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器乐(口琴)教学在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内容摘要:本文围绕二期课改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感知、表现、鉴赏、创造四项基本能力,探索以口琴教学为手段,引领学生饶有趣味地参与音乐实践,获得正确而直观的音乐体验,勇于个性化地展现音乐才能,不断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关键词;口琴,音乐审美能力,引领,新课标。正文:“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个人的悟性固然重要,师傅的引领与点化则犹如画龙点睛般不可缺少。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就有这样一位好师傅口琴。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而审美教育又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审美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必
2、须依托于音乐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依赖于学生运用音乐独有的形式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从三年级起学会一件有固定音高的常用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正是把器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途径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手段。教学乐器能否入选小学音乐课堂,主要受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条件制约。通过实践,我选用了口琴进行教学,这不仅因为它价廉且便于携带,更由于它的“三性”音准的稳定性、吹奏技巧的易学性、自身音色与学生演唱音色的协调性。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口琴作为学具,如同使用拐杖一样帮助学生学习音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吹奏活动,体验演
3、奏的乐趣。二期课改摒弃了以往纯知识性、技巧性的技能训练,而把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宽泛地上升到音乐审美能力的高度。这并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丢弃基本技能,而恰恰是进一步扩充了“双基”的内涵。众所周知,离开了音乐固有的艺术语汇,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本无法欣赏和理解传承的经典,无法诠释和演绎喜爱的作品,当然更无法进行新的自由创作。所以,课标的总目标中清楚地把知识与技能定义为“音乐基础知识和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 。我在口琴教学的研究中,也致力于从审美能力发展的四个方面去发现其特殊的价值,发掘合理运用的有效方法,使口琴成为音乐课堂的神奇魔棒,能潇洒挥舞、点石成金。(一)
4、、作为音乐感知实践的一种有效载体,口琴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成为学生形影不离的小老师。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学习最基本的能力,是进行其他音乐活动的基础。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有两点我觉得应特别注意:其一,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呈反复性、螺旋性地上升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才得以实现。而多样化的方式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实践中。其二,音乐的感知是一种综合的审美能力,特别在小学阶段,各种感官直觉、想象力和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独立分割开来。根据这两点经验,从三年级开始我就用口琴来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我常利用口琴音高固定的特点做“听听、吹吹
5、”的游戏,来加强学生对音高、节奏、和声方面的感知。例如,按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情境,做听音练习,学生吹出听到的音高或简单旋律。由于配合了情景,内容常换常新,但具体方式仍因其延续性而较为简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吹出的音高总比唱出的音高更具音准效果,先听后吹,吹后再唱,学生对音高的把握力大大加强。又如,用相同的音高、不同的节奏为不同的音乐形象吹伴奏,根据不同的情绪或不同风格的乐曲、歌曲而调整吹奏音色等。这些短句吹奏的难度不高,但加入了情感与形象后就忽然生动了许多,学生在较易掌握的吹奏中把音乐吹活了起来。较之技巧的掌握他们更多的是在感知音乐,口琴引导着他们由浅入深地感受和领悟了音乐的美。不少音乐知识
6、点的学习,用上口琴,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年级教材黄昏和钟声中轮唱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初唱时各声部的独立性常常会把持不住。用口琴带唱就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口琴的帮助,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卡农”形式,在反复轮奏熟悉后就能稳定地唱出轮唱效果。(二)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口琴也以其演奏拓展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评价。在鉴赏的开始阶段,勿容质疑应采用静心聆听的方式,屏弃其他感官的打扰,以纯净的音响效果呼唤学生的情感共鸣。紧接着老师就将在不断地反复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音乐作品,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审美经验。这个关键的转化过程,决不能局限于“听”作为唯一的体验方式。特别是现有的听赏教
7、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器乐作品。想要熟悉进而理解乐曲,熟悉主题旋律是十分重要的。这个环节如果采用口琴,就能较好地达到熟悉的目的。较之于想象,吹奏更外化;较之于律动,吹奏更贴近主题;较之于演唱,吹奏更准确细腻;较之于言语表达,吹奏更接近音乐本质。例如,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我先指导学生吹奏了主题乐句。然后,通过看图伴奏的方式,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进行变化吹奏,模仿描绘乐曲中彝族青年们对歌、跳舞、狂欢等的不同场面,使他们在熟记主题旋律的同时体验了音乐情绪的变化,身临其境地融入到乐曲表达的内容中。由于自己要吹奏,学生就会更专著地去听;也由于参与了吹奏,学生能洞察到乐曲中更细微地变化
8、,理解音乐的内涵。当然用口琴吹奏乐曲,常常会涉及到调性和技巧的问题,所以运用时要注意因材因人适当调整。另外,对于鉴赏涉及的内容,我认为应更宽泛地来看待。欣赏曲要鉴赏,歌曲及游戏的音乐旋律是否也有鉴赏的价值呢?我常在歌曲学习及完成课后练习时,利用口琴吹奏来进行歌曲处理和展示习作的效果。我觉得这同样是一次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好机会。通过相互的比较,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评价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反过来还能对歌曲的演唱和练习的质量起到促进作用。(三) 、在音乐审美表现能力发展方面,口琴凭借自身的魅力,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平时经常应用于音乐课堂上的唱、奏、舞、诵、演等表现手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
9、唱与奏是最接近音乐本体的表演方式。因为只有它们不折不扣地依照着曲谱上音乐符号的原有含义,运用乐音的形态予以再现,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作曲家本来的意图。更胜一筹的是乐器具有人声所达不到的音域、力度、音色、和声等的表现力。所以在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中,乐器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除了通过用口琴完整地吹奏歌曲、乐曲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口琴来吹奏歌曲的前奏、间奏以渲染意境、增添情趣,或者选用音响模仿、编配伴奏的方式降低技巧难度,提升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使各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的表现力都得以增强。比如在四年级教材小老鼠找朋友中,我就按学生的吹奏水平把歌曲的旋律划分成歌
10、词旋律、间奏旋律,并安排在前奏中加入老鼠的叫声、啃咬声等音响模仿,任学生自己按能力与喜好选择吹奏。由于程度适合,学生兴趣昂然,热情参与,各段落都吹奏得惟妙惟肖,达到了较为成功的表演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乐器演奏对学生间合作能力的加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多人齐奏,还是分声部合奏,口琴常常会在瞬间把同学们彼此配合帮助、相互谦让调整的团队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不断督促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吹奏出和谐而悠扬的乐声。(四) 、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口琴更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二期课改推陈出新的重要理念。 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并
11、切合实际地把培养目标定为“引导学生乐于创造,激励学生敢于创造,帮助学生学会创造” 。从中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追求的不是有多少成功的作品,注重的恰恰是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发求新求异的兴趣,树立创造的勇气信心,掌握创作的语汇、方法,积累一些能把知识、技能、信息“重新组合”的经验。作为一种具有固定音高的常用乐器,口琴以其简易的吹奏技巧和稳定的音准效果为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操作平台。采用口琴进行创作实践,从其源头上起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音效条件,如同一位大家闺秀,系出名门,气质天成。鉴于口琴的特性,不管是音响探索、即兴创造,还是音乐创作、综合活动,学生的创作过程和
12、成果总是紧紧围绕着音乐本身,很自然地包含了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我对口琴创作的指导喜欢从细微入手,由小及大,由简到难。从学生拿到口琴,接触了一个八度的音阶起,创作实践就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最初,学生拿着口琴,最爱随性乱吹一气,我却并不横加指责,严令禁止,而是把它看成学生原始的创作冲动,巧妙地加以疏导利用。我经常在课上留出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乱吹”的成果,然后让其他同学各抒己见,比较、评论,最后老师根据情况稍加点拨、指导。有时,我还会提供些接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如上学、放学路上 , 高兴的时候 , 电脑游戏等,供他们自由创作。看似不经意地吹,一旦有了表现、比拼的机会,就变成了有目的
13、的创作。因为曲调不受限制,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都很强烈,创作的短句、简曲也十分个性化,富有情趣。由此,他们不但大大提高了课后练习的积极性,而且逐步培养起了一种创作的意识和创造的信心。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点评,他们学会了分析、辨别,创作时开始尝试有意识的思考,并渐渐过渡到音乐构思,形成良性发展的状态。“耳乐和声,为制金石丝竹以道之。 ”口琴虽极为简朴,却常能与人相随左右,终身为伴。把口琴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但让学生了解熟悉了口琴乐器本身,而且它引领着学生们自由驰骋在音乐审美的世界中,感受体验美的内涵,丰富完善美的表现,探索创造美的新形式,使之成为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美的追求者。参考文献;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以情优教卢家楣 上海人民出版社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 上海音乐出版社