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必修四文化常识单元回归评价单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考纲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命题规律:1、考查形式:2015 年起新课标全国卷将文化常识题列为文言文阅读的第二个题目,分值 3分,考查形式为客观选择题。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词在本质上属于实词,可以看作是实词中特殊的一类。2、考查内容: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十分广泛,从近两年来的高考真题看,常见的考
2、查角度有:古代政府机构;官职的升迁;古代的礼法习俗; 古代的时间和地理方位;古人的称谓;文学典故和常识【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请根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列文化常识的积累。1.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 的代称。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 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3.戏曲中的行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 ,共五大行当。元杂剧角色主要有: (老年妇人)、 (男配角)、 (女主角)、 (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 (老年男性)、
3、 (官员)、 (老年男子)等。4. 这一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5.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 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6.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7.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山。此山
4、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2多。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 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8.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殷亦三公九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9.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 为尊。10.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5、。这是向对方 的一种方式。11.布衣之交: 12.刎颈之交: 13.阏氏:匈奴单于 的称号,如同王后。14.足下:对对方的 。旧时汉族交际用语, 敬词。15.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 ,叫“连坐”或“相坐”。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16.且陛下春秋已高:对对方年龄的一种委婉说法。一般出现于形容青壮年以上的年龄。春秋是 代称,高即 ,春秋已高是指 。 17.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18.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
6、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城人口规模 2-3 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19.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 ,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
7、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太学零落。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 29 年)20.五经、六艺:四书是指 ; 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 。21.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22.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 的代称。23.下车:指 。24.乞
8、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实际指的是 。325.武,字子卿;张衡,字平子: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 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26.順帝初;安帝雅闻:顺帝和安帝是两位皇帝的 ,前者庙号为敬宗(后除庙号);后者庙号为恭宗。27.永和初: 东汉顺帝的一个年号。28.扶辇下除:除,意为 ,也引申为封建时代任命官员。2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史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
9、地皇四年。30后汉书作者是 ,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 史书,分为 10 纪,80 列传,8 志,主要记述汉光武帝汉献帝年间,共 195 年间的史事。该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拓展训练】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完成下面各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 “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但“左迁”必是升职。B“礼部”是古代“六部 ”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 “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
11、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
12、“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4C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
13、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东汉班固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述了汉高祖之后的 229 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D.“上书乞骸骨”的“乞骸骨 ”是请求饶命的意思。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B“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D“授”“迁”“补”“ 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15、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9.2015 年新课标 1 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10.2015 新课标 2 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5【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