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突破二 识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 联系教材,分类识记,第五章 专题三,主要文化知识概述,平时识记方法和临场理解方法,内容索引,主要文化知识概述,积累必备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姓氏称谓、礼仪习俗、衣食住行、行政区域、职官沿革、教育科举、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历法等。这里择其最常用的文化常识,辅以教材,作简要概述。 一、姓名称谓 1.人称姓名 古人有名、字、号。名和字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白居易字乐天。字通常是在20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名和字通常是由长辈取的,号则是自己取的。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
2、士等死后还有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自称一般称名或号。自称名的,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用于介绍他人或替人作传也称名,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用于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则直呼其名,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出于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通常称人字、号、谥号、斋号等。如称杜甫为杜子美(称字),称苏轼为东坡居士(称号),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谥号),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称斋名)等。,还可以用籍贯、官名等称呼别人,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称籍贯),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称官
3、名),称贾谊为贾长沙(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官地称)等。 有时还出现几种称呼合在一起的称谓。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又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书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2.谦称敬称 (1)谦称 常用的自谦词有愚、鄙、卑、窃、仆。 王侯自称“孤”“寡人”“不穀”;官吏自称“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一般人自称“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等;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
4、老汉”“老拙”等;已婚妇女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2)敬称 对帝王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臣官敬称“麾下”(指将帅)、“左右”、“执事”;对老师、长者敬称“夫子”、“丈人”(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岳父)、“高堂”(敬称父母)、“泰山”(敬称岳父)。对朋友、同辈敬称“先生”“子”“公”“卿”“吾子”等。 对逝者的敬称。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长者,如称已逝的皇帝为“先帝”,称已逝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逝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逝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元世祖、
5、明太祖等。 (3)其他称谓 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对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此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示年龄的称谓:“垂髫”“总角”指幼年;“豆蔻”,女子十三四岁;“束发”,男子十五岁束发为髻;“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花甲”“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
6、百岁。,教材例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a.从事工作,主管其事;b.有职守之人,即官员;c.指供役使者,仆从;d.对对方的敬称;e.侍从。此处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7、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二、礼仪制度 1.祭祀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为“少牢”。因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这类牺牲为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斋戒:古代祭祀或
8、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2.行礼 长揖: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敬意。 顿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后也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天,拜神,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行礼时,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
9、示庄重。,3.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战国时车骑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4.冠礼、笄礼 冠礼:男孩成人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举行冠礼要选择吉日和为冠者举行冠礼的大宾。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笄(j
10、)礼:女孩成人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5.避讳 指凡遇到与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父、祖之名称家讳。如,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苏轼为避祖父讳(祖父名序),作序时改“序”为“叙”或“引”。,教材例析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季父: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
11、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此处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
12、五服之内的宗亲。脱去丧服表示服丧期满,也叫服除或服阕。,三、职官常识 1.九卿三公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秦汉通常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周时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空。 2.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官吏的任免与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掌土地
13、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等),兵部(掌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刑部(掌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各项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教材例析 毋内诸侯。(鸿门宴)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郎中:官名。始置
14、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设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四、教育科举 1.学校 上古时期把学校称为“庠”“序”。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国子监:古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
15、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都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如“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2.贡举、察举 贡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 察举:汉代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科,叫察举。,征辟:汉武帝时开
16、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指朝廷或三公以下招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3.科举 隋朝以后各王朝都有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达鼎盛。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教材例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察孝廉”,是汉代实行的官员推荐制度。“孝廉”,是选拔科目之一。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云:“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秀才”,这里指优秀人才,不同于后来的“
17、秀才”。在明清两代,是指参加“童试”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的人,也叫“生员”。“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叫“童生”。,五、天文地理历法 1.天文 (1)二十八宿。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二十八宿是一种恒星集群,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王勃滕王阁序:
18、“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牛宿、斗宿的星区。,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2)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如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教材例析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位于人马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2.地理 (1)九州:传说中的
19、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2)中国: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同义。随着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的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后将所辖范围全部称为“中国”。 (3)江东(江左):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秦汉后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又称“江左”。 (4)山东与关中。古时以函谷关为界,以东称“山东”,以西称“关中”。,教材例析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3
20、.历法 (1)纪年法 帝王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法 东汉时开始通行的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配出六十对,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 (2)纪月法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以“孟”“仲”“季”来区分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份。用“朔”“望”“晦”分别表示每月的初一、十五、月末。,教材例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永和”是皇帝年号,“癸丑”指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这句兼用了皇帝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法,兼用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六、文史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的官名。后来一般指有关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故事或传说。 1.莼羹鲈脍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或弃官归隐。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