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信息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一、位置与内容本节课是选自八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并且这三部分环环相扣,易于学生分步骤掌握。二、编写意图:八年级上册主要学习中国地理,而地形和地势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可以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并且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和气候,这节内容即地势和地形就是重中之重。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2、,并且通过第一章节的学习已经对我国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主要是从图中提炼信息,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对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2、 知道我国三级阶梯的界限,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3、 在地图上知道我国四大高原、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名称及位置。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好
3、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2、 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主要的地形区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一)本节内容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我国各地自然景观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直观的对于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介绍,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又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一:1.出示课件,介绍地形与地势的的概念。2.地势讲解:先出示
4、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复习如何判读地图,设计提问:不同的颜色表示什么地形?我国地形南北与什么差异?活动二:1. 出示我国东西地形剖面图2. 各类台阶图片活动二:1. 出示我国三级阶梯示意图理解我国有那三级阶梯2. 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看图自己分析得出。活动三:1 对照地形图和地势图说出我国第一、二和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2 分析我国第一级、二级和三级阶梯分布以什么地形为主1. 初步思考我国地势特点2. 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我国地势特点:第一是西高东低。3. 地势特点二:呈三级阶梯分布。4. 自己读图分析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出示图片,从地形图到地势图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地势特点,形象生动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5、(二)质疑新授,互助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图 2.3 回答下列问题:1. 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有什么样的影响?2.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第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3. 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布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归纳讲述:1.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升入我国内陆,带来充沛的降水。2. 河流从高一级流向第一级时落差很大,水能丰富可以建水电站。3. 可以沟通东西部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大开发。同时阶梯交汇处高大的山脉为我国东西交通巨大障碍。学生按小组思考讨论、总结。学生自由发言,互
6、相补充。采取激励法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从而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他们的热情和力量推动教学的进程。通过读图明确我国地势的特征,能够理解地势对于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 读图 2.1 我国东西向(北纬 32)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的地势_高_ 低,呈_ 分布,影响我国许多大河自 向_流,注入_洋,在阶梯分界线处,河流_大,蕴藏着丰富的_资源。2.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_级阶梯;河南省省会郑州位于我国地势第_级阶梯;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_和_为主。3.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为_和_。练习
7、1.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2.分层次训练与反馈,既能给后进生以信心和鼓励,又给优秀生以难度,从而达到使学生共同进步,整体提高的目标。(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主要内容,设计合理板书板书设计给学生以清晰的板书,使得学生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与地势一、地势1.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三级阶梯特征: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 海拔第一级 山地、高原 4000 米以上分界线 西起 昆仑 山脉,向东经 祁连 山脉,向东南到 横断 山脉东部边缘第二级 高原、盆地 1000 米-2000 米分界线 从西北向东南一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 丘陵、平原 500 米以下
8、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学生学生学习评价方案 班级: 姓名: 学生自我评价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优(10) 良(8) 差(5)我能积极预习新内容我能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我能上课认真听讲我能上课做好笔记我能上课积极发言我能与其他同学互助学习在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请教(20 分)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那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值得我借鉴?(20 分)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要求 评价等级标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1、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10分)1、上课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肯动脑筋,积极参与合作学习。2、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A:5 分B:4 分C:3 分D:2 分学习方法(10分)1. 能从图中提炼信息。2. 从老师的讲
9、解中自我总结重点能力。A:5 分B:4 分C:3 分D:2 分学习能力(10分)1. 自我学习能力。2. 表达、书写能力。A:5 分B:4 分C:3 分D:2 分收集信息能力(10 分)1. 利用现有的手中资料提炼信息能力。2. 会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能力。A:5 分B:4 分C:3 分D:2 分团队协助能力(10 分)1. 学习过程中善于合作,与他人共同探讨完成任务能力。2. 尊重别人,并且在团队中能够善于吸取、借鉴别人的经验,并且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A:5 分B:4 分C:3 分D:2 分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准备中我做了很多的工作,认真,细心的分析了本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0、:1. 整个过程中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因为这节内容比较的理论化,学生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些沉闷,学生配合不是很好。3. 没有给学生充足的鼓励,使得发言失去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要鼓励学生 “多问”。如果学生有良好的的学习态度,那么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2. 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会读各种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交给学生读图、分析图的方法,并且寻找些贴近生活又有趣味的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断地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