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2、了解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3、掌握“乃”、“道”、“盖”、“文”、“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者简介,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
2、。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桂枝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3、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背景知识,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
4、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初读课文,朗读正音,1、庐冢(zhng) 2、盖音谬(mi)也 3、窈(yo)然 4、咎(ji) 5、无物以相(xing)之 6、何可胜(shng)道 7、王回深父(f) 8、今言“华(hu )”如“华(hu )实”之“华(hu )”者,理清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中心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空间方位图,研读课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 后 名之曰“褒禅”。,称,筑舍定居,名词做动词,最终,因
5、为,原因,后人,命名,名词做动词,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屋舍,命名,名词做动词,由于,它,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判断句,判断句,往东,名词做状语,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 文 漫灭,独其为 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倒,那些,碑文,文字,说,错误,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
6、(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因受磨损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碑上只有那字还认得出来,即“花山”。,判断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重点字词,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这里作“在”讲。,特殊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
7、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从旁边涌出,在洞壁上题诗,往上走,名词做动词,它的,那些,走到尽头,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
8、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见到的,动词做名词,那,拿,懈怠,将要,都,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不到,十分之一,它的,更少,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
9、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当,照明,形容词做动词,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助词,责备,我,自己,能够,那,平旷,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自然段,悔,重点字词,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穷、见、至、极,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对此,感慨,观察,心得,深入,广泛,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
10、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不同寻常,而,并列,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而,承接,懈怠,到来那,帮助,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
11、,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讥笑,后悔,难道,心得,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第三自然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余之所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
12、重点字词,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达到某种程度;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句中语气词。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省略句不随以止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 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此,弄错,名词做动词,说出,名词做动词,尽,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
13、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议论一正一反,重点字词,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莫能名者,特殊句式,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通“甫”,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第五自然段,记
14、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通假字父:通“甫”。,复读课文,游褒禅山 记,记叙,议论,介绍山、碑,介绍洞,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游洞,入之愈深,愈难,愈奇,余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夫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总结,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5、晏殊蝶恋花),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写作特点,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 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
16、实深刻、言简意丰,知识积累,词类活用,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古今异义,1、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
17、,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
18、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他的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代词 称代 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自己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代 那(些)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副词 推测、反诘 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等语气 连词 表选择 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假设 如果 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助词 衬音 ( 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说“其”,文言文学习要点,字字落实句句解疑 熟读背诵,议一议:,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文在叙议结合写法上的异同。,通过记游来说明理, 叙议结合,前后呼应, 事、理浑然一体,是两 文的相同之处。,相同点:,石文:是“议论 记叙 议论”的表达方式。,游文:是“记叙 议论”相互配合的表达方式。,提示:,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 和文章结构不同; 2、议论事理的不同; 3、记游的不同;,研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