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05701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前心理学,儿童的年龄划分,心理学中的儿童指018岁,狭义的学前期指36岁。,1,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从纵向看,从横向看,1,学前心理学任务,阐明学前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2,解释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任务一,任务二,相互联系,是什么样 (知其然),为什么这样 (知其所以然),它们的关系是这样,1,儿童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2,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每个人的阶段性都差不多,几百年来的阶段性也差不多,为未来的儿童也适用。,受社会和教育环

2、境的影响,当代儿童比30年前,早熟2年。,1,几个重要概念,转折期与危机期(反抗),2,关键期(追随现象、学说话),3,敏感期或最佳期,4,最近发展区(机会、潜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主要特征, 婴儿期 ,新生儿的本能动作,1,吸吮反射,2,眨眼反射,3,怀抱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基反射,6,迈步反射,7,游泳反射,8,巴布金反射,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对婴儿心理发展起重要

3、作用的是婴儿与成人(指婴儿的照看者)的交往,即亲子交往。,亲子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和爱的权力,2,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3,缺乏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主要特征, 先学前期 ,动作的发展,1,身体动作。1岁就可以慢慢走路了,2岁活动积极性很高。,2,手的动作。开始会适用工具,主要特点,1,语言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2,自我意识的萌芽(独立意愿), 幼儿期 ,游戏的作用和地位,1,游戏解决儿童想参加承认活动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2,游戏中蕴涵着大

4、量的学习,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参与,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工具。,幼儿初期主要特点,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2,爱模仿,2,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自制力。,没有好坏,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如老师说xx不许玩YY,结果大家都去玩YY了。,幼儿中期主要特点,1,爱玩、会玩,2,思维具体形象,幼儿中期主要特点,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发展,有主见,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主要特征,感知觉的发展

5、,内容:学前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痛觉的发展;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视觉、时间知觉及观察力的发展;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视觉的发展,1,敏锐度,2,颜色视觉,幼儿期颜色细微辨别能力发展,同时颜色与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能认清基本色,4岁开始区别色调细微差别和混色。6岁前儿童喜欢亮度大的红、橙、黄等,性别差异不明显。,其他觉对我们不太重要,不管它了。,形状知觉的发展,1,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2,找形状,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

6、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大小知觉的发展,1,6个月婴儿能够辨别大小,2,2岁多可以根据大小指令选对应的物品,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较容易,而判断椭圆、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有困难。,3,4岁多还要靠摸或比较(立体),才能判断积木的大小,感知觉的发展,深度知觉的发展,1,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比较大,尝试得多,发展得快。,方位知觉的发展,1,空间定位。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能辨别声音来自哪个方向。几周的盲儿,声音定位能力就很强,凭声音回响做声源定位,2,空间关系。 2、3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游戏制作时,一定注意以孩子为中心设计方位,而不是以屏幕为中心。,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时间知觉的发展,1,掌握时间概念的规律: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观察力的发展,1,目的性加强,2,持续性延长,2,7岁时才能掌握时间标尺的意义。,7岁前,认为时间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可以撕掉日历调整钟表来调整时间。,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 天”、“明天”;再

8、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 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观察力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3,细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分为4个阶段,1. 认识个别对象,2. 认识空间关系, 3. 认识因果关系,4. 认识对象总体,5,观察方法的形成,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感知觉在教育中的运用,1,2,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对比现象,3,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就以绿树为背景,而为了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水平,就让幼儿

9、从绿草中寻找青蛙。对象的活动性:不解释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声调的抑扬顿挫。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讲解与材料的结合。,注意的发生和发展,注意的发生,1,2,原始的注意:定向注意,其是新生儿就具备的一种无条件反射。,选择性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一种心理过程。,突然的响声,引起注意,新生儿就具有选择性注意,其选择性带有视觉规律偏好,又称视觉偏好。婴儿的注意选择性发展。(1)偏好: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多于直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

10、物。(2)最开始注意是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强度,后来发展为满足儿童的需要,即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成形散乱,简单的、成分少的图案,粗线条的图案,偏好人脸。,3,有意注意的萌芽。预期性的出现是儿童无意注意带有目的性的萌芽,第一阶段:由成人的语言指令引起和调节 第二阶段: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三阶段: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调节,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1)受大脑水平的局限;(2)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3)逐渐学习注意的方法;(4)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不能“只看不动”,因此,宝贝电脑的游戏为什么需要语音提示操作,而不是动画演示。,注意的发生和发展,防止儿童注意的分散,1,

1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宝贝电脑的游戏中,游戏注意力时长的控制,游戏与动画的交替使用,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分散,记忆的发生和发展,记忆的三个环节分别为识记、保持和恢复。识记和保持是恢复的前提,恢复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我们根据识记和保持的情况来判断记忆是否发生。,1,胎儿听觉记忆,2,新生儿记忆的表现:(1)建立条件反射,哺乳时的姿势;(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3,婴儿的记忆,了解儿童感知力和调查记忆力的指标,再认,依靠感知进行的,到了婴儿末期,才出现“再现”,即通过表象来进行回忆

12、的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独特现象,1,幼儿期健忘,2,记忆恢复现象,记忆内容的变化,1,运动记忆。不易消退,容易恢复。儿童最早的记忆,2,情绪记忆,骑单车,3,形象记忆。幼儿的主要记忆,4,语词记忆,为什么学汉字之类的都生拉硬扯的用上形象,想象的发生和发展,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是否有目的性,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想象与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如何认知的事物不足,就会想象力缺乏,想象的发生,1,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动作和语言上的,2,想象萌芽的发生和表现: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学大人抱玩具娃娃 (2)简单的相

13、似联想:认玩具做妹妹 (3)没有情节的组合:,儿童想象发展趋势,1,无意性有意性,2,再造创造,3,极大夸张合符逻辑,既然是这样发展,我们为什么还推崇夸张的想象力呢,通过任务和游戏,提高想象的有意性,儿童想象与现实,1,想象脱离现实,2,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概括的性质演变: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2,反映内容的演变: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儿童概念的发展,1,掌握概念的方式:(1)通过实例(2)通过语言理解,2,掌握名称容易

14、,真概念难。掌握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1,对数量动作的感知阶段,2,量词与物体数量建立联系阶段,3,数的运算初级阶段,儿童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即只能认识很少量物体的明显差异; 能口说10以下的数词,能数5个以下的实物,而且口说的数和手的指点动作互相配合和协调(手口一致的点数),但点完后仍然很难说出所数实物的总数。,能点数后说出总数;能进行少量物体的实物加减运算,并出现数量的“守恒”;能按数取物(约 515个); 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可以

15、借助实物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加减运算。,儿童能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基数和序数概念都达到了一定的稳定性。对10以内的客体有了数量的“守恒”。,皮亚杰的思维理论(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的发生,1,语言准备期(1岁前)前语言期,2,语言发展期(1岁后)言语形成期(13岁)言语发展期(3以后),语言的准备,1,第一阶段:简单发音(13个月),2,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8个月)ba-ba, ma-ma,原本是没有意义的,家长主导了意义,3,第二阶段:模仿发音(912个月),语音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几个月的婴儿,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

16、“p”),2,词语理解的准备:一般到了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1,不完整句阶段(1)单词句阶段(11.5岁)(2)双词句阶段(1.52岁),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语音的准备,1,第一阶段:简单发音(13个月),2,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8个月)ba-ba, ma-ma,原本是没有意义的,家长主导了意义,3,第二阶段:模仿发音(912个月),单音叠加(猫猫)、一词多义(毛猫猫)、以词代句,妈妈抱抱,言语的发展,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功能的发展,1,概括功能:有了言语的参加,儿童就有了自觉的能

17、动的分析综合能力。,2,调节功能:自言自语内部语音,3,交际功能: 3岁前,言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 36岁,除了请求和回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等。,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动机作用:情绪对行为的动机的作用相当明显,2,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推进或破坏的作用,进幼儿园儿童不愿说早上好,放学积极说再见,初生儿童情绪的分化性伊扎德的研究: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等五种。,儿童情绪的分化,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

18、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 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儿童情绪的分化,1,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丰富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深刻指情绪指向的事物性质发生变化,如出现尊重、爱戴,而不是简单的依恋,再如幽默感、滑稽等,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岁,是向社会性的过度阶段;表情的社会化理解与运用,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冲动性减少、稳定性增加、外显向内隐发展,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误会、会使幼儿非常伤

19、心。,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亲子关系的发展,1,依恋。,2,父婴交往的特点和作用。(1)父亲更多的是游戏,母亲是照顾;(2)父亲更多的是身体运动,母亲是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3)父亲是身体性、刺激的游戏,母亲是言语、教导、玩具性的游戏,三种:(1)安全型(2)回避型(3)反抗型,良好的、积极的,(1)父亲是婴儿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2)父亲是婴儿社交需要满足、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3)父亲是婴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4)父亲也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同伴关系的发展,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

20、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3,4,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认识的发展,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34岁),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57岁),3,知道自己的性别,觉得女孩还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知道不同性别有不同偏好,但接受偏好偏差,如男孩认为穿裙子也很好,认为违反性别偏好和习惯是错误的,性别行为的发展,1,2,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幼儿性

21、别行为的发展(36,7岁)。儿童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这种差异化是怎么造成的呢?荷尔蒙和教育,社会性的发展:亲社会性和反社会性,1,2,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性行为。,人之初,性本善?,1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个性的发展,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广义的个性结构,1,2,3,4,5,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狭义的个性结构,2,1,个性的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个性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个

22、性心理特征: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个性的形成:2岁左右,萌芽;36发展,最活跃,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现个体差异,有气质、性格、能力。,控制系统。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基本成分。有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背景,有注意、激情、心境。,个性的发展,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特征:,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1,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2,3,能力的结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1,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2,3,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是一般人都具备的能力。,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学习的前提。,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是最早表现的。,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布鲁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100%,得出了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1岁:20%;4岁:50%;8岁:80%;13岁:92%;17岁: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