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气象现代化若干理论与实践研究,刘英金 2009.5.15,2,引 言,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新的历史起点,3,目 录,有关现代化的几个概念 气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道路 气象现代化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关于构建气象现代化新体系,4,一、有关现代化的几个概况,“现代化”是个外来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在汉语里了 英文的Modernization所表达的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时间概念 日本人用日文汉字译为“近代化” 译成中文就是“现代化”,多数学者同意用“现代化”来表达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5,现代化理论,从社会思潮角度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全球
2、性工业高潮阶段形成的 美国学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提出了现代化概念。认为20世纪是美国世纪,现代化不仅是“西方化”,首先是“美国化” 我国学者在60年代对现代化理论持拒绝、批判态度,到80年代,开始广泛采用了现代化概念,6,什么叫现代化?,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变过程。,7,现代化的内涵(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然地历史演变,它是落后国家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先进的经济技术手段,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是由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下的工业化。工业化虽有各种模式,
3、但有大致相同特点:城市化、机械化、自动化与专业化,非生物能源的广泛应用,经济持续增长、职业和社会分工复杂等,8,现代化的内涵(二),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都市化 5均富化 6福利化 7社会阶层流动化 8宗教世俗化 9教育普及化 10知识科学化 11信息传播化 12人口控制化,9,现代化评价指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囯际上就开始研究国家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到八十年代已有十多个国家提出现代化的标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通过对6种不同类型的发达国
4、家的调查,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十项指标,成为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通用指标。 目前国际上虽然对国家现代化评价指标已有所发展,但大多数都是在英格尔斯十项指标的基础上扩充的,10,现代化评价标准 (英克尔斯标准),现代化标准 中国目前状况 世界排位 人均GDP3000美元 1000美元 74位 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在百分之15以下 百分之14 72位 第三产业在GDP值中的比重在百分之45以上 百分之34 109位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百分之50以上 百分之38 94位 非农业就业人口达到百分之70以上 百分之50 76位 成人识字率在百分之80以上 百分之80 79位 大学生占20-24岁人比重达
5、百分之10-15 百分之6 32位 人口净增长率达到百分之1以下 百分之0.8 44位 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以上 72岁 29位 平均每万人中有医生10人以上 16人 56位,11,中国现代化历史起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大约用了200多年时间。他们在上世纪40-50年代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学术界一般认为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由清政府主导的、难产的也是失败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有计划地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12,中国真正开启现代化进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1840-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屡次失去发
6、展机遇,比发达国家落后140年。 5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工业 60年代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80年代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3,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初步进入小康社会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4,小结,什么叫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15,二、气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道路,气象是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早、成绩显著的行业之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征程中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央领导同志曾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6,气象
7、现代化历史进程,探索起步、曲折发展阶段(前30年)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后30年) 现在已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17,1. 探索起步、曲折发展阶段(1),大规模建设气象台站(省、市有台,县、市有站,乡、镇设哨,村、队设组) 观测、通信仪器装备的研制、改进 天气预报(长、中、短)的发布 数值预报研究起步(1954) 人工影响天气试验起步(1958) 大规模培训干部,引进人才 向苏联、东欧国家学习 艰苦创业精神,18,探索起步、曲折发展阶段(2),受党内左的思想路线影响,尤其是十年内乱,气象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业务发展方针、技术路线和管理体制上发生偏离,气象现代化遭受挫折。尽管如此,中国气象现代化
8、还是在曲折中前进,19,探索起步、曲折发展阶段(3),农业气象及其服务体系的发展 空基观测的发展(59型探空仪、711雷达) 北京区域通信枢纽建设 气象卫星工程建设 气象科研、教育的发展 敬业爱岗精神,20,2.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人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创了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气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21,基本判断,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30年 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的30年 气象服务贡献突出的30年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的30年 气象队伍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30年,22,判断1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专业
9、有偿服务 气象事业结构调整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相关配套改革,23,判断2 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 气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水平 气象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4,判断3 气象服务贡献突出的30年,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福祉安康 以人为本,气象服务形式和手段多样化 气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1:50),25,判断4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的30年,国内国际对气象的重视(内外环境、四个从来没有) 气象法规、政策 气象台站成为当地政府防御气象灾害的指挥中心、标志性建筑、花园
10、式台站 职工住房、工资收入达到当地中等水平 双文明建设、队伍建设,26,判断5 气象队伍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30年,气象队伍结构 气象人的精神 气象人的作风 气象人的形象,27,气象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信息采集-自动化 信息传输-网络化 信息加工分析-精细化 气象服务-多样化 科技管理-法制化,28,中国气象现代化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服务为宗旨、预报为核心、观测为基础,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29,小结:什么叫气象现代化?,气象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
11、过程就是遵循气象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的过程。 气象现代化也是一个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30,三、气象现代化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气象现代化令世人瞩目。我国的气象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 经过60年的艰难探索,中国的气象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发展道路,31,气象现代化成就瞩目,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气象综合探测体系 建立了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了功能较强的气象信息网络体系
12、提高了气象科技总体水平 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气象人才队伍 气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初步形成了气象法律法规体系 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32,1. 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气象综合探测能力显著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系统不断完善 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迈出新步伐 气象卫星探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网 气象探测领域进一步拓宽,33,2、建立了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水平逐步提高,天气预报方式实现了重大变革 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天气预报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
13、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气候业务建设快速发展,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迈出重要步伐 生态和农业气象业务逐步发展,34,3.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系统,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基本适应需求的公众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建立了适应我国领导管理体制的决策气象服务系统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迅速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气象服务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35,4. 建立了功能较强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技术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空地结合的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基本解决了气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气象
14、业务的不断发展 率先实现气象数据共享,共享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保障体系逐步完善,36,5.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初步构建起产、学、研、业相结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气象科研与技术开发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气象科技进步推动了气象业务的发展,37,6. 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气象人才队伍,基本建立起气象人才培养体系,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气象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气象人才队伍知识层次明显提高 领导干部“四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基层台站人才结构得到改善,38,7.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事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15、气象科技服务蓬勃发展 积极开展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促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干部人事、计划财务等改革稳步推进,39,8. 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气象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活动和科学计划 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合作 中国气象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与国内有关部门、单位合作,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40,9. 气象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气象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气象标准化和行业管理迈出重要步伐 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41,10、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基层台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党的建设不断推进 群众性创建文明行业的活动蓬勃开展 广泛开展了气象文化建设,继
16、承弘扬了“气象人精神” 气象宣传取得了良好效益,42,气象现代化基本经验,一个好的发展理念 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一个好的体制机制 一支好的气象队伍 一个好的发展环境,43,一个好的发展理念,为军事服务 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 以生产服务为纲,以农业服务为重点 防灾减灾、服务经济发展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44,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 总体规化 系统设计,45,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气象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与探索 气象法规制度建设,46,一支好的气象队伍,领导班子 专业技术队伍 科学管理 气象人精神,47,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社会需要气象 人民关心气象 政府支
17、持气象 职工热爱气象,48,四、构建气象现代化新体系,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49,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新结果,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 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79ppm,为65万年来最高; 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 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 21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
18、(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50,发展的新拐点,-传统的天气、气候学正在向气候系统转变 -气象信息采集、加工、分析、传递均面临重大变革 -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内容、形式、手段面临重大挑战,51,重新认识气象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重新认识气象事业的战略定位,提高对气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气象工作者的重大使命,52,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3,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
19、、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奋斗目标,54,指导方针,强化观测基础 提高预测水平 趋利避害并举 依靠科技创新,55,总体要求,建设“四个一流” 一流的技术 一流的装备 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台站 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56,核心是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气象预报预测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科技支撑保障系统,57,(一)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布
20、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天基观测以卫星为主 空基观测由飞机、气球、火箭组成 地基观测以遥感、遥测为主 实现多要素、全天候、高分辨观测,58,59,(二) 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建成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测预报系统 预报预测方法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预测技术 预报准确率和可用时效进一步提高 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国际先进行列,60,T213-D3,T213-D5,T213-D7,、 分别T213L31去年(2003年)5-10月份3、5、7天预报500hPa距平相关系数,GRAPES,我们还远远没有赶上!,61,(三)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21、 决策服务 公众服务 专业服务 科技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位,62,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发布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防范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63,(四) 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设,技术装备 科技创新 人才队伍 法规制度 经费投入 人文环境,64,4.1 技术装备,建成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支撑保障系统 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计算能力达万万亿次/秒量级以上 气象通信主干网传输带宽达百亿字节/秒量级以上 气象信息存储能力达万万亿字节以上,65,4.2 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科研和业务体制创新,推动科研业务结合、多
22、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构建产、学、研、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66,攻克重大气象科学技术问题,大气综合监测技术与分析理论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理论数值模式理论与技术亚洲季风变化机理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原理与新技术大气化学理论与技术大气物理理论与技术,67,4.3 人才队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把握人才的成长规律 深化改革,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和办法 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68,人才培养,基础教育:(每年向气象行业输送2000名本科以上毕业生) 继续教育:(每年有2万人参加业务技术培训) 创新型人才培养(323人才培养工程)500名 人才结构比例:大专90%,本科70%,硕士20%,69,4.4 法规制度,气象行政法规健全 气象行业标准齐备 气象业务管理规范 领导管理体制完善,70,4.5 经费投入,完善的预算体制 可靠的经费保障 业务 科研 教育 基本建设 职工生活,71,4.6 人文环境,法制环境 与论环境 工作环境 生活环境,72,气象科学连接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压迫人 人压迫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气象科学的历史使命 揭示天气变化的规律 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秘密,73,美丽星球 我们共同的家,74,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