2079 钻爆法 +单护盾

10、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6 和睦路站人和站 515+719 钻爆法 +单护盾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7 人和站幸福广场站 866+776+610 钻爆法 +单护盾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8 幸福广场站冉家坝站 2191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9 冉家坝站大龙山站 246+469 钻爆法 +复合式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10 大龙山站大石坝站 431+1487 钻爆法 +复合式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11 大石坝站忠恕沱站 147+536 钻爆法 +明挖 复合式衬砌 +路基 12 忠恕沱站后高架段 357 钻孔桩 +支架法 高架 13 红岩村站歇台子站 2553 钻爆

11、法 复合式衬砌 14 歇台子站石桥铺站 120+1134 钻爆法 +复合式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15 石桥铺站石新路站 890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16 石新路站巴山站 615+165 钻爆法 +明挖法 复合式衬砌 +矩形框架 17 巴山站凤西路站 201+1299 钻爆法 +复合式 TBM 复合式衬砌 +管片 18 凤西路站重庆西站 2132 复合式 TBM 管片 19 重庆西站华岩寺站 569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20 华岩寺站华成路站 1803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21 华成路站半山站 592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22 半山站中梁山站 568+244+604 钻爆法 +明挖 +钻

12、孔桩 +支架法 +悬臂法 复合式衬砌 +路基 +高架 23 中梁山站华岩新城站 1770 钻孔桩 +支架法 +悬臂法 高架 24 华岩新城站石龙站 1307 钻孔桩 +支架法 +悬臂法 高架 25 石龙站跳蹬站 2214 钻孔桩 +支架法 +悬臂法 高架 26 跳蹬站终点 305 钻孔桩 +支架法 高架 27 中梁山出入线 1200 钻孔桩 +支架法 高架 28 大竹林车场出入线 1375 钻爆法 复合式衬砌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3 1.3、重大风险源概况 1.3.1、区间 重大 风险源 风险源类型 序号 风险源名称 区间名称 里程范围 施工工法 风险源描述 初始风险

13、等级 区间结构邻近建(构)筑物风险 1 和睦路站人和站区间侧穿古木峰立交 和睦路站人和站 YCA15+900 YCA16+300 钻爆法 区间位于回填土层中,区间隧道与立交桩基平面最小净距为 0.79m,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围岩等级级。 级 2 和睦路站人和站区间下穿排水管涵 区间隧道在右 YAK16+140位置下穿黛湖排水箱涵,区间拱顶至箱涵底部垂直距离约4.8m,地层为人工填土层,围岩等级级,由于该段主要为人工填土层,隧道开挖,拱顶极易坍塌。该箱涵为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挖法施工, 2011 年以前建成。 级 3 和睦路站人和站区间下穿古木峰立交回转匝道( E 匝道) 区间隧道在右 YA

14、K15+920位置下穿古木峰立交回转匝道( E 匝道),匝道为箱型地下结构,区间拱顶距回转匝道结构底面最小垂直距离为 6.90m,地层为人工填土层,围岩等级级。该匝道为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于 2011 年建成通车。 级 4 人和站幸福广场站区间上跨 3条铁路 和站幸福广场站 YCA16+750 YCA17+000 敞开式 TBM 人和站幸福广场站, YAK16+812 YAK16+823 、 YAK16+903 YAK16+931 、YAK17+094 YAK17+105 、 YAK17+183 YAK17+193 依次上跨兰渝铁路的施工斜井、兰渝铁路、井口江北客站二线和渝怀铁

15、路隧道。人和站幸福广场站区间与渝怀线中线、井口江北客站二线、兰渝铁路及施工斜井之间的结构净距分别为 13.85m、12.03m、 4.96m 和 3.827m,围岩主要为中等风化砂质泥岩。 级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4 风险源类型 序号 风险源名称 区间名称 里程范围 施工工法 风险源描述 初始风险等级 5 区间隧道下穿沃尔玛及芳草地小区桩基 大龙山大石坝区间 YCK22+880 YCK23+220 复合式 TBM 区间隧道下穿沃尔玛(地下车库)及芳草地小区( 6 13 层楼房)桩基,桩底与结构之间净距 3m 左右,围岩为砂质泥岩, 级 6 区间隧道下穿盘溪河 YCK2

16、3+840 +940 钻爆法 YCK23+840 +940 下穿盘溪河,河流常年有水,宽约 20m。隧道距河底最小净距约 7.5m。 级 7 区间隧道下穿运营 1号线歇台子 石桥铺区间 歇台子站 石桥铺站 YCK28+742.8 +840.1 复合式 TBM 隧道左右线先后以平面 10 度斜交下穿既有轨道交通 1 号线,既有线为矿山法施工单洞双线隧道,矿山法隧道底距离本隧道顶距离最小约 2,5m。隧道洞身主要位于砂岩和砂质泥岩 级 8 区间隧道下穿二郎立交桥部分桥桩基础 巴山站 凤西路站 YCK32+784 YCK33+035 复合式 TBM 隧道正穿部分桥基础竖向垂直净距为10.0813.0

17、8m,侧穿部分水平距离在 6 米以内的有 5 根桩,最小水平距离为 2.04m(垂直距离为 8.08m 左右) 级 9 区间隧道左线下穿双子鑫座部分桩基础 凤西路站 重庆西站 ZCK35+370 +430 复合式 TBM 双子鑫座为独基,基础底标高为 278286 米,其中隧道正穿部分桩基础,垂直距离为 5.49米,隧道侧穿基础部分最小水平距离为 0.47米(垂直距离为 3.66m) 级 区间主体自身风险 1 人和站幸福广场站区间大跨暗挖隧道 人和站幸福广场站 YCK18+148.269YCK18+207.22 钻爆法 该段为单洞 4 线马蹄形断面隧道,地层为砂质泥岩 级 2 冉家坝大石坝区间

18、上下重叠隧道 冉家坝 大龙山 YAK20+992.585YA21+179.017 复合式 TBM 此部分段落区间隧道为上下重叠隧道,最小净距为 1.5m。围岩为砂质泥岩 级 3 YAK21+599.231+740.391 复合式 TBM 4 大龙山大石坝 YCK21+960.789YCK22+880 复合式 TBM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5 1.3.2、 车站重大 风险源 风险源类型 序号 风险源名称 车站名称 施工工法 风险源描述 初始风险等级 车站邻近建(构)筑物风险 1 幸福广场超浅埋大跨暗挖站下穿人行天桥、黄山立交 幸福广场站 钻爆法 车站于 YAK18+291

19、 处正穿人行天桥,人行天桥基础采用门式框架托换,隧道拱顶距离托换横梁 3.56m,距离地面 7m。车站隧道 YAK18+206.244 YAK18+454.044 段开挖轮廓线水平距离黄山立交桩基 5.8m,桩基标高位于拱顶以下 3m。 级 2 石桥铺站邻近运营轨道交通一号线结构 石桥铺站 明挖 石桥铺站及站前配线区间 YCK29+512.300 YCK29+866.781 段邻近一号线车站及钻爆区间。石桥铺站站厅层侧墙紧贴一号线石桥铺站,站台层侧墙与其水平距离 4.4m。配线区间与歇台子站石桥铺站钻爆法区间最小水平距离 6.3m。一号线石桥铺站目前客流量很大。围岩多为砂岩及砂质泥岩,级别为级

20、。 级 3 华岩寺站下穿 构筑物 华岩寺站 钻爆 车站埋深 20m,采用全地下两层暗挖结构形式,为地下 12m 标准岛式暗挖车站。标准段宽22.60m,车站外包总高 19.89m。围岩为砂质泥岩 .车站南边为华岩寺寺庙,该建筑最外侧距车站为 2050m;西南边有一住宅小区,该建筑物的最外侧桩距隧道边缘距离约为 13m;西北方向为一看守所,看守所围墙临近车站主体工程。车站上方为大件路,大件路道路路面距车站隧道拱顶约 18m。 级 车站主体自身风险 1 大石坝大跨暗挖车站与三纵线红石路隧道上下重叠 大石坝车站 钻爆法 二层岛式站台,线间距为 15.2m,结构净宽 21.13m,复合式衬砌结构。主体

21、隧道拱顶覆盖层厚度 19.5 29.5m。五号线大石坝暗挖车站隧道位于规划三纵线红石路隧道左、右线隧道之间 ,隧道之间的最小核心岩柱为 7.7m。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主。 级 2 红岩村隧道群 红岩村车站 钻爆法 地下一层侧式车站,结构净宽 21.3m.上跨既有黎菜铁路隧道(该隧道现已暂停使用),结构净距约 1.2 米左右。规划三纵线红岩村隧道及其匝道位于红岩村车站顶部,其行车道路面高程至 5 号线轨面高差 12.28m 14.17m,结构最小净距约为 1.15 1.75m。 级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6 1.3.3、 车辆段 风险源 序号 风险源名称 区间名称 里程

22、长度 /m 施工工 法 风险源描述 初始风险等级 1 高填方 中梁山车辆段 JXDK1+500 JXDK1+846 346 碾压 车辆段在 JXDK1+520 JXDK 1+846 试车线( L48)左侧为渝黔动车所,渝黔动车所路基面比中梁山车辆段路基面高14m,动车所在该段落以路堤通过,其最大路堤边坡高达23m,边坡侵入车辆段试车线路基范围。为保证该段渝黔动车所填方路堤不侵入试车线,在试车线左侧采桩板式挡土墙支挡。场地地表覆盖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厚度可达 3.4m 以上;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 级 2 深挖方 中梁山车辆段 JXDK1+097.80JXDK2+383.60 1316.25

23、 明挖 中梁山车辆段 JXDK1 +097.8 JXDK2+383.60 改移河道右侧以深挖方通过,边坡最大高度 33m。在路堑坡脚设置墙高 7m 重力式路堑挡土墙,挡墙顶部边坡坡面设置锚杆框架梁护坡或人字型截水骨架内三维土工网垫客土植草护坡防护。 地内地表覆盖粉质粘土及人工弃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厚度可达 12m 以上;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 级 3 大竹林出入段线大跨暗挖隧道主体自身风险 大竹林出入段 YSSK1+411.148YSSK1+463.698 52.55 钻爆法 该段为单洞 4 线马蹄形断面,地层为砂质泥岩。 级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7 2、 各方管理职责

24、与要求 2.1、建设单位职责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开展第三方监测工作,并为第三方监测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轨道集团)是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及运营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监测工作,同时负责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第三方监测的方案审订及日常监督。 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第三方监测工作。 2.2、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职责 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提出工程及周边环境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控制指标等详细监测技术要求,设计概算中应包含施工监测及第三方监测专

25、项费用。 2.3、监理单位职责 轨道交通工程和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监理单位,应当编制施工监测及第三方监测监理实施细则,督促施工监测及第三方监测单位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监测,与第三方监测单位共同做好施工监测测点验收工作,对重要部位的监测实施旁站监理。监理单位应当检查监测点的布置和保护情况,比对、分析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数据及巡查信息 。 2.4、第三方监测单位职责 第三方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监测工作,作好现场安全监测控制、及时预警和提出安全建议,对作出的监测成果承担相应责任,不得分包第三方监测合同任务。 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在建设单位委托的职责范围内,对

26、所承担第三方监测标段内的施工监测实施监督管理,包括审核施工监测方案、检查人员及设备状况、验收监测测点、检查监测过程及监测成果等工作,确保形成施工监测与第三方监测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安全监测风险总体控制体系。 2.5、 施工单位 职责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8 施工单位应组织施工监测单位对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实施施工监测,配合 施工 监测单位做好测点埋设及保护,及时响应监测预警并开展抢险处理工作。 2.6、 施工监测单位 职责 施工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第三方监测单位审核、监理单位审批的施工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接受第三方监测单位的指导及监督,对作出的监测成果承担相应责任。 3、

27、监测 实施 内容 3.1、 明挖车站 监测内容 墙(坡)顶 水平及竖向位移、土体侧向变形、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地面沉降、围护桩侧向土压力 、周围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倾斜、 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周围建(构)筑物裂缝、爆破振动观测、 支撑 轴力监测 、锚杆(索)应力监测和 现场巡查 。 3.2、暗挖车站监测内容 水平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地面沉降、周围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倾斜、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周围建(构)筑物裂缝、爆破振动观测、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围岩压力、钢筋应力应变、钢支撑内力及外力、喷层表面应力、锚杆轴力和抗拔力、既有线远程自动化监测和 现场巡查

28、 。 3.3、 桥梁及路基 段 监测内容 墙(坡)顶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墩柱沉降监测、悬臂浇筑连续箱梁位移、应力监控 和 现场巡查 。 3.4、施工通道及区间隧道监测内容 水平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地面沉降、周围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倾斜、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周围建(构)筑物裂缝、爆破振动观测、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围岩压 力、钢筋应力应变 、钢支撑内力及外力、喷层表面应力、锚杆轴力和抗拔力、既有线远程自动化监测和 现场巡查 。 3.5、大竹林停车场 与中梁山车辆段 监测内容 地面 沉降 、 边坡(挡土墙) 垂直和水平位移、 建( 构)

29、筑物沉降、建(构)筑物倾斜、建(构)筑物水平位移、 爆破振动观测 、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和 现场巡查 。 3.6、监测断面设置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9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置或监测对象 测点布置 备注 1 支护结构桩 (墙 )顶 竖向、 水平位移 支护结构桩 (墙 )顶 每 20m 的 布设一点,特殊部位 10m 布设一点 。 2 支护结构变形 支护结构内 每 20m 的 布设一处 。 3 地表隆陷 地表 明挖基坑每 20m 布置一断面; 暗挖、盾构区间始发段按每 5m 布置一 中线点 ,其每 20m 布置一 大 断面。 4 支撑轴力 钢管支撑:端部;钢筋砼支撑:中部 车

30、站基坑每层 5 根。通道、风道、出入口、施工竖井、区间风井、盾构井每层支撑道数超过 5 根的按 2 根计, 5根以下,按 1 根计。 5 锚索、锚杆拉力 锚杆位置或锚头 每层锚杆总数超过 25 根,按 20%计;每层锚杆总数大于 10 根,小于 25 根,按 5 根计;小于 10 根,按 2 根计。 6 支撑立柱沉降监 测 支撑立柱顶上 立柱总数超过 25 根的按 20%计;总数大于 10 根,小于 25 根的,按 5 根计,小于 10 根的,按 1 根计。 7 盖挖系统内力监 测 盖挖路面系统 包括路面系统的盖板、梁、立柱,每 种构件按 20%计,且不少于两个。 仅盖挖车 站 8 地下管线沉

31、降监 测 需保护的地下管 线 管线接头或管井处布设测点,且布设 点距不大于 20m。 9 净空 收敛 隧道 每 10m 布设一断面 ,特殊情况 5m 10 拱顶下沉 隧道 每 10m 布设一断面 ,特殊情况 5m 11 爆破振速监测 需保护的建 (构 )筑物 不少于总爆破次数的 20% 重要建(构 )筑物 12 建筑物竖向及水 平位移、 倾斜 需保护的建 (构 )筑物 每个建 (构 )筑物不少于 3 个测点 13 建筑物裂缝监测 需保护的建 (构 )筑物 根据需要 14 围岩压力 围岩压力及两层 支护间压力 每 30 5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57 个测点 15 钢筋应力应变 初支、二衬内钢筋

32、 每 30 5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57 个测点 16 钢支撑内力及外 力 隧道内钢支撑 每 10 榀钢支撑一对测力计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0 17 喷层表面应力 初支、二衬表面 每 30 50m 一个断面,每断面 57 个测点 18 锚杆轴力和抗拔 力 隧道内锚杆 每 10-50m 一个断面,每断面至少 3 根锚杆 。 19 墩台沉降 高架车站或区间 每个墩台 20 梁体竖向变形 桥梁 每片梁体 21 既有线远程自动 化监测 运营既有线内 4、 监测频率 4.1、明 (盖 )挖基坑开挖 施工监测频率 明 (盖 )挖基坑开挖 施工 监测频率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

33、频率 开挖阶段 开挖结束变形基本稳定后 变形接近警戒值时 变形超过警戒值时或出现险情时 1 支护结构桩 (墙 )顶水平位移 1 天一次 间隔不应超过 7 天 每天监测 2-3 次 每 1-2 小时监测一次或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监测次数。如有必要应进行不间断监测。 2 支护结构变形 3 地表隆陷 4 支撑轴力 5 锚杆拉力 6 支撑立柱沉降监测 7 盖挖系统内力监测 8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9 重要建筑物沉降监测 10 重要建筑物倾斜监测 4.2、围护结构或基坑爆破施工 监测频率 围护结构或基坑爆破施工监测频率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开挖阶段 开挖结束变形基本稳定后 变形接近警戒值时 变形超过警

34、戒值时或出现险情时 1 支护结构桩 (墙 )顶水平位移 1 天一次 间隔不应超过 7 天 每天监测 2-3 次 每 1-2 小时监测一次或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监测次数。如有必要应进行不间2 支护结构变形 3 地表隆陷 4 支撑轴力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1 5 锚杆拉力 断监测。 6 支撑立柱沉降监测 7 盖挖系统内力监测 8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9 周边重要建筑物沉降监测 10 周边重要建筑物倾斜监测 11 与爆破面近接的重要建 (构 )筑物爆破振速监测 第一次爆破时均应监测,以后每 5 次爆破监测一次或根据第一次爆破监测反馈信息并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而定。 4.3、盾构

35、掘进施工 监测频率 盾构掘进施工 监测 频率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地表沉降监测 一般情况下 7 天 1 次,在 始发阶段 2 天 1 次。 2 与开挖面近接的重要建筑物沉降、倾斜 当开挖面已过或距离建筑物边线在对应线路上投影里程外 10m 以内时, 1 天 1 次;在 10m 范围以外,但并未超过近接工程界定值时7 天一次;超出近接工程界定时,根据监测数据稳定情况确定。 4.4、矿山法隧道施工 监测频率 矿山法隧道工程 施工 监测频率 表 监测部位 监测对象 开挖面至监测点或 监测断面的距离 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方 周围岩土体和 周边环境 2B5 B 1 次 /( 3d 7d) 对于

36、车站中柱竖向位移及结构应力的监测频率,土体开挖时宜 1 次 /1d,结构施工时宜 ( 1 次 2 次) /7d。 4.5、 地下水位 施工监测频率 地下水位监测频率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施工工况、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以及地下水控制要求等进行确定,监测频率宜为 1 次 /( 1d 2d) 。 4.6、高架区间施工 监测频率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2 高架区间施工 监测 频率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墩台沉降 通常 1 次 /周,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 2 梁体竖向变形 张拉前后各 1 次,后期 1 次 /周。 5、监测实施 方法 5.1、沿线建(构)筑

37、物的调查取证 在施工前对沿线建(构)筑物尤其是受地铁施工影响较大的建(构)筑物进行调查取证可以事前分清各方责任,加快地铁施工建设进度。 建(构)筑物调查、取证范围线可取基坑或隧道外边缘往外 50 米(范围线内属拆迁的建筑物不需调查)。主要工作内容有:建筑物的名称、所在位置、用途、层数、结构、基础形式、建筑年代、桩基埋深、地质条件,现状照片(多个角度),已有裂缝的条数、走向、长度、宽度等,并对建筑物进行现状评估。调查表格式如下: 建筑物现状调查成果表 建筑物名称 用途 图上编号 所在位置 房屋层数 房屋结构 框架结构 建筑年月 桩基埋深 基础形式 地质条件 建筑物基底距基坑外边线距离 (m) 所

38、在位置基坑深度( m) 所拍照片数量 (张 ) 照片编号 照片 所在位置示意图 现状描述 调查日期: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3 5.2、垂直位移监测 基准 网 垂直位移监测 基准 网按照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二等 垂直位移基准网测量要求进行布设。垂直位移基准点和工作点按同等级布测。 5.2.1、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布设要求 ( 1)垂直位移基准点数不应少于 3 点;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布设 ,也可利用基准点;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附合路线构成节点网; ( 2)垂直位移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

39、土、滑坡地段、机械振动区域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 3)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 2 倍,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 4)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应便于进行水准联测; ( 5) 尽量能 利用 和联测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 二等 水准点 。 5.2.2、垂直位移基准点、工作点的埋设 垂直位移基准点及工作点 的标石应埋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都在稳固的建筑上埋设墙角水准标志。 66 610 15 182 22 227 27171310 215 1711.5151315 20 20 32

40、 6出气槽(2x1 )保护盖(单 位:mm)M20螺栓5cm20mm16cm14mm(墙角水准标志) (地面标石) 5.2.3、垂直位移监测 基准 网测量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应布设成环形网并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 5.2.3.1、 垂直位移监测 基准 网 主要技术要求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4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 误差( 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或环线 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 mm) 二等 0.5 0.15 0.30 n 0.40 n 5.2.3.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 1、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

41、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5.2.3.3、水准观测 ( 1)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水准仪 i角检查,在作业第一周内应每天一次,稳定后半月一次。二等水准测量仪器(本次拟使用 DINI03电子水准仪) i角应不大于 15。 ( 2)二等水准应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水准路线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路线进行。水准观测在观测前 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罩以仪器罩。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位置,

42、并重新整置仪器。 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 5.2.3.4、观测结果的重测和取舍 ( 1)观测结果超限必须进行重测。 ( 2)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必须立即重测,否则从水准点或间隙点起重测。 ( 3)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应选用往返合格的成果。如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 4)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 超限时,应重测不符值较大的某些测段。 等级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计( 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

43、读数较差( 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高差较差( mm) 二等 DS05 因瓦 30 0.5 1.5 0.5 0.3 0.4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5 5.3、 水平位移监测 基准 网 水平位移监测 基准 网按照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二等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技术要求 进行布设。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和工作点按同等级布测。 5.3.1、 水平位移 监测基准点、工作点布设原则 ( 1)监测基准点应布设在远离隧道、基坑施工影响区域且坚实稳固便于联测检核的位置; ( 2)监测基准网网形应与基坑、隧道及桥梁的形状走向相适应; ( 3)当施工区域附近不便于

44、设立基准 点,基准点离监测区域较远时不便于直接进行测量,应设立监测工作点; ( 4)监测基准点、工作点距基坑边线的距离不得小于基坑开挖深度或隧道埋深 2.5倍,且应相对稳定的位置; ( 5)监测工作点应尽量避免设立在控制网边缘,并在每次观测前进行检测,长期监视其位置的变动。 ( 6)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必要时,可与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控制网坐标系统联测。 ( 7)各个工点布设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 5.3.2、 水平位移监测 基准点、工作点的埋设 监测基准点和工作点标石类型包括地面标石或屋顶标等形式的标志,应根据测区的大小、变形体重要性、灵敏度以及监测工点的

45、实地 情况选用。 ( 1)楼顶标石:先在选好的位置将楼面用铁凿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在楼面上打入水泥钉,将上底 20cm 20cm,下底 30cm 30cm,高 15cm 的预制木框套放在上面,现场浇注水泥,标志应采用铜质或不锈钢材质的测量标志。具体规格见下图: 200mm300mm150mm(楼顶标石)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6 ( 2)地面标石:根据现场情况,可在施工区域附近水泥地面较稳定处选埋监测基准点及工作点。采用 30cm 长的不锈钢螺纹杆埋设铜质标志头。设置时用冲击钻钻好预留洞,安置好螺纹管与标志头,标志头与地面相齐,再用水泥加固好,水泥地面刻 30cm

46、30cm 框,并用水泥抹平刻标石注记。 M20螺栓5cm20mm16cm14mm(地面标石) 5.3.3、水平位移 监测基准 网 测量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导线网 形式 进行测设 。 ( 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变长 L( m) 测角中误差 ( ) 测边相对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1级仪器 2级仪器 二等 3 0 400 1 0 1/100000 9 - 200 1.8 6 9 ( 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观测 监测基准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 ;监测基准网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 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序号 内容 限差 备注 1 測回数 4 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时,该方向的2C 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任按表中规定。 2 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 1 3 半测回归零差 6 4 一测回内 2C 互差 9 5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限差 6 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一期工程监测工程 技术交底 17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序号 内容 要求 备注 1 每边測回数 往返各 2 测回 1、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4 次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