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85065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理论,第一节 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概述:1、区域分工的概念:分工表现为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分工,即部门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即区域分工,也叫区际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任何社会生产活动和劳动的部门分工总是落实到一定地理空间上,而劳动地域分工则往往以各区域的部门结构差异表现出来。,2、区域分工的意义,区域分工深化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发展的源泉。a.区域分工产生

2、了区域专业化效益。b.区域分工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c.区域分工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d.区域分工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e.区域分工为国家调控区域经济提供了一定条件。,3、区域分工的形式,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4、区域分工的性质:,区域分工的性质:区域分工是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分工一方面是经济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区域专业

3、化部门。另一方面,区域分工必须通过区际之间的贸易,从而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5、区域专业化生产发展具备的条件:,(1)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的需求量。(2)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该大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这是根本的前提条件。(3)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商品的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存在,二、区域分工的特征:,区域分工的特征: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地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区域分工发展的原动力地区间密切地联系是区域分工得以深化的前提。区域分工具有层次性,包括国际分工的各种形式,也包括国内分工的各个层次。

4、区域分工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之中。,三、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1、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区域分工的经济性是建立在对分工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的。分工经济指的是分工所带来的益处。不经济性分工使人局限于少数的操作,因而丧失了全面发展自己智慧的机会。,2、分工经济性的主要表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使复杂的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变得较为简单,无形中也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3、区域分工经济性的特点,它使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

5、济的福利。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范围经济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主要指的是由于分工演进推动着区域内新产业的衍生,以及区域内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的区域生产率的增长。,4、区域分工的外部性,它指区域分工体系中,区域间形成的不由单个区域考虑或承担的其他区域所造成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1)区域分工可以带来整体功能效应。(2)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区际的自由流动。(4)在区域分工中,由于每个区域选择行为策略的依据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社会整体利

6、益最大化,因此可能导致区域与社会整体的无效率。,四、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即不依赖于分工的外生因素和分工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内生因素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它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如: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或作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内生因素:是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够决定的变量。内生因素决定了区域的内生的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是在分工演进中,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的决策者造成的事后区域生产率的差别。内生因素包括: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生产集中度、市场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人与人之间

7、的相互依赖程度等。,区域分工及影响因素的关系,五、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绝对成本优势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禀赋理论4新贸易理论5竞争优势理论6含交易费用的新兴古典分工理论,1、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各国资源就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国民财富,社会分工就是这样形成的。,斯 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需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

8、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按此理论,一个无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2、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比率与国外同种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即不同国家的产品成本比率或机会成本的比较。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这就是李嘉图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3、赫克谢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地域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各地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不是古典学派认为的劳动生产

9、率的差异产生的。其基本观点如: 1、每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2、地域分工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它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产品中较多利用低价生产要素,产品成本就会低一些。,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分工理论经历了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到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再到要素禀赋学说的转变。二战后,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对要素禀赋理论提出质疑,要素禀赋理论的权威性因此而被动摇。至此,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和分工理论都忽视了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抽离了地理空间概念,无法真正解释经济空间现象的典型特征。,4、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

10、点(1)基本假定:a 存在规模经济; b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 )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递增规模收益。 ( 3)比较优势决定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产业内部的国际或区际贸易。,(4)产业内贸易问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就越大,国家间差异越小,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5)贸易格局的决定:除了资源禀赋外,“历史和偶然”也起决定作用;历史和偶然埋下空间分工和差异的种子,递增报酬则不断强化着既定的贸易格局。,(6)技术对贸易的作用:技术变动有两种情

11、况,一是“干中学”,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技术外溢”而获得的;二是技术革新,通过R&D而获得的。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要维护和创造竞争优势,必须积极接受“技术外溢”,同时努力促进本国技术创新。,(7)新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方面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点(或战略贸易论点)和外部经济论点。根据这两个论点得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来创造和保持比较优势。,相对于比较优势分工而言,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分工具有以下特点:a 当今区域分工的主要趋势正由传统的分工形式向以规模经济分工为主、比较分工为辅的方向发展。b 比较优势分工表现为行业间的分工,而规模经济分工则表现为

12、行业内的分工。 c 规模经济分工较比较优势分工的贸易量大,商品的种类多。d 人口增长在规模经济分工的条件下,会促进生产率的增长。,5、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美国学者波特1990年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主要观点: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有关,主要由六个因素决定,即产业的生产要素状况,产品的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发展的机遇,政府行为。,6 、含交易费用的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分工与贸易会产生交易费用,因而就有分工的好处及分工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所以分工水平决定于交易效率的高低,交易效率越高,折中这种两难冲突

13、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也就越高。因此,要提高分工水平,就要想办法降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降低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实施,主要包括:法律制度、自由市场制度(私人财产权制度、自由价格、自由创业、资本和批发市场的自由进入)。有效的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分工水平改进生产力财富增进,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论,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二、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方式,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的背景: 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的历程:20世纪50-70年代,以加快内地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1978年90年代中后期,以沿海地区优先

14、发展为核心的非平衡发展战略。1996年至今,“九五”纲要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新战略。,(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书中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作了解释:第一,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第二,公平竞争,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第三,承认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政府要扶持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消灭绝对贫困。第四,实施空间一体化战略。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预。,(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目的、基本方式及评价标准,定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

15、动的过程。目的:是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和谐,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社会的共同进步。基本方式:是使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新型关系。评价的标准:一是,观察区域之间在经济利益上是否同向增长。二是,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是否趋于缩小。,二、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一)区域经济竞争、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区域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发展地方经济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这是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机制。首先,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根本动力。其次,地方政府对行政利益的追求是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重要动力。另外,区域经济竞争还有源自微观经

16、济主体的需要。,、区域经济竞争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竞争的目的是不断增大本区域的经济利益。影响区域经济利益的因素:、区域所能支配的资源和要素。资源和要素越多,经济利益增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区域所能够利用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商品和劳务价值实现的前提,是经济利益能否实现的保障。、区域的开放程度。决定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情况,影响商品和劳务在区域之间的市场需求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表现形式,区域之间的资源和要素竞争。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机会竞争。区域之间的发展政策竞争。,(二)区域合作,、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首先,区域合作是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其次,区域

17、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区域竞争具有层次性,参与更高层次发展竞争时,就需要寻求与有关区域进行合作。最后,区域合作带来的多方面利益也是吸引各区域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区域合作的原则,第一、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第二、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第三、依据投入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第四、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区域合作的形式,()区域行业合作:是指区域间同一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它包括了:区域性的生产合作、商业合作、运输合作、物资合作、金融合作、综合的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

18、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区域市场,促进相关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第二,联合开发资源。第三,联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第四,开展资金横向融通。第五,建立信息网络。第六,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4.区域合作的内容,见课本p153-162,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方式,(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区域经济运行既受市场机制的约束,也受政府的干预。、市场机制: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性经济。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性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第五,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区域

19、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作用,第一,政府须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干预。第二,政府需要发挥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的作用,从政策上支持企业的跨区域发展。第三,政府在设计和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时要尊重各个区域的平等权利。第四,政府在选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时要承认竞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五,政府可以利用区域经济的开放性来推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六,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的规范,政府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持区域之间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方式,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投资,二是运用政策手段。、西方发达国

20、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是基本的经济制度,政府基本上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别重视通过立法来使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调控更为规范,更加有效。,、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区域之间市场的开放,构建区域之间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在继续支持相对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复习题,1、概念: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垂直分工,区域水平分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试述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3、试述区域分工有什么意义和主要特征4、了解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5、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的背景及内涵。6、论述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作用。7、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