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不如其他著名诗人,但从宋代以后地位越来越高,这是由于接受者的人生追求、审美趣味、期待视界发生了变化。如果客观地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角度来看,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开创了田园诗,二是开创了自然平淡的诗风。,田园文学从东汉后期开始,主要表现在赋中,后来有些文也写田园题材,诗中很少此类内容。同时这些田园题材大都有贵族化的特点,往往写士族的庄园的生活,不是普通的农村,更没有劳动生活。,陶渊明对这一题材有所开拓。其田园诗写归田的愿望,写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写自己的读书、饮酒和亲情,更写出了劳动的生活和感受。这都是以往的田园作品所
2、没有的内容。这是平民化的作品。,自然平淡的诗风在陶渊明以前没有。特别是在两晋时期盛行绮靡诗风或“平典似道德论”之作。晋宋之际开始追求清新自然之作,陶、谢是代表。而陶之平淡又是他人所无的。陶渊明的审美趣味深契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众美从之。”,陶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是“真”:诗中表现诗人真实的生活,真诚的思想,毫无矫饰做作,不加掩盖。有什么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发自内心,出于自然。诗中抒发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验。由于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受,全从体验中来,因此有一种人不及知而我独知之妙。,例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
3、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酬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集图,诗中还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真率的个性。诗人对他人一片赤诚之心,推心置腹,毫不客套,不拘俗礼,任意而行。,归园田居其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平淡。诗中写平常普通的生活内容,表现平和宁静的心境,很少出现人与外在环境的剧烈冲突,没有强烈的大喜大悲,更没有文人陈陈相因的满腹牢骚。,诗的形式平易朴素。“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4、”(钟嵘)。少用比兴,多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少用对偶,无繁词赘句。选用平常本色词句,洗净铅华,浅显明白,如话家常。但语言生动传神,注意锤炼动词。句式散文化,一气贯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渊明逸致图,这首诗写初归田时的感受。全诗除了几处比喻之外,都用白描手法,毫无雕饰和渲染,也没有华美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在平淡的外表下,写出了作者的对田园生活的作物体验,表
5、现了他的旷逸冲淡的情怀。,陶诗另一个特点是平淡而有味,意境悠远,耐人咀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发纤(禾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诗中写了个人的独到体验,有一种悠然自得,自言其乐之妙,韵味无穷。,诗中包含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情、景理高度融合,耐人寻味。诗人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合,最终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诗的意境高远,超凡脱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写田园生活的乐趣,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闲适高雅的情趣。诗人从平凡的生活和普通的景物中,体味出宇宙和人生的真意,最终进入
6、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首尾都有新奇的议论,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王国维把这首诗当作“无我之境”的代表。,另外,陶渊明的诗歌也不全是平淡风格。咏荆轲等作品就体现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三、陶渊明的文与赋,陶渊明作文不多,但自然真挚,不事骈偶雕琢。五柳先生传是自娱之文,又是自我写照,“时人谓之实录”。与子俨等书披露心迹,写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
7、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誌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誌,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篇文章平易朴素,如同陶渊明的一贯风格。文中主要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优美环境和淳朴民风。情节曲折新奇,实为小说,但也反映了陶渊明的理想。这种理想近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陶渊明的赋有归去来兮辞,用传统的归田题材,写自己辞官归田的感受。感士不遇赋,是学习汉代的士不遇赋。又有闲情赋,是学习张衡的定情赋、蔡邕的静情赋等作品,表达对一绝色女子的爱恋。萧统因而批评他“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实为苛求。,归去来辞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