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doc

上传人:jw66tk88 文档编号:8533331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摘要:哈尼族是跨中国西南、老挝、缅甸、越南边境而居的古老民族,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耕文化。而梯田农业是其农耕文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亚热带山区气候垂直立体分布和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立体性分布特征而建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梯田农耕文化得以持续存在的基础。关键词:哈尼族 梯田农业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哈尼族是跨中国西南、老挝、缅甸、越南边境而居的古老民族,现有人口 143 万余人(2000 年统计)。哈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在古代,他们从中国西北逐步向西南迁徙。由于其先祖在大渡河一带定居并发明了农业,所以在此后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哈尼族一直在寻

2、找适于农耕定居的地方,在西南高原的平坝驻留和与当地原住农耕民族的交流中,哈尼族的农耕经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于是,当他们迁徙到人迹罕至的滇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后,就将平坝农耕生产方式和技艺移植于山区,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耕文化。梯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是哈尼族在山区农业中的一大创举和独特的农耕模式。正是这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保持了滇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和创建了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哈尼族的社会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并维持千年。在云南亚热带山区农业的多种类型中,红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农业占着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哈尼族山区,梯田蔚为壮观,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而行,从山脚到山顶,埂回堤转、重

3、重叠叠,包裹着重重大山,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层层梯田,是哈尼族农业世代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充分利用亚热带山区气候垂直立体分布和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立体性分布特征而建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这一农业生态系统是在对水资源充分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哈尼族保持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由于云南亚热带山区受南面海洋性季风和海拔高度悬殊的影响,高山区云遮雾罩,降雨充沛;另外,从炎热河谷的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此化为绵绵雾雨,洒洒淋淋,终年不断,在林中汇成数不清的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的江流湖泊均孕育于此间。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哈尼族

4、所居之哀牢山区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哈尼族对高山森的保持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是梯田农业的命根子。气温温和的中半山,是理想的居住地。哈尼族人民在中半山的向阳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围,房前屋后开辟菜园,修筑道路与各村连接。以高山森林为源泉,引人村中的人畜饮水,永远用之不竭。哈尼族有一句俗语:“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这是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哀牢山区低海拔河谷地带,炎热潮湿,瘴病流行,毒蛇、蚂蟥、蚊虫、螨虫(一种有毒的小虫,形小难见,人被叮咬立即红肿,奇痒难忍,抓破溃烂则疼痛异常)猖狂横行。在旧时医疗卫生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威胁。高山区,阴

5、雨连绵,冷而潮湿,又是猛兽出没之区,人畜存活难有保障;而中半山,冬暖夏凉,气温适中,适合人们生活,且在亚热带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中既可上山打猎以获副食又易下山种田,收获粮食。定居其间是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需要。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是层层梯田。这里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于稻谷生长。哈尼族农民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得梯田每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大者有数亩之广,小者形如澡盆,重重叠叠,直挂山腰,犹如万练银蛇缠绕大山。在梯田间修有道路,行走方便,易于耕作。水是农业的命脉。在亚热带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梯田农业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贯穿于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高山森林孕育的

6、溪流水潭被哈尼族人民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梯田连接,水沟纵横,泉水顺着块块梯田,由上而下,长流不息,最后汇人谷底的江河湖泊,又蒸发升空,化为云雾阴雨,贮于高山森林这个绿色水库,这种独特的梯田农业水利灌溉系统是与亚热带哀牢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密切吻合的。很显然,这是利用自然之水的循环为农业之水的循环的杰作。这种农业水利循环系统,是哈尼族人民适应和征服大自然的独特成果。高山区森林、中山区村寨和下半山区梯田在哀牢山区立体地貌和立体气候带中构成了哈尼族梯田农业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这个格局的存在和稳定是靠水资源的利用来维系的。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中,哈尼人居住的村寨处于高山区森林和低山

7、区梯田的中心地带,这不仅因为中半山“冬暖夏凉”益于生活,而且因为居于此间可以方便、有效地对水利资源进行管理。哈尼族人畜饮水和梯田用水来自高山森林。对于高山森林这个“绿色水库”的保护,有着约定俗成千年不逾的规定哈尼族将森林划为水源林、村寨林和龙树林,这三种林子是任何时候都不许砍伐的,否则乡规民约将予以严厉制裁。制裁的方式很多,例如罚款、罚粮、清扫街道等。如今,对砍伐森林者的惩处开始使用更加明确的经济手段,例如:砍伐水源林者,按树的直径来罚款,直径每 1 厘米罚款 2元;高山森林的任何树木,砍伐一棵罚款 70 元。每个哈尼族村寨都有一名森林管理者,系村民推举产生。管理者虽不是专职仅是兼管,但必须具

8、有强烈的责任心,并为村民完全信任。这个人过去多为“咪谷”(相当于今天的村长)担当,每年村民都凑一些米、钱给他,作为报酬。另外,在约定俗成和明确规定的禁令之外,哈尼族还运用神灵的力量来保护山林,将村后有蓄水作用的山林划为神山、神林,常年加以保护和祭祀。哀牢山哈尼族一年数次的大规模祭山和一年一度的节日“昂玛吐”都有借助神灵保护森林的意义。人力和神力的结合,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这样也就有效地保护了水源。直到今天,哀牢山哈尼族村寨以上的高山森林仍基本完好地保存着,使梯田用水和人畜饮水得到了保证。哈尼族村寨都修有蓄水井,高山森林中常年下流的泉水沿着水槽流入水井,引水渠道常年贯通,井中之水常年溢满,流水不腐

9、,常保洁净,哈尼族人的饮水和生活用水全取于其中。在哈尼族人的心目中,水井是神圣的,是生命之源,是村寨的心脏,因而对于水井的保护和管理是全寨子的事情。而由于妇女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汲取者,是水井的主要使用者,所以妇女就成了水井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日常的管理工作,如疏通水沟、清洁水井等皆由妇女负责;每当节日来临,彻底维修、清洗水井并进行祭祀,则是全寨人首要的事情。这时的清洗要将水井淘干,清除井壁表苔杂草、井底沉淀之物,修补井台、护栏等等。与此同时的祭祀水井过程中,年长者要对年轻人进行爱护水源、尊重水井、爱惜水井、保护水井以及节约用水的教育。这对水井的管理保护、生活用水的长久洁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哈尼族梯

10、田位于村前的整个下半山。为了梯田用水的长年不息及有效地进行灌溉,哈尼族在每座悬挂梯田的山腰都挖出数道水沟,这些水沟像银链一样缠绕住大山。平时,道道大沟接住了高山森林中渗出的泉水;雨水季节,漫山流淌的山水被水沟接住,顺着大沟流入梯田。每道大沟的上源都通向高山森林中的水潭和河流。有的水沟长达数十里,跨越邻县、直接水源,这样可保农田用水长年不息。千百年来,哈尼族认为管理水源、兴修水沟是集体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村一寨小集体的事,可以说是全民族的使命。水沟跨州连县、密如蛛网,灌区内所有的人都视水沟为命根,对水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但兴修时出力,护养沟渠也视为己任。沟渠稍有破损,谁见谁修,蔚然成风。每年

11、冬季,各村出动,疏通沟渠,砍去杂草,维修一新。这种集体主义风尚是哈尼族山区水利和梯田农业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促使梯田农业保持、发展和完善。此外,哈尼族村中都有一名群众推举的水沟管理者,称为“赶沟老倌”,他的报酬同于上述森林管理者。哈尼族梯田用水来自高山。从高山顺沟而来的泉水,沿着层层梯田,由上而下顺序灌溉,高层梯田水满,流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至汇入河谷江河。这样,每块梯田都是沟渠,成为水流上下连接的部分。由于高层梯田是水的入口处,因而对此的管理成为梯田用水和农耕正常运转的关键。例如,梯田用水从高山遥遥而来,夹带碎石泥沙,于是在沟水入田处挖一个坑沉淀沙石,在此清除沙石十分方便,有效地防止

12、梯田沙化和堆积碎石,保证灌溉水流的畅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的梯田农业实践中,哈尼族人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水规。这种水规是根据一股山泉或沟渠的灌溉面积,由这一面积内的田主依各自的梯田数量共同协商、规定其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即沟水入田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木槽,水经水槽口流人各家梯田。这种约定俗成、代代相通的水规,为维持梯田农业系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哈尼族的水能利用别具一格。哈尼族的水利工程使高山之水穿过村寨进入梯田。因而,在大多数村寨中都有利用水力碾米的“水碾房”。碾房或由村寨人家轮流负责管理,或由专人管理,常流之水使水碾、水碓日夜不停地运

13、转,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然而,对水能的利用,最别出心裁的则是梯田农业的独特施肥方法冲肥。冲肥有两种;一是冲村寨肥塘。在哈尼族各村寨,村中都有一个大水塘,平时家禽牲畜粪便、垃圾灶灰集积于此。栽秧时节,开动山水,搅拌肥塘,乌黑恶臭的肥水顺沟冲下流入梯田。另外,如果某家要单独冲肥人田,只消通知别家关闭水口,就可单独冲肥入田。二是冲山水肥。每年雨季初临,正是稻谷拔节抽穗之时,在高山森林中积蓄、沤了一年的枯叶、牛马动物粪便顺山而下,流入山腰水沟。这时,正是梯田需要追肥的时候,届时,村村寨寨,男女老少一起出动,称为“赶沟”。漫山随雨水而来的肥在人们的大力疏导下,顺着大沟迅速注入梯田。梯田位于村寨之下,自

14、然便于管理和居高临下地掌握梯田农业的命根子水。利用水能进行施肥为亚热带山区哈尼族梯田文化所独有,是梯田文明的特技,是哈尼族生产经验和对水资源利用、管理的集中体现。从总体上说,哈尼族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充分的,它表现在满足了人们生活用水和梯田农业用水的需求。同时,哈尼族对水资源的管理也是有效的,它的表现有两个层面:首先,哈尼族人人都深刻地认识到,水是人的生存和梯田农业的命根子。这个命根子的完好与长盛不衰关乎民族的存亡,它的长治久安是大家的事、集体的事,因此对水资源的管理,人人有责,蔚然成风;其次,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水资源分工管理。例如山林管理主要是村寨负责人(过去是村寨长老“咪谷”,现在是村长),水井管理主要是妇女,水房管理则是村人轮流负责等等。总而言之,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适于自然、利用自然并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形成、发展和臻于完善,是与哈尼族人民对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