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项目准备概述:通过对 Autodesk Revit 2013 软件的功能讲解,同时结合整个小别墅案例作为该软件的入门学习。对于小别墅的整个建模过程,首先根据所给的图纸建立起建模框架流程,一个项目的图纸中包含了平面图、立面图、大样图和剖面图,只有先识别项目的图纸,才能开始项目的建模。以小别墅为例,整个的建模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见 图 6. 1:图 6. 1【提示】创建基本模型包括了墙体、门窗、楼板、幕墙、屋顶、楼梯等构件。Revit 是一个系统且结构化的软件,却不失灵活性,上述介绍的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读者熟悉 Revit 软件后,将发现流程和建模方案有多种,需根据项目的特点
2、、阶段来选择不同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6.1.1 样板设置在连网状态完成 Autodesk Revit 2013 的安装后,在电脑的某个文件夹中默认会自带软件的族库、族样板以及项目样板,但是由于软件自带的项目样板满足不了国内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需要根据各项目,在项目建模开始前,先定义好样板,包括项目的度量单位、标高、轴网、线型、可见性等内容,同时在软件中设置好样板路径。【提示】好的样板是提高项目建模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做好样板对于整个建模而言非常重要。Revit 所使用的格式分别为:项目的后缀名是.rvt,项目样板是.rte,族是.rfa,族样板是.rft,样板的意义就相对于 Au
3、toCAD 的.dwt 文件。在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始之前,都需要选择与制定特定的项目样板。软件安装后会自带样板文件,其分别在:Windows XP:C:Documents and SettingsAll UsersApplication DataAutodeskWindows Vista 或 Windows 7:C:ProgramDataAutodesk设置样板路径的目的:在软件中设置好样板后,可快速选择所需的样板建模。设置样板路径的步骤:打开“应用程序菜单”单击右下角“选项”按钮单击第四个“文件位置”点击 键添加所需样板,如 图 6. 2。【提示】在“选项”的“文件位置”中,同样可设置“族样板
4、文件默认路径” ,这样在新建族文件时,软件会自动访问到默认路径的文件夹中,用户可快速选择所需的族样板。图 6. 26.1.2 新建项目如果事先不将已提供的“别墅样板”在“文件位置”中添加,直接在“最近打开的文件”界面中,直接单击“项目”中的“新建”按钮或使用快捷键“CTRL+N” ,如 图 6. 3,或在“应用程序菜单”下单击“新建” 、 “项目” ,如 图 6. 4。图 6. 3 图 6. 4在本案例中,完成好项目样板的设置后,单击“项目”中的“新建”按钮,弹出“新建项目”对话框中如 图 6. 5,可直接通过下箭头选择“别墅样板”并勾选“项目” ,单击“确定”即可开始项目的正式创建。或者单击
5、“浏览”可在电脑中选择所需的样板,如图6. 6。图 6. 5图 6. 66.1.3 项目设置在初次安装完软件进行新建项目时,会弹出“英制”与“公制”的选择框,根据项目要求选择所需的度量单位。在进入项目建模界面后,可单击“管理”选项卡“设置”面板“项目单位”选项,在“项目单位”对话框中,可根据不同的格式设置项目单位,如图 6. 7。图 6. 76.1.4 项目保存单击 “应用程序菜单”“保存”命令,快捷键 Ctrl+S,或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上的“保存” 按钮,打开“另存为”对话框,如图 6.8 所示。图 6. 8【提示】在建模过程中要常保存,以免软件发生致命错误,导致建模工作的浪费。设置保存
6、路径,输入项目文件名为“小别墅”,单击“保存”即可保存项目。6.2 绘制标高和轴网概述:标高用来定义楼层层高及生成平面视图,反应建筑物构件在竖向的定位情况,标高不是必须作为楼层层高;轴网用于构件定位,在 Revit 中轴网确定了一个不可见的工作平面。轴网编号以及标高符号样式均可定制修改。软件目前可以绘制弧形和直线轴网,2014 版增加折线轴网功能。 在本章节中,需重点掌握轴网和标高的 2D、3D 显示模式的不同作用,影响范围命令的应用, 轴网和标高标头的显示控制,如何生成对应标高的平面视图等功能应用。6.2.1 创建标高在 Revit 2013 中, “标高”命令必须在立面和剖面视图中才能使用
7、,因此在正式开始项目设计前,必须事先打开一个立面视图。在立面视图中一般会有样板中的默认标高,如2F 标高为“3.00” ,单击标高符号中的高度值,可输入“3.5” ,则 2F 的楼层高度改为3.5m,如 图 6. 9 和 图 6. 10。图 6. 9 图 6. 10注:只有标高以米为单位,其它都以毫米为单位。【提示】不勾选隐藏编号,则标头、标高值以及标高名称将隐藏。除了直接修改标高值,还可通过临时尺寸标注修改两标高间的距离。单击“2F” ,蓝显后在 1F 与 2F 间会出现一条蓝色临时尺寸标注如 图 6. 11,此时直接单击临时尺寸上的标注值,即可重新输入新的数值,该值单位为“mm” ,与标高
8、值的单位“m”不同,读者要注意区别。图 6. 11绘制标高“3F”:单击选项卡“建筑”“标高”面板命令,移动光标到视图中“F2”左端标头上方,当出现绿色标头对齐虚线时,单击鼠标左键捕捉标高起点。向右拖动鼠标,直到再次出现绿色标头对齐虚线,单击鼠标。若创建的标高名称不为 3F,则手动修改。【技巧】选项栏中勾选“创建平面视图” ,勾选后则在绘制完标高后自动在项目浏览器中生成“楼层平面”视图,否则创建的为参照标高。【提示】标高命名一般为软件自动命名,一般按最后一个字母或数字排序,如F1、F2、F3,且汉字不能自动排序。6.2.2 编辑标高对于高层或者复杂建筑,可能需要多个高度定位线,除了直接绘制标高
9、,那如何来快速添加标高,并且修改标高的样式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下面将通过复制、阵列等功能快速绘制标高。1、复制、阵列标高选择“3F”标高,在激活的“修改|标高”选项卡下,单击“修改”面板中的“复制”( CC/CO)或 “阵列” (AR)命令,快速添加标高。复制标高:如果选择“复制” ,在选项卡中会出现,勾选“约束” ,可垂直或水平复制标高,勾选“多个” ,可连续多次复制标高。都勾选后,单击“3F”上一点作为起点,向上拖动鼠标,直接输入临时尺寸的值,单位为 mm,输入后回车则完成一个标高的绘制,如 图 6. 12。继续向上拖动鼠标输入数值,则可继续绘制标高。图 6. 12阵列标高:如果选择“阵列
10、” ,则适用于一次绘制多个等距的标高,选择后在选项卡中会出现,勾选成组并关联,则阵列的标高为一个模型组,如果要编辑标高名称,需要解组后才可编辑;项目数为包含原有标高在内的数量,如项目数为 3,则为 3F、4F 与 5F;选择移动到第二个则在输入标高间距“3000”后,按回车后 3F、4F 与 5F 间的间距均为 3000 mm,若选择最后一个,则 3F 与 5F 间的距离共 3000mm。【常见问题剖析】(1)如果需要绘制-0.45m 的标高,但为什么复制出来的标高显示的却还是“0.00”?答:因为此时的标高属性为零标高,则需要选中该标高,在“属性”框将中将其族类型由零标高修改为下标高,如 图
11、 6. 13。图 6. 13(2)为什么会出现负标高在零标高上方?答:如果在建模过程中不小心拖动了零标高,则会出现如 图 6. 14 的情况,而其它标高上下拖动位置后会直接修改标高值,因为在软件中有默认的零标高位置,且零标高不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需在“属性”框中将立面中的“-2150”改为“0”即可,如 图 6. 15。图 6. 14 图 6. 152、添加楼层平面在完成标高的复制或阵列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可以发现均没有 4F、5F 的楼层平面。因为在 Revit 中复制的标高是参照标高,因此新复制的标高标头都是黑色显示,如 图 6. 16,而且在项目浏览器中的“楼层平面”项下也没有创建新
12、的平面视图,如 图 6. 17。图 6. 16 图 6. 17单击选项卡“视图”“平面视图”“楼层平面”命令,打开“新建平面”对话框,如 图 6. 18 所示。从下面列表中选择“4F、5F”,如 图 6. 19。单击“确定”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创建了新的楼层平面“4F、5F”,并自动打开“4F、5F”平面视图。此时,可发现立面中的标高“4F、5F”蓝显。图 6. 18 图 6. 196.2.3 创建轴网在 Revit 2013 中轴网只需要在任意一个平面视图中绘制一次,其它平面和立面、剖面视图中都将自动显示。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视图,打开“楼层平面:1F”视图。选择“建
13、筑”选项卡“基准”面板“轴网”命令或快捷键:GR 进行绘制。在视图范围内单击一点后,垂直向上移动光标到合适距离再次单击,绘制第一条垂直轴线,轴号为 1。利用复制命令创建 27 号轴网。选择 1 号轴线,单击“修改”面板的“复制”命令,在 1 号轴线上单击捕捉一点作为复制参考点,然后水平向右移动光标,输入间距值 1200 后,单击一次鼠标复制生成 2 号轴线。保持光标位于新复制的轴线右侧,分别输入 3900、2800、1000、4000、600 后依次单击确认,绘制 37 号轴线,完成结果如下 图 6. 20。图 6. 20使用复制功能时,勾选选项栏中的“约束” ,可使得轴网垂直复制, “多个”
14、可单次连续复制。 继续使用“轴网”命令绘制水平轴线,移动光标到视图中 1 号轴线标头左上方位置,单击鼠标左键捕捉一点作为轴线起点。然后从左向右水平移动光标到 7 号轴线右侧一段距离后,再次单击鼠标左键捕捉轴线终点,创建第一条水平轴线。 选择刚创建的水平轴线,修改标头文字为“A” ,创建 A 号轴线。 同上绘制水平轴线步骤,利用“复制”命令,创建 B-E 号轴线。移动光标在 A 号轴线上单击捕捉一点作为复制参考点,然后垂直向上移动光标,保持光标位于新复制的轴线上侧,分别输入 2900、 3100、2600、5700 后依次单击确认,完成复制。重新选择 A 号轴线进行复制,垂直向上移动光标,输入值
15、 1300,单击鼠标绘制轴线,选择新建的轴线,修改标头文字为“1/A” 。完成后的轴网如 图 6. 21 所示。 图 6. 216.2.4 编辑轴网绘制完轴网后,需要在平面图和立面视图中手动调整轴线标头位置,解决 1 号和 2 号轴线、4 号和 5 号轴线、6 号和 7 号轴线等的标头干涉问题。 选择 2 号轴线,单击靠近轴号位置的“添加弯头”标志(类似倾斜的字母 N) ,出现弯头,拖动蓝色圆点则可以调整偏移的程度。同理,调整 5 号、7 号轴线标头的位置,如 图 6. 22 所示。图 6. 22标头位置调整。选中某根轴网,在“标头位置调整”符号(空心圆点)上按住鼠标左键拖拽可整体调整所有标头
16、的位置;如果先单击打开“标头对齐锁” ,然后再拖拽即可单独移动一根标头的位置。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立面(建筑立面) ”项下的“南立面”进入南立面视图,使用前述编辑标高和轴网的方法,调整标头位置、添加弯头。同样方法调整东立面或西立面视图标高和轴网。 【提示】在框选了所有的轴网后,会在“修改|轴网”选项卡中出现“影响范围”命令,单击后出现“影响基准范围”的对话框,按住 shift 选中各楼层平面,单击确定后,其它楼层的轴网也会相应的变化。轴网可分为 2D 和 3D 状态,单击 2D 或 3D 可直接替换状态。3D 状态下,轴网端点显示为空心圆;2D 状态下,轴网端点修改为实心点,如 图 6. 2
17、3。2D 与 3D 的区别在于:2D 状态下所做的修改仅影响本视图;在 3D 状态下,所做的修改将影响所有平行视图。在 3D 状态下,若修改轴线的长度,其它视图的轴线长度对应修改,但是其它的修改均需通过“影响范围”工具实现。仅在 2D 状态下,通过“影响范围”工具能将所有的修改传递给当前视图平行的视图。图 6. 23标高和轴网创建完成,回到任一平面视图,框选所有轴线在“修改”面板中单击 图标,锁定绘制好的轴网(锁定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整个的轴网间的距离在后面的绘图过程中不会偏移) 。6.2.5 案例操作建模思路:设置样板新建项目绘制标高编辑标高绘制轴网编辑轴网影响范围锁定。创建过程:新建项目,单击
18、“应用程序菜单”下拉列表中的“新建” ,选择“项目” ,在弹出的“新建项目”对话框中选择“别墅样板”作为样板文件,开始项目设计。在项目浏览器中展开“立面(建筑立面) ”项,双击 图 6. 24 中的视图名称“南立面”,进入南立面视图。调整“2F” 标高,将一层与二层之间的层高修改为 3.5 m,可通过直接修改“1F”与“2F”间的临时标注,或在“2F”标头上直接输入高程 3.5。如 图 6. 25 所示。 图 6. 24 图 6. 25选择“建筑”选项卡中“基准”面板“标高”命令 ,绘制标高“3F” ,修改临时尺寸标注,使其间距“2F”为 3200mm;绘制标高“4F” ,修改临时尺寸标注,使
19、其间距“3F”为 2800mm,选择标高名称“4F”改为“RF” ,如图 6.26 所示。图 6. 26利用 “复制”命令,创建地坪标高。选择标高“1F” ,单击“修改|标高”上下文选项卡下“修改”面板中的“复制”命令,移动光标在标高“1F”上单击捕捉一点作为复制参考点,然后垂直向下移动光标,输入间距值 450,单击鼠标放置标高,同上修改标高名称为“0F” 。如果直接从“1F”楼层直接复制,则复制出来的标高都是0.00,需要将属性中的零标高 改为上、下标高才会出现标高值。完成后的标高如 图 6. 27 所示。单击选项卡“视图”“平面视图”下拉列表“楼层平面”命令,打开“新建平面”对话框,如图
20、6. 27 图 6. 28所示。从下拉列表中选择标高“0F” ,单击“确定”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创建了新的楼层平面“0F” ,从项目浏览器中打开“0F”作为当前视图。图 6. 27 图 6. 28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立面(建筑立面) ”项下的“南立面”立面视图回到南立面中,发现标高“0F”标头变成蓝色显示。轴网则按照第 6.2.3 和 6.2.4 节绘制,至此建筑的各个标高、轴网就创建完成,保存为文件“标高轴网.rvt” 。6.2.6 小结本章学习了标高和轴网的常用创建和编辑方法,标高和轴网作为 Revit 进行项目设计的基础,请读者务必掌握本节所学内容,从下章开始将创建首层平面墙体等建筑构件。
21、 6.3 墙体的绘制和编辑概述:墙体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程中墙体根据材质、功能也分多种类型,如隔墙、防火墙、叠层墙、复合墙、幕墙等,因此在绘制时,需要综合考虑墙体的高度,厚度,构造做法,图纸粗略、精细程度的显示,内外墙体区别等。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幕墙以及异形墙体的应用越来越多,而通过 Revit 能有效建立出三维模型。6.3.1 绘制墙体进入平面视图中,单击“建筑”选项卡“构建”面板“墙”的下拉按钮,如 图 6. 29。有“建筑墙” 、 “结构墙” 、 “面墙” 、 “墙饰条” 、 “墙分隔缝”五种选择, “墙饰条”和“墙分隔缝”只有在三维的视图下才能激活亮显,用于墙体
22、绘制完后添加。其它墙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建筑墙主要是用于分割空间,不承重;结构墙用于承重以及抗剪作用;面墙主要用于体量或常规模型创建墙面,详见第七章。图 6. 29 图 6. 30【技巧】快捷键 WA 可快速进入到建筑墙体的绘制模式,学会快捷键的应用有效提高建模效率。单击选择“建筑墙”后,在选项卡中出现 上下文选项卡,面板中出现墙体的绘制方式如 图 6. 30,属性栏将由视图“属性”框转变为墙“属性”如 图 6. 31,以及选项栏也变为墙体设置选项,如 图 6. 32。图 6. 31图 6. 32绘制墙体需要先选择绘制方式,如直线、矩形、多边形、圆形、弧形等,如果有导入的二维.dwg 平面图作
23、为底图,可以先选择“拾取线/边”命令,鼠标拾取.dwg 平面图的墙线,自动生成 Revit 墙体。除此以外,还可利用“拾取面”功能拾取体量的面生成墙。1、选项栏参数设置在完成绘制方式的选择后,要设置有关墙体的参数属性。(1)在“选项栏”中, “高度”与“深度”分别指从当前视图向上还是向下延伸墙体;(2) “未连接”选项中还包含各个标高楼层;“4200”为该墙体的底部为该视图,墙顶部距底部 4200mm;(3)勾选“链”表示可以连续绘制墙体;(4) “偏移量”表示绘制墙体时,墙体距离捕捉点的距离,如 图 6. 33 设置的偏移量设置为 200mm,则绘制墙体时捕捉绿色虚线(即参照平面) ,绘制的
24、墙体中心线距离参照平面 200mm;(5) “半径”表示两面直墙的端点相连接处不是折线,而是根据设定的半径值,自动生成圆弧墙,如 图 6. 34 设定的半径 1000mm。图 6. 33 图 6. 342、实例参数设置如 图 6. 35,该属性为墙的实例属性,主要设置墙体的墙体定位线、高度、底部和顶部的约束与偏移等,有些参数为暗显,该参数可在:更换为三维视图、选中构件、附着时或改为结构墙等情况下亮显。图 6. 35(1)定位线:共分为墙中心线、核心层、面层面与核心面四种定位方式。在 Revit术语中,墙的核心层是指其主结构层。在简单的砖墙中, “墙中心线”和“核心层中心线”平面将会重合,然而它
25、们在复合墙中可能会不同。顺时针绘制墙时,其外部面(面层面:外部)默认情况下位于外部。【提示】放置墙后,其定位线便永久存在,即使修改其类型的结构或修改为其它类型也是如此。修改现有墙的“定位线”属性的值不会改变墙的位置。图 6. 36 为一基本墙,右侧为基本墙的结构构造。通过选择不同的定位线,从左向右绘制出的墙体与参照平面的相交方式是不同的,如 图 6. 37。选中绘制好的墙体,单击“翻转控件” 可调整墙体的方向。图 6. 36图 6. 37【提示】Revit 中的墙体有内、外之分,因此绘制墙体选择顺时针绘制,保证外墙侧朝外。(2)底部限制条件/顶部约束:表示墙体上下的约束范围。(3)底/顶部偏移
26、:在约束范围的条件下,可上下微调墙体的高度,如果同时偏移100mm,表示墙体高度不变,整体向上偏移 100mm。+100mm 为向上偏移,-100mm 为向下偏移。(4)无连接高度:表示墙体顶部在不选择“顶部约束”时高度的设置。(5)房间边界:在计算房间的面积、周长和体积时,Revit 会使用房间边界。可以在平面视图和剖面视图中查看房间边界。墙则默认为房间边界。(6)结构:结构表示该墙是否为结构墙,勾选后,则可用于做后期受力分析。3、类型参数设置在绘制完一段墙体后,选择该面墙,单击“属性”栏中的“编辑属性” ,弹出“类型属性”对话框,如 图 6. 38。图 6. 38(1)复制:可复制“系统族
27、:基本墙”下不同类型的墙体,如复制新建:普通砖200mm,复制出的墙体为新的墙体。新建的不同墙体还需编辑结构构造。(2)重命名:可将“类型”中的墙名称修改。(3)结构:用于设置墙体的结构构造,单击“编辑” ,弹出“编辑部件”对话框,如图 6. 39。内/外部边表示墙的内外两侧,可根据需要添加墙体的内部结构构造。图 6. 39(4)默认包络:“包络”指的是墙非核心构造层在断开点处的处理办法,仅是对编辑部件中勾选了“包络”的构造层进行包络,且只在墙开放的断点处进行包络。(5)修改垂直结构:主要用于复合墙、墙饰条与分隔缝的创建。复合墙:在“编辑部件”对话框中,添加一个面层, “厚度”改为 20mm。
28、创建复合墙,通过利用“拆分区域”按钮拆分面层,放置在面层上会有一条高亮显示的预览拆分线放置好高度后单击鼠标左键在“编辑部件”对话框中再次插入新建面层修改面层材质单击该新建面层前的数字,选中新建的面层单击“指定层” ,在视图中单击拆分后的某一段面层,选中的面层蓝色显示点击“修改”新建的面层指定给了拆分后的某一段面层,如 图 6. 40。实现一面墙在不同高度有几个材质的要求。图 6. 40【提示】拆分区域后,选择拆分边界会显示蓝色控制箭头 ,可调节拆分线的高度。墙饰条:墙饰条主要是用于绘制的墙体在某一高度处自带墙饰条,单击“墙饰条” ,在弹出的“墙饰条”对话框中,单击“添加”轮廓可选择不同的轮廓族
29、,如果没有所需的轮廓,可通过“载入轮廓”载入轮廓族,设置墙饰条的各参数,则可实现绘制出的墙体直接带有墙饰条。图 6. 41分隔缝类似于墙饰条,只需添加分隔缝的族并编辑参数即可,在此不加以赘述。4、墙族分类上述所讲的墙,均以“基本墙”为例讲述。但是墙除了“基本墙” ,还包括“叠层墙” 、“幕墙”共三大块。(1) “叠层墙”:要绘制叠层墙,首先需要在“属性”栏中选中叠层墙的案例,编辑其类型,如 图 6. 42。其由不同的材质、类型的墙在不同的高度叠加而成,墙 1、墙 2 均为来自“基本墙” ,因此没有的墙类型要在“基本墙”中新建墙体后,再添加到叠层墙中。图 6. 42(2)幕墙:主要用于绘制玻璃幕
30、墙,详见 6.7 节。6.3.2 编辑墙体在定义好墙体的高度、厚度、材质等各参数后,按照 CAD 底图或设计要求绘制完墙体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墙体进行编辑,利用“修改”面板下的“移动、复制、旋转、阵列、镜像、对齐、拆分、修剪、偏移”等编辑命令,和 CAD 中对线段的编辑一样,以及编辑墙体轮廓、附着/分离墙体,使所绘墙体与实际设计保持一致。1、修改工具(1)移动 (快捷键:MV):用于将选定的墙图元移动到当前视图中指定的位置。在视图中可以直接拖动图元移动,但是“移动”功能可帮助准确定位构件的位置。(2)复制 (快捷键 CO/CC):在上节标高、轴网中已应用过该功能,同样可适用于墙体。(3)阵列 (
31、快捷键:AR):用于创建选定图元的线性阵列或半径阵列,通过“阵列”可创建一个或多个图元的多个实例,与复制功能不同的是,复制需要一个个的复制过去,但阵列可指定数量,在某段距离中自动生成一定数量的图元,如百叶窗中的百叶。(4)镜像 (快捷键:MM/DM):镜像分为两种,一种是拾取线或边作为对称轴后,直接镜像图元,如果没有可拾取的线或边时,则可绘制参照平面作为对称轴镜像图元。对于两边对称的构件,通过镜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5)对齐 (快捷键:AL):选择“对齐”命令后,先选择对齐的参照线,再选择需对齐移动的线。(6)拆分图元 (快捷键:SL):拆分图元是指在选定点剪切图元(例如墙或线) ,或删除
32、两点之间的线段,常结合修剪命令一起使用。如下 图 6. 43 一面黄色墙体,单击“修改面板”中的“拆分图元” ,在要拆分的墙中单击任意一点,则该面墙分成两段,再用“修剪”命令,选择所要保留的两面墙,则可将墙修剪成所需状态。图 6. 432、编辑墙体轮廓选择绘制好的墙后,自动激活 “修改|墙”选项卡,单击“修改|墙” 下“模式”面板中的“编辑轮廓”,如 图 6. 44 如果在平面视图进行了轮廓编辑操作,此时弹出“转到视图”对话框,选择任意立面或三维进行操作,进入绘制轮廓草图模式。图 6. 44【提示】如果在三维中编辑,则编辑轮廓时的默认工作平面为墙体所在的平面。在三维或立面中,利用不同的绘制方式
33、工具,绘制所需形状,如 图 6. 45。其创建思路为:创建一段墙体修改|墙”“编辑轮廓”绘制轮廓 修剪轮廓 完成绘制模式。【提示】弧形墙体的立面轮廓不能编辑。图 6. 45完成后,单击“完成编辑模式” 即可完成墙体的编辑,保存文件。【提示】如需一次性还原已编辑过轮廓的墙体,选择墙体,单击“重设轮廓”命令即可实现。3、附着/分离墙体如果墙体在多坡屋面的下方,需要墙和屋顶有效快速连接,依靠编辑墙体轮廓的话,会花费很多时间,此时通过“附着/分离”墙体能有效解决问题。 如下 图 6. 46 墙与屋顶未连接,用 Tab 键选中所有墙体,在“修改墙”面板中选择“附着顶部/底部” ,在选项卡 中选择顶部或底
34、部,再单击选择屋顶,则墙自动附着在屋顶下,如 图 6. 47。再次选择墙,单击“分离顶部/底部” ,再选择屋顶,则墙会恢复原样。图 6. 46 图 6. 47【提示】墙不仅可以附着于屋顶,还包括楼板、天花板、参照平面等。【常见问题剖析】刚已学习墙体附着的命令,但是如果要将编辑过轮廓的墙体附着,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答:此处以墙附着到屋顶为例,可以正常附着,但只有和参照标高重合的墙才能附着,不重合则不附着,如 图 6. 48 在参照平面下方的墙体均未附着。但是如果将编辑过轮廓的墙体再次编辑,将所有墙体顶部均拖至参照平面下方如 图 6. 49,则软件会弹出如 图 6. 50的警告,因为没有墙和参照平
35、面同高度,此时如果将墙体附着到屋顶上,则软件会弹出“不能保持墙和目标相连接”的错误。图 6. 48图 6. 49图 6. 504、墙体连接方式墙体相交时,可有多种连接方式,如平接、斜接和方接三种方式,如 图6. 51。单击“修改”选项卡“几何图形”面板“墙连接” 功能,将鼠标光标移至墙上,然后在显示的灰色方块中单击,即可实现墙体的连接。图 6. 51在设置墙连接时,可指定墙连接是否以及如何在活动平面视图中进行处理,在“墙连接”命令下,将光标移至墙连接上,然后在显示的灰色方块中单击。在“选项栏”中的“显示”有“清理连接” 、 “不清理连接”和“使用视图设置”三个显示设置,如 图 6. 52。图
36、6. 52默认情况下,Revit 会创建平接连接并清理平面视图中的显示,如果设置成“不清理连接” ,则在退出“墙连接”工具时,这些线不消失。另外,在设置墙体连接方式时,不同视图详细程度与显示设置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显示效果。如 图 6. 53。图 6. 53对于两面平行的墙体,如果距离不超过 6 英寸,Revit 会自动创建相交墙之间的连接,如 图 6. 54。如在其中一面墙体上放置门窗后,选择“修改”选项卡“几何图形”面板中“连接”下拉列表“连接几何图形” 命令,则该门窗会剪切两面墙体。图 6. 546.3.3 案例操作上章完成了标高和轴网等定位设计,下面开始将从首层平面开始,分层逐步完成别
37、墅三维模型的设计。本节将创建首层平面的墙体构件。建模思路:“建筑”选项卡“构建”面板“墙”墙:建筑新建墙类型设置墙参数绘制墙体,先外墙后内墙编辑墙体。创建过程:打开上节保存的“标高轴网.rvt”文件,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0F”,打开首层平面视图。 单击“建筑”选项卡“墙”下拉列表“墙:建筑”命令,或快捷键:WA。在“属性”框中的“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叠层墙”的“外部叠层墙-浅褐+米黄色石漆饰面”墙类型,如 图 6. 55。图 6. 55在墙“属性”框中,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0F” , “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2F”,如 图 6. 56 所示。图 6. 56
38、图 6. 57选择“绘制”面板下“直线”命令,选项栏中“定位线”选择“墙中心线” ,移动光标单击鼠标左键捕捉 E 轴和 2 轴交点为绘制墙体起点,按照 图 6. 57 所示顺时针方向绘制外墙轮廓,顺时针绘制可使得绘制的墙体外面层朝外。图 6. 58完成后的首层外墙如 图 6. 58 所示,保存文件。接上节练习,单击选项卡“建筑”“墙”命令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 “基本墙:普通砖-180mm”类型。 在“绘制”面板选择“直线”命令,选项栏中“定位线”选择“墙中心线” , 在“属性”框中直接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0F” , “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2F”。按 图 6. 59 所示内
39、墙轮廓,捕捉轴线交点,绘制“普通砖-180mm”地下室内墙。【技巧】每绘制完一段,按下 ESC 键则可重新绘制另一段墙,按两次的话则退出墙编辑模式。图 6. 59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100mm” ,选项栏中“定位线”选择“核心面外部” ,单击“属性”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0F” , “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2F” 。按 图 6. 60 所示内墙位置捕捉轴线交点,绘制“普通砖-100mm”地下室内墙。标注均为墙中线与墙中线、轴网的间距。图 6. 60完成后的首层墙体如 图 6. 61 所示,保存为文件“首层墙.rvt” 。 图 6. 616.3.4 小结本节主要建立了项目模型中最基础的模型墙。通过对各类墙体的创建、属性设置,掌握各类墙体绘制、编辑和修改的方法。基本墙体创建是基础,对于复杂墙体,可利用内建族、体量等方式来创建,下一节将介绍门、窗和楼板等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