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经济与管理的概念 1.1经济学 1、由于需要的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产生了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2、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 3、 该定义强调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选择的重要性 (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Scarcity)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种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 自由资源( Free) 是指人类不必花费任何代价就可获得的可以自由取用的资源。 经济资源( Not free) 是指人类必须花费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的,以及人类不可以
2、无限取用的自然资源。 除了时间与信息这两种重要的资源外,经济资源基本分为 :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资源。 这些资源有些构成了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 5、 选择是稀缺的结果 。 使用资源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6、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单个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学、价格理论) 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 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的问题?比如国民收入决定、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财政与货币政策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所考察的基本问题。
3、宏、微观经济学 资源的有效配置 微观经济学 生产什么( What)和生产多少:产品 如何生产( How):手段、时间和地点 为谁生产( For whom):市场 资源的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7、 社会经济体制划分为自给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四种类型。 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和资源 利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自给经济:习惯 、 市场经济:市场机制 、 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 、 混合经济:市场和计划相结合 8、 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是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 理性经济人” 人是经济人,即自利的理性
4、者 理性( rational): 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有关方面的知识。 具备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计算技能;能计算出在备选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 拥有起码的道德底线(利己不损人) 。 9、 以各个时代主流经济学派而言,依时间 顺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 5 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亚当 .斯密于 1776 年发表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 ( 劳动和分工 、 价值和价格 、 “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 ) 大卫李嘉图 ( 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建构理论体系 ) 约翰穆勒 ( 将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彼此不同的观点进行了
5、综合,对各种理论进行了中肯的批评 ) 边际主义革命(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效用) 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 。 把市场现象归结为个人选择的结果,着重解释在技术知识、社会习惯以及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会导致市场过程的协调和均衡,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观点是: 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并趋于均衡状态的经济,它将导致均衡价值。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凯恩斯等。 凯恩斯主义; 提出有效需求
6、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求减少失业 后凯恩斯时代。 经济学的第一要义是维护社会公正! 1.2管理学 1、 管理:管理者在 动态环境 下通过对组织 内部资源 及整合的组织 外部资源 进行 有效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 以实现组织 目标 的 科学和艺术过程 。 外部环境( 一类是组织面临的行业状况,任务环境或者微观环境、容易被管理者认识和控制,另一类外部环境是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均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不以组织的意志转移的,宏观环境 ) 内部环境(资源、物理、心理、文化) 管理者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古代管理思想总体特点: 以军事、政治和国家治理等领域为主,重点考虑对人的管理; 在经济和
7、生产领域的管理理论方面很少; 3、科学管 理理论的要点: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科学取代经验)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彻底的精神变革。(合作实现双赢) “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 1856-1915) 工作定额原理、挑选和培养工人、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经理人员应该着重处理最好和最差的事情,不能羁绊于日常事务。 管理过程学说, 1925)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即管理中有共性的东西。提出管理的 五个公有过程和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8、法约尔被称为 “过程管理之父 ” 管理组织理论德国人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法定权力 依法发布命令的权力;是基础 传统权力 通过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的权力; 超凡权力 因个人魅力受到别人的崇拜与追随而获得的权力。 霍桑实验,梅奥于 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系统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基于成员的共同工作过程、情 感、规范和倾向,影响巨大。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提高职工“满足度”来提高“士气”,最终提高效率。 1949 年之后,人们把这类考虑人类心理和行为表现的
9、理论,称为“行为科学” 4、四条主线:数量分析系统论、人的心理行为、管理过程、各类组织环境、 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管理职能 1、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进行的管理行为往往包含某些类似的程序和某些具有共性的内容;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的概念。 法约尔: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孔 茨: 计划 组织 人员配备 指导和领导 控制 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 14 条管理原则 ( 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 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报酬; 8集中; 9等级制度;10 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0、; 13首创精神; 14.团队精神) 。 2、 计划 计划的两重含义 计划形式 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计划工作 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 。 计划是其它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 , 中心环节 。 计划类型: 计划的广度: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计划的时间构架: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计划的明确程度: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计划的使用频率:一次性计划和持续性计划 组织职能: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等 计划内容: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组织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管
11、理计划 3、计划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辅助计划以及编制预算。 传统计划制定方法:适于稳定可预测的管理环境 定额换算 法、系数倒推法、经验平衡法等 现代计划制定方法:可更好的应对复杂动荡的管理环境 运筹学方法、滚动计划法、甘特图法、网络计划技术、计划 -规划 -预算方法等 4、 确定目标是计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上升为“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 , 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此明确各层级的职责范围,并依此管理、评价和决定其贡献及奖励报酬等,最终使组织取得理想业绩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克
12、服传统集权管理的弊端、提高工作成效、激励和提高员工能力、改善组织内部人际关系。 程序步骤: 建 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上而下地逐级确定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组织目标。 明确责任:要求每一个分目标都有确定的责任主体,明确目标责任者和协调关系。 组织实施: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 检查和评价: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事先规定出期限,定期进行检查。 5、 控制是管理职能之一,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设立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组织活动的开展过程和结果, 并根据偏差调整行动或计划 ( 将设立的标准与实际工作结果进行对比 ) ,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 1 确立控制标准
13、衡量实际绩效 进行偏差分析采取纠偏措施。 主要有预算控制、作业控制和审计控制三种常用控制技术。 6、组织(实体)的定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地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的集体。 组织的三要素: 明确的目标 、 由人组成,人群数量 2、 系统性的结构 组织的职能: 职位设计 、 部门划分 、 职权配臵 、 人力资源管理 、 协调整和 、 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管理层次与跨度 (宽、窄管理跨度) 、工业专业化 (亚当斯密提出 (1776),降低成本) 、部门化 (划分标准职能、产品、地域、生产流程、顾客类型) 、命令链 (命令链是组织 设计的基石,它能够明确员工的
14、责任以及员工之间的责任关系,形成职权(发布与被执行)和统一指挥系统(一个员工应该对应唯一一个主管) 、集权与分权 () 、正规化 (工作符合正式规范与特定标准的程度 基本形式: 简单直线制(适用于小规模企业 ,简单稳定性差 )、职能制(有利于专业化和专业管理,但可能政出多门而导致多头领导的混乱)、直线职能制 (纵向指挥与横向职能管理) 、委员会制 (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决策、集体领导的管理者群体模式,群智群谋,速度慢,责任不明) 现 代 形式 : 矩阵制 (适用于变动性大或者临时性的工作项目,灵活指 挥与责任混乱,) 、事业部制 ( 总公司集中决策,而由事业部独立经营 , 适用于规模大
15、或者面向不同市场的现代大企业 ,高层放权、机构允余) 、多维立体制 () 、柔性组织和组织创新 7、人力资源管理( HRM) 组织职能要以人为中心,具体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结构中的职位进行不断填充的过程。 8、领导: 通过对人们的有效影响而使其具有强烈意愿并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一种艺术或一种过程。 ( 三要素: 人、影响和目标 ) 成功的领导,需要对人施加影响,施加影响的基本手段就是有效的沟通。沟通是 信息交换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伴有激励或影响行为的意图。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倾听也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否善于倾
16、听是衡量一个管理者水平高低的标志 ) 人际智力是“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适度的反应”, 内省智力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感受,辨别其异同,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 9、 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是领导者激发下属能力的重要方法。领导者的部分工作就是将员工的激励和公司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 内部奖励倾向于满足个人的“高层次 需求”,成就感、能力、满足感和得到自我肯定。 外部奖励则倾向于个人的“低层次需求”,如舒适的物质环境和基本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激励 M*能力 A=绩效 P 几种激励理论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双因素理论 ( 保健因素 防止出现不满情
17、绪 、激励因素 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 赫茨伯格 麦克利兰需求理论 ( 成就需求 、 权力需求 、 归属需求 ) 公平理论 亚当斯 自己得到的报酬 : 自己的投入 =他人得当的报酬 : 他人的投入 主观判断 期望理论 弗鲁姆 激励 =效价 *期望 激励:个体受到的激励程度 效价:个体对一个成果的偏好程 度 期望:特定的行为能够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 X-Y 理论 麦格雷戈观察到,一些传统管理方法认为人是懒惰的、只追求经济利益,多数只为了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所以,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制定规则、发号施令、物质刺激,并不需要在感情和道义上给其尊重。 这种传统是以“人性本恶”为基础的“悲观”管理理论,麦格
18、雷戈称为 X 理论。 但是麦格雷戈( 1960)认为,在满足了之后基本需求之后,人并不是单纯懒惰的、单纯利己的,而具有更高的追求。 麦格雷戈提出,传统的管理方式在物质丰裕的情况下并不适合,新型管理者应该给员工以工作 内在的激励和辅助,使员工进行自我控制而不是被动接收,勇于接收挑战性工作,达到自我实现。 这种乐观管理理论称为 Y 理论,麦格雷戈认为 Y 理论好于 X 理论。 三、企业管理 1、 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及服务性活动,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利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人型或非法人型的基本经营单位 。 2、 独资企业 (非法人 个人资产和
19、企业资产没有差别,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法人型独资企业仅 需以法人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与企业所有者的私人财产无关) 、 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数量较少 ,一般仅限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等有限行业 ) 、公司制企业 ( 以营利为目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是目前最重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三个利益方: 股东(公司所有者)、董事会、高层管理者 ) 、 合作制企业 ( 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股本金分配的有机结合 ) 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产权清晰:企业资产的归属权和营运权明确,投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资产的运营权归于企业法人; 权责明确:用法律明确界定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权、利关
20、系,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和享受股东权益; 政企分开:企业职能与政府职能分离,政府负责 法律法规和宏观规划,企业按照市场规则独立运行,二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横向的经济关系; 管理科学:在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4、 企业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有效利用人、财、物等资源,通过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发挥最大经营效率,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 、 财务管理 、 物资与设备管理 、 企业信息管理 、 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 、 研发管理 ( 研发,一般称为 R 当基准折现率 ic 不易被确定为单一值而是落入一个小区间时,
21、若内部收益率落在该小区间之外,则使用内部收益率指标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内部收益率指标的缺点: 包括其存在性、唯一性和计算的相对复杂性等方面。 十二 、 微观市场机制分析 1、 微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资源配臵问题。这一问题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是均衡价格理论 。 2、 消费者是具有消费能力、能够作出消费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有关消费者行为最基本的假定是消费理性,即消费者总是反复权衡、比较,在有限的支出下作出获得最大满足的最优购买决策 生产者也称企业或厂商,是指能够作出生产和销售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定生产者或企业具有生产理性,其目标是追
22、求利润最大化。 3、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组织形式。生产者的演进主要经历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厂制时期、现代企业时期三个阶段。 根据亚当 斯密的分工协作理论,生产者的存在是为了提高效率。当且仅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具有效率最高的最佳规模。 根据罗纳德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生产者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上组织同样交易的边际成本时,企业的边界达到最大 。 4、 市场不仅仅只是交易场所,还包括买卖双方在此场所进行交易的行为。 按商品的基本属性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工业品市场; 要素市场指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市场,包
23、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等。 按交易对象是否具有物质实体分类,市场可以分为有形的产品市场和无形的服务市场。 按竞争或垄断的程度来分,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5、 经济循环流转图 :内环代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投入与产出流向。外环代表相应的货币流动。 6、 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7、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 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自身的价格 (P)、消费者的收人水平 ( I) 、相关商品的价格 ( Pr 替代品还是补充品 )
24、 、消费者的偏好 ( T) 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未来价格预期 ( E) 等。 8、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状况揭示了需求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商品价格变化同时对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 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即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同相关商品之间的替代; 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即在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的同时,保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变将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或者说引起消费 者所购商品总量发生变化。 无论是正常品还是低档品,人们都会把对该商品的需求转移到替代品上去,商品价格上升后
25、的“替代效应”总是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如果该商品是正常品,价格上升后的“收入效应”将引起人们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 如果是低档品,价格上升后的“收入效应”将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9、 个体需求和市场需求 个体需求:又称单个需求,是指在一定市场范围内个别消费者(家庭、居民、个人)对某种商品(服务)的需求。 市场需求:又称整体需求,是指在一定市场范围内全部消费者(家庭、居民、个人)对某种商品(服务)的需求。 关系:一定范围内的个体需求的合成构成市场需求。 10、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是在各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一种关系。 需求量是在确定的价格
26、水平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某个数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11、 为了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中引入了需求弹性的概念。 需求的价格弹性 :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当 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
27、应程度。 如果需求方程已知 , 可以运用微分求取某点的价 格弹性 . 如果得到的是离散的需求的点坐标 , 则应该是用 两点之间的平均值计算价格弹性 . 12、 富有弹性 (弹性大于 1):需求量变动比利大于价格变动比例,即消费者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剧烈,。 缺乏弹性 (弹性小于 1):需求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利,即消费者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单位弹性 (弹性等于 1):需求量与价格同比例 变动。 ( 双曲线 ) 完全无弹性 (弹性为 0)。 完全富有弹性 (弹性为无穷大 )。 13、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性 、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 商品的消费
28、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 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14、 需求的价格弹性应用 生产者的销售总收益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 销售总收益的变动取决于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 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销售总收益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总收益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这时,政府就应当考虑这些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只有弹性大的商品,征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5、 需求的收入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是一种无量纲
29、的度量指标,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低档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化。 正常品:收入弹性为正值,即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化。 收入弹性小于 1 的商品为必需品( Necessaries) 收入弹性大于 1 的商品为奢侈品( Luxuries) 16、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是一种无量纲的度量指标,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如果相关商品 Y 是商品 X 的替代品,商品
30、X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 如果相关商品 Y 是商品 X 的补充品,商品 X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 如果两种商品是相互独立的,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零。 17、 经济学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影响商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 ( P) 、生产的成本 C、生产的技术水平 ( Pr) 、相关商品的价格( T) 和生产者的未来价格预期 ( E) 等。 把影响商品供给量的各因素视为自变量,商品供给量本身视为因变量,用解析的函数形式表示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众
31、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8、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状况揭示了供给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 对于土地、劳动力等一些特殊的生产资源来说,其供给曲线不总是向右上方倾斜。 土地的供给即使长期来看也是趋于固定的,土地的供给曲线因此与表示供给量的横坐标是垂直的。 在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上,闲暇对劳动力供给者来说可能价值更大。继续提高工资可能反而会使他减少劳动力供给。在某些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并不一定向右上方倾斜。 19、 个体供给和市场供给 个体供给:在一定市场范围内单个生产者或企业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 市场供给:在一定市场范围内所有个体供给的总和。 20、 供
32、给是各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一种关系。 供给量是在确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某个数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21、 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 产量调整需要的时间。 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情况。 商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 22、 供给的成本弹性( Cost elasticity of supply
33、)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生产的成本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生产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成本弹性一般为负值。 商品的供给量与生产成本反方向变化,即成本越大,供给越少。 23、 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 Equilibrium) : 经济活动中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或稳定的状态。 市场均衡分为两类: 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24、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
34、市场状况 商品过剩( Surplus)或超额供给( Excess supply)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市场状况 商品短缺( Shortage)或超额需求( Excess supply) 25、 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需求变动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 26、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27、 政府价格控制手段:价格控
35、制( 价格上限,价格下限,最低工资问题 ) , 价格补贴和税收 补贴更多地由在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一方获得了 税收负担更多落在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一方身上。 十三、 市场结构与生产决策 1、 市场结构:市场上买主和卖主数量的多少、产品之间相互差异的程度以及新的生产者进入一个市场的难易程度。 不同市场结构下有不同的生产决策问题。 2、 企业需要合理组合生产要素 ,在既定的产量下消耗的成本最小、或在既定的成本下实现产量的最大。 因此需要研究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短期和长期的产量与成本关系以及利润和产量决策等问题。 3、 生产是对多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产品、劳务的行为。 生产要素就是生产中所
36、使用的各种资源。 四大生产要素 : 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 亚当 -斯密 ) 。 生产函数 : 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 一定数量的多种要素的组合与使用可以得到一定产量的产品 , 这种投入产出的对应关系称为生产函数。 4、 总产量 (TP): 投入与产出的总的关系 TP=Q(xi) 平均产量 (AP): 总产量除以某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AP=Q(xi)/xi 投入和产出间并不一定是线性关系,因此, AP 并不能反映某要素在不同投入水平上的产出效率,为此引入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 (MP): 在其它要素投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 某投入要素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变化 :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生产系统而维持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那么当这一要素总投入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边际产量(不是总产量)会逐渐减少,这个现象称为边际报酬递减律。 5、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以知道应该存在一个最佳的生产规模。 所谓规模经济,指的是因为生产规模变动而引起的报酬(产量)的变动。 合理生产规模 : 尽可能使规模报酬递增,避免规模报酬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